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治理>>倡导“全民阅读”,让社会多闻“笔墨书香”
2015年03月24日
倡导“全民阅读”,让社会多闻“笔墨书香”
倡导“全民阅读”,让社会多闻“笔墨书香”

李克强:“全民阅读”明年继续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3月1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大会闭幕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中外记者见面,就中国内政外交回答记者提问。   

在约两个小时的时间内,李克强就中外记者提出的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反腐工作、环境保护、全民阅读、对外关系等17个问题进行解答。   

在回答“全民阅读”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何总理如此重视“全民阅读”问题时,李克强表示,记得去年起草政府工作报告,我在听取各方意见时,不仅是文化界、出版界的人士,而且经济界和企业家都向我提出要支持全民阅读活动,报告要加上“全民阅读”的字样。而且还有人担忧,现在我们国家民众每年的阅读量还不到有些国家人均的1/10。这些建议让我深思,说明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李克强还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一种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两次把‘全民阅读’这几个字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原因,明年还会继续。”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内容略有删减)

“书香社会”入政府工作报告 代表委员热议

专家说:“书香社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成为习惯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这样的呼吁,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

对此,有专家分析说,这说明全民阅读已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意味着国家将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大财政预算和投入,让包括偏远山区、贫困地区的农村等地也和城市一样,享受应该享有的阅读公共资源,从而构建“人人爱读书,人人有书读”的“书香社会”。

此举不仅将提高全民的阅读水平、丰富人民美丽的精神家园,而且更能够增加中华文化的厚重,凝聚民族的强大合力。

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随之变得重要。物质与精神的平衡,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关键。精神对物质的引导,更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如果颠倒了,即使物质财富不断充裕,也不表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京探访现场1:方圆1公里分布10个报刊亭,购买阅读很便利

“没想到在北京买份报纸这么方便!河南代表团的驻地河南大厦楼下不远就有个报刊亭。”昨天上午,全国人大代表唐祖宣说,这样的设置,不仅方便居民购买阅读,也符合政府工作报告中建设书香社会的规划。

大河报记者用手机里的地图软件搜索河南大厦附近的报刊亭,结果显示方圆1公里内居然有10个报刊亭。记者走访发现,这些报刊亭基本上都分布在非主干道上,规划十分合理,没有影响人行道的通行。

朝阳区华威路与华威里南街交叉口西南角的一个报刊亭内,所售的报纸、杂志、儿童读物等一应俱全。询问得知,报刊亭主谷女士是河南商丘人,去年8月把报刊亭租了下来,每月租金2万多元。

“每天早上,一些上了年纪的市民遛弯时会随手购买。年轻人都有手机,但时尚、体育类杂志比较受他们欢迎。”谷女士说。

采访中,市民张女士恰好路过,她停下来为家里的孩子挑了两本儿童读物。“我家就在附近,儿子正是爱看儿童故事和漫画的年纪,这儿正好有个报刊亭,想买的时候很方便,不用大老远往书店跑了。”她笑着说。

现场2:“搭配”24小时自助图书馆,“书香朝阳”已先行

除报刊亭外,北京市朝阳区从2011年8月起,就已开始向各个居民小区布局“书香朝阳·24小时自助图书馆”。据了解,该项目旨在提供就近、自助、互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为百姓提供阅读服务。

如今,遍布北京市朝阳区市区的自助图书馆共约100个,而全北京市已推开。

在朝阳区华威路和华威南路交叉口西北角,记者就看到这样一个自助图书馆,里面有散文、小说等众多书籍种类。根据使用介绍,这台机器就像ATM机一样,只需持100元现金(押金)和身份证,就可以自助办理一个借书卡,借书、还书、续借等都能实现,而且中间环节不再收费,直到以后退卡。

“以前都是在网上买书,读完了就放在家里,越积越多,占了很多空间,到最后只能当废品卖掉。现在好了,不用花钱,也不用占空间,而且机器里的书几乎都是新书。”一位高中生这样对记者说。

代表评

二月河:倡导全民阅读,举双手赞成建议:减免书籍征税,让书价降下来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作为一个作家,我举双手赞成。”昨天,全国人大代表、著名作家二月河说,在他看来,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都和全民的基本素质紧密相连。读书,就是为了使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准、文化素养等得到潜移默化地提高。

如何建设“书香社会”?他建议:首先要引导青年人从“以玩为主”转为“以读书为主”。其次,政府应加强图书馆的建设,现在一般县市的低档次的图书馆相对不足,市民想读书而没有书。再次,建议免征书籍方面的税,把省出来的钱补贴到书价中,让书价降下来。最后,建议加强社会引导,尤其是初、高中生,应多读一些有益的书。

