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创客园:创客和园区如何双赢?
“创客”成了今年的热词,随之各种众创空间也开始活跃,已有遍地开花之势。如果把众创空间和文化产业园混搭在一起,两者能否双赢?在今年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期间,深圳市龙岗区“2013文化创客园”的亮相就是这种混搭的大胆尝试。究竟什么是文化创客?文化创客园和文化产业园又有什么区别?
何谓文化创客?
创客是指由于兴趣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在中国,创客不仅包含了科技达人,还包括艺术家、设计师等诸多领域的优秀代表。那么何谓文化创客?深圳市龙岗区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彭罡认为,创客中那些热衷设计的设计师、艺术家,以及软件开发者等,都是文化产业里面的主角,这些人,就是文化创客。
前不久,在2013文化创客园举办的深圳市首届文化创客论坛上,彭罡认为,文化创客是创客的细分领域,除了从概念进行分解、分类而衍生得出文化创客的概念,他还认为文化创客是指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中具有好幻想、爱折腾、有激情等性格特质,又善于通过灵活运用时下流行的思维方式,以及技术手段和本身所在行业所具有的专业技能,把自己独特的创意设想变为文创成果的个人或者团队。
彭罡发现,有影响力的众创空间都是科技产业链上的,已出现同质化倾向,专门服务和扶持文化创客的公共空间并不多。事实上,龙岗区近期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既有园区调整内部布局,建设文化创客空间的政策,有效改善了这种现状。“龙岗区要求拟建园区和有意改造转型成为文创园区的旧工业区必须配套建设文化创客空间。”彭罡表示,未来还将通过开展客家围屋、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工作,由政府投入建设一定数量的文化创客空间,并搭建起“政校行企”公共服务平台,专门为高校创客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作品展和毕业后就业甚至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政策咨询、场地提供、租金优惠、股权投资等公共服务。
“靠收租金,10年也回不了本”
2013文化创客园位于深圳市龙岗大道力嘉路,去年12月投入运营。相对于传统的文化产业园区,园区在创立之初便提出了打造4.0版本文创园区的概念,即园区业主兼任运营者及投资主体,园区兼具孵化器功能。
深圳市新城二零一三投资有限公司商业运营中心总监王思沅介绍,2013文化创客园是把自有物业改造成文创园区,以低廉的价格和完善的设施吸引创客入驻。他透露,50平方米的空间,出租价格是一个月2000元左右,130平方米的价格是5000元多一点,这比周边写字楼“质优价廉”。
显然,投资3亿多元打造的园区靠租金是难以收回成本的,王思沅算了一笔账,他说:“靠收租金,10年也回不了本。”其实,园区运营者看中的是创客的潜力。“我们鼓励创客团队、公司入驻,在孵化一阶段后,希望以租金换股权,或者以天使投资的方式,做股权投资。”王思沅说。
除了被叫作“创客苗圃”的孵化器,园区还配套有创客咖啡厅、“简阅”书吧等公共交流空间,提供免费的卡座和网络,让创客尽情碰撞“头脑风暴”。据了解,当地政府对创客苗圃给予了最高50万元的租金扶持以及最高80万元的运营扶持。对于条件优越的园区来说,对入驻的创客也是有要求的,王思沅说,在半年时间内,创客们要拿出成果来。在入驻之前,园区要对创客的学历、经历、项目情况等进行了解,创客要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并提交一个课题报告,园区有专业的人员来把关。在认可课题后,园区会和政府积极协调,为创客争取更多政策的帮扶和技术指导。
现在,已有49个文创企业入驻园区,占办公空间的56%,主要为设计类、互联网+、珠宝定制等领域的企业。王思沅透露,已经有两个创客团队进入他们的投资观察期,有望开展下一步合作。
王思沅说:“做好文化创客园区不能只关注园区发展,要和创客们志同道合,大家一起来努力。让文化创客找到生存土壤,园区才能发展更迅速。”为了吸引和鼓励文化创客加盟,2013文化创客园主动拓展文化创客空间,在园区里配套建设了333套面积在30至150平方米的精装创客公寓,文化创客们可以“拎包入住”。王思沅希望,园区能给文化创客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文化创客在园区生根发芽后,能带动园区向前拓展,以此辐射附近的文化产业园区,形成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格局。
是创新还是噱头?
