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民办书画院发展“潜力无限”
2015年11月17日
民办书画院发展“潜力无限”
民办书画院发展“潜力无限”

有这样一个民办书画院

在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翠屏湖风景区的湖心岛上,有一个民办书画院——溪山书画院。这个书画院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设施包括南楼、北楼、古民居等,还有环岛路、花园、花坛、亭台、楼阁。这里植物多样,花木葱茏,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既是文化活动场所,也是风景优美的观光胜地。

书画院的南主楼,是依朱子当年讲学的溪山书院构建形式融入现代建筑元素而建成,南楼内部朱子的墨迹随处可见。书画院北楼一楼的两个大展厅常年展示书画作品,免费向公众开放;二楼的书法创作室,供书法爱好者在此创作、切磋;三楼的学术大厅用于举办文化艺术讲座。溪山书画院还建有《四库全书》馆,藏书阁展陈着许多族谱、古田籍作者的著作以及溪山书画院编印的系列丛书。溪山书画院复建的两座古民居内主要展示耕读文化,摆设着农耕文化展品。书画院的每一个空间,都有文化物品点缀,让前来的群众来而有获,来而有得,来而受益。自2002年溪山书画院一期工程竣工至今,每年来院参观和参与文化活动的群众平均达五六万人次,仅2015年春节期间,来溪山书画院参与文化活动的群众就超过1.5万人次。在古田,溪山书画院和其所在地湖心岛已成为许多人心目中向往的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观光胜地。

动机:弘扬地方特色文化

溪山书画院的由来源自一个人的提议。

古田县为福建省宁德市下辖县,辖八镇四乡两街道,人口43.5万,面积2385平方公里。古田于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建县,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古田是朱子过化之乡,朱子当年曾在古田溪山书院等9个书院讲学,朱子理学对古田的文化教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古田旧城的溪山书院曾留有朱子“溪山第一”的题匾。古田县1995年就被评为全国文化模范县。1999年夏,时任古田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江宋堂基于挖掘、传承、弘扬古田地方特色文化、繁荣文艺创作和活跃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思考,提议成立溪山书画院。溪山书画院性质上为古田书画爱好者自发组成的群众性文化艺术团体,在民政部门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业务上接受县文联指导。溪山书画院致力于书画创作、研究、培训、交流,同时,致力于挖掘弘扬古田地方特色文化,开展文艺创作和对外文化交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文化旅游事业发展。这一提议得到古田文化爱好者的积极响应,也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时任古田县委书记范世尧的大力支持。1999年12月,经古田县委宣传部批准,溪山书画院正式成立。开始时,书画院暂借古田县委办公楼五层两间办公室作为书画院的活动场所。为了让书画院能够有一个理想的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场所,更好地服务于古田人民,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将翠屏湖湖心岛整个岛屿15亩土地划拨给溪山书画院,并把溪山书画院建设项目列为县委、县政府2000年为民办实事的9件大事之一。从此,溪山书画院便担负起了繁荣发展古田文化的重任,开始了自身建设、管理、服务的漫漫征程。

服务:融进了志愿精神和文化情怀

15年来,溪山书画院坚持一边建设,一边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溪山书画院虽名为书画院,但他们为群众所提供的服务远不只是书画服务。他们将文化服务和审美教育相结合,将书画创作和艺术普及相结合,将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相结合,将设施服务和网上服务相结合。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服务范围,不断丰富服务方式、服务手段。

溪山书画院常年免费举办书画摄影展览,开展书画艺术培训服务和审美教育。建院以来,他们先后多次举办了福建省书画家笔会、全国首届和第二届圆瑛杯书画展、李若初先生书画艺术展、共和国百位将军溪山书法展、“海峡第一湖”摄影展、“朱子家训诵读”活动等一系列重大公共文化活动,举办了“朱子在古田”学术研讨会、圆瑛在抗战期间学术研讨会、张以宁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出版了《朱子与古田》文史资料专辑、《翠屏山人——张以宁》连环画、《张以宁乡情诗注析》《古田遗韵·山水画廊——古田翠屏湖摄影展作品集》《共和国百位将军溪山书法展作品集》《全国第二届圆瑛杯书画展作品集》等,重印了古田籍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民族教育家林耀华先生著作《金翼》,再版了文史专辑《古田库区》。

