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探析如何走出国产动漫之困
2015年06月16日
探析如何走出国产动漫之困
探析如何走出国产动漫之困

国产动画为何被吐槽:内容空洞 价值观混乱

当下孩子们的童年不乏动漫和游戏,但真正精品的又有多少呢?这些陪伴童年的东西,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但如今国漫铺天盖地,精品却屈指可数;虽然20世纪后半期,国产动漫虽然产量较少,但是那时候《小蝌蚪找妈妈》《人参王国》《邋遢大王》《黑猫警长》等部部是精品,那时候外国引进的动漫还可以在电视上播放,《阿童木》《魔神坛斗士》《机器娃娃与怪博士》(即《阿拉蕾》)等给了一代人最美好的童年记忆。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互联网野蛮生长而发展起来的儿童动漫和网络游戏,存在不少粗鄙、低俗的内容,对孩子的成长可能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如今,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在关注孩子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应重点关注日益深入孩子生活的动画片、网络游戏和儿童玩具的健康发展,以便为我们的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   

短短10年的时间,国产电视动画片年产量从2005年的不足4万分钟,增长到现在的超过20万分钟。与之对应的玩具市场也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年产量”不断突破的同时,“质量提升”的呼声也逐年增强。“不客气地说,整个儿童动画片产业已经陷入一个瓶颈。打开电视一看,除了小动物就是小怪兽,不是超能量就是变身。”说起近年来国产动画片的实际表现,北京6岁女童的家长李先生的说法非常有代表性,“除了热闹,都不知道到底要表达什么。”   

内容过于空洞   

在去年的第十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中国动画学会会长余培侠表示,近10年,中国少儿频道、动画产业都在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原创动漫企业超过500家,相关的企业数量更是达到了上万家之多。国产电视动画片分钟数量在不断上升,至2013年已达到20多万分钟,数量上超过日本、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动画大国。国内有少儿卡通频道38家,其中有6家上星。然而,作为制作和播出的大国,我国还远远称不上是动画强国。“不是打就是杀,要不就是超能量。”说起部分国产动画片,北京消费者陈先生难抑不满,“都是些什么东西呀,完全就靠空洞和色彩来吸引孩子,太要命了。”

余培侠直言不讳地指出,数量的激增并没有带来质量的提升,中国的少儿节目、频道缺乏专业化,无论是动画片品质、节目编排,以及动画片自身的核心价值都严重缺失。而且,企业大多没有自主品牌。从动画片本身来看,质量不高,故事缺乏原创性;从管理机制看,审核周期过长,体制不完善;从人才和外部环境看,缺少高素质动画人才,外来文化冲击国内市场,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这些因素都阻碍着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产业转型刻不容缓。   

说起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动画片,从事影像创作的山东籍冯先生认为不如以前:“内容太空洞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很多人都这么看。现在的动画片确实不敢恭维,这里面不单单是国产的,就算是国外的动漫质量也不好,不是太白痴就是成熟过了头。很多人都怀念小时候看过的那些动画片,黑猫警长、舒克贝塔、葫芦娃、海尔兄弟什么的,也自觉不自觉地给孩子推荐这些动画片。”   

部分题材缺乏常识   

据统计,2004年,原国家广电总局推出相关鼓励政策,当年国产动画时长就达到了2.18万分钟;2005年,国产动画时长达到4.27万分钟;2006年,国产动画时长达到8.23万分钟;2007年,国产动画产量达186部,时长达10万分钟;2008年,原国家广电总局通过政策在播放渠道上为国产动画片保留了最好平台,当年国产动画产量达到249部,时长达到12.12万分钟;2009年,我国动画时长达到14.27万分钟。2010年,中国全年动画片时长达到22.05万分钟,比2009年增长28%.在多项政策并举、宏观指导与具体扶持兼顾的大环境下,我国动漫产业产量连年攀高。“也不知道那些设计者都是怎么想的,你要展示和喜欢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好,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也好,但人和狗熊能玩得那么和谐,所有的人物都有超能力,怎么摔怎么打都能活过来。”对于部分动画片的内容描述,北京某公司动漫设计师表示不能苟同,“不管怎么设计,常识是不能逾越的。”   

