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封杀”自拍杆:用其拍照存安全隐患
近日,风头正劲的“自拍神器”自拍杆在国外多家博物馆被禁用。理由是长杆可能会危及文物和观众安全。近日,北京晨报记者从文物部门了解到,目前本市博物馆并未对自拍杆下禁令,但也不建议使用。故宫博物院则率先表示,若发现在狭窄密集区域使用自拍杆,工作人员会予以制止。
故宫:建议尽量不用自拍杆
在国外博物馆下达“禁杆令”时,国内博物馆对此持何态度呢?
近日,故宫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自拍杆作为拍照辅助工具,是个时髦的新生品,受到年轻一族喜爱。但对于博物馆而言,使用自拍杆拍照存在安全隐患。如果距离玻璃展柜较近,可能会对藏品本身和观众参观带来不安全因素。
该负责人表示,故宫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既有开阔的广场,也有狭窄的甬道。故宫博物院又是一座博物馆,展品极为丰富,每年接待上千万的观众。为了不影响原状展室和专题展厅的文物安全,不影响参观秩序,故宫建议观众参观时尽量不要使用自拍杆,尤其是在人员密集、空间狭窄的展厅和区域。“工作人员在空间狭窄区域发现类似现象,也会视情况及时予以制止,保证观众正常参观和文物安全。”
文物部门:不违规也不建议用
记者向本市多家博物馆咨询了解到,目前没有博物馆对自拍杆下达禁令。对于这一新生事物,现行博物馆规定中也没有约束条款。
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法律法规角度来看,没有明文禁止自拍杆进入博物馆,但文物主管部门也不建议观众在博物馆使用自拍杆。首先是为了确保文物和观众安全,特别是在人员密集地区。另外,博物馆毕竟是文化传播场所,并不是休闲娱乐场所,对自拍杆没有必要的需求。
各大博物馆争下“逐客令”
一根铝合金小棍子,一伸一缩,成了“自拍神器”。把手机或者傻瓜相机放在伸缩杆上,摆好姿势,按下遥控按钮,轻松自拍,彻底解决角度和距离的难题。贴心的设计和不过百元的价格,让自拍杆从亚洲红到了欧美。
不少博物馆都视它为洪水猛兽般,不让它进门,其中包括美国史密森学会下属博物馆、纽约MOMA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等。
史密森学会旗下有19家博物馆和艺术馆,还有国家动物园和9家研究机构。去年,这些地方吸引了超过2800万游客。
禁止自拍杆是史密森学会博物馆近年来第一次修改游客规章,其发言人表示:“10年前,谁会想到有这样的东西,更不用说还会这么流行。”法国的博物馆也开始考虑抵制“自拍神器”,卢浮宫管理层对这个小棍子充满担忧。
台湾多家博物馆对自拍杆说“不”
位于台中的台湾美术馆3月15日在官方网站登出公告——“本馆展区不开放使用自拍设备,为维护展场参观品质及安全,请于入馆前收妥您的自拍设备。”台北市立美术馆更于3月初即在网站刊登公告,明文规定“展场内请勿使用自拍设备”。
台北故宫馆内因展出文物珍贵、脆弱,参观者人流高度密集,展馆场地相对狭小等原因,长期以来不开放游客自由拍照,也因而禁止自拍杆在馆内使用。
广州博物馆也加入禁止使用行列
广州本地博物馆也开始对“自拍神器”采取行动。记者分别咨询多个博物馆,部分已经开始采取措施禁止观众游客携带或者使用“自拍神器”。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明确表态,观众游客可以携带“自拍神器”进入博物馆,但禁止在展厅范围内使用,仅可以在展厅外围、走廊、空地上使用。该馆将“自拍神器”列入相机三脚架管理序列,相机三脚架是需要经过申请方可带入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则表示根据安检情况而定,观众游客进入博物馆时必须先收起“自拍神器”,如果安检认为小棍子不符合要求,则禁止携带进入,需要在外围寄存。
名词解释:“自拍”神器
自拍杆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蹿红,甚至演变出“自拍文化”。牛津大学出版社2013年曾将“自拍”评为年度词汇。
