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治理>>朔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鲢鱼效应”
2015年07月07日
朔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鲢鱼效应”
朔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鲢鱼效应”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朔州亮点多

自2013年4月朔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工作启动以来,立足全市实际,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严格按照《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部地区标准》《朔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方案》以及《朔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2013年-2015年)》的总体要求,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建立联动机制,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在全市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城乡共创共建的良好氛围,亮点频现。

七大工程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驾护航

在较好的基础条件和扎实的文化实践基础上,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专家的指导帮助下,朔州市创建工作将着力实施七大工程,加快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效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是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完善工程。按照统一标准,配齐基层文化馆、站、室设备;市县区文化馆、图书馆100%达到国家部颁三级以上标准,乡、村文化站(室)100%达到规定标准要求,实现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全覆盖。   

二是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既保护重点文物,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推进应县木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高度重视崇福寺、净土寺、广武长城、广武古城等国家重点文物的保护工作。扶持朔州秧歌戏、晋北道情、朔州赛戏、雁北耍孩儿、北路梆子、踢鼓秧歌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发展壮大,让传统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是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工程。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持续开展“1+6”系列文化节庆活动,叫响“冬有海南、夏有朔州,南有三亚、北有右玉”口号,让海内外进一步了解朔州独特的边塞文化旅游资源和夏天清爽宜人的气候优势。同时,完善右玉展览馆,规划建设平朔改革开放纪念馆和国家煤炭地质矿山公园,彰显朔州的时代精神特质。   

四是文化供给保障工程。继续实行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制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或优惠向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开放,完善方便残疾人以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今年将开工建设科技馆,增加群众文化活动场所。   

五是基层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实施好农村电影放映,定期组织市县文艺院团送戏下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六是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利用高等院校力量,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以技术创新促进公共服务方式创新,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合理布局建设规范化的数字电影放映院,每个县区至少建设一座数字化多厅影院。   

七是人才队伍壮大工程。深入实施“三个一百”科技人才引进计划,支持文艺作品创作,持续举办名家讲座、朔州大讲堂等,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百名文化带头人培养计划,培养地方剧种、陶瓷、剪纸、活性炭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新型工艺领域的领军人物,传承发展好地方特色文化。推广借鉴应县陶瓷乐队经验,促进文化艺术与特色产业、职业教育相结合,实现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出人才和出成果的互动双赢格局。?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在《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确保实现市有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群众艺术)馆、科技馆、体育馆、歌舞剧院的“五馆一院”目标;县级在巩固“县县有文化(博物)馆、体育馆(场)、图书馆”的基础上,加快数字多厅影院建设,形成“三馆一院”。自示范区创建以来,按照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引导和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目前市有“三馆一院”、县有“两馆一院”、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室,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完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面向广大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实施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制度。不断完善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未成年人的设施设备功能;公共图书馆设立盲文阅读区,配备设备和盲文读物。当地文化馆还经常组织开展针对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各类文体活动,开展面向农民工的文化培训等。在做好日常文化服务的同时,朔州市还注重加快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全市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为基层群众提供便捷的现代网络技术服务和数字文化信息服务。?  

根据现代图书馆发展要求,朔州市大力推进了图书馆总分馆制,以市图书馆为总馆、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分馆,逐步向乡镇综合文化站以及农村农家书屋延伸,积极构建覆盖全市的图书馆服务网络。农家书屋实行创新服务,为读者提供便捷。目前朔州市80%的乡镇以及街道建设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而80%的行政村建立的农家书屋藏书量在2000册以上。

打造文化活动品牌 惠及城乡群众?  

文化惠民是党“执政为民”理念在文化上的具体反映,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朔州市近年来全面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全覆盖”“农家书屋全覆盖”“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形成了一道道绚丽的“文化风景”,极大地提升和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繁荣最终是要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生活内容变得丰富。近年来,市县区各级政府积极搭建文化活动平台,全力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各乡镇及社区借助文化大舞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主题突出的广场文化活动,每场演出由不同单位或乡镇主办,群众自发组织广场舞学习和交流。在农村,越来越多的村级文化活动室,正丰富着农村百姓的精神生活。2014年8月7日上午,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栏目组在怀仁县马辛庄乡鲁沟村开展“乡音乡情”送戏下乡公益演出活动,着实让村民过足了戏瘾,让老百姓足不出村就能尽享文化大餐。?  

