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从端午节的传承与创新探析古今文化交融
2015年07月05日
从端午节的传承与创新探析古今文化交融
从端午节的传承与创新探析古今文化交融

庆祝端午节的现代意义

端午节始于战国时期,迄今已二千多年。中国地大物博民族多,节日来源传说不一,因此产生了许多不同节名,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庆祝习俗。如: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吃粽子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的流传于中国各地及海外华人社会,至今不衰。

端午节来源传说较有名的有:一、源于纪念屈原,二、源于纪念伍子胥,三、源于纪念孝女曹娥,四、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各种传说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时至后来,纪念屈原之说逐渐广受认可而定型。

屈原本是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议事,出则接待宗室与应对诸侯之使,但遭上官大夫靳尚嫉妒,向怀王进谗,怀王不察,怒而疏远屈原。屈原痛心于忠而被谤、信而见疑,于是发之为千古绝唱《离骚》。怀王受诱至秦,囚禁至死。楚顷襄王即位,进一步将屈原流放于沅湘之滨。流放中,屈原写下了忧国忧民的《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痛不欲生,于五月初五日写下了《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

楚国百姓悲痛异常,纷涌汨罗江哀吊屈原。渔夫划船在江上来回打捞尸身,并把饭团、鸡蛋丢进江里,鱼虾吃饱了,就不会残吃屈原遗体。有人则倒雄黄酒于江里,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尸身。此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祭拜习俗,永久地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从2008年起,中国国务院决定将端午节规定为法定节假日,这是前所未有的盛举,令海外华人同感振奋,共享这份迟来的喜悦。

庆祝端午节的意义历时常新,足见此节日具有时代性与永恒性。概括端午节庆祝的现代意义如下:

一、发扬爱国精神。热爱祖国胜于一切的屈原,面对祖国危亡和“变白以为黑”(《怀沙》)的腐败政治,他直言劝谏,结果反遭流放。他无法拯救祖国于危亡,更不愿以洁白之志蒙尘、随波逐流,最后投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的爱国思想和在政治斗争中宁死不屈的牺牲精神,影响后世至巨。所以,我们庆祝端午节,务必与国民教育挂钩,提升国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实现“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的共同价值观。

二、警惕政治领导者。屈原忠而被谤,信而见疑,说明了政治领导者昏庸无能,必遭群小蒙蔽而失去判断力,最终导致国破家亡。庆祝端午节,即以史为鉴,让治国者甚至是社团领导人,都要具有准确的判断力,选贤与能,知人善任,和而不同,发扬“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精神,这样就不会轻易地被结党营私者利用以至走向灭亡。

三、教育与促进健康生活。自古以来的端午节习俗,譬如悬挂菖蒲和艾蒿,喝雄黄酒,佩戴香囊等,目的是驱邪解毒避疫。因为五月是五毒(蝎子、蛇、蜈蚣、壁虎和蟾蜍)出没时期,而雄黄酒、艾蒿和菖蒲都有杀菌解毒防病的功能。至于赛龙舟,可以强身健体,促进团结,广交天下朋友。它已经演变为国际比赛项目,意义非凡。我们可以通过庆祝端午节传达“教育与促进健康生活”信息,利用现代科学知识与药物,增强全民健康意识。鼓励参加龙舟竞赛与全民运动会,积极防疫祛病、避瘟驱毒,谋求健康长寿,进而达到尊重与关爱生命的目的。

四、阅读与欣赏传统文化。屈原是楚辞的开山鼻祖。其作品,写出人民的愿望,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他喜欢运用神话素材,大量吸收民间诗歌精髓,以美人和香草做比喻,让丰富多彩的幻想自由飞翔。这个特点对后世文学有深刻的影响。庆祝端午节期间,我们可以发动诵读屈原诗篇或欣赏古典文学运动,以丰富我们的传统文化底蕴。

(以上来源:中国新闻网)

