>>文化产业>>荣信达发布IP 2.0 云锋基金投资控股
2015年11月24日
荣信达发布IP 2.0 云锋基金投资控股
荣信达发布IP 2.0 云锋基金投资控股

【热点回放】

荣信达用20年的积累,告诉你IP该怎么经营

荣信达成立于1995年,是由著名导演李少红、金牌制片人李小婉、曾念平共同创立,是中国最早的影视公司之一。荣信达的金字招牌在普通公众心目中并不知名,但是说起荣信达这些年来的作品可谓是深入人心。20年来,参与出品并制作了多部中外优秀影视作品,如电影《小城之春》《红粉》《红西服》《恋爱中的宝贝》《拉贝日记》《生死劫》《门》《盲探》《单身男女2》等;电视剧《大明宫词》《橘子红了》《人间四月天》《雷雨》、新版《红楼梦》《花开半夏》等,作品多次打破收视纪录的同时,也在国内/国际各大电影节、电视节斩获多项大奖。同时,荣信达还以挖掘、培养、塑造明星著称于中国的演艺界,曾成功培养的艺人有:周迅、陈坤、杨幂等,均已成为当今中国的超级明星。

IP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值钱?

IP这个词已经谈了好几年,IP(Intellectual Property),就是知识产权。然而,放眼到中国当下,大家谈的IP所指的背后并不仅仅是“知识产权”几个字这么简单。那IP究竟是什么?该怎样理解呢?维基百科对于IP定义是这样的:“由法律保护的,指定受益人的智力成果。”基于当前行业现状,荣信达认为:IP是具有打通文化产业链各个环节特征的具有知识产权属性的完整产品。

荣信达副总裁王文煜介绍娱乐IP2.0战略

我们知道文化产业以创新创意为核心,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回报高、易与新技术对接、易与相关产业融合等特点。基于IP内容,通过打通文化产业链,可以拓展出不同的产品形态,诸如:电影、电视、动漫、游戏、演出剧目、实体出版、有声读物、音乐作品、创意设计的衍生产品、主题公园等等。因此,可以说IP经营是文化产业链经营的核心,IP的开发构成了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开发。正如以上IP价值的多种呈现形式,这些在不同行业的具体产品形态,具有极其相关的文化关联连接,这些关联产品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经营风险、降低产品成本,更可以形成品牌、形成1+1>2的经济效应,这便构成了IP的整体价值。

荣信达IP2.0经营模式详解

在发布会上,荣信达宣布了全新的发展战略:从传统影视公司升级成为集娱乐IP综合运营、影视投资制作、艺人经纪以及IP衍生系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机构。随之而来的“荣信达IP2.0全价值链综合运营战略”带来的将是行业的全新升级。

荣信达IP2.0经营模式可以用五个词来概括:同一、多维、矩阵、节奏、共鸣。

1、同一。同一包含如下几个关键词:同一的IP内核(概念设计)、同一的品牌调性、同一的人设形象、同一的粉丝管理。比如,同一的IP内核(概念设计),就是当一个预备IP要进入商业化过程的时候,荣信达将为其制定独立的“IP Bible”,也就是IP核心概念设计及运营手册,有了这个Bible,之后开发的所有产品,都将在遵循Bible设定好的场景,人物,世界观等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延展,而且在开发顺序上更加灵活,可以根据市场和受众调整,同时也给合作伙伴更大的原创空间。

2、多维。多维包含如下几个关键词:多重受众人群,多样化的传播平台,多种形态的文化产品。也就是一个娱乐品牌,以怎样的内容形式,通过怎样的方式,让什么人看到。例如,一个家庭的多个成员,通过不同的终端,欲罢不能的喜欢并消费着同一个IP。

3、矩阵。矩阵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从作品和粉丝角度:荣信达会提前规划各个作品间的有效联系,使之相互拉动,相互补位,相互转化,有些人是看完小说去看电影,有的人是先看了电影又回头看小说。第二,而从经营角度来讲,同一IP下每个单独的作品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如孵化、培养、宣传收益等等,这是一个矩阵式排布,也就是说在一个更长的时间段、在更大的布局里赚钱、盈利。

4、节奏。荣信达在打造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具有长尾效应的文化娱乐品牌上,会根据Marketing的理论,调研市场接受习惯,节奏性地规划和释放各产品,设立每部作品的启动机制和关闭机制,对制造热点、培育受众、转化粉丝、叠加增量、延续热度、产生主动的控制。

