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批“圈子文化”:“团团伙伙”坏了政治规矩
官官勾结、权权交易,拉拉扯扯、搞小圈子,拉帮结派、山头主义……中央巡视组第二轮巡视反馈情况显示,这些团团伙伙的不良风气,在不少地方依然存在,问题不容小觑。
团团伙伙是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和江湖帮派文化的产物,一些人却乐此不疲。他们把权力当私产,大搞选边站队、亲疏远近;谋人不谋事,整天琢磨拉关系、套近乎、抱大腿。更有甚者,对内笼络身边人、组建“个人王国”,对外网罗亲朋故友、同学同乡形成关系圈,打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一些人之所以热衷于此,就在于信奉“朝里有人好做官”“进了圈子才算进了班子”,或则谋求圈子庇护的安全感,或则寻求团体谋私的超能力,为此不惜突破政治规矩、纪律,失底线、踩红线。
“君子之交淡如水,为政之道清似茶。”传统文化提倡和而不同、群而不党的君子之交,党内向来主张同心同德、清清爽爽的同志情谊,反对“圈子文化”和“山头主义”。说起自己的晋级晋职,很多人深有同感地说,自己没去领导那跑与送,但照样被重用,可见“不跑不送,原地不动”的“断言”是以偏概全。很多领导干部在为人处世过程中,讲友谊,但更讲原则;讲人情,更讲党性;讲交情,更讲规矩。应当看到,这是我们干部队伍的主流。
但也必须警醒,私情占了上风,公义就会弃如敝屣;关系粉墨登场,原则就会溃退失守;利益高于一切,法纪就会蒙尘。找靠山、搞依附、拉关系成风,官场风气就会污浊,政治生态就会恶化。干部任用上的带病提拔、任人唯亲,经济活动里的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司法过程中的以言压法、以钱提人,往往都是团团伙伙的影子在作祟。一些地方呈现“塌方式腐败”“系统性违纪”,则是拉帮结派结出的恶果。
拉帮结派虽然一时风光无限,到头来却是“忽喇喇似大厦倾”。湖南第一女巨贪蒋艳萍,仗着“有的是关系”,公然打击举报者,迎来的只有死缓。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侥幸地认为“即使出了事,组织上查,也会有人替我挡一下”,结果是死刑加身。自以为能呼风唤雨,殊不知,唤来的不是法外之权,而是天网恢恢;自以为抱团就能取暖,殊不知,取来的不是融融暖意,而是玩火自焚的烈焰。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枝枝蔓蔓的关系网不好用了,形形色色的靠山和掮客不灵通了,清清爽爽的政治生态开始形成。继续严明纪律规矩,净化政治生态,才能让那些仍然对搞团团伙伙那一套抱有期待的人彻底断了念想。尤其是,在干部选拔任用、重要政策出台等关键环节上,着重突出民主决策和群众监督对一言堂、一支笔的限制作用,人身依附、攀结关系的陈规陋习就会逐渐祛除。
“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应当铭记,党内决不允许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利益输送,绝不允许自行其是、阳奉阴违。更应永远明白,真正的“护身符”,不是“哪条线”“某圈子”“谁的人”,而是心中那把遵纪守法的戒尺。
(以上来源:《 人民日报 》2014年11月06日 04 版)
要反的不是“圈子”而是“圈子文化”
羊年春晚的一个相声就叫“圈子”,讽刺了那些“山头”“圈子”现象,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和会心一笑。圈子无处不在,对应着潜规则的盛行,不仅是官场,社会上也流行圈子现象。一个个圈子,就是一个个利益共同体。圈子是一个攻守同盟,里面的人就是“梁山好汉”,兄弟情深,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一起占山为王,而圈子外的人,不仅是外人,可能还被圈子内的人同仇敌忾。
人的交往有圈子本来很正常。人活在社会中,需要有亲友,小家庭是核心圈,然后是亲人的圈子,还有铁哥们、闺蜜等紧密的圈子。在网络上,微信有朋友圈,QQ有各种群,集结着相同兴趣、爱好的朋友。回家过年,还有同学聚会、战友聚会等,也组成一个个的圈子,这是群居社会难以避免的。人们在圈子中寻找到存在感,一起抱团取暖。
不管是官员,还是社会大众,都是普通人,都有七情六欲,在感情上有自己的圈子,无可厚非。但这种圈子不应该是超乎法律法规,不应该影响社会正常的秩序,不应该对外部秩序产生攻击性,不应该以侵夺他人权益为目的。
古时官场结成攻守同盟的朋党、乡党、同年等,也往往为统治者深恶痛绝。因这种圈子现象在官场的存在,让官场在这种帮派的勾心斗角中,变得人人自危,官场变得并不是能者上,而成了一种任人唯亲的恶性生态。相互间的争斗,也将官场变得乌烟瘴气,在这种圈子文化下,人人并不是想着怎么去提高工作水平,却是想着怎么斗倒对方,怎样拉关系,走后门。圈子文化之下,腐败堕落由是而生。
