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解析丝绸之路的“文艺复兴”
2015年06月15日
解析丝绸之路的“文艺复兴”
解析丝绸之路的“文艺复兴”

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关系网络大会成功在大唐西市举办

5月22日,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关系网络大会在西安大唐西市隆重举行。一边是印证着古丝绸之路贸易和人文交流的车辙痕、石桥水涵和店铺基址等珍贵历史遗迹,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聆听到了那山间回响的驼铃和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一边是开辟创新合作模式的丝绸之路网络平台的国际大会,不同的语言交流但很清晰地传达一个共同的主题:无论古丝绸之路还是新丝绸之路,都是丝绸贸易所及区域内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与宝贵财富。运用现代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丰富丝绸之路网络平台,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触手可及。

“这是促进沿线各国对话合作、多元发展的一件大事。本次大会,必将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拉近陕西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距离。”陕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景俊海在开幕式欢迎辞里代表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向不辞辛劳、不远万里专程出席会议的国际友人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本届大会致力于汇编并传播文化与自然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史存和创意产业方面的有关知识和数据,最终在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打造一个成熟的、区域内跨文化对话和相互影响的“丝绸之路国际网络”,从而促进丝绸之路的复兴。

开幕式上,联合国副总干事特意发来视频讲话,阐述会议的宗旨和目的。他认为在陕西西安古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举办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关系网络大会是复兴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事件!相信即将形成的《西安宣言》对未来的丝绸之路网络平台的发展起到纲领性的指导作用!

身穿一袭深红中式服装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干事特别代表阿里谈论道,古丝绸之路是从脚下的大唐西市出发,走向世界的,今天我们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关系网络大会在大唐西市的遗址旁成功召开,预示着丝绸之路网络平台也将是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

在随后的三天里,来自共享丝绸之路遗产的中国、埃及、法国、印度、伊拉克、伊朗、日本、韩国、阿曼、俄罗斯联邦、西班牙、塔吉克斯坦、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塞内加尔、英国、加拿大等16个成员国代表和相关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丝绸之路网络平台未来的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并最终形成《2015西安宣言》。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与会代表还一致赞赏并认可大唐西市集团在丝绸之路各项活动和项目中所作出的贡献,邀请大唐西市集团在未来,继续延续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网络平台和国际关系网络大会的相关工作各项活动与项目的支持。

《2015西安宣言》诞生

2015年5月24日,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大唐西市,一部对未来丝绸之路网络平台发展起到纲领性指导作用的国际会议文件《2015西安宣言》诞生于此!

一部《2015西安宣言》的形成就是一首深远的合作交流之歌。回溯2013年10月,成立近70周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为促进对话、多元化和发展的丝绸之路网络平台”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拓宽丝绸之路资料的传播以及获取,使得大量的丝绸之路宝贵资料不仅能面向文艺、文化和学术领域的专家,同时也能面向世界范围的公众群体。一方面,“宣传、推广关于丝绸之路共同文化遗产的综合知识,敦促成员国致力于开展更广泛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相关的知识合作与经验交流,建立并试运行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推广的协调委员会。”另一方面,“敦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网络平台成员国及加强跨文化对话与和平共存,并采取相应措施使丝绸之路各种相关资讯上线到丝绸之路网络平台上,推进它的数字化进程。创建科学委员会以协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定丝绸之路网络平台的线上内容,使青年群体受益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丝绸之路网络平台。”

2014年10月,中国国际商会副会长、大唐西市集团董事局主席吕建中,在法国巴黎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汉斯。道维勒签订了《共建丝绸之路网络平台的合作协议》。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层官员先后深入考察了大唐西市,认为在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大唐西市举办该组织“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关系网络大会”具有特殊的意义。为此将原定于今年3月在伊朗举行的该会议,特别调整到5月在中国西安第十九届西洽会暨丝博会期间举行,并由西安大唐西市集团公司承办。

对于未来,我们相信《2015西安宣言》将会成为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印记。但是,对于丝绸之路发展的当下,西安大唐西市集团常务副总裁李中航在大会研讨发言时说的一段话无疑是有其现实意义的,那就是:无论古丝绸之路还是新丝绸之路,都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或宝贵财富。我们要运用现代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让这些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触手可及。