5、共鸣。共鸣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协作,因为一个娱乐品牌是由多种形式,多部作品共同成就的,荣信达会在IP设定前期,就邀请各个领域,各个门类最优质的合作伙伴参与进来,共同设计IP操作指南,并按计划和市场动态进行,生产和释放。第二层是分享,共赢,也就是分享式的商业模式,荣信达将向各门类的参与伙伴开放后续项目的永久投资权,可能你只是参与了漫画制作和推广,但是只要完成了既定目标,一样享有IP在电影上的部分投资优先权。荣信达相信这种分享式的商业模式会让价值链上各类顶尖机构紧密携手在一起,不仅最大化这个链条中各方的利益和价值,重要的是培育出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娱乐品牌。

(以上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IP载舟覆舟 娱乐IP2.0治理乱象

“成也风云,败也风云”,借助著名IP电影《风云》中的一句批语,来评论现今影视圈、娱乐圈、游戏圈中IP热潮实在不为过。2013年以来,“IP”一词如雨后春笋般渗入文化产业,似乎你不做IP,都在圈内抬不起头。3年过去,IP成就不少收视、商业奇迹,但随之而来的乱象也呈现出来,疯抢、撞车、跟风、盲投。时下正值娱乐产业大热之时,伴随大量资本的进入,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攫取IP的真正价值,必须冷下来好好想想了。

有家公司正在这么做——荣信达,李少红、李小婉20年成立的这家公司,没少拍出“现象级”的IP作品。在云锋基金投资控股后,荣信达推了“娱乐IP2.0战略”,便开始对行业IP乱象说“不”。

看上去很美的IP却带着倒刺

一个IP在某一个平台获取成功后,再繁衍复制到一个更大、更具影响力的平台时,成功的概率也就会提高很多。而从商业角度来讲,这是一种相对保险又省事的事情,这也就是为什么IP会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但IP真的那么美好么?答案显然否定,自盛大发起“鬼吹灯保卫战”“花千骨”同室操戈,还有《鬼吹灯》《盗墓笔记》两大作改编的影视剧“扎堆儿”上线,看起来只是名称近似,而各个都说自己是获得作者的“真传”。

强IP往往会呈现出授权多、存量大、山寨多、风格差异大的现象,而对于弱IP来讲,那就只能用“饥渴”二字来形容,只要热钱进来,就赶鸭子上架,全然不顾运作一说,结果拍出来的作品要么不伦不类,要么就是被市场直接无视。网文《华胥引》远比《花千骨》受欢迎程度高,但由于制作方投入、运作精力的差距,影响力的差距也就不必多说,不是说《花千骨》抢了风头,而是《华胥引》IP价值被浪费了。

现在整个市场犹如剃头挑子,成功的IP改编一头热,但另一头确实很凉很现实的混乱竞争。在市场大好的环境下,要改变乱象,就势必要对产业转型升级。把现在市场格局比作1.0时代,它必定是残酷的、血淋淋的丛林法则,这些都会对娱乐IP市场的健康发展形成阻碍,浪费好的IP资源,甚至可能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一些成功者走的是捷径,扼杀了那些真正的原创IP作品。荣信达推出的“娱乐IP2.0战略”将给市场划出条新门道。

娱乐IP2.0究竟带来哪些改变

如果说IP1.0时代存在乱象,那么最根本原因来源于“投机”,目前娱乐行业过热,快钱活跃,为了短期盈利便需要圈IP项目立刻上马,于是眼花缭乱IP被开发成为电视剧、游戏、综艺等等。加之市场原创力的下降,以及对原创的重视不充分,IP便成为新项目首选。

所谓欲速不达,目前整个娱乐行业对于IP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更别说运营、操作的借鉴了,在无统一内核、无统一设计概念的混乱局面下,求快显然不能达到好的目的。往往一个苦心经营多年的IP,却被一个游戏或网剧砸了招牌,连原创作者都不知道该如何给粉丝交代,这正是现在整个行业的痛点。

要做好IP项目,同样需要苦心经营,如果被短期利益遮住了双眼,那IP的价值如何能发挥出来,荣信达率先亮出自己的“娱乐IP2.0”战略构思,以及战略践行计划,给中国的娱乐IP产业生态带来了一个答案。其全称为“娱乐IP2.0全价值链综合运营”战略体系,核心在于整合、协作。将IP核心概念设计的把控和利益分享作为商业模型,协同产业链条的顶尖伙伴,培育持久生命力的品牌性IP,实现各方价值与利益的最大化。

具体而言,就是当一个预备IP进入商业化过程中,荣信达将为其制定独立的 “IP Bible”(IP核心概念设计及运营手册),定向规划如文学、动漫、影视剧、游戏、衍生周边等“多维”文化产品,在统一操盘下保持“同一”IP形象和内容调性。各产品之间形成的影响力“矩阵”,通过有“节奏”的释放,以达到与市场“共鸣”的效果。

