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关注古老村落状态,讲述中国乡土故事
2015年03月17日
关注古老村落状态,讲述中国乡土故事
关注古老村落状态,讲述中国乡土故事

纪录片《记住乡愁》唤乡土记忆寻千年文化

由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1月1日开播。该片通过讲述中国传统村落的人文故事,试图唤起人们的乡土记忆,寻找民族千百年来传承的文化基因。   

《记住乡愁》选取了100多个传统村落,以“关注古老村落状态,讲述中国乡土故事,重温世代相传祖训,寻找传统文化基因”为宗旨。在中宣部等部委的大力推动下,该片于2014年6月正式启动,中央电视台共投入40个摄制组奔赴全国各地走访实拍,福建、山东、江苏等10个省区亦组织力量参与。在纪实真切的镜头下,村落村民的发展状态和生活近况得到细致展现,那些被淡忘的传统文化也得以延续和发扬。

此外,《记住乡愁》还于2014年8月1日举办了主题歌歌词征集活动,经过评委会筛选,《永远的乡愁》《生根的地方》等30首作品入围。这些作品将被录制成电视朗诵短片,其中12首经过谱曲将在纪录片中播出。

(以上来源:新浪娱乐)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社稷。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祖宗。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恩情。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根本。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  

由中宣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开播。   

尘封了百年的传统文化实体,以百集纪录片的形式重回岁月和大地。这些节目,既是一出出生命大题,又是一份份绝好的答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100个“考场”里,一次次展开,一次次收起,仁心写,义举答,子子孙孙答不够,一答就是百千年。  

我们看到,但凡得高分的家族、村落,他们都有共同的遵守,没有忘记国家社稷,没有忘记祖先,没有忘记恩情,没有丢掉根本。但凡兴旺的家族,都有家谱、祠堂、祖训,并且像守着生命一样守着这些家谱、祠堂、祖训。仁义礼智信,孝悌勤俭廉,在这些土地上,已经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   

我们还看到真正的励志和制度,真正理解什么叫师道尊严、什么叫商道贾德。不难发现晋商成功的秘密并不全在经营里,徽商成功的诀窍并不全在谋略里;还发现幸福原来也在五常十义里,甚至就在一餐一饮、一草一木里。   

看着这些台本,突然觉得,人一旦没了故乡的概念,一切病相就要来了。现代人生活在城里,没有一个共同的地理凝聚力,房子常常换,漂泊感就来了,漂泊感带来无根感,无根感带来焦虑。不像古人,不管走多远,心系故乡。   

太多的故事让人泪眼婆娑。甘肃哈南村是一个把“忠”自觉化的村落。战时,他们把“忠”用于卫国;和时,他们把“忠”移于建设。据记载,明初时朱氏祖先立下赫赫战功,朱氏后人便把“忠勇传家”作为家规祖训写进了族谱。历史上,朱氏一族先后有11人为国捐躯,从军报国也就成为哈南村的传统。每逢外敌入侵,“母送儿,妻送郎,父子争相上战场”催人泪下的场面,就会在这个小村庄里出现。汶川地震后,哈南村也是重建速度最快的村落之一。在安徽屏山村,明嘉靖年间,舒善天进京赶考,高中探花,衣锦还乡之际,发现相依为命的老母病倒家中,便弃官侍母,直至终年。还是屏山村,在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成功塑造“抗战夫人”王丽珍的人民艺术家舒秀绣文,当年一月挣30块大洋,会把25块寄回家里。在山西静升村,王氏十六世祖王寅德与人合伙做生意,对方早亡,他把属于对方的钱分文不少地还给人家后代。做月饼的吴丽霞家,如此在乎月饼切开后的匀称,不单是讲究月饼的品相,更是考察做月饼的人心是否匀称。他们相信,心匀称,手下的活无不匀称,心不匀称,手下的活难以匀称。   

读一出出台本,就像是在给祖先的老屋拂尘,给祖先的德容擦灰,给祖先的衣襟掸土,是那么急切地想等到下一出,又是那么紧张地看着每一出,一遍不够,两遍不够。   

在这些节目中,我们看到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故事,远比在任何一部小说中读到的精彩。很难相信,倘若没有这40个摄制组长达9个月的艰辛打捞,任凭他们淹没、流失,对中华民族来说,将是何等的损失。   