冯骥才:中国人是文化贵族,不能丢掉文化传统建议:要注重培养年轻人的阅读习惯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书香是一种气质,读书是为了使生活充满知识、修养和精神文化追求。中国人是文化贵族,不能丢掉自己的文化传统。

“随着移动媒体的发达,人们的阅读变得支离破碎,尤其是一些年轻人,有思想的文章读得少一些。”冯骥才说,因此他建议:建立书香社会,首先要重视年轻人阅读习惯的培养,社会各界应该给年轻人提供一些书目。

在选书方面,冯骥才认为,应该找适合孩子们看的,读书应该是很自然的,不能强迫。

郑永扣:读经典好书,手泽犹存建议:单位、学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把书报亭加入城市规划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意义重大。”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表示,郑州大学已经提倡除了要多看专业书籍外,还要大量涉猎经典著作,读书可以提升个人的品位和境界。

对于年轻人的网上阅读,郑永扣说,网上阅读也是阅读,但有句老话叫作“手泽犹存”,纸质的书读起来可以勾勾画画,写下感悟,放在书架上就像看到老朋友一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是网上阅读比不了的,“我们大学的图书馆是对社会开放的,建议有图书馆的单位、学校都考虑开放,让图书资源得以共享”。

郑永扣还建议,把书报亭、图书馆写入城市规划,让路上随处都要看到,这不是点缀,而是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部分。

廖华歌:读书越来越少,一个民族文化就会瘦身建议:开设流动书屋,给大家拉去书香

“一个人靠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一个国家靠读书也能找到腾飞的核能。”全国人大代表、南阳躬耕杂志社副编审、作家廖华歌表示,如果没有了读书这种精神命脉,民族的文化会瘦身、创新力会苍白无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读书,都是空话。

她希望社区和农村都有流动书屋,“哪怕一台小巴车,都可以给大家拉来书香”。书香燎原,还得有星星之火先点起来,“南阳从2010年就开始设立读书会,现在已经发展了6000多人,一些知名人士、作家的加入更能吸引普通读者,社会团体、企业家共同操办,劲儿往一处使,红红火火的”。

她建议,书店、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单位也应该依靠自己的宣传力量,激发大家一起来享受读书的乐趣。

(以上来源:大河报,内容略有删减)

民间如何落实全民阅读?  

社会如此关注阅读,与国内百姓需求发展自然相关。从扫盲教育脱胎而生的基础教育,关注课本教育,而不是更广阔的阅读世界。这些年因为从事阅读推广第一线的工作,大量和百姓接触,被问到最多的总是那几个基础问题:为什么要阅读,该读什么?其中不乏硕士博士。专业读书人出身尚且对阅读没什么概念,百姓一提阅读也习惯性与识字、考试、发财等目的联系在一起。这种功利性十足的阅读看似没错,实际却和作为生活方式的阅读有很大差异。文凭不等于文化,阅读重视的是个人的修养,而不是简单等同于考试升学。所以,阅读理念上的改变是目前最需要被传递、被解读的部分。  

全民阅读还需要探讨更多让百姓体会到务实好处的做法。近几年社会上新型阅读空间的探索算是其中重要举措。现在社会的现实是,在公共图书馆和书店享受阅读乐趣成为一种奢侈的生活。每到周末,知名书店和图书馆的讲座和沙龙,一场能吸引几百人参加是常事。在这些场合中,常见为参与一场活动来回路上花费几个小时的读者。有人开玩笑说:如果图书馆和书店不占领老百姓的业余时间,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必然被棋牌室占领。   

北京市去年大力扶持“公共阅读空间”,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政府导向。如去年4月三联韬奋书店开始施行24小时营业;西城区更是“腾挪”出几块公共用地,开办公共阅读空间。西城区的金中都公园,一个环境优美的市民公园,吸引第二书房社区图书馆落地其中,精选优质藏书,开设高品质讲座,日常客流能达到五六百人。这个公共空间还吸收周边社区的老人参与义工,为社区服务。   

全民阅读还需要更多懂阅读、爱阅读的人加入。深圳2014年成立了阅读联合会,吸收了近百家致力于推进阅读文化发展的单位和个人自愿结成的行业性的地方性非营利社会组织,是国内第一个阅读联合组织。这个组织培训社会上的阅读推广人,同时给阅读推广人提供社区、书店、图书馆等服务处所。  