“我们力争将有梦想、有激情、敢创新的文化创客们聚集在园区内,并将为有创意、有潜力的创客个人或团队提供金融服务,可以用租金换股权,也可以直接投资入股,从房东变成股东,从而打造4.0版文创园区。”2013文化创客园开发商——深圳中南新城集团董事、副总裁盛将荣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坦承,“目前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已经进入了同质化、低利润的‘红海’,而我们将自有物业升级改造并主推文化创客园,就是要进入差异化、高回报的‘蓝海’。”
众创空间的迅速崛起取代了此前的孵化器、文创园区成为新宠,也给了传统房地产企业一个转型机会。
6月2日,在北京光华路上一个没有开业的商场里,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表示,原本3万平方米的大商场将改建成为创业者提供服务的“SOHO 3Q”,将来这里会有3000多个座位和配套齐全的设施,可以通过手机APP进行线上预订。
创客的承租能力较低,把物业改为创客空间,更多是写字楼产品的一种创新,未来会和传统标准甲级写字楼、LOFT办公等产品形成互补。业内人士表示,对于一些本身在区位选择及定位上就错误的项目而言,与创客有关的地产、物业开发是一个新的转型方向。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顾颖琪)
文化创客互联网+龙岗文化产业开启“双引擎”
眼下最热的词是什么?当然是“创客”和“互联网+”。这些迸发着创意火花的新概念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传统产业生产流程再造、商业模式创新和价值链重组的大门。
日前,伴随着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的到来,龙岗区分会场陆续开幕,“创客”和“互联网+”也成为本届文博会龙岗分会场中的“关键词”。
尽管龙岗并不是唯一一家“搭车”新概念的片区,但参展规模连续6年稳居全市各区之首的龙岗,率先提出“文化创客”概念,并推出全国首家文化创客园和文化创客分会场,这种对于新概念的开拓创新和延伸,得到多位业内人士认同。
1、主打“文化创客”
开启园区4.0时代 “创客不是科技领域的专属,我们的文化产业也呼唤文化创客的出现。”“何谓文化创客?”“他们又将如何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新的能量,推动其蓬勃发展?”……文博会开幕前夕,深圳市首届文化创客论坛在龙岗区2013文化创客园分会场举行,深圳大学副校长李凤亮、喜羊羊创始人苏永乐、深圳市工业设计协会秘书长封昌红等业内专家学者就此展开了激烈讨论。
据了解,尽管创客已经成为热词,但“文化创客”这一概念却甚少被提及。在相关人士看来,首届文化创客论坛的举办,无疑为系统地建立起关于“文化创客”的概念和行业标准等理论体系打下重要基础。
此次论坛上,龙岗区文产办副主任彭罡作为国内第一人对“文化创客”的概念进行了阐释。他认为,文化创客就是特指在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圈层中从业,具有好幻想、爱折腾、有激情等性格特质,善于通过灵活运用时下流行的思维方式、技术手段和本身所拥有的专业技能,把属于自己独特的创意设想变现为文创成果的个人或团队。
让梦想成真,让创意增值。今年文博会除了展开对“文化创客”的大讨论外,龙岗区还顺势而为,打出“文化创客”牌,并推出全国首家文化创客园和文博会首个文化创客分会场,为全区乃至全市的文化创客打造创新创业“乐土”。
据了解,作为全国首家文化创客园,位于龙岗区横岗街道的2013文化创客园,是今年龙岗区文博会分会场的一支“新军”。该项目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目前已入驻企业30余家。
“2013文化创客园将为有创意、有潜力的创客个人或团队提供金融服务,甚至可以用租金换股权,也可以直接投资入股,从房东变成股东,开启文化产业4.0时代。”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已进入了同质化、低利润的“红海”,而他们将自有物业升级改造并主推文化创客园,就是要进入差异化、高回报的“蓝海”。
值得一提的是,龙岗区另一文博会分会场——DCC(华南)展览展示文化创意园今年也打出“文化创客”牌。文博会期间,DCC展览展示文化创意园将联合多家单位发起并建立DCC创客联盟。目前,这里已聚集了众多优秀的文化创客,其中不乏来自美国好莱坞的顶尖科技团队,他们主要专注于无人机、3D虚拟现实、多媒体数字、全息投影、3D打印等领域。
深港澳高校创客设计作品展、创客故事汇、创客历史图片展、三联——中百饰大学生“产学研”创意设计大赛成果展、力嘉分会场瓦楞纸创意互动嘉年华……为突出文化创客这一主题,今年文博会期间,龙岗区还策划了首届“文化创客节”,届时一系列文化创客主题活动将在龙岗各大分会场轮番上演。