有了这100集,我们就可以回答,人类将走向何方。有了这100集,我们就可以回答,子孙将向哪里去。有了这100集,我们就有了底气。孔子不但是中国人,而且正在以乡愁的方式活在大地上。端午不但是中国的,而且正在以乡愁的方式活在大地上。我还看到了二十四孝的现代版,看到了精忠报国的现代版,他们有名有姓,有脸有面。   

此刻,我们更加笃定,只要我们把根留住,只要我们回到根那里,一切都不是问题。因为春来草自青,草的答案不在草本身,而在春那里。   

乡愁中的传统,传统中的乡愁,正是我们一刻都不能离开的春风。   

(以上来源:《人民日报》,内容略有删减)

乡情与乡愁最能打动人

《记住乡愁》这部作品应该是历史上反映基层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规模最大、观察点最多的大型纪录片。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聚族而居的乡村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广阔天地。谁把握了农村文化,谁就把握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可以说,这部纪录片在这方面做了非常成功的探索。它以村落为中心,以文化传承为主线,以典型人物、事件、家风习俗、人文地理为内容主体,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内涵作了较为全面的展示,抓住了本源,抓住了根本,抓住了所有华人所共有的念念不忘的情感——乡情与乡愁。一句话,这部作品在选题方面是真正抓住了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从历史中传承文明,从传承中创造新的更适合社会发展的文明,应该是《记住乡愁》这部纪录片的重要特征。现今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更确切地说,是一个变化迅速的农业大国。变化着的乡村、变化着的生活方式、变化着的交往形式都需要有相应的时代精神作为支撑,《记住乡愁》适应时代的需要,为乡村的新文化建设架构了导向鲜明的“红绿灯”,其社会价值不可低估。   

由老百姓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是《记住乡愁》这部片子的另一特征。让农民登上中央电视台的中心舞台,成为主角;让群众自己来阐述自己家族的历史、戒规以及相关的习俗;演员都是身边的群众,观众与演员之间没有距离感。这样的片子摆脱了刻意的宣传,使作品更有亲和力,更能打动人,真正起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内省”的教育作用,使后来者能在前辈们的言传身教中不知不觉地承传文明。   

《记住乡愁》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作品抓住了乡村文化传承的重大力量,这就是乡邻间责任的力量、自觉的力量。这种力量发自内心,不需要外力的督促与催促,对外界的各种诱惑有很强的抵抗力,常常能弥补制度、纪律、命令之不足。这种力量对于一个家族很重要,对于一个国家更重要。   

100集纪录片《记住乡愁》是对全国典型村落的一次大展示。通过这次展示,人们更能看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看清中华文明连续不中断的文化基因。这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它与以占有、自恃、支配为追求目标的西方思想理念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从比较的角度看,本片实际上是在回答一个大问题,即什么是中国人,如何去做中国人。   

最后,我想说一点建议就是,能不能把100集作品按主题作一下分类,如讲忠义的、讲崇德的、讲诚信的等等,这样能让人看后印象更深刻;能不能加一些勇敢、正义、崇尚科学等方面的例子。总之,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纪录片。它对于中国当今的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以上来源:京华时报)

乡愁是家国情怀

对乡愁要有一个恰当的理解,就必须放在中国文化的家国情怀中来看,中国文化中家、乡、国三者是一体相通的。所以这个乡愁它是下有根基、上有境界的,从下面来讲它的根基就是“亲情”,表面上看乡愁只是对故土的乡情,其实中国文化的乡情的下面有一个更基本的亲情作为它的支撑。亲情是一种珍贵的情感,乡情的基础是亲情,它的价值是永恒的。从乡愁往上,这个乡情还可以扩大,扩大到家国的情怀,正像余光中的诗《乡愁》一样,它可以连通对国家的情感。所以对乡愁的认识,要有一种广阔、普遍的视野。从文化哲学意义上来理解,乡愁是归属感的一种表现,同时是一种根源意识的体现,也是对这个归属和根源的一种亲和感,这种归属感是人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所以我们应该将乡愁放大并升华,把它的普遍的意义挖掘出来,这样才能把这个片子真正的文化意义更普遍地呈现出来。   