去年以来,被誉为“自拍神器”的自拍杆开始风靡全球。只要将手机、相机等拍照设备固定在自拍杆上,通过蓝牙连接设备和遥控器,就能实现多角度自拍。据报道,自拍杆还被美国《时代》杂志盘点为2014年最优秀的25项发明之一。不过,自拍杆蓝牙产生的电磁波是否会对人体有害尚存争议。韩国政府宣布对这种“自拍神器”加强规范,必须经过测试才能销售。
“自拍礼仪”
在网上输入“自拍礼仪”的英文单词,会看到世界网友总结的各种规则。
无论是否被禁止,遵守点规则还是有用的。
不要在人多、狭窄的地方用自拍杆,特别是室内。
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自拍杆,请接受这个事实。
如果手机还架在自拍杆上,不要打电话。
如果自拍照中会出现别人,请征得他人许可。
安全第一。比如,你认为自己在高速路上开车很酷,但这时架起自拍杆,不仅自己危险,还可能危及他人。
体现尊重和涵养。
如果你在大屠杀纪念馆里大肆自拍,会显得对遇难者并不尊重。
(以上来源:北京晨报、新京报综合)
“自拍神器”为何遭到各大博物馆拒绝
在近期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一种自拍杆成为各路媒体用来进行拍摄报道的“新神器”。其实,早在去年这种自拍杆就曾经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自拍的新风潮。它的出现也为广大自拍达人带来了新的福音,他们可以不用再麻烦别人,便可轻轻松松拍出各种高难度的自拍照。不过,自从这种“自拍神器”问世以来,人们对于它的争议,同样也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在博物馆界,“自拍神器”如今就陷入了一种颇为尴尬境地之中。就在不久前,国外的一些知名博物馆、美术馆开始联合抵制以“自拍杆”为首的“自拍神器”。那么,“自拍神器”为何会遭到博物馆界的封杀?我们又应该如何去拍摄博物馆里的展品呢?
“自拍神器”为何会被博物馆封杀?
据英国媒体3月8日报道,巴黎的多家博物馆打算禁止自拍杆进入,以防止妨害他人或者损坏展品。在凡尔赛宫,保安已经告诫游客不要携带自拍杆入内,以免破坏凡尔赛宫里的镜子、家具或者艺术品。未来几周,正式禁令将会生效。蓬皮杜中心的发言人也表示,打算颁布类似的禁令。
除此之外,一些美国知名博物馆也都开始对此类产品说“不”。这些博物馆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古根海姆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纽约性博物馆、库珀•休伊特国家设计博物馆等等。另据了解,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很有可能紧随其后,加入到禁止自拍神器的队伍中来。
当谈到为什么要在博物馆里全面封杀“自拍神器”时,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发言人表示,为了确保作品和观众的安全,博物馆一贯禁止观众使用闪光灯、三脚架或者是其他拓展型的摄影设备。纽约性博物馆发言人同样表示,自2002年开馆以来,博物馆始终禁止使用自拍杆,正因为如此,从未发生过因自拍杆导致的意外。库珀•休伊特国家设计博物馆的发言人也表示,自博物馆2014年12月12日整修重新开放后,自拍杆就被禁止了。
有艺术评论家分析指出,博物馆禁止观众使用自拍神器,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自拍杆或其他摄影器材在使用时非常有可能对作品和其他观众造成危险。其次,博物馆应该是让观众观赏和学习的地方,如果有人使用了自拍神器,不仅自己无法集中精力观赏作品,还有可能打扰其他观众。基于以上这两点原因,绝大多数的网友也表达了赞同博物馆内禁止使用自拍神器的决定。
博物馆里的展品应该如何拍?
从“自拍神器”遭封杀一事中可以看出,在博物馆里拍照还是有很多限制的。比如,除了被特别允许的专业摄影师以外,一般观众都是不被允许使用闪光灯和三脚架在博物馆里进行拍摄的。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在博物馆里拍出更好的照片呢?