全民阅读还需要关注全新的阅读推广模式。民间阅读推广人这几年做了大量尝试。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民间的图书馆藏书虽然数量少,但质量普遍较高,因为劣质藏书直接会影响他们的用户体验。同时他们还尝试开发很多新型服务,比如绘本馆将阅读与特色美术课、手工课、英语教育课程结合,还有绘本馆开启义工服务模式等。北京地区500多个全职妈妈组成的读书会,重在营造美好的阅读氛围,妈妈们从阅读中汲取育儿、居家、职场等力量。这些孕育中的模式,需要探索、提炼,也吸引了一些投资机构关注,比如“领读者孵化计划”。如果未来行业能够产生更加有效的商业模式,吸引资本进入,会对全民阅读提速大有帮助。   

总之,全民阅读需要政策制定者、从业者、媒体、研究者以及相关产业力量共同提供更加务实的解决方案。如果政府引导到位,激励更多有理想的人和机构投入促进全民阅读的工作中。渠道到了,做事的人多了,读者方便了,国家倡导的全民阅读必将成为真正利国利民的政策。 真正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以上来源:新京报,内容略有删减)

【数据分析】

政府工作报告两次写入“全民阅读”,并且明年“还会继续”,明白无误地表达出对“全民阅读”念念在兹的追求。为什么这么执着?李克强总理说得清楚:一个是群众需要,而且不仅是文化界、出版界人士的需要,更是经济界、企业家的需要。一个是阅读现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阅读量,和有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甚至不及人家十分之一,到了让总理为之担忧的地步。

这样两个现实存在,再加上阅读量增加是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与工作方式结合,既能增加创新力量,又能增强道德力量。所有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就是政府工作报告一而再再而三强调“全民阅读”的原因。这也不难看出,总理的回答是一个逻辑严谨的论述。

有人说,一个民族的进步是从阅读开始的。这既是对于阅读的赞誉,更是对于全民阅读的一种提倡和内在动力。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渐渐被电视、电影、网络等取代,调查显示,中国国民每年人均读书仅为4.5本。除了生活节奏加快、好书不多、书价过高等原因之外,全民阅读习惯培养不足无疑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倡导全民阅读,需要一种顶层设计的支撑。这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把全民阅读写入,足以证明国家层面对抓好全民阅读的重视,下来就是如何去抓好落实。如果全民阅读能通过立法来保障,这无疑就是一个最佳的顶层设计策略。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以立法的方式促进全民阅读。有的国家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特地颁布亲子阅读法,要求家长每天必须拿出一定时间陪伴孩子阅读。以色列是一个很重视阅读的国家,那里平均每4000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以色列的《兵法》规定每个公民要当两年义务兵,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条例,每一个男女公民在这两年当中要在一个具备副教授资质的犹太教牧师的指导下,读50本经典书籍,否则没有学位。用兵役法来规范阅读,重在落实。法律就是资源,立法就是要解决思想认同、思想认识的问题。今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并制定了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意见》把公民的阅读纳入国家战略,同时要求各级图书馆(室)、文化馆(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含农家书屋)等要加大配备图书、报刊和电子书刊的力度,免费提供借阅服务,并且每个县都要配置用于图书借阅等文化活动的流动文化车,用于开展流动文化服务。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倡导全民阅读,需要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阅读的方式千变万化,数字化阅读、碎片化阅读占据了“主流”,尤其是网络阅读渐渐成为一种时尚。有的人觉得这是一种虚幻的形式,不能保证一种阅读的长久性。但是,与时俱进的方式必须坚持这种阅读方式,无论是书面的阅读还是一种网络的阅读都是一种有效的阅读形式,都不能偏废,都需要坚持下去。放眼全球,现在发达国家已经把数字化作为推动阅读更好的条件和工具在应用,同一本期刊,同一本图书只要数字化以后,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同时阅读。只要有过系统地阅读,建立了知识体系,掌握了知识结构,再用数字化阅读才能发生效率。所以,数字化时代为我们提供的是更好掌握知识的利器。在这里,阅读习惯是前提。

倡导全民阅读,需要经常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近几年来,很多地方,为了使阅读成为公众的一种习惯、一种时尚,积极策划组织了一系列特色活动,将全民阅读逐步推向深入,推行一系列的全民阅读活动,并通过媒体的大力宣传,切实唤醒人们读书的意识,使全民阅读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和时尚。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无论工作多忙任务多重,我们都要坚持每天阅读,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幸福的事情,一种时尚的追求。因为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找到宁静和平和,能够收获充实和快乐,也会增强力量和信心。阅读,是我们最有益和最时尚的生活方式。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