调查发现,不仅部分国产动画片存在常识问题,部分进口动画片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如被许多人诟病的《倒霉熊》,故事的主角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熊和生活在南极的企鹅。   

业内专家指出,国产动画片有着丰富的题材,应该更好地研究利用。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的悠久文化历史,对于文化资源驾驭能力的大小决定了动漫从业者推动动漫产业发展的深度。只有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化,才能寻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今动漫作品的交汇点,创造出令人叹服的中国原创动漫作品。   

价值观混乱   

据了解,目前国内动漫产业普遍存在为外国品牌“代工”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国本土的大多数动画制作公司多以“代工”为主,自主原创的产品少之又少。有关调查显示,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韩国动漫作品占60%,欧美动漫作品占29%,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原创动漫作品所占的比例仅有11%.虽然2010年我国动漫产品的产量已经超过发达国家水平,跃居世界第一,但是能够达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作品仍然非常少。

此外,缺乏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也是国内动漫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目前,国内动漫人才多为素质“单一型”,懂动漫艺术却不熟悉电脑制作技术,艺术素养也有待提高。“行贿、走后门、投机取巧等社会弊病不假思索地出现在动画片中,很多动漫的出发点就是哄小孩子的,所以把重点都放在搞笑这个层面,或者就是复制源自欧美的拯救世界的动画,没有体现出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来。”对于部分国产动画片体现的价值观,北京小学生家长赵先生的说法颇具代表性,“既然把动漫列入文化产业,就一定要有点文化,而不是纯粹的工艺和技巧。动漫要实现”质“的发展,急需复合型动漫人才。”

(以上来源:中国消费者报,内容略有删减)

国产动画电影现状:高速发展 规模偏低

2014年年初,《熊出没之夺宝熊兵》(以下简称《熊出没》)引发的观影热潮让国内外电影界对中国动画电影刮目相看。但同期上映的《喜羊羊与灰太狼6》《吧啦啦小魔仙2》等遭遇市场滑铁卢,又让业界对国产动画电影在创意、故事和制作等方面的不足,深感忧虑。   

事实上,国产动画电影近几年的表现异常抢眼。据《中国动画电影发展报告(2013)》披露,到2013年,国内参与动画电影投资制作及出品发行的企业和机构已近百家,共制作完成并取得公映许可的动画电影达到29部,其中有26部登上大银幕,共产出票房6.6亿元,同比2012年增幅超过50%。以《波鲁鲁冰雪大冒险》《潜艇总动员3》等为主的动画电影,在故事、技术、制作水准等方面均比往年有很大提高。   

国产动画电影的火热发展态势引发各方关注与参与。以华强、奥飞等为主的上市公司开始涉足动画电影,而阿里、百度等大型新媒体公司也把目光投向动画电影。国内一线制片发行企业,比如光线影业、乐视影业、华谊兄弟、博纳影业、万达影视等纷纷参与动画电影的出品、营销推广和发行。国产动画电影发行企业在与各电视台以及其他行业的跨界营销合作日益盛行,合作模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不断高企的票房数字背后,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动画电影在产业规模和产业链拓展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不仅缺乏龙头产品,更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这就让业界不得不在低头快速赶路的同时,抬起头来审视和研究行业的未来发展。   

尤其在创作层面,国产动画电影在创意、故事、制作水平以及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持等方面,距好莱坞等动画大制作水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国产动画电影在形象版权授权、衍生品开发、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仍处于拓荒阶段。   

首先,动画电影企业发展虽渐成规模,但仍缺乏龙头企业。目前,国内比较活跃的动画电影企业虽数量众多,但缺乏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好莱坞的迪士尼、皮克斯、梦工厂等动画巨头,均具备建立在形象版权基础之上自主研发的能力,并以强大的制作和全球扩张战略不断推出新作品。我国大部分动画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短缺,创意和研发能力不够,制作水准不稳定,发展后劲不足。   