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光线问题。去过博物馆的人可能都知道,博物馆里面的光线一般没有室外的光线强,因此在拍摄时就需要适当增加曝光时间。而为了保证所拍摄的照片能够清晰而不模糊,拍摄者可以将相机镜头轻轻地贴在展柜玻璃上进行构图拍摄。这样不仅有利于手持相机的稳定,而且还可以有效消除展柜玻璃带来的反光问题。
而如果是遇到需要进行更长时间曝光的拍摄状况,再稳定的手持也难免会出现抖动。所以,除了上述所说的拍摄技巧以外,拍摄者还可以充分利用现场的某些物体,来帮助稳定相机。比如,在博物馆的展厅里一般都会有护栏、柱子、墙壁、玻璃柜框架等等。在拍摄时,拍摄者一方面可以将身体倚靠柜子或者柱子上,也可以找个朋友把相机架在他的肩膀上,这些都能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
在博物馆里拍照,相机拍摄参数的设置上也有一些讲究。首先,应尽量采用相机的点测光功能,针对被摄文物的亮部进行测光,然后以此测光值作为参考进行曝光拍摄。这样拍出来的照片,就可以将原本偏暗的背景进一步压暗,从而更好地突出被摄文物本身。其次,在光圈的选择上,一方面可以使用较小的光圈,配合较长的曝光时间,利用大景深使被摄文物整体都能够清晰可见。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用大光圈进行短时间曝光,从而呈现出主体清晰、背景模糊的效果。此外,为了能够更为真实地还原文物本身的色彩,还要注意对相机的白平衡功能进行调节。按照一般博物馆照明设备的色温状况,将相机白平衡调整到白炽灯挡或略微降低相机的色温系数,所拍摄出来的照片色彩通常会显得比较真实。在拍摄之后,最好再通过相机的液晶显示屏检视所拍照片,并与被摄文物的原始色彩进行对比,如果颜色失真则可以再次调整白平衡进行重拍。
对于前面曾提到的玻璃展柜的反光问题,或许也是曾经令很多人都烦恼不已。尤其是在拍摄金银饰品、玉器、瓷器等本身就具有较强反光特质的文物时,杂乱的反光往往会影响照片的整体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拍摄者可以在拍照前先围着被摄文物走动观察,寻找一个能够尽量避开其本身反光和展柜玻璃反光影响的角度进行拍摄。另外,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在镜头前加装偏振镜进行拍摄,这也是消除或者减弱一部分反光现象的好办法。
(以上来源:中国文物网,内容略有删减)
【数据分析】
技术的进步,裹挟着娱乐的巨浪,让生活掀起一个又一个狂欢的浪潮。微博、微信、朋友圈的火爆,催生了自拍的巨大热情。风靡的自拍神器自拍杆,它能够在20厘米到120厘米长度间任意伸缩,使用者只需将照相设备固定在伸缩杆上,通过遥控器就能实现多角度自拍。在人人自拍、人人分享的读图时代里,其甫一出世便被赋予极高的评价。2014年,其被《时代》杂志评选为年度最佳发明。
然而,当人们在享受自拍神器带来的便捷时,问题也随之出现。公共场合、文化场馆当中,频繁伸缩的长杆在全方位、无死角拍摄自我形象的同时,却给他人及公共安全造成不良影响。一方面,众多的长杆伸来缩去,遮蔽游人视线,对游人们的观光效果造成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使用者稍不注意就可能伤及其他人或者碰触场馆中的珍贵展品。
相比国外一些博物馆“一刀切”式的“禁杆”,故宫博物院的“限杆”较为温和——不建议使用,必要时人工制止,但并未写入约束条款明文禁止。对自拍杆的温和态度,实则是对游客的信任和尊重,而游客也只有通过不断增强自身文物保护自觉,积极践行“文明旅游”理念,才能够不辜负这份难得的信任和尊重。内化于心的自觉自律比写在纸上的规范禁令,效果要更有效,也更长久。
文物是民族历史不可替代的象征与见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承载着珍贵而丰富的信息,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文物属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被毁就不可追回。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保护历史文物,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理应成为公众的高度自觉。如果心中绷着这根弦,心怀敬畏和感恩,参观历史博物展览就会多一分见证和反思历史、欣赏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意味,而不再仅仅等同于普通的休闲娱乐。如此,在博物馆这种文化传播场所,游客应格外注重自身言行,以免触碰或损坏文物。在那种心境和氛围中,恐怕无暇也无心伸出“自拍神器”来一张“到此一游”式的合影自拍。
任何自觉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文物保护自觉也需要不断涵养;任何文明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旅游文明也需要大环境的全面提升。博物馆等场所可首先通过劝导、建议等方式逐步建立起参观的“公序良俗”,引导游客自觉遵守。学校、家庭和社会也要齐心协力,刚柔并济多管齐下,在全社会营造敬畏历史、尊重文化、保护文物、文明参观旅游的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落小。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