据悉,本届活动的承办方大唐西市集团作为我国文化产业领军企业,根据国务院授权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对“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的精准定位,努力践行“一带一路”战略,被誉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其所提出的“网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国际博览园”“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城”“丝绸之路风情街”和“丝绸之路文化创新工程”等“五丝工程”,是促进实现“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有力抓手,将有利于陕西西安形成以项目为带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力支撑。

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关系网络大会期间,印度总理莫迪在微博中晒出了一份在西安参观访问时收到的礼品——《菩提树叶绘“佛影”》,引起国内外媒体的热议,也使作品的出处——西北大学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其实,多年来,西北大学始终以“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为办学理念,围绕“丝绸之路”开展了多领域、多学科、多渠道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文化遗产保护八十年:为丝路遗址串上颗颗明珠

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立西北大学寓居汉中时期,学校师生就开始了对城固张骞墓的考古发掘。40年代,西北大学在新疆地区开展了广泛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50年代初期,全面参与了新疆地区的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70年代,参与了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代墓葬的发掘。90年代,先后参与了新疆乌鲁木齐柴窝铺、拜城克孜尔水库等处古代墓葬的发掘。

进入21世纪以来,围绕“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研究,西北大学牵头组织联合调查队,对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重要文化遗产点进行了考察,并与两国学术界建立了广泛联系。对我国参加该区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成功地将国内有关研究向“丝绸之路”沿线中亚各国延伸。

2007年,西北大学教师承担的新疆“东黑沟遗址考古发掘”荣获“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9年,由西北大学牵头承担的新疆“东天山地区古代游牧民族大型聚落遗址考古与文物保护”获准国家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5680万元,是迄今为止国内人文社科领域获准经费最多的研究项目。学校围绕丝绸之路沿线大型文化遗址保护规划开展了大量研究和技术攻关,哈密白杨沟和庙儿沟古代佛教寺院遗址调查勘测、库车苏巴什古代佛教寺院遗址调查勘测、布尔津喀纳斯景区文物保护规划编制、青河三道海子古代墓葬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尼勒克吉林台古代墓葬发掘、特克斯恰卜奇海古代墓葬发掘、吐鲁番交河故城和高昌古城文物保护工程、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岩画保护工程等,在绵延数千公里的丝绸之路沿线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成为长安——天山丝绸之路廊道上一颗颗明亮的珍珠,串起了东西交往的古代文明。

“金哑铃”理论:丝绸之路沿线文明交往新构想

2013年12月,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彭树智教授《我的文明观》甫一出版,就成为炙手可热的畅销书。彭树智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文明交往论,认为,“交往使人类从地区史发展成为真正的世界历史”“文明的生命在于交往,交往的价值在于文明”“知物之明,知人之明,自知之明,文明自觉,全球文明”,并提出丝绸之路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所倡导的包容和多元化,这些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从文化地理角度,提出一条文明发展的“黄金海岸”,以及反映文化格局的“金哑铃”理论,为丝路沿线文明交往与文化格局研究提出了新的构想。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是全国高校首批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几十年来,该所致力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相关历史文化研究,在西亚中东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近年来,又与多个国家部委合作,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中东局势发展及我国战略对策研究”等重要课题,先后提供了数十篇决策咨询报告,发挥了重要智库作用。

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多种文明交往与融合、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明交往与文化格局研究方面,西北大学先后出版了10余部专著。其中《中东国家通史(13卷本)》是国内首部中东国家通史,获得国家外交部的高度评价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非洲阿拉伯国家通史研究”开辟了国内该领域研究的新空间,项目成果将填补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编纂的《丝绸之路大辞典》,收录词目11607条,总字数230多万,是迄今出版的同类书籍中体系最完整、词目最全面、内容最丰富的一部有关丝绸之路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集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大型工具书。

丝绸之路研究院: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智库

今年4月,由中联部牵头组建的国家“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在北京成立,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成为首任理事单位之一。作为西部地区“一带一路”重要智库,研究院先后与中石油、陕煤集团、西安大唐西市集团初步达成了“高校-企业”合作意向,与哈萨克斯坦国际商学院、韩国驻西安总领事馆、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等开展合作,承办了一批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形成了高水平、跨界、跨域学术资源配置机制的协同创新平台,并出版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

《中国西部发展报告》(也称“西部蓝皮书”)是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及政府部门的西部问题研究专家学者组成科研团队,对当前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部高质量的综合性年度报告,每年一部,已经连续出版了十部,在全国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响。学校一批学者参与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论证制定工作,为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进入国家战略层面重点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教师提出的《减少贫困地区儿童贫血现象,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关注农村学前教育,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等研究报道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2014年形成“一带一路”专项咨询报告20余篇,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