重新学过端午节

在我国,端午节已走过2000多年的岁月,纳入国家法定节日体系也已是第八年,同时还是中国和世界双料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历史悠久。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如何深入发掘端午文化,守护端午传统,是一个崭新而又重要的文化命题。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一般认为发轫于忧国忧民、投江而死的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汉儒刘安称颂他“志洁行廉”,宋儒朱熹赞誉他“仁至义尽”。换言之,屈原曾经立德、立功、立言,是一位伟大而又不朽的往圣先贤,其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所体现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既是端午文化最为宝贵的高贵品质,也是中华民族念兹在兹的优美价值。千百年来,古人每年在五月初五这天纪念和感恩屈原,周而复始、从未间断,并与农耕生活相适应,形成一系列民俗习惯,如包粽子、戴香包、挂菖蒲、赛龙舟,等等。这些民俗习惯虽具有不同的地域色彩,但皆能人人参与和感悟,因而有助于将屈原精神和端午文化演变成每个个体生命的重要节点,凝聚成中华民族大生命的重要传统。

时移世易,俗与世变。当今中国加速由传统农耕社会迈入现代工商社会,许多基于农耕生活形成的端午习俗逐步淡化甚至彻底消失。比如,在城镇里,人们或许还会吃粽子、戴香包,但很少有人再亲手包粽子、做香包,家家户户挂菖蒲、薰苍术的现象几近绝迹,就连赛龙舟、祭屈原等最重要的纪念活动,也开始变得更注重表演性甚至商业化。与此同时,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发生碰撞,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外来节日文化竞争,端午节也不例外。比如,明天是端午节,后天则是由西方传来的“父亲节”。许多赶时髦、爱热闹的年轻人,似乎更喜欢过带有异域情调的“父亲节”,而不是最具本土风情的端午节。

在“古今断裂”和“中西竞争”多维文化生态格局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端午节作为一个旅游、休闲、娱乐以及购物的日子来过,甚至有人戏称端午“小长假”是屈原投江留给今人的“福利”。进而言之,今天的人们虽仍在过端午节,但越来越远离甚至是遗忘了端午节的真正精神及其文化传统。这一尴尬境遇令人遗憾。有哲人指出:“凡是不回想起祖先的人都不会寄希望于后世。”我们若不能有效守护祖先传承下来的端午传统,而是异化甚至是抛弃,同样不能给后代子孙留下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思想资源。

当然,我们也不必为此过度焦虑。端午节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其精神和传统早已深入国人的骨髓,融入国人的血液,变成国人的文化基因,关键是如何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再度变成一种活生生、活泼泼的节日文化形态。“因革损益”本是文化传承之道。有些端午传统习俗流失固然可惜,需要抢救,但更需要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创新过节方式,让端午节所承载的爱国精神与高尚情操,能更加现代化、人性化地与我们的生命发生紧密的联系,变成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就此而言,端午节仍然在路上,而我们则需要重新学过端午节。

(以上来源:人民日报)

端午节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已经走过了两千多个春秋。端午节是我国最具中国特色、最具深刻内涵和最有活力的传统节日之一。今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有三十六个民族都过端午节。端午节蕴含着诗人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包含着人们对屈原高尚民族品格的追求。端午节吃粽子、挂艾叶香蒲、佩香囊等等是人们追求美好事物的象征,而龙舟竞渡是生命最具活力的体现,端午节展示的是我国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

端午节的魅力无所不在:

(一)端午节对爱国精神的弘扬

今天的端午节内涵丰富深刻,这是通过不断发展而来的。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的崇拜逐渐转变为对地方知名历史人物的敬仰时,这个节日也因此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民间,也就有了端午节纪念屈原、纪念介子推、纪念伍子胥、纪念越王勾践、纪念曹娥等种种传说。然而,最具考证实力、影响最大的还是纪念屈原说。人们已经认识到,端午节正是因为加入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这个内涵,才使得端午节由原始龙图腾崇拜升华到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的全国性的民俗大节。

中华五千年,很多传统就这么颓败下去,就这么随风而逝。但人们回过头看到或已然明白,有些传统不仅可以和现代社会并行不悖,还能成为社会现代化的“文化助推器”。端午节的文化传统就有着这样一种助推力量!