“我们希望把龙岗区‘文化创客节’打造成全区乃至全市文化创客长期的固定盛会。”龙岗区文产办负责人透露,从今年开始,每年的5月和12月,结合文博会和创意12月期间举办两次“文化创客节”,利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行业资源和技术优势,汇聚创意设计、游戏动漫、工艺美术和影视演艺等领域的创客人才,举办创客论坛、产品展演和咨询交流等活动,不断促进文化创客的发展壮大。
2、布局“互联网+” 激活转型新动力
本届文博会上,龙岗区各分会场除了打出“文化创客”牌以外,将互联网与传统文化产业有机结合的“互联网+”式创新也不断涌现。
“‘互联网+’意味着将互联网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以‘互联网+’模式助推产业创新,不仅能帮助传统产业实现‘凤凰涅槃’,也将催生龙岗经济发展新增长点。”龙岗区文产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艺术寻宝、电商促销、创意集市及电子商务知识讲座……今年,大芬分会场将围绕“互联网+”开展系列活动。不仅如此,为了推广大芬公众号“微大芬”,今年大芬分会场还打造了首届“大芬电商日”,以此引导越来越多大芬商家开启“互联网+”转型之旅,也为广大市民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品狂欢购物Party。
据了解,“微大芬”于2014年5月17日正式上线,作为大芬油画村公共信息平台,一年多来“微大芬”策划了多次线上线下互动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唤起了公众参与热情,还无形中为大芬做了一次形象推广,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大芬进而走进大芬。
据“微大芬”的创办者、大芬美术产业协会会长栾立银介绍,从2014年“微大芬”上线以来,他共收到近200万元的订单,这让他看到了“互联网+”的更多可能。
除了大芬分会场之外,龙岗其他分会场的“互联网味”也增加不少。位于龙城街道的华夏动漫分会场今年就突出“互联网+创意+金融”的全新概念,旨在通过金融资本和文化平台带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让文化创意、互联网科技与国际交流,和资本对接。
文博会期间,华夏动漫将在分会场设立全球领先的9D VR 沉浸式体验互动区,虚拟明星紫嫣Violet将携带新作强势来袭!在全息梦幻剧场,紫嫣Violet将与深圳本土乐队“小弹唱”同台演出,让更多人一起见证她的成长,与她欢乐玩耍、放声高歌,共享一场虚拟与现实深度融合的饕餮盛宴。届时,紫嫣音乐手游、AR真人互动、紫嫣银联卡、MV、电玩各种衍生品也将相继面世。
不仅如此,文博会期间动漫分会场还将开启“互联网+动漫游戏投资洽谈会”,华夏动漫在分会场展区设置了互联网游戏展示专区,让游戏制作团队充分展示自己的技术实力、游戏开发水平,以吸引投资商目光。
除了分会场,文博会期间在会展中心8号馆横岗眼镜专区,也将推出3D网络试戴活动,体验者就像面对一面镜子,体验虚拟试戴效果。
“互联网对创客文化、创意经济的推动非常明显,它再次激发起全民创新、创业,以及文化产业、创意经济的无限可能,而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最强大的动力就来自于跨界融合。”在栾立银看来,龙岗文化产业今天的跨界融合,正突破着传统文化产业狭窄的范围,以更大的优势和规模展开新发展。
此外,就如何更好地运用互联网,创新升级文化创意产业,也正引发龙岗文化创意业界更深层次的思考。
(以上来源:南方日报,杜艳)
文化创客 : 梦想成真 创意增值
如今,创客已经成为火遍全国的热词,有创意、敢行动的创客群体引发各界关注。但“文化创客”这一概念甚少提及。今年深圳市龙岗区主打文化创客牌,在文博会期间主办了唯一以文化创客为主题的分会场,拉开了“文化创客节”的活动大幕。究竟什么是文化创客?他们将如何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新的能量,推动其蓬勃发展?文化创客已经在路上。
5月10日,在“2013深圳文化创客园”举办的深圳市首届文化创客论坛上,与会嘉宾率先对“文化创客”的概念、标准、分类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探索。龙岗区文化产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彭罡把“文化创客”定义为在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圈层中从业,具有好幻想、爱折腾、有激情等性格特质,善于灵活运用时下流行的思维方式、技术手段和本身所拥有的专业技能,把属于自己独创的创意设想变现为文创成果的个人或团队。