梦想:建设全国一流民办书画院

溪山书画院建院之初就有宏伟目标,要为古田县的群众文化事业发展起引领和辐射作用。15年来产生明显的效应。

一是建设了一处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设施。经过15年的建设,溪山书画院已经成为古田县一处富有特色的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书画院从建筑样式到内部展陈,从整体布局到花木种植,都充分体现了文化特色、文化品位和文化价值,深深吸引着古田的人民群众。

二是传承了朱子文化。书画院成立之初,溪山书画院就召开了“朱子在古田研讨会”,为古田弘扬朱子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溪山书画院的影响和努力下,古田县建起了朱子纪念祠,复建了朱子讲学过的蓝田书院,对朱子讲学的魁龙书院加强了保护和管理,并准备在当年朱子讲学过的谈书书院的遗址上复建谈书书院。

三是弘扬了佛教爱国传统。圆瑛大师是古田人,是一位世界知名的佛教界领袖、爱国高僧。溪山书画院配合县政协于2007年开始挖掘圆瑛文化,编写了《圆瑛》一书,并参与建设了圆瑛故居纪念馆。经过几年的挖掘和宣传,圆瑛文化已成为古田和宁德市对外文化交流的名片。

四是弘扬了古田的乡贤文化。张以宁是元明两代翰林、诗文大家。2011年,在溪山书画院成立了张以宁文化研究会。溪山书画院从《四库全书》中影印出版了张以宁13万字的诗文集,由书画院会员和画师创作的张以宁题材的动漫和连环画已公开发行。对张以宁的宣传,吸引了江苏扬州、仪征等地张氏宗亲来书画院参观访问、寻根问祖,同时也促成了古田张氏续修张氏族谱和张以宁墓的重修,并带动了古田乡贤文化的弘扬。

五是留住了古田乡愁。1958年,因国家建设电站,整座古田旧城被淹没。为了记住乡愁,2010年,溪山书画院编写了《古田旧城记忆》一书,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受到古田库区移民的普遍赞扬。与此同时,书画院为挖掘古田古民居的特色文化,在书画院复建了一座古民居,向前来参观的人们展示古田古民居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并由此引发了古田保护古民居的热潮,杉洋镇、卓洋乡等都把保护古民居作为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和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项目来抓。书画院会员还参与编写了《古田古民居》一书,并直接指导、参与了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林耀华先生故居的修复。

六是弘扬了地方特色文化。书法文化是古田特色文化之一,李若初是古田籍现代书法名家。2007年,溪山书画院参与编写了《李若初先生诗书画集萃》一书,并在书画院举办李若初先生遗作展,反响很大,引起福建艺术界对李若初先生的重视,引发民间掀起李若初先生书画收藏热,也带动了古田书法文化的传承。

七是普及了文化艺术。溪山书画院请来县内外乃至省内外许多文化艺术名家来院为古田爱好文化艺术的群众开办公益性文化艺术讲座。书画院院委主任、院长也经常为群众开讲座,普及了文化艺术,增进了群众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参与。

八是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溪山书画院经常开展书画摄影创作、交流、展览活动,促进了古田书画艺术的繁荣,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九是带动了古田民办文化团队的发展和文化志愿服务的发展。溪山书画院的建设和服务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近年,古田的民办文化团队越办越多,参加文化志愿服务的人也越来越多,溪山书画院下属的溪山论坛会员人数不断增加,并自愿加入到溪山书画院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中来。

溪山书画院的院委们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把溪山书画院办成全国一流民办书画院。2015年5月,在福建省文化厅和宁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支持下,“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溪山书画院建设、管理、服务模式”项目申报国家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目前已进入创建名单。