西北大学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石油地质专业人才。在丝绸之路沿线,学校围绕相关方向,加强和丝绸之路沿线相关能源部门的合作,取得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合作开发成果。为丝绸之路沿线重大基础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可行性对策与防治措施,累计研究经费达到3800万元,为我国和西部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与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企业合作,开展了一系列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研究工作,研究经费达到1700万元。学校主持的国家“973”项目——“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亚学院:面向“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培养人才

西北大学是全国最早为中亚各国培养留学生的院校之一。2000年以来,已培养中亚各国留学生1000余名,是陕西省培养中亚留学生最多的院校之一。近年来,每年来自中亚各国的留学生平均在300人左右,占到该校留学生总人数的60%以上。

2014年1月,为贯彻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精神,落实省政府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部署,西北大学成立了中亚学院,面向中亚招收留学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培养复合型、技术型人才,目前有300多名中亚学生在校学习。

不久前,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与西北大学中亚学院开展校企合作,携手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千人培训计划”,计划利用十年时间从吉尔吉斯斯坦国内青年中招聘培养1000名石油化工专业人才,每年培养100人,支持公司在中亚地区的事业发展。

除了为中亚各国培养留学生,西北大学还积极开展国际汉语教育推广工作。学校每年为中亚国家提供14个名额的孔子学院奖学金,主要资助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生和汉语进修生,为汉语在中亚国家的推广工作做出了贡献。应上海合作组织和省政府共同委托,西北大学还承担了上海合作组织首批中文培训班的培训任务并圆满地完成任务,得到各方好评。 

借助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关系网络大会,丝路沿线16国代表相聚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大唐西市,领略隋唐商业文化,同时感受陕西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领略千年古城的美好,畅谈“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新合作,共同助推丝绸之路文化的复兴与传播。

(以上来源:网易新闻网、中国西藏网、新华网、西安网综合整理)

【数据分析】

首届丝绸之路网络平台国际大会共有来自土耳其、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德国、埃及、印度、伊朗、日本、蒙古、韩国、阿曼、俄罗斯、塞内加尔、英国、加拿大等丝绸之路沿线16个国家的文化遗产界专家、学者,和100余名中国业界嘉宾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为促进对话、多元化和发展的丝绸之路网络平台”进行研讨,同时致力于汇编并传播文化与自然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史存和创意产业方面的有关知识和数据,最终在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打造一个成熟的、区域内跨文化对话和相互影响的“丝路国际关系网络”,从而促进丝绸之路的文化复兴,此次首届丝绸之路网络平台国际大会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携手中国的民营文化领军企业大唐西市集团共同举办的,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国际会议第一次放在中国民营文化企业里举办,这也是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后,世界上最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对此发展战略做出的切实响应。

本届活动的承办方大唐西市集团作为我国文化产业领军企业,根据国务院授权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对“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的精准定位,努力践行“一带一路”战略,被誉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其所提出的“网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国际博览园”“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城”“丝绸之路风情街”和“丝绸之路文化创新工程”等“五丝工程”被写进了《西安宣言》,得到了各成员国代表一致认可和高度赞赏,认为其是促进实现“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有力抓手,将有利于形成陕西西安以项目为带动,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力支撑。

由于丝绸之路上很多文化遗产位于地旷人稀之处,遭遇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破坏。我们要依据《文物保护法》,督促政府全面监控并保护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加大财政和科技投入,在国家层面设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点科技专项,创新技术,确保文化遗产的安全。目前,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浙大等建立创新联盟,在丝绸之路沿途省区已实施20余个文物保护项目,与沿线国家开展10余个国际合作项目。人大也应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监督并参与文化遗产在中国的保护和传承。比如,让蚕桑丝织在丝绸的原产地得到生产性保护,建设蚕桑生态村落和丝绸特色小镇,推动丝绸企业转型升级,同时促进时尚产业和旅游发展。

2014年6月,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区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北庭故城、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尕哈烽燧和陕西、河南、甘肃的22处文化遗产地列入其中,丝路申遗成功,推动着我区文化遗产保护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将会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和要求,全面加强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加大与沿路国家的交流与联系,促进丝绸之路的文化复兴。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