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设立“中华母亲节”意在倡导孝亲文化
2015年03月24日
设立“中华母亲节”意在倡导孝亲文化
设立“中华母亲节”意在倡导孝亲文化

35名人大代表建议设立中华父母节倡导孝亲文化

“家风”是此次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在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湖南省委专职副主委蒋秋桃看来,孝亲是中国家庭文化中最具凝聚力的部分,为倡导孝亲文化,本次大会期间,她联合其他34位全国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设立“中华父母节”或者“中华母亲节”“中华父亲节”的议案。  

蒋秋桃说,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母亲节,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父亲节,而倡导以孝为先的中国,却至今都没有法律意义上的母亲节和父亲节。在她看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孝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容,设立中国自己的母亲节既必要又紧迫。   

据蒋秋桃介绍,2004年至2014年全国有600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过要设立中华母亲节的建议,也有不少专家、学者表示支持。2014年,农工民主党还就设立中华父母节进行了民意调查。被调查的5061名民众中,赞成设立“中华父母节”或者“中华母亲节”和“中华父亲节”的达88.18%。由此看出,设立以孝敬父母为核心的节日是有民意基础的。

蒋秋桃认为,“中华美德始于孝行”,设立“中华父母节”一方面可以为年轻一代孝亲提供更好的机会,后代也不用再利用国外的节日为双亲过节;另一方面这些节日可以成为年轻一代弘扬孝亲精神的推动器,也是孝道教育的最好载体和抓手,更能传承和光大中华文明。

(以上来源:中国青年网,内容略有删减)

需要设立“中华母亲节”吗 好母亲是孩子的天堂

设立“中华母亲节”的建议在两会上被连续提了11年,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此提交相关议案、提案。在今年的两会上,陈建国委员、龚建民委员、郭新志代表等再一次提出建议。   

为什么要设立中华母亲节?中华母亲节又承载了怎样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寄托?记者就此采访了三位代表委员。   

采访嘉宾:   

农工民主党中央秘书长陈建国委员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龚建民委员 山西省残联副理事长郭新志代表  

需要一个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母亲节   

记者:为什么要设立中华母亲节?   

陈建国:人伦道德是公民道德的起点和基石,也是家庭和谐与家庭养老的精神保障。爱母、孝亲,是中华传统孝道。节日又是人伦教化很好的载体。我们的孝道文化,母爱、爱母活动,怎么能不重视这么好的载体?因此,设立一个让天下父母心得以彰显、被用心体认的节日,让天下爱母心得到唤醒、精致表达的节日,是孝道教育的最好载体和抓手,会成为表达爱母、孝亲精神的推动器,这对于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家庭和谐都具有重要作用。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最重要的施教者。母亲的教育是每人必经的最基础的教育,是塑造人生的基本工序。好孩子是母亲的希望,好母亲则是孩子的天堂。母亲的素质决定着人类和民族的未来。设立中华母亲节,有利于重建母亲意识,发扬母教传统,振兴母教文化,这将直接提高未成年人的教育质量。   

郭新志:其实,很多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亲节。美国母亲节,设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法国母亲节,定在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在亚洲,泰国母亲节为8月12日,阿拉伯地区的许多国家都以3月21日“春分”为母亲节。各个国家的母亲节都植根于自己的文化,不同文化中的母亲节都有不同的文化个性,承载着各自的民族精神。   

二十多年前,美国母亲节被引入,很多人就此过起了这一“洋节”。节日是文化的载体,总是热衷于过人家的节日,就会跟着人家的文化走,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必将受损,年轻人的节日记忆将被“西化”。因此,要维系中华文化血脉、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我们就需要设立一个根植于中华文化的自己的母亲节。这是维护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需要,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倡导“中华母亲节”,但并不是反对别国的母亲节,而是希望以此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在全社会营造“感恩母亲、崇尚母爱、重视母教”的良好氛围。

“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过中华母亲节地积极性”

记者:设立中华母亲节有何群众基础?