其次,在创作和制作层面,尽管像《波鲁鲁冰雪大冒险》《昆塔盒子总动员》和《潜艇总动员3》等影片在故事及技术方面较之以往有较大进步,但从观众反馈看,大部分国产动画电影仍处在“小手拉大手”的阶段,没能赢得主流观众的认可,距“合家欢”动画更是相距甚远。作为建立在想象力基础之上的动画电影,好的故事和丰富的视听感染力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元素。自从《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成功后,国产动画过于依赖电视动画的影响力,而忽视了影片的基本叙事结构和“故事性”,难以引发成人观众的情感共鸣。   

客观来看,在近几年上映的相当大一部分动画电影中,尚做不到流畅地用动画的方式去演绎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原创能力严重不足。无论观众定位如何,充满戏剧张力的故事情节和丰满的人物设置都是一部电影获得观众认可的前提。   

动画电影是电影艺术与动画技术完美融合的产物。一直以来,制作技术被认为是阻碍我国动画电影制作水准提升的主要原因。事实上,目前国产动画电影企业在技术方面进步迅速。2013年上映的26部国产动画电影中,有11部为三维动画,其中不乏精良之作,比如《波鲁鲁冰雪大冒险》和《昆塔盒子总动员》,其3D技术和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均受到业界肯定。但这些影片之所以没能赢得广大观众的认可,在于故事和艺术感染力距观众的期待有较大差距。   

与国内电影业的整体发展类似,国产动画电影同样面临过度依赖票房产出的情形。在好莱坞,一部动画电影一般是先开发出核心形象,然后通过全产业链整合营销,具备一定受众基础之后推出动画电影,在世界各地上映。电影的热映再度引发关联产品的热销,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大量的版权授权、相关衍生产品开发等,成为驱动这些动画企业稳定快速发展的内动力。   

但在国内动画电影界,近几年较常见的模式是引入较成熟的电视动画形象,或者网络动漫形象,然后开发成动画电影。这些动画电影的非票房收入基本可忽略不计。非票房收入上不去的关键在于品牌形象的核心竞争力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莫过于这些品牌的拥有者缺乏足够的实力和精力去开发版权业务。加之版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国产动画在版权利用和开发方面困难重重。这需要龙头企业给整个行业做出示范,激活并带动企业快速树立版权意识,发掘影片、图书、玩具、服装、游戏、主题乐园等巨大的后产品市场的商业潜力。

中国动画电影虽然进入高速发展期,但企业主体并没形成规模化发展,整个动画产业的规模偏低,亟待升级。在中国文化产业整体崛起的背景下,动画电影界应想方设法吸纳业内外资本,提高创意和制作水准,加强营销推广和发行放映,强化品牌形象的核心竞争力,注重相关衍生产品开发。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赢得观众。

(以上来源:综艺报,内容略有删减)

解析主要动画电影公司   

低幼市场   

这几年在国产动画市场上占据主要份额的几大动画公司,如上海炫动、卡通先生、广东原创动力、北京优扬传媒、上海淘米影业等企业均关注儿童市场,专注为低幼儿童人群打造动画电影。他们的共同点是市场嗅觉灵敏,有精准的项目投资目光,有独特的营销宣传手段和得天独厚的平台资源,如上海炫动和北京优扬传媒都拥有强势电视媒体资源,而上海淘米影业则拥有网络平台资源,卡通先生擅长策划和营销,原创动力则专注内容制作,这些公司投资、出品的项目几乎引领着整个国产动画电影市场,如《喜羊羊》系列、《我爱灰太狼》系列、《洛克王国》系列、《赛尔号》系列,这些动画电影或源于电视动画片,或源于网络游戏,有着坚实的观影基础。但是不可否认,这些动画公司,重投资和发行,轻制作,由于近几年投资出品的多数作品过于关注低幼儿童市场,无法真正实现“合家欢”。   

原创新生代   

而另一些国产动画电影公司则坚持原创,注重制作和内容,注重影片品质,如青青树动漫公司、华强数字动漫、上海河马动画、其卡通等。   

目前国内瞄准青少年观众人群的动画电影非常少,《魁拔》是其中代表之一,同样由青青树动漫公司制作并将于2015年上映的《西游外传》均属此类二维手绘作品,具有浓郁的日式风格和东方色彩,关注青少年乃至成年人市场,形成了青青树的鲜明风格。   