现在,溪山书画院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向着一流民办书画院的目标,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向前迈进。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戴珩)

部分民办书画院“乱象”亟需管理

书画院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随着书画市场的不断繁荣,民间书画院在近几年大规模兴起。据中国收藏家协会书画研究院主任马建军介绍,“现在协会、企业、个人都在办书画院,保守估计,仅北京就有100多家,全国得有1000家以上。早期的民间书画院确实为书画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办得好的书画院还会为作者出一些作品集。现在书画市场火了,有些人纯粹为了经济利益开办起山寨书画院,给自己封个一官半职,造成伪院长、伪理事现象日趋严重”。这些山寨书画院靠着一些伪大师忽悠刚入门的书画爱好者,或者不懂书画的商人,以谋取私人利益,污染了书画院的整体环境。

两头忽悠 “院长”“理事”满天飞

早前野鸡大学大行其道,扰乱了教育环境。所谓野鸡大学是指一些大学或学院随便向学生颁发证书、文凭等,而这些证书或文凭并不被承认,此类院校又被称为“文凭工厂”。山寨书画院就好似教育界的野鸡大学,进入这类书画院,随随便便就可以被封为院长、理事,不明缘由的人就会因为这些高头衔误认为其作品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一些企业为了附庸风雅也会开办书画院,招聘几个画家、收购一些作品去撑门面。甚至有些山寨书画院会给书画爱好者打电话咨询要不要当个一官半职。在中国书法网上就有网友抱怨说,曾经先后接到过某书画院招录副院长、理事的电话,“刚招完副院长,马上又缺理事了,真是可笑”。

“这些所谓的野鸡书画院会在媒体上打广告,或者自费搞展览,出作品集,跟企业搞联谊,带上作品上门推销。”某画院负责人称,“书画艺术产品本身就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这些伪大师大笔一挥,几分钟就能做好一幅画,好多企业家对书画作品不太了解,禁不住他们死缠烂打,就被这些‘大师’忽悠了。”

另一方面,山寨书画院还忽悠了书画爱好者本身。书法绘画本是为了陶冶情操,一旦被忽悠,进了山寨书画院,追名逐利便影响了创作。“我的一个朋友本来就是退休后在家练练书法,不知道加入了什么书画院,还当了院长,非要送我字画,还说升值潜力大。”藏家马先生说,他的这位朋友自打加入了一家山寨书画院后,整个人都飘飘然起来。马先生朋友所呈现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可窥视整个民间书画界的浮躁。

监管缺失 滋生私立画院乱象

随着书画市场的不断繁荣,近年来从省市到区县,从街道到胡同,各种类型的书画院层出不穷,既有地方的、行业的,又有企业的、个人的,既有挂靠的、独资的,又有民办的、合营的,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和水准的书画院鱼龙混杂、名目繁多。审批手续简单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如交由代理公司办理,个人申请仅需提供身份证、照片、公司名称和经营范围;如为企业申请,则另需提供相关企业的执照、税务登记证、公章和组织机构代码,无需提交资金和场所证明等。难怪有圈内人士笑称,开个书画院比开个小吃店还容易,小吃店还要有个铺面,还有城管、工商来查。书画院只要挂起招牌,不违法基本就没人管了。

广东书法院院长李远东说,造成民间书画院众多且良莠不齐的原因还在于我国没有相关的管理和约束机制,很多民办书画院的发展完全凭借院长的想法和手段,投资人想如何经营就如何经营,这就使得市场非常混乱。很多民办书画院没有办公地点,只是挂靠在私人公司下面,它们其中的一些只是打着书画院的幌子以谋取私人利益和扩大自己的影响,远远不是以服务大众、繁荣文化艺术为目的。在境外,成立艺术机构或民间组织是需要到有关部门进行备案和缴纳相应费用的,组织名称也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不能随意命名。