为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朔州市连续几年把“送戏下乡”活动作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的重头戏,不断加大投入,演出场次逐年增加。2015年,市政府进一步扩大“送戏下乡”活动范围,实现300人以上行政村每村送戏一场的目标,市本级“送戏下乡”达到了1101场。同时,朔州市以群众需要为出发点,深入开展文化主题系列活动,满足了居民生活的又一需求,推出了“周末大舞台”文化活动,每周五、周六晚上8:00在市文化艺术中心演出。“周六吃过晚饭,一家人来文化活动中心看看演出,不出家门就能欣赏到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演出,真的很好。”正在等待入场观看演出的张女士说。周末大舞台的推出真正成为该市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又一道“风景线”。?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  

今年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中明确指出,“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其中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几年,朔州市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实行国有和民营的文化企业同等对待,提供宽松的环境,实行多项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以此引导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一是文化惠民演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送戏下乡”“周末大舞台”采取政府购买方式;二是基层文化工作人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市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艺术中心招聘工作人员115名,有效缓解了编制不足和人员短缺的状况。各县区通过整合乡镇现有人才资源,配备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和专职文化管理员,各行政村也明确了1名文化管理员,平鲁、应县基本建立行政村文化管理员财政补贴政策;三是文化志愿者服务,2015年3月份朔州市群众艺术馆文化志愿者“送文化、下基层”志愿服务群众文化艺术系列活动正式启动,活动第一站在朔州市南邢家河村圆满举行;四是借助民间资本,加快推进多厅数字影院建设,朔城区、平鲁、应县、右玉县、怀仁多厅数字影院建设全部借助民营力量推进,六县区多厅数字影院建设年底可实现全覆盖。朔州市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进程中,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关心、参与文化建设的企业及个人日益增多。应县图书馆早在建设初期政府投入不足300万元,其中包括装修、布展、图书购置等费用,经费远远不足,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应县人民政府驻同办主任杨义春带领办事处外联部部长石宝镛,《塔乡儿女》主编马进纲,办公室主任赵月金等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给家乡新落成的县图书馆捐送了价值3万余元的1200册书籍。这样一种捐赠书籍的形式,在无形中继承和发展了应县的深厚文化底蕴,对于发展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借力现代科技 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借助现代科技,全面构建网络健全、结构合理、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推进朔州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的全程共享,同步加强市级和县级文化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让群众100%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及享受数字化服务;二是积极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在朔州市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建立统一高效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数字馆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项目,提高公共数字供给服务能力,建设“两中心两站”(机房中心、管理中心、群艺馆服务站、博物馆服务站)、“六馆八库”(数字图书自助出版馆、数字群众艺术体验馆、数字体育体验馆、数字实景博物馆、数字美术馆、数字红色文化馆和“右玉精神”数据库、朔州地方志年鉴数据库、朔州文物古迹数据库、朔州名人数据库、杨家将专题数据库、朔州宗族家谱数据库、朔州非遗数据库、朔州文艺数据库),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数字文化共享,支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推进广播电视传播和电影放映数字化进程。

(以上来源:三晋都市报(太原)、朔州日报综合整理)

【数据分析】

朔州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统领和切入点,围绕优化经济结构和提升发展质量“两大任务”,加快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和城乡生态化的步伐,着力建设全国综合能源示范基地、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日用陶瓷生产基地、生态畜牧养殖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五个基地”,建设边塞文化旅游目的地、北方避暑胜地,努力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路子。朔州市着力实施的七大工程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文化权益的同时,也提高了朔州市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目前,朔州市已经完成“市有‘三馆一院’、县有‘两馆一院’、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的基本完善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广大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便捷。并且这些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对于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专门实施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制度。此外,朔州市还大力推进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同步加强市、县级文化馆和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还积极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推进公共文化数字馆和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全方位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朔州市近年来加强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全覆盖”、“农家书屋全覆盖”、“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既拉近了与基层人民的距离,又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根据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中提出的“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朔州市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同等对待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实行多项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如文化惠民演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基层文化工作人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文化志愿者服务等,充分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得关心公共文化建设的企业及个人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中来。这不仅有利于加快朔州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步伐,也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朔州市在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既注重国家政策的领导,又注重联系朔州的客观实际,从而形成了一套朔州所独有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朔州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放在第一位,处处为人民着想,除不断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外,还注重引进高新科学技术,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的实施。朔州市政府深知团结力量大的道理,于是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实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广大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中来。

虽然朔州市已在创建示范区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是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全市公共文化建设不均衡、专业人员紧缺,乡村两级创建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让我们期待朔州市在进一步加强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完善各不足之处,再创新高度,再上新台阶。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