近年来,一些“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发现家乡更是个熟人社会,更讲圈子文化,而再次逃离家乡,返回北上广。在大城市,人口流动性大,不如内地小城那样讲究关系。如此来看,熟人关系很易形成圈子文化。本来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情,但正是这种交情,却能给人带来便利,反过来,利益又使人之间的交情变得不再纯粹。正是交情与利益的交织,让圈子更具有隐蔽性与牢固性。
圈子文化还是法治中国的绊脚石。圈子文化滋生腐败、损害国家与民众利益、阻碍社会公平正义。只有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并辅之以严格执行,不管谁组建再“强大”的圈子以图牟取不当利益,也不能得逞。当感情不再是拿来投资,君子之交将淡如水,回归纯粹的友情与亲情,圈子才能成为停靠友情与亲情的港湾,而不是随时准备出征强取豪夺、侵占公共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军港。
(以上来源:中国青年报,内容略有删减)
给圈子文化开一扇法治“天窗”
在中国,同学讲同学圈子,朋友讲朋友圈子,战友讲战友圈子,官场讲官场圈子,无处不在的“圈子文化”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愈演愈烈,成为一种社会病。
从分析的数据来看,75.9%的受访者坦言当前社会以“山头”“圈子”为代表的附庸思维普遍存在,更有47.3%的受访者表示正因“山头”“圈子”或附庸问题而苦恼。可见,一个个独特的“圈子”,所形成的“生态”环境,让人仿佛看到一个个纵横交错、五颜六色的或圆或扁或方或说不上形状的“怪胎文化”在恣意地舞动。
其实,观察官场中圈子文化,各种腐败窝案是最理想的样本。从2011年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落马以来,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南昌铁路局原局长、原铁道部运输局副局长、昆明铁路局原局长等人先后落马,纪检部门从刘志军的“朋友圈”挖出的副局级以上官员已达15人之多。表面上看是一把手“领衔”买官卖官,深层次则是官商同盟圈、官场利益同盟圈代替了正常的基层政治生态圈,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劣币驱逐良币”的潜规则代替了正常的干部选拔规则,基层政治生态被污染的严重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纪委全体会议上指出,有的干部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分析某某是谁的人,某某是谁提拔的,该同谁搞搞关系、套套近乎,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其实,不管社会还是官场,圈内人都会结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同盟,对圈外人极力打压、排挤,造成官场倾轧,互相拆台,正常交往已经被金钱和利益完全取代,形成了畸形的官商勾兑同盟圈和官场利益同盟圈。
不得不说,诸如此类“圈子”,早已变味走样,逐步异化为腐败的变种,不仅侵蚀党员干部的肌体健康,也破坏公权力的公平运行,更是破坏了基层政治生态,使清廉之风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笔者认为,铲除圈子文化要开一扇法治的“天窗”,用法律的重锤敲碎圈子文化的利益链条。反腐不仅仅是抓几个贪官,更是对深层官场文化甚至是社会观念的触动和改变,“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官场腐败,必须依法依规严厉打击。
首先,腐败止于正气,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人情观,远离圈子,不专权、不越权、不以权谋私,要坚守正道、做好表率,对法律心存敬畏,自觉按制度用权,按制度办事,依法履职,对不正之风疾恶如仇、敢于亮剑,对各地各部门发生的“塌方式腐败”、带病提拔和选人用人中的腐败问题进行严厉查处,达到把圈中人一网打尽的效果,对喜欢营造圈子,削尖脑袋钻圈子的人起到教育震慑作用,逐步增强人们对“法治”的信心。