文化创客分为内容生产者、创意实现者、产品营销者和跨界融合者四大类 “‘创客’作为热衷于创意、设计、制造的个人设计制造群体,在中国不仅包含了‘硬件再发明’的科技达人,还包括了艺术家、设计师等文化领域的优秀代表。”彭罡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这是对“创客”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酵甚至裂变趋势所进行的最准确把握和最强有力的推动,将助力众多“文化创客”脱颖而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依据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分工,彭罡把“文化创客”分为内容生产者、创意实现者、产品营销者和跨界融合者四大类。其中内容生产者涵盖文创产业研究专家、作家、音乐家、书画艺术家、影视编剧等文艺作品作者,工艺美术品的创作者及各种设计师。跨界融合者则是指“文创产业+传统产业”“互联网+文创产业”趋势加快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新兴职业,比如将电子竞技、体育解说、粉丝经济等有机融合从而收入丰厚的电竞解说员等。
“我们力争将有梦想、有激情、敢创新的文化创客们聚集在园区内,并将为有创意、有潜力的创客个人或团队提供金融服务,甚至可以用租金换股权,也可以直接投资入股,从房东变成股东,从而打造4.0版产业园区。”“2013文化创客园”开发商——深圳中南新城集团董事、副总裁盛将荣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已经进入了同质化、低利润的‘红海’,而我们将自有物业升级改造并主推文化创客园,就是要进入差异化、高回报的‘蓝海’。”
“随着深圳柴火创客空间的声名鹊起,深圳创客圈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创客空间不断涌现。但目前,有影响力的创客空间都是科技产业链上的,已出现同质化倾向,专门服务和扶持‘文化创客’的公共空间并不多。”深圳文化工作者潘代文指出,龙岗区是深圳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入列者,高端印刷业深圳三分天下有其一,工艺美术产业更是占深圳半壁江山。大芬油画村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油画及软装产业基地,也成为海内外专业人士到深圳考察文化产业的必到之处,龙岗区已形成文化创新发展的生态圈。“文化创客”在这个产业高度聚集的“聚光灯”下创新创业将获得更高的关注度,聚拢人才、获得投资、实现成果转化的难度也大大降低。
文化创客园为创客提供多种配套服务,将创客优秀的创意设计以最快、最优的方式转化为现实产品并走进市场
为了吸引和鼓励“文化创客”加盟,“2013文化创客园”主动拓展文化创客空间,在园区里配套建设了333套面积在30-150平方米的精装修创客公寓,文化创客们可以“拎包入住”。另一个以展览展示为主题的DCC文化创意园已建立创客联盟,形成多媒体数字、全息投影、3D打印、O2O会展、品牌策划、影视制作、创意设计、动漫设计、工业设计、网络营销和制作等领域的文化创客活跃根据地,其中甚至不乏来自美国好莱坞的优秀创客。该创客联盟还将为创客提供金融扶持、技术指导、市场咨询、宣传推介等配套服务,将创客优秀的创意设计、技术概念转化为现实产品并走进市场。
据了解,龙岗区近期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包括“文化创客”在内的创客扶持政策。其中,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并多方式建设众创空间,对创客空间给予最高30万元的租金扶持及最高50万元的运营扶持,对创业苗圃给予最高50万元的租金扶持及最高80万元的运营扶持。为支持开展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创客活动,对举办各类创客大赛的众创空间及社会机构给予最高50万元的赛事支持,对在区级及以上大赛中取得前三等次成绩的创客项目给予最高80万元的奖励。为引导创客集聚,推行大众创新券,给予创客个人1万元、创业团队2万元的大众创新券扶持。支持建立创客联盟、技术创新联盟、众创空间联盟等新兴组织机构,对正常开展活动的新兴组织机构给予连续3年、每年10万元的运营扶持。
“龙岗区还将扶持既有园区调整内部布局建设文化创客空间,要求拟建园区和有意改造转型成为文创园区的旧工业区必须配套建设文化创客空间。”彭罡表示,未来还将通过开展客家围屋、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工作,由政府投入建设一定数量的文化创客空间。搭建起“政校行企”公共服务平台,专门为高校创客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作品展和毕业后就业甚至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政策咨询、场地提供、租金优惠、股权投资等公共服务。
据悉,在将于5月14日开幕的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龙岗区将对外正式推介“文化创客”和文化创客园。今后每年的5月和12月,龙岗区还将举办两次“文化创客节”,以文化创客论坛、创客作品展、创客市集等形成“文化创客”打造互动交流、展示交易、合作共赢的平台。
(以上来源:中国经济网,杨阳腾)
【数据分析】