品牌塑造 需找准自身定位

从古至今,中国就有民办书画院。这样的机构满足了人们对书画艺术的爱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书画的创作和发展。不能因为个别野鸡书画院的存在就将民办书画院一棒子打死。

民办书画院有它应该存在的文化地位,作为公立书画院的有益补充。以往公立书画院缺乏人才竞争机制,几乎所有书画院均“只进不出”,现在包括中国国家画院、北京画院等都在尝试改革,激活人才竞争机制。与民办书画院的做法类似,公立书画院采用签约画家、特聘画家等形式引进优秀人才,打破了画院内外及城市间的界限。公立书画院正逐渐打破单一的运作方式,开始依靠项目、创作来为画家提供资金。客观地说,一些民办书画院在办院理念、办院方式上对公立书画院是有影响的,它们的存在促使公立书画院打开大门,与时代的互动性更强,对文化的贡献更大。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梅墨生则表示,纯粹的民间书画院会遵循市场规律,它们有自己的生存法则,每个书画院建立之初都有自己的目的,有的是为了商业经营,有的是为了文化消费,还有的是为了创作研究或作为鉴赏机构等,这些不同的目的必然也会有不同的运作方式,当然也有不同的潜在风险。

要想改变民办书画院的乱象,可以对民办书画院实行备案机制,严格审批,审核固定场所、资金、人员,国家民政部门、文化部门应对民办书画院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同时,书画院本身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推出优秀的书画艺术家,做到以质取胜,塑造良好的画院形象。

(以上来源:北京商报,记者傅玛丽)

民办画院怎么办

日前,记者在对我国民办画院的现状进行采访时发现,民办画院近几年来发展迅猛,其数量和规模几可用“井喷”形容,但从其组织机构和举办的活动规模和质量来看却良莠不齐,处于无人监管、无人规范,也无人扶持的状态,基本是自生自灭。而对于“我国有多少家画院”的提问,大多数人也表示“无法统计”或“不可能有确切数据”。

据调查,之所以“无法统计”,原因是我国的画院系统隶属关系非常复杂,仅公立画院的主管单位就有宣传部、文化厅、文联、社联等不同的组织和机构,如天津画院、广东画院隶属于宣传部;杭州画院、福建省画院、武汉画院、西藏书画院等隶属于文联;江苏省国画院、湖北美术院等隶属于文化厅等。而且近年来从省市到区县,从街道到胡同,各种类型的书画院层出不穷,既有地方的、行业的,又有企业的、个人的,既有挂靠的、独资的,又有民办的、合营的,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和水准的画院鱼龙混杂、名目繁多,这就使得某一个部门很难单独完成对画院的监管和数目的具体统计,而对于公立画院也不易得到确切数字且达到政令统一。

当前,我国的民营画院主要包括几大类型,如以突出地域特色为主的“地域型”,以培训学员为主的“培育型”,以筹集资金发展慈善事业的“慈善型”,打出古人、名家旗号的“借光型”以及企业或个人投资的“个体型”等。据了解,申请组建画院的手续非常简单,如果交由代理公司办理,个人申请仅需提供身份证、照片、公司名称和经营范围;如果为企业申请,则还需提供相关企业的执照、税务登记证、公章和组织机构代码,而对于资金和场所证明等,则无需提交。这也是造成民间“书画院”“书画协会”等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

民办画院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书画艺术市场的日趋繁荣而逐渐兴起的,它对促进当地文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作为交友、交流的平台,它也吸引了很多职业画家和书画爱好者参与其中。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民办画院目前处于良莠不齐的状态,主要表现在经济利益驱动多,学术活动少,忽悠多,务实少,部分画院甚至以所谓大师、功勋艺术家、会长、院长等为诱饵,给不明真相的书画爱好者“批发”奖杯、奖状,以牟取钱财。长此以往,对书画艺术的创作和繁荣危害不浅。

日前,记者采访了《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美术研究》副主编殷双喜、上海油画雕塑院常务副院长肖谷、广东书法院院长李远东、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梅墨生,对民办画院现状、问题等进行了探讨。

良莠不齐 市场混乱

记者:怎么看当前民办画院的整体现状?