国内目前还有很多新兴的三维动漫公司,注重三维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如华强数字动漫、其卡通、上海河马动画等。其中华强数字动漫公司比较特殊。背靠华强数字集团,特种电影是华强数字集团的主营业务之一,因此三维化自然成为优选项;而如《神秘世界历险记》的制作方其卡通,在三维领域几乎是从零开始,如今其卡通已达到年产2-3部的产能;上海河马动画虽然进入动画电影领域不久,但始终坚持三维原创,喜欢尝试不同类型风格的动画电影。曾有过比较刚性和重口味的《超蛙战士》,也有转型关注儿童市场,寻求“合家欢”的《81号农场》和《绿林大冒险》。从该公司在第七届全国电影院线影片推介会上公布的2015-2016年跟海外合作的项目来看,其中不乏“合家欢”甚至有以青少年观影人群为主的大制作。这是一家寻求多元化发展,潜力巨大,并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的动画公司,目前跟海外合作非常紧密,在未来2年内的产能或将达到5部,而且多以合拍为主,实现国内和国外市场两手抓。   

新晋者   

潜力巨大的国内电影市场催生一批又一批曾经“潜伏”在动画代工领域的“新进入者”浮出水面,加入国产动画电影生产大军行列中来,每年都会出现一些“黑马”。这样的企业均有着丰富的制作经验和海外资源,但对国内动画电影市场和观众不是特别了解,缺乏强有力的发行渠道。其产品或以合拍片进入国内外市场,或披着“进口片”的外衣打入国内市场,发展潜力不可小觑。   

还有另一类新进入者,那就是那些国内大的电影制作发行公司,如乐视影业、光线影业、华谊兄弟、万达影视等,当然这些企业均在发行阶段介入,并非动画电影的实际制作方,但他们的介入为那些没有有效发行渠道和资源的动画公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如万达影视介入《魁拔3》,光线影业介入《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   

另一方面,虽然瞄准青少年观影人群的动画电影丰富了国产动画电影的题材类型,增加了观众的选择性,但青少年观影人群并非当前国内动画电影的主流观影人群。动画电影的主流市场依然是“合家欢”,好莱坞动画电影的发展模式是国内动画公司主要的模仿和学习对象。为此,一些国内动画企业在积极调整公司策略,如在2013年成功转型的上海河马动画。再比如青青树,除了风格化的二维动画,也在制作“合家欢”类型的动画电影。   

院线和影院的排片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影片的票房。国产动画电影的市场容量够不够?档期选择上是否有新的路径?什么样的国产动画电影青睐度高,票房有保证?什么样的国产动画电影卖座率低?院线和影院方面的人士有话说。   

拓展市场空间   

2013年全国动画电影票房16亿元,作为类型片之一,国产动画市场份额明显偏低。大地院线总经理方斌直言:“国产动画片在电影市场是有一席之地的,但观影人次不够多,市场还不够大。”2013年国产动画电影入市数量为26部,全年进入院线市场的影片数量是200多部,动画片在数量上还有提升空间。票房方面,国产动画电影去年总票房为6.6亿元,数量上较进口动画电影占优势,但票房表现相差甚远,几部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加起来比不过一部《疯狂原始人》。   

拓展市场空间,方斌认为动画市场和动画电影本身都需要提升:“首先国产动画电影市场有待培育,第二国产动画制作水平还需提升,第三国产动画类型要进一步细分。”国产动画近几年有了一定进步,“前几年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主要面向3岁至5岁儿童,男女童不区分,到了《赛尔号》和《巴啦啦小魔仙》,有了面向男孩和女孩的区别,最近的《熊出没之夺宝熊兵》将观影年龄层提升到了5岁至8岁的儿童,连成年人也可以接受,观众面大大拓宽,也因此获得了近2.5亿元的高票房。”   