龚建民:自李汉秋教授2003年3月在当年两会上提出设立中华母亲节以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已连续多年提交议案、提案,为设立中华母亲节而奔走呼吁:2007年,有陶斯亮、霍达、梁晓声、于魁智等60位全国政协委员(分布在20多个界别)联名提案;2008年有贺捷生、李小琳、张抗抗、濮存昕、朱军、韩红等67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2009年又有彭丽媛、凌孜等68位全国政协委员继续提此提案;2012年,则有张庆伟、郭新志等83位全国人大代表再次联名提出此议案。

郭新志:2007年4月,人民网以投票方式调查“选择农历四月初二为中华母亲节,您的意见是什么?”结果显示:同意者占75.2%,不同意者占13.1%,无所谓哪天都行者占11.7%。2011年4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中国网、新浪网联合调研显示:80.9%的人赞成过中华母亲节。

此外,民间也为推动中华母亲节的成立做了大量准备工作。2007年12月,中华母亲节促进会在山东邹城成立。此后,已有邹城、石家庄、烟台、新乡、曲阜、北京等几十个城市的学校和单位先后开展了母亲节主题活动。还有一些地方,更是开始了母亲节的文化研究。比如,2011年5月在山西太原成立了山西省母亲文化研究会。一年来,该研究会举办首届孟母文化并州论坛,推出“山西省母亲大学堂”,全面开展母亲俱乐部活动,立项科研课题《母亲文化当代意义》。所有这些,都说明群众中蕴藏着极大地过中华母亲节的积极性。 “

每个人的生日都是自己的母恩日和母亲节”

记者:中华母亲节应该设在哪天?在推广上该如何操作?

陈建国:有学者建议将女娲诞辰确定为“中华母亲节”,但更多学者倾向于把孟母成为母亲的日子(农历四月初二)设为“中华母亲节”。

中华民族是最重视家庭伦理的民族,具有悠久而浓厚的孝亲传统,我国历史上有不少很伟大而且很有影响的母亲,孟子母亲仉(音zhǎng)氏是最突出的一位。西汉《韩诗外传》和历史学家刘向的《列女传》,就翔实记载了孟母仉氏在不同阶段教子的好几件事,《三字经》就已推她为中华贤母的代表,其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至今家喻户晓,传为懿范。孟母懿名远播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并被写进儿童教科书。孟母堪可作为中华母亲节的形象代表,她身上凝结着中华文化的精蕴和民族精神的精华,可用以彰显母亲的伟大和伟大的母爱,激发作为人子的爱心孝思。

龚建民:中国传统称自己的生日是“母难之日”,表明自己不忘母亲养育之恩。以孟母生孟子之日作为中华母亲节,推而广之,每个人的生日都是自己的母恩日、自己的母亲节。人类的爱心从母爱、爱母开始,母亲节是全人类的需要。因此一旦点燃,便易形成燎原之势。从目前来看,中小学是开展中华母亲节活动的天然场所,具体可从小事做起,比如每年的母亲节来临之际,老师布置学生以中华母亲节的名义为母亲做一件好事(包括打个电话、写封信)或者写篇作文。经过我们在几十个城市的推广实验,这个简单的做法效果很好,一些母亲因为孩子的一句话、一封信而感动得热泪盈眶,一些孩子因为给妈妈过母亲节,一下子长大了许多。

(以上来源:光明日报,内容略有删减)

设立中华父母节不仅仅是弘扬孝亲精神

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这是近年来通过媒体传播后一些群众才知道的,并且在这一天通过不同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然而,这个节日却是西方的母亲节,在我国没有官方上正式确立。刚刚闭幕的全国人大会上,35名代表提交议案,建议设立“中华父母节”,是为了挖掘民族文化精髓,传承中国文化,让天下父母心有一个得以彰显,让天下子女的孝心有一个受到唤醒、表达的节日。   

设立“中华父母节”,不仅因为孝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容,更是因为家庭、家风建设是和谐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这次全国两会上,“家风”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中华父母节”不仅仅是弘扬孝亲精神,更是进行家风建设的重要形式。   

首先,家风建设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根基。去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的组工干部的曾建同志,是一个非常注重家风建设的领导干部。据说在他当家长的几十年里,全家一直有个规矩:每年大年夜,全家人围坐一起开家庭会,逐个汇报一年来的成绩,畅谈来年的打算。他在得知一位亲戚要到老家遂川县当县长,就连忙赶回老家召集全家开会,要求不许找亲戚办任何私事。有这样的家风,社会多些法治和和谐,少了些“走后门”歪风邪气。然而,一些家风建设不如意的家庭,不仅是制造社会的不和谐,还在“害人害己”。如“我爸是李刚”“我爸是市长”是家教不严、家风不如意的表现;一些贪官落马时在忏悔“辜负了党的培养”,其实是儿时家风不严影响下的必然结果;纵观越来越低龄化犯罪分子,其行为绝大多数是家教不严或基本没有家教所导致。   