李远东:数量非常多,但良莠不齐,不规范。由于我国没有相关的管理和约束机制,很多民办画院的发展完全凭借院长的想法和手段,投资人想如何经营就如何经营,这就使得市场非常混乱。目前很多民办画院没有办公地点,只是挂靠在私人公司,它们其中的一些只是打着“画院”的幌子以谋取私人利益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远远不是以服务大众、提升文化品牌、繁荣文化艺术为目的。也有部分企业开始涉足画院领域,但目前总体影响力有限,只能做一些小活动。

肖谷:民办画院的层出不穷,有其鲜明的时代性,是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真实写照。在这“真实写照”中,所谓传统的、古典的、精英的样式同大众的、通俗的、娱乐的样式之间在文化上的缠绕纠合,已超出我们的想象,确切地说,“鱼龙混杂”是当前民办画院发展的现状。可贵的是,民办画院中的一部分能按文化与艺术规律办事,认真务实地寻找自己的社会定位与文化价值,避免体制内的消极现象,同时以更加灵活的方式运作,使其具有当下时代的文化特征。

记者:民办画院有哪些弊端?

尚辉:客观上讲,成立民办画院并非坏事,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民办画院特别浮躁,一些人为了“院长”的头衔和名誉,鼓动一些有志于做文化奉献的企业和机构成立画院,但实际得利的是极少一部分人,企业并没有得到多少实惠。之所以出现院长、会长“满天飞”的现象,主要是管理部门没有相关措施。在香港及境外,成立艺术机构或民间组织需要到有关部门进行备案和缴纳相应费用,组织名称也有着严格的备案和管理制度,不能随意命名,内地的管理部门在此方面比较薄弱。这些杂乱无章、巧立名目的画院有很多作品是非常低俗和媚俗的,这些作品会让不明就里的人误以为这就是中国的官方艺术,混乱视听,消解了主流艺术创作的整体水准。

肖谷:在民办画院的发展中,确确实实存在着不少弊端,“赢利”甚至是“套利”的价值意识主导着许多民办画院,使所谓的体制内外界线和理论上对艺术的追求几近消亡,社会影响力很是模糊。名片上院长、会长、理事长的背后学术成分不高,有的已无学术可言而成为“生意经”。

公立

民办应相互促进

记者:民办画院对公立画院有哪些影响?

尚辉:中国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古至今都有建立画院的制度,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之一,如果纯粹参照西方这种没有画院的文化制度,可能是有悖于中国国情的。

画院有它应该存在的文化地位,但如何管理画院是值得探讨的。以往公立画院缺乏人才竞争机制,几乎所有画院均为“只进不出”,但现在包括中国国家画院、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等都在尝试改革,激活人才竞争机制。与民办画院的做法类似,公立画院采用了签约画家、特聘画家等形式引进优秀人才,打破了画院内外及城市间的界限。公立画院正逐渐打破单一的运作方式,开始依靠项目、创作来为画家提供资金。

肖谷:客观地说,一些民办画院在办院理念、办院方式上对公立画院是有影响的,使公立画院的“大门”打得更开,与时代的互动性更强,对文化的贡献更大。而那些草台班子画院扰乱行业秩序的行为,也警示着公立画院要以更加主动、更加规范、更有文化高度的方式去“经营”。

梅墨生:办好画院的核心是理念问题,公立画院要向民办画院学习,以学术立院是根本,但经营也要灵活,要善于与各行各业打交道,盘活资金。要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培训、论坛等筹措资金,利用社会资本多做事情。

应实行备案、退出机制

记者:民办画院的发展还存在哪些隐忧?