瞄准新档期   

目前,国产动画电影仍集中在低幼观影人群,因此“六一”“十一”以及寒暑假等有节假日的档期成为香饽饽。   

自2009年寒假“喜羊羊与灰太狼”第一部一炮打响,寒假档成了国产动画电影炙手可热的档期,尤其2013年寒假《喜羊羊与灰太狼5》《洛克王国2》《巴啦啦小魔仙》《波鲁鲁冰雪大冒险》《绿林大冒险》5部动画影片集体抢滩寒假档。2013年5月至8月这四个月期间,先后有16部中外影片集体亮相,其中8月上映5部动画影片。   

传奇时代影城副总经理李冬表示,内容、质量和受众定位方面的原因,让国产动画电影只能依靠传统档期等优势去拉动票房。但现在影片数量越来越多,多部影片集中某一档期上映一定会造成票房分流。另一方面,电影消费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态,所以考虑非寒暑假及“六一”“十一”档期上映不失为一个选择,比如针对孩子的作息时间主打白天非黄金时段。   

把控排片量   

影院排片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观众对影片关注度和熟悉度的影响。UME国际影城副总经理刘晖表示,打电话到影院来询问某个片子的人越多,我们就会给予更多场次。但大多国产动画几乎没有观众询问。此外,对动画形象的熟悉度会极大影响排片数量。   

2013年,国产动画电影的主要形象除了原创形象之外,依然以电视动画片形象改编、网络益智社区形象改编、卡通频道形象改编和引进国外动画形象等几大类为主。   

中影星美院线副总经理燕羽表示,从市场表现来看,国内观众对于电视动画改编形象认可度最高,其次是网络益智社区改编形象。这两类形象已经在观众中留下了一定的视觉记忆及认可度,积累了一定受众基础。此类影片在影院排片宣传等方面的风险相对可控,亦有比较良好的票房表现。   

以《熊出没之夺宝熊兵》为例,它的市场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播出多年的电视动画片《熊出没》的品牌积累。在动画电影上映之前,电视动画片《熊出没》目前是国内同时段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动画片,而在互联网上,其点击率已累计达500亿次。业内人士认为,从电视动画片到动画电影的品牌延伸,已经成为国产动画电影赢得市场、确立品牌的重要途径。   

《熊出没之夺宝熊兵》的成功,还得益于其对“合家欢”市场的开拓。几年前,《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的成功让很多人坚信“小手拉大手”是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的不二公式,但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容,这种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家长被动式的观影对影片票房增长的制约越来越大。而与之相反的是,当前国内引进的动画电影几乎全是“老少通吃”的合家欢影片。从这个意义上说,《熊出没之夺宝熊兵》的成功为国产影片走出低幼定位、拓宽市场提供了经验。   

重视营销环节   

与《熊出没之夺宝熊兵》境遇完全不一样的是国产动画电影《我是狼》。该片上映不足两天,片方即宣布紧急撤片。当时,《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和《爸爸去哪儿》几乎占了影院70%的排片。上映第一天,《我是狼》的票房只有不到100万元,全国排片只有2%左右。   

这部花了5年时间制作的动画电影,一上映即遭遇滑铁卢。除了宣传上的不到位,产品包装的短板——如缺乏动画明星及作品品牌效应、角色形象模糊、片名过于平淡、没有明确的观众定位、缺乏营销方向、没有大公司支持等,凡此种种,使得观众并不买该片的账。   

很多国产动画正是由于缺乏有力的营销,银幕生命周期往往只有几天。刘晖表示,影院经营者可以根据明星阵容把控真人电影的量级与场次,但对动画电影而言,除了基本的剧情与制作情况,充分的营销才能给影院方更大的排片信心。 方斌认为,孩子们的信息来源主要是电视和平时订阅的书籍。不同年龄层的孩子有不同的信息媒介,需要出品方仔细研究,准确定位,有的放矢地展开营销。动画电影与真人电影最大的区别是没有“实体”明星,无法进行社会化热门话题的引爆和推广,更倚重海报、展架、影院阵地布置以及预告片等物料,包括影院的地面推广活动,比如人偶、转盘抽奖、互动游戏等。

(以上来源:综艺报,内容略有删减)