其次,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人才招引和使用,必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让人才工作有规矩、守规矩,确保科学引才、合理用才。组织人事部门要完善选人用人的法律规章制度,从党和人民事业需要出发,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不搞以人划线、以地域划线,不搞亲亲疏疏、团团伙伙,不为人情关系所缚,不为歪风邪气所扰,做到选人用人的法律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再者,要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在“一把手”教育管理、重大事项决策和公开、重大事项报告、责任追究等方面加强监督管理,全方位构建“一把手”权力监督机制,加大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力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形成激浊扬清的政治生态。
(以上来源:荆楚网,内容略有删减)
【数据分析】
在一个人际关系也是生产力的时代,有人形容说,“圈子有多远,你才能走多远。”圈子是社会交往的产物,有其社会属性,一般的人有同事圈、朋友圈、同学圈等,在微信等新媒体时代有更多功能指向更单一的圈子,如户外、义工等。而圈子之所以称之为圈子,很大程度上在于满足某种归属感,个体找到抱团互助、利益互惠、合作共赢的共同空间。的确,从同一的价值取向来说,人对于圈子的诉求是正常的。
而所谓的“圈子文化”或者说“山头”,则是社会中的“小圈子”,是一种伪文化,它最突出的特征是圈子内部纯粹利益纽带衍生出来的依附关系,如同事中的派别、合作对象之间的地缘关系之类。当然,这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是中国独有的,如历史上的门阀、朋党,国际上的同盟等。只是,当前这一文化顽疾与新的社会现状融合,带来新问题。
圈子文化的唯利益取向,一方面使得圈子的本质是利益小集团,另一方面圈子本能具有的排他性,使得利益的获取违背了最起码的公平正义,容易成为打破规则与秩序的重灾区。同时,圈子超越正常竞争规律,对个体人格独立、实干创新等价值追求无疑是负向的激励。
“圈子文化”很大程度上是政治生态、政治文化和社会规则的经验概括,是掌控社会资源、裁判社会规则等权力属性伴生出来的集聚效应。与权力相关的圈子不仅有官场内部的组织分化,还包括政商一体的链条化,以及关联职业从业人员之间的小组织,如法官与律师等。此外,类似的影响还波及其他的社会组织,如职场。圈子利益的导向所形成的“潜规则”,就是所谓的“圈子文化”,如官场上的站队、政商之间的贿赂等。
此种在官场中明目张胆地经营圈子,衍生出的“圈子文化”,蛊惑了世道人心、污染了政治生态。正因此,“广西、四川、江苏、河北存官场‘圈子文化’”,第二轮中央巡视组的情况通报,迅速引爆了网络舆论。
对于“圈子文化”,中央的态度非常鲜明。“党内上下关系、人际关系、工作氛围都要突出团结和谐、纯洁健康、弘扬正气,不允许搞团团伙伙、帮帮派派,不允许搞利益集团、进行利益交换。”“我们共产党人决不能搞封建社会那种‘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腐败之道!”听听习近平总书记斩钉截铁的话语,净化政治生态就必须破除“圈子文化”,共产党与山头主义势不两立!
一方面,正常的人情交往未尝不可。“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也是社会人的基本诉求。然而,以暗中勾结为手段,以私人利益为目的,不仅让正常交往变了质,也让党风政风变了味。官官相护的逻辑之下,任人唯亲、近亲繁殖、带病提拔势必蔚然成风;官商勾结的规则之下,损公肥私、中饱私囊、寻租腐败定然禁而难绝;山头主义的庇护之下,党同伐异、相互倾轧、朋党恶斗也将潜滋暗长。为了小圈子利益而出卖公共利益,这正是“圈子文化”的危害所在。
另一方面,“圈子文化”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在圈子中寻求政治庇护、利益同盟与合作伙伴,有事可以共担风险,无事可以谋取利益,这种合纵连横、攻守同盟之术,恰是很多官员深藏心底的“官场秘籍”。然而,宋代欧阳修早就说过,“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这样的酒肉朋友、场上哥们,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同享富贵易、共当困苦难。
对待“圈子文化”不能留情。“圈子文化”污染政治生态、败坏社会风气,更会充当贪污腐败的触媒。“铁路帮”“石油帮”,最后还是难以善终。要让安歇苦心经营小圈子的人,到头来自掘坟墓,以此为戒,作为营造健康为官环境的一种警醒。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