其次,家风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助推器。陈红《常回家看看》红遍大江南北已经过去多年,但现在听起来还是那么的亲切,歌曲中营造的家的温馨、家的温暖,和谐社会中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让人感受了家是爱的港湾。常回家看看,陪陪老去的父母,不仅是为小孩树立尊老的榜样,还是对一个家庭家风建设的良好时机。去年,中宣部在全国范围内号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诚信、友善这些都是家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有一个好的家风,社会就会多一个“孔繁森”,少一个“马家爵”,多一个雷锋式的榜样,少一个恐怖分子式的影响。家和万事兴,每一个和谐家庭的背后,必定是一个严谨家风的在孕育。一个个和谐家庭及严谨的家风,助推着社会向文明方向迈步。

因此,当前设立“中华父母节”,其意义在于引导每一个家庭建立一个严谨的家风,培养出一代代对社会有用的“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次才是作为子女孝敬父母的一个形式和渠道。

(以上来源:四川在线,内容略有删减)

【数据分析】

设立中华母亲节呼吁,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都有代表、委员提出相关建议。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羊有跪乳情,乌有反哺义”等劝孝名言为人口口相传,孝不仅是天下大道,更是家和之本。

实现“两个百年”的伟大梦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需要我们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孝亲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孝亲,一直是强烈的音符之一,历史长河中,甚至激荡起“以孝治天下”的波澜。

显然,在孝亲文化日渐式微之际,提议设立“中华父母节”或者“中华母亲节”等,想必是相对舶来的“母亲节”“父亲节”而言的,似乎冠以“中华”二字就代表了传统。这不由得想起,针对西方“情人节”,不少人疾呼七夕为中国的“情人节”,其结果还真的让中国人幸福了一把,每年年轻人都过两个情人节,只是每回都沦为了商家的一场狂欢。应该来说,过节不过是个载体,表达特定的情感。这些年,母亲节在中国逐步时兴起来,说明了对父母的感恩和重视亲情的回馈,是人类情感的自然需要,没有国界限制。肇于民间的母亲节,事实上承载了社会的一种自觉。

然而,对于这些洋节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打上“崇洋”烙印,被视为传统文化的大敌,认为就是数典忘祖,说到底这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中西之间的文化本就不是截然对立的。向父母感恩外国人需要,中国人也需要,文化背景不同,表达的方式自然不尽相同,所具有的内涵也会有所差别,这并不是节日一天所能承载的。也就是说,在哪一天过“母亲节”并不重要,我们不能指望一个节日,就能够让孝亲文化深入人心,但是,设立这样的节日,至少为我们开展孝亲文化建设,提供了又一个抓手。

倡导孝亲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但是,孝亲并不是简单的传统,而是社会文化心理顺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过程,既包含了时代的观念的转变产生的影响,也包含了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继承孝亲的传统很必要,但不是全部拿来和一味地排斥,更不是传统简单机械的形式膜拜。遗憾的是,现实的社会对待传统,经常性流入了仪式化的窠臼。比如,对孩子的感恩教育,经常可以看到跪拜、跪着洗脚。

现代文明的进程,使得孝敬父母的内涵有了很大的转变,父母与子女之间更注重平等,更注重责任与义务,以及情感的沟通与回馈。同时,现代社会也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与子女的生活空间产生了距离,孝亲缺少了现实表达的机会,“常回家看看”成了不少人的嗟叹。毫无疑问,这些并不是简单设立“中华母亲节”可以承载的。对于设立“中华母亲节”持赞成态度的人,深层次还是孝亲困境的一种忧虑,甚至类同于将重阳节列入法定假日,都是对时间的一种渴求。

节日与倡导的社会观念与价值互为表里,不是节日确定导向,而是大家的自觉才使得节日有内涵。倡导孝亲也是如此,更多的工夫还得下在平时,即如何促进代际之间的和谐,如何让父母与子女之间有更充分的相处机会。水到渠成,不管是父母的生日、重阳节,还是舶来的母亲节,都会是特殊的机会,都会有“中华”的内涵在其中。否则,节日不过是一场道德、甚至是商家的狂欢,这些从每年母亲节、重阳节的“商战”中可以窥见一斑。倡导孝亲需要的骨子里的教化,培养社会自觉,承载社会价值的节目设立,恰恰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也需要所有身为子女者的积极行动。两相配合,家庭,就会洋溢着和睦,而社会的幸福指数,也必然因此而提升。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