李远东:一是资金来源问题,这是制约书画院发展的瓶颈,有不少民间书画院开业时很火,没过几年因经费紧张便关门歇业了;二是书画人才问题,书画人才是书画院的核心,决定着书画院的水平。那些有书画名家的画院相对声望较高,效益就好,而缺少知名人才的画院,多以名人作幌子,还有的靠倒卖字画,这样的书画院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三是管理问题,书画院的主要领导有的是政府官员、有的是企业家,情况各异,他们对于画院的经营并不完全在行,这对画院的发展也形成了制约。

梅墨生:纯粹的民间画院和社团会自生自灭,有自己的生存法则,每个画院建立之初都有自己的目的,有的是为了商业经营,有的是为了文化消费,还有的是为了创作研究或作为鉴赏的机构等,这些不同的目的必然也会有不同的运作方式,进而有不同的潜在风险,我们要区别对待。

记者:应该如何规范民办画院呢?

肖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民办画院在发展中如何产生“自律”机制,除自身努力之外,政府的引导、行业的监督、法规的界定是必需的。一是把好入门关,成立画院需经政府主管文化部门认可,并经民政部门批准或须经行业协会的确认等;二是以法规为指导,行业管理为方式,使其纳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三是提供展示平台,制定鼓励“品学兼优”民办画院的政策,打造和创造平台;四是明确退出机制,对违规违法的“画廊型”画院,要以社会公示的方式使其退出。

殷双喜:民办画院可以实行备案制,至少应该有固定的场所、房子、人员等,国家民政部门、文化部门应对民间书画组织予以关注,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凡未经相关部门注册,未取得合法资质的组织应勒令其停办或取缔;画院理论上是创作机构,可以采用年审制,每年审定场地、资金等有无变化,是否负债,做了多少展览,为社会做了多少文化活动等;民政部门对书画院应加强管理,严格把关,确保其合法性、纯洁性、学术性,文化部门亦应组织其向健康方向发展。民办各种书画组织如管理得当,正确引导,对繁荣书画艺术创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记者高素娜)

【数据分析】

“盛况之下必有暗涌”,大大小小书画院的扎堆建立一时引起了各行各业的注意,由此引发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就书画院本身来讲,其自身的存在是为了适应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团体,无论是官办书画院还是民间私人书画院,都是为了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群众的文化需求而存在的。随着书画市场的不断繁荣,大量书画院的突然兴起势必在运营上、管理上出现诸多问题,就如许多人批评的一样“有些人纯粹为了经济利益开办起山寨书画院,给自己封个一官半职,造成伪院长、伪理事现象日趋严重。”据调查,对于“院长”“理事”满天飞的现象确实是当下书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构成书画市场良性发展的不利因素。包括对书画院的建立没有严格的审核标准,在申办上有企业的、个人的,有挂靠的、独资的,有民办的、官办的、合营的,总之,发现申请开设书画院的门槛并不是很高。从申请流程上来看,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只要注册公司向有关部门提供相应证件即可办理,甚至有些连资金和场所都不需要,难怪有些人笑谈“开个书画院比开个小卖铺还容易。”

正是由于申办程序的简单及社会文化的大量需求造成了书画院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但事情总有两面性,众多书画院建立的初衷或许出于不同的目的,但从书画院本身的定位来讲确实丰富了大众的生活,也从侧面反映出艺术市场的迫切需求。

书画院的建立是适应社会的需求而存在的,不管这所书画院的建立是处于什么层次和级别,能不能完全符合艺术市场的需求。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些书画院在丰富民众生活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之上,不同程度地满足了大众的精神生活的文化需求。比如举办小型的文化笔会、展览等活动,尽管层次可能比较低,运营管理可能不够规范,但从文化普及的角度,书画院只是在打着书画的旗号做一些丰富大众文化生活的事,其在发挥书画院本身的研究职能上可能稍微逊色些,但从侧面却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

总之,书画院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该如何发挥自身的社会功能,为公众服务、为社会服务,政府在面对书画院的管理上将如何对待,认为应遵循艺术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让真正有益于民众的机构在自身成长中发挥功能,对其发展中的问题应多一些宽容和理解,相信书画院系统在经过自身初级的发展之后会走向理性的发展之路。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