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的根本目的是在国际交往中维护其所代表的国家利益,并体现其作为一个国际社会成员应负的责任,现代外交应具备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彼此间的对话和理解,减少冲突和对抗。因此,文化不仅在确定国家对外政策目标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一国外交政策的手段、方式和风格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一、美国文化外交政策的基本情况
文化外交在美对外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美对外政策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文化外交在美对外战略中的地位亦几经沉浮。事实上,美国的文化外交自上个世纪30年代才成为政府对外战略的组成部分,而此前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都是由民间或商业机构操办的。
1938年,美国务院首次设立“文化关系处”,使文化外交在政府架构及职能上有了体现。二战期间,美把文化外交的重点放在了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南美大国,同这些国家进行了诸多表演艺术和视觉艺术方面的交流,主要意图是稳定其在“政治后院”的影响。二战结束后,美把外宣着力点转向了西欧和日本,在德国、日本等地开办文化中心,派遣歌舞团体访演,举办艺术展览和文化名人讲座,对占领国人民实行美式民主价值观和文化观的“再教育”。冷战时期,美外宣的主攻方向放在了前苏联,对外文化交流被注入了更强烈的政治内容,成为“分化”和“西化”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工具。
1946年,美参议员富布赖特推动通过了美文化外交史上著名的《79—584号公共法修正案》(富布赖特法案)。法案授权美国务院可与外国政府签订交流协议,并使用二战出售武器所得外汇从事文化及教育交流活动,首次以立法形式对国际文化活动的经费来源予以保障。
前苏联解体后,美国在世界上确立了自己的“一超”地位,对文化外交和新闻外宣的政策性需求有所减弱,重视程度相应降低。“9•11”事件和美伊战争后,美政府认识到“形象问题”已成为美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要重新给予公共外交应有的战略地位。
二、美国文化外交的主要做法
美国政府对文化外交活动的界定较为宽泛,凡是具有文化外宣性质的交流项目均被列为广义上的文化外交活动,多由美国务院教育文化事务局统筹管理。
美国艺术项目。该项目包括海外演展活动和文化专题讲座等,由美国务院公民交流办公室管理。
富布赖特项目。该项目起源于《富布赖特法案》,由美国务院教育文化事务局管理,是美政府文化外交的主要手段,影响较大。该项目主要是对双边性学生、教师、学者、专业人士和行政管理人员的交流与培训提供赞助。富布赖特项目的管理方式分两种:在与美签有“富布赖特双边协议”的国家(目前有51个),由富布赖特双边委员会管理,所涉费用由两国政府分摊;在未签协议国家,则由美驻当地的使馆文化处负责。
信息中心项目。美现在海外共设有170个信息中心。中心项目多由美驻外使馆文化处承办或由其与当地图书馆合办。
英语教学计划。美国务院教育文化事务局内专设英语教学办公室,统筹管理海外英语教学事宜,多采用向海外英语教学机构提供教材、协助制订教学大纲和进行教师培训等方式开展英语教学。
使领馆艺术展示项目。美政府定期向驻外使领馆提供各类艺术作品,在大使官邸展出。该项目由美国务院海外馆舍局负责实施,展示的艺术品均由美国务院向有关文化机构或私人收藏家租借而来。
海外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美国务院教育文化事务局专门设有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其主要职能是根据有关条约,打击国际文物走私行为。
三、由美国文化外交策略引发的思考
美国文化除了作为本原性和导向性要素控制着美国外交行为的基本走向和基本方式之外,还越来越多地在美国的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独立的作用。文化已经成为美国实施国际战略的工具。
在国际机构中加强文化渗透。美国试图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国际机构,使其代表美国的价值观,为其利益服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目前很多重要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都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主宰下建立起来,带有明显的美国和欧洲文化的特性,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控制。
利用市场经济进行文化渗透。美国的文化战略十分注重文化产品的配套生产和广泛输出,他们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来传播其自由民主思想和价值观念,力图使市场经济成为加强接触、灌输思想、移植观念的主要渠道。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美国文化产品的输出异常活跃,而高科技的运用,又使美国的文化产品更具吸引力、渗透力和竞争力。美国还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名,力图在发展中国家打破限制,开放市场,使其文化产品的输出与扩张畅通无阻。
利用文化强势争夺人才资源。以文化为焦点的软国力竞争,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在新的世纪里,全球范围的文化碰撞不可避免,文化竞争更趋激烈。这一软国力较量是一场世界性的文化博弈,其结果取决于各国人才资源的多少。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优秀人才的培育是加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因此,人才资源的争夺是软国力竞争的重点之一。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充分利用其文化强势,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培育精英,网罗人才,为其自身发展和战略目标服务。
结语:尽管世界各国因文化底蕴不同,综合实力相差悬殊,其外交方式、手段相异,但决不能“以己之心,度人之意”,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如果一个大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企图以某一种文化模式取代文化的多元性,那么也就是在破坏国际社会存在的基础。和谐世界的建构必须以尊重各国文化(包括政治文化)为基础,这其中文化外交必将发挥极为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国际社会必须做到: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特征、从共融性而非冲突性的角度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培育本国国民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世界各国文化,强化国际教育文化组织的地位与功能,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文化外交中的特殊作用,加强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遏制全球化趋势下国际文化霸权的出现。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