纪念屈原,弘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是端午节的一大主题。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人民心中种下的爱,不仅战胜了人们对龙的原始性祈祷和恐惧,也胜过对其他历史性人物的怀念与追忆。这样,端午节也就被赋予了更为积极的内容,变成一种爱国主义的文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甚至不惜以身殉国,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不仅具有超越一切时代和阶级的普世价值,而且也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所在。

(二)端午节龙舟竞渡体现了团结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

每到端午的龙舟竞渡,不仅需要水手们团结配合、动作协调一致,而且要共同奋力进取,争当第一。这种习俗的文化意蕴,也是我们社会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团结一致、奋力进取、勇为人先,正是我们取得辉煌成绩的不竭动力和精神保证。龙舟竞渡时人们聚在一起观看,甚至万人空巷,此时也是人们增进交流、增进亲情、密切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和谐的好时机。而龙舟竞渡本身,也正是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体现。龙舟竞渡的这些文化意蕴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也正是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应有的题中之义。

(三)端午习俗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的许多习俗也体现着人们关爱生命、强身防病的意识。插艾叶、挂菖蒲、饮雄黄酒、采草药、兰汤洗浴、挂香包、缠五彩线、钟馗捉鬼等等都是古代人们驱辟邪恶毒害的方式。现今,我们剔除迷信部分,保留其中科学的方式,也是端午节教给我们的养生保健的好方法。再者,防病祛灾、祈求健康、企盼吉祥幸福,这些永远是人类的生活主题,因为生命是一切价值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所以,端午节习俗不仅教会我们如何关爱生命,更让我们懂得了以人为本的真理。这也是端午节文化意蕴和现代价值的核心所在。

(四)端午习俗体现了“文化多样性”

端午节习俗还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端午节的来源是十分多样又互为歧义的。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都各有自己独特的端午节来源的传说。节日的活动内容也因地而异。如彝族在端午节期间,要进山采草药;仫佬族则要抬纸船到田间,由师公巡船赶虫,以为可保禾苗成长;藏族青年男女则到野外进行赛马、对歌、丢手帕、抢帽子等活动;一些地方的苗族,还有跳鼓舞、赶花山及唱歌游方等活动。这些,都体现了端午节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化演进的自然结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不仅是人类文化良性成长的自身要求,也是当今构筑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文化基石。这也正是端午节文化的重要现代价值之一。

(五)端午节衍生产品的开发利用有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端午节不仅对我们现代社会的精神文化发展有重大贡献,对促进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很有价值,并且不乏可持续开发的空间。

旅游被称为无烟工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可以满足旅游者的文化旅游需求。比如屈原的诞生地湖北省秭归县,每年要过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头端午、五月十五大端午,一直到五月二十五末端午,在这一个月内要举办公祭屈原、农民骚坛诗会、龙舟游江招魂等一系列活动,全面展示屈原故里端午的独特习俗,并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另外还有屈原的投江地湖南省汨罗市,每年前往汨罗市屈子祠凭吊、缅怀的人们排成了长龙,络绎不绝。可见,端午的文化内涵刺激了旅游消费,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当地端午文化品牌的铸造,二者相得益彰。

节日装饰物既是节日的衍生文化,又是节日文化的寄托物和载体,做好装饰物的商品化,可以有效刺激消费,与此同时烘托节日气氛。端午节佩香袋的习俗极为古老,各种香袋寄托着人们辟邪祛病的美好希望,同时还具有审美情趣。香袋形状多样,颜色丰富,是很受妇女儿童喜爱的装饰品和礼品。民间传统认为,端午节戴五色线可以避开蛇蝎毒虫的伤害,在现代生活中,五彩线的点缀美化功能远比求吉辟邪实际功能明显。