荣信达顺IP大势而为,却依旧领先行业。率先推出“娱乐IP2.0战略”,源于荣信达团队对于影视娱乐行业发展的准确号脉,而不是盲目跟从。在曾经的娱乐商业化时期,荣信达便始终坚持艺术化、理想型的创作原则,从而得势,经历辉煌。而无论市场风向如何瞬息万变,在“创、制、宣、发”四大重要环节中,荣信达坚持对“创、制”的把握与追求,始终将制作水准的决定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荣信达便早早提出了行业“协同整合”的IP运营模式,再依托云锋基金的资本助力,集合自身的艺术创作和把关能力,实现战略转型也是水到渠成。

(以上来源:新浪微博,湘人李)

IP不能把自己做窄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IP”这个词突然成了影视圈的热词。今年大热的《琅琊榜》《花千骨》《大圣归来》等影视作品,全都是“IP巨制”。所谓IP,即英文“知识产权”的缩写。IP热让网络文学成了文学创作的主流,又为影视作品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来源,因点击率、收视率或票房创纪录之高而获得资本的青睐。去年有114部网络小说被购买影视版权,今年网络文学的产值可达70亿元。互联网三大巨头更是从影视投资商转变为IP多元化回收渠道的开发商。可见,一种新型经济模式——“IP经济”业已形成。

IP于电影确实是机遇,但也是挑战,它将改变传统的融资、制作、开发和观影模式。“粉丝爱看什么就拍什么”,成为不少制作人的口头禅。然而热情高涨之下却不乏乱象,如哄抬价格、粗制滥造,以及内容单调,限于仙侠、青春、恐怖等。在多元开发的同时,IP更需精心孵化,要在题材丰富、制作精良、品牌优化等方面下功夫。

明年我国电影市场将进一步开放,进口分账和配额大片将更多,面对愈加激烈的竞争,业界不妨借IP热潮,适当借鉴外国,比如好莱坞电影的IP开发和运营经验。

IP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好莱坞电影从立意、制作到发行、营销、衍生品开发的全产业链运营中都贯彻有IP思维。首先是制作中的IP开发,好莱坞非常善于挖掘其他领域的IP资源,其中最多是小说、戏剧和漫画。如1995—2014年,有2280部电影改编自小说,创造513亿美元票房,还有168部改编自漫画或绘本,创造126亿美元票房;同时非常善于利用已经成功的电影IP翻拍或再拍续集、前传等,以形成品牌,1995—2014年就拍了此类影片326部,创造108亿美元国内票房。接着是发行中的IP开发,不断拓展放映渠道,从早先的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录像带、DVD等到现在的在线播映,并发展出一种沿着不同的发行窗口以不同的价格依次发行的“扩窗模式”。再有是营销中的IP开发,亦即电影同其他品牌联合推广,包括影片植入品牌广告,其他品牌配套广告中宣传影片主题元素。最后是附属产业链的IP开发,亦即把电影IP授权给其他商家使用,产生相关的特许经营产品,以创造丰厚的额外收益。

(以上来源:解放日报,严敏)

【数据分析】

从去年开始,各大影视公司开始争夺“IP”,而拥有大量粉丝的网络小说写手,甚至出现巨资预定的现象。究其原因,在国内,原创剧本蕴含着巨大市场风险,因为它的故事未曾经历过市场的考验,而剧本是决定影视投资成败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投资者对原创愈发小心翼翼。那些具有人气的网络小说本身已经拥有大量粉丝,而且这些粉丝与观影主流人群又高度重合。因此,改编超级“IP”,既能够快速开发,又可以依靠原著的名气来促进营销,降低电影的投资风险。

“IP”之火,无外乎它的超高人气。“IP”的价值被看重,除了代表着更保本的票房收入,它还在吸收和依赖“IP”所积累的读者群、粉丝群构成的基本市场。“IP”之于影视业好似一场革命,这是互联网时代赋予传统影视业的挑战。目前,网络文学是影视“IP”的主要来源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有114部网络小说被购买影视版权,跨越古代、现代,题材涉及青春、仙侠、悬疑等。而在2015年至2016年,计划开拍或播出的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超过30部。

从影视业“IP热”中不难看出,在互联网思维浸染之下,影视业本身也正在发生变化。影视剧本的创作不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出现了更多粉丝互动与大数据的反向影响,这是值得鼓励和欣慰的事情。我国影视业原创匮乏、创新乏力已是现实短板。“IP热”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创作模式,但这种创新如果被逐利的投机资本所绑架,则有可能更加伤害本已脆弱的“原创创新”。过于热炒“IP”的一个后果是,原本水平较低的原创力量可能遭受重大打击。这对影视业而言无异于拔苗助长。毕竟,网络小说与青春文学是一种题材过于单一的产品,影视作品除了带给观众娱乐之外,还应该带来更理性的思考。这恐怕也是“IP热”的同时,我国影视业最该思考的问题。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