【数据分析】

迪士尼、梦工厂,以及皮克斯出品的动画电影风靡全球,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生动形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逼真震撼的数码特效,让好莱坞动画成为横扫全球票房的利器,如《玩具总动员3》在全球范围内攫取超过10亿美元的票房,丝毫不输高投入的科幻电影。近两年上映的《冰雪奇缘》《超能陆战队》等,在国内赚取高额票房,往往还能形成现象级的文化事件。反观国产动画片,除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这两大衍生自电视动画片的动漫品牌,其他原创性动画电影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以《魁拔》系列为例,作品借鉴日本动漫,但是努力保持独立的世界观,人物体系,其中透出的诸多不和谐折射出国产动漫的困境。

相比于其他类型,儿童影视作品的特点在于它对于儿童的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价值观都会对儿童产生深远影响,好的影视作品能带来正面的影响,反之,则是对精神的毒害。如何拍好儿童影视作品,为儿童奉献精良的影视文化大餐,应成为艺术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所谓“格局决定命运”,国产动画电影的“低幼定位”,阻碍了影片创意、故事以及制作方面的升级。《喜羊羊与灰太狼6》和《巴啦啦小魔仙2》的失败均证明,“小手拉大手”的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国产动画电影应该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必须重新进行观众定位。童心童趣是动画电影吸引观众的关键,但童心童趣并非只有小观众才有,成人观众其实对此更为看重。数据也证明,春节期间大火特火的大电影《爸爸去哪儿》正是击中了国产动画电影的软肋,轻轻松松以合家欢的面貌,取代了国产动画电影。国产动画电影要想有大作为,就必须能经得起“大观众”的检验。把观众定位于合家欢,除了欢乐、萌等元素外,故事的编排就变得更加重要。一个好故事,是国内观众对国产动画电影最普遍的诉求。   

优秀的儿童影视作品首先要有一个正面积极的核心价值做支撑,在一个个欢乐故事的背后传递的应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以美国电影《超能陆战队》为例,传递的是不畏邪恶的勇敢,是兄弟之间难以割舍的亲情,以及机器人对人类的无条件忠诚爱护的动人情感。宣扬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真善美,是儿童电影应该具备的要素。其次,儿童影视作品应以儿童为主体。与针对成人的影视作品不同,儿童影视作品尤其需要尊重儿童的接受规律,艺术创作者们应多分析儿童的喜好和兴趣,研究儿童对故事结构和元素的要求,具体到方法上,就是要以儿童的视角讲故事。比如国产电影《洋妞到我家》,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找准了当下的儿童教育热点,深入儿童生活,道出家长与儿童共同的烦恼,讲出了童趣与童真,是近期儿童作品中的佳作。另外,对儿童的吸引力来源于出色的想象力。翻看儿童文学经典,那些深受儿童喜爱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流传数百年,大多是因为这些作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比如《爱丽丝梦游仙境》《绿野仙踪》,或是神秘空间,奇特的人物,神奇的魔法,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事实上,文艺作品中的想象力对于儿童未来的创造力有非常大的影响,国产儿童影视作品的软肋之一在于想象力的匮乏,一方面与优秀儿童文学缺失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影视教育缺少创新鼓励有关。

另外一方面,品牌形象的打造和维护是动画电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自主版权的品牌形象可以为出品方带来更多非票房收入。尤其是动画电影,非票房收入是值得挖掘的重点,包括版权授权,以及以玩具为主要产品的衍生品。若这些能与影片热映形成互动,随着影片的放映,其广告效应会更为明显,反过来又会对衍生品的销售产生正向推进。以国内的奥飞为例,至2013年,奥飞动漫自主知识产权申请量达2636件,已授权的达1207件,知识产权拥有量在国内玩具行业排名第一。当前的奥飞动漫已成功地变革升级为国内一流的泛娱乐文化产业集团,集动漫IP内容、手机游戏、影视作品、媒介传播平台、动漫品牌授权及玩具产业于一身。   

但动画电影衍生产品收入,要依托主要动漫形象品牌自身的品牌基础。动画电影出品方应清醒地认识到,拓展动画电影票房收入及非票房收入的核心是品牌基础和动画电影自身的产品质量。归根结底,一部影片的形象品牌,最终仍由影片故事、制作质量决定。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