端午插蒲艾,既驱赶蚊虫又美化环境。它们也可以参照西方国家的圣诞树形成产业。又如端午送香包,也可参照西方情人节的玫瑰花,作为应节商品进行开发。又如依靠媒体展示包粽子比赛,这是比选美选秀更具有社会价值的工作。近20年来,一直沿袭传统的赛龙舟,本身就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湖南、福建等地偶尔还有跨地区的邀请赛。赛龙舟若能在端午节的文化烘托下发展起来,反过来必然会带动端午习俗的全面复兴。

端午节蕴含着巨大的商机,需要我们将经营的创意融入节日文化中,在国际竞争中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软实力,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存续民族文化的血脉,在全球化时代彰显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色。

时代在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转变,要让端午节适应我们现代的社会,就要给端午节俗新的展现形式和内涵,让端午节完美融入我们的现代生活。近年来,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在尝试深化和创新端午节精神,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

上海曾在端午节开展了丰厚多彩的端午文化活动,并巧妙地将社区关怀、迎接世博、志愿者服务、卫生防疫等时尚元素融入活动中,为这个因循千年的传统佳节添加了新时期的内涵。华东师范大学也曾举行了“端午文化节”。文化节上,大学生们尝试着穿古装、赛旱船、学剪纸、赛诗歌,用充溢了现代感的扮演和文娱方式,诠释着他们心目中的古老端午节。南宁还举办过屈原文化节,还有一些地区在端午节期间组织民众进行爱国卫生运动,提高人们的健康防疫意识,让端午节成为现代的全民卫生防疫节。这些都是对端午节内涵最好的展现和延伸。

(以上来源:三峡宜昌网)

【数据分析】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节日不多,除了以介子推为主题的寒食节之外,端午节或许是其中“知名度”最大的一个节日了。我们都知道,从文化学的意义上讲,传统节日的形成,是特定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社会活动在文化风俗层面的深层映射。无论是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还是纪念屈原的端午节,都寄托着人们对直行懿德之士精神推崇的厚重民俗情愫。在传统社会的家国框架下,对于直行懿德之士的厚重情感,在庙堂的大传统和江湖的小传统这两种文化生发环境互相摩荡的作用力下,逐渐凝聚成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个精神文化坐标。

端午节无疑就是这样的精神文化坐标。为民众所熟知的端午节应季食品粽子,以及彰显体育精神和文化符号的龙舟竞赛,固然是端午节作为精神文化符号的不可或缺的外在物质形式,但我们只有将这种外在物质形式与其内在精神文化内核相融合,才能从更宏阔层面上统观作为传统节日文化的端午节之全貌。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龙舟与粽子也是我们表达对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之爱国操守的朴素情感寄托。屈原所在的社会环境,他对故土故国的深厚感情,对自己爱国为民政治主张无法得到重视的精神熬煎,他的遭受谣诼馋嫉以及被放逐,乃至最后自沉汨罗江,显然充满着传统士人在逼仄环境中的苦痛熬煎。传统士人出于悲天悯人的爱国主义情怀,虽然与其所在时代的褊狭逼仄发生苦痛冲突,但这种选贤任能、修明法度政治主张所蕴藏的爱国情怀,以及“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背后的民本思想,即便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洗礼,仍然散发着耀眼光芒。

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发展类似大浪淘沙,是一种扬弃的过程。反映在传统节日方面,有的节日几近湮灭了(比如今天我们基本上不过“寒食节”了),有的则在岁月洗礼中嬗变,吸收了时代因素后变得光怪陆离,比如过度注重物质形式,以及商业化的过度侵蚀,这些无疑对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核和民俗精神是一种挑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对待传统节日,把现代文明因子与传统节日文化内核进行无缝对接、有机融合,不仅关乎传统节日的继承,更关乎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发展。应该说,物质形式是表面的,精神内核才是传统节日的灵魂。拿端午节来说,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固然是我们对端午节文化记忆的一种外在物质呈现,但重新发掘这个节日所蕴含的爱国精神和民本思想,审视其所发生的特定社会文化环境,重新考量其所蕴藏的精神文化内核,放置在当今社会发展、公共治理和现代文明的时代序列中,让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无疑是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无法回避的境遇。毕竟,汲取传统文化精华与发展现代文明精神,都是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题中之意。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