目前为止,在国内的文化产业的创客发展,第一个就是比较集中在文化科技领域。文化科技领域的创客又呈现出两种趋势,一种是以3D打印、舞台设计、航拍技术、演出设备等为代表地把新技术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创客,另一种就是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的创客形式,比如烙画技术。
除了文化科技领域,文化内容方面的创客也是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一种创客形式,比如越来越获得受众认可的网络剧、网络自制节目。依托互联网这个大的开放性交互平台,任何有创意的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内容包装、上传到这个大平台上,以期获得更多的关注,而不被渠道所束缚。
目前文化产业的创客所呈现的特点是比较明显的,首先,是创客群体专业化、年轻化。创客群体以大学生为主。无论是文化科技还是文化内容,当下大学生走出校门选择创业的行业最多的就是文化产业。这个不难理解,大学生无论在知识层面还是在创新意识上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且国家也积极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他们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其次是创客集聚化。目前文化产业的创客以大大小小的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器为主要形式,常以一个文化产业园区为载体,形成一定规模,并且会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上下游产业的创客都在一起,享受同等的园区政策及待遇。
创客的出发点是努力将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而文化产业又被称为文化创意产业,恰恰是特别需要创意、以创意为原动力的产业,因此创客概念的提出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实际的意义。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创意可能有很多,但是无法落地,无法付诸实践,而文化产业的轻资产特性又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的凸显。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创客的提出无疑是给这些飘在空中的创意打开了一个落地的突破口,在环境、政策、资金、人才等各个环节给予创业者以支持,解决文化创意落地的瓶颈性问题,这对于我国的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的。
建议文化创意产业要响应“创客”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为“创客”提供良好的环境。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在西校区专门建立文化创意园,是我校集产学研为一体的互动创新基地和成果展示窗口。同时,文化产业孵化器为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和政策支持。其实,“创客”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如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能够得到学校和政府的资金扶持,对推动文化“创客”的快速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要为“创客”提供人才支撑。人才是创新的重要环节。想要成为“创客”,就必须学会承担一定的压力。因此,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和实践能力。尤其是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创意和创业也将会不断涌现。各种意想不到的产品将会流入市场。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从市场需求着眼,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创意点,以减少文化“创客”的阻碍。
最后,一些创客节目的出现也为文化创意产业响应“创客”提供了借鉴,对“全民创新、全民创业”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对文化“创客”也有一定的帮助。这些节目都是属于传递正能量的节目。因此,我建议文化“创客”应该多多关注这些节目,从这些节目里吸取精髓,为实践提供指导意义。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