片子里面讲中国农耕文化,很强调它是一种“耕读文化”,至少一千多年以来“耕读传家”是我们村落文化里面共有的传统。我们中华文明的村落里面,一方面有和耕地的农业生产联系的世界观、价值观,可以由“耕”来代表。另外一个方面有和整个民族文化成果交融的方面,如“仁义礼智信”这些价值并不是农民创造的,但在我们的村落文化中处处都能看到它们的影响,这就是中华文化价值观的大众化、通俗化表现。

(以上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来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

记住乡愁,守望做人的基本遵循

这种乡村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把家与国、宗族与天下融会一体,反映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   

乡愁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思念家乡的情愫。记住乡愁,是“美不美家乡水”的爱家报恩情怀的体现,也是挖掘家乡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智慧选择。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路径的新探索,也是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之举。   

此片以乡村的历史故事为载体,生动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科学内涵。中国传统社会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家庭为基点,以宗族为纽带,历经千年风雨沧桑,积淀而成了以家规祖训、乡规民约、风俗习惯等为载体的乡村民间文化。   

这种乡村文化,受其形成发展过程中特殊因素和条件的影响,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把家与国、宗族与天下融会一体,集中体现着宗法社会的价值观,反映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例如,第十集《张谷英村-和睦有道》记述的是2600多位宗亲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恪守几百年的伦理传统,世代相守,和睦相处的张谷英村故事,但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倡导的家和万事兴的价值理念,彰显了尚和合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除此之外,此片还让人们领悟到中华传统美德的伟大力量。纪录片中选择的村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纪录片或者通过展现像位于张谷英村那样的绵延两里之长、屋廊衔接、浑然一体、令人震撼的恢宏建筑,或者通过介绍历代辈出的才子佳人、成功人士,或者通过描绘丰衣足食、幸福美满、宁静致远的现实生活,显示了村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片中重视传统与现实的衔接,也凸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和现实诉求。

客观地说,纪录片中的一些内容,还有锦上添花的余地。一是应在展现村落家规祖训、乡规民约时,将其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经典表述联系起来,二是应更清晰地展现乡村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内容及特点,三是更要浓墨重彩乡村文化中蕴含的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基本价值理念的现实诉求。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的制作,是项宏大工程,它必将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越来越成熟完善,实现好设计主旨与实践效果的统一。

(以上来源:新京报,内容略有删减)

【数据分析】

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1月1日在央视国际频道开播。《记住乡愁》通过对100多个传统村落发展脉络和人文故事的梳理、呈现,试图以此唤起人们的乡土记忆,寻找民族千百年来传承的文化基因。一个人的乡愁可以寄托在很多东西上,而央视的纪录片《记住乡愁》选择以中国传统村落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因为我们的乡愁,最终要落脚于一件件具体的事物上,比如我们家乡的一条河、一棵树、一口古井、一座老房子,而所有的这些,正是每一个中国传统村落的组成部分。

当年《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一夜爆红,成为一种万众瞩目的文化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通过记录和展现全国各地的美食,唤起了中国人普遍的乡愁情绪,美食是外在,乡愁才是灵魂。而即将播出的《记住乡愁》纪录片,则把镜头从美食转向了村落,记录的内容不同,但镜头下的事物承载的东西却是不变的,那就是萦绕在亿万中国人心头的乡愁。所以我们期待着《记住乡愁》能够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成为中国人释放乡愁的又一个出口。

乡愁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情绪,也不仅仅是一代人的共同情结,同时还蕴藏着丰富无比的传统文化基因。对于当下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无法彻底隔断和乡村之间的联系,除了一些通过升学、务工进入城市的人有着直接的乡村生活经历之外,即便一些90后、00后们从小出生在城市,长大在城市,但是他的父辈、祖父辈也往往来自农村,这决定他们和农村之间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除了以亲情为纽带,同时还会以文化为纽带,也许文化纽带没有亲情纽带表现得那么明显,但真实而客观地存在,比如我们的一些思想品格、生活习惯、为人处世的态度,都是从小在农村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而来。

而农村的这种传统文化,就隐藏在每家每户门口张贴的楹联上,隐藏在村里老人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中,隐藏在那些逢年过节才郑重拿出来示人的祖训家谱中。而所有的这些,和河流、大树、古井、老屋一样,都是传统村落的组成部分,这就是中央电视台要以传统村落来提醒人们记住乡愁的根本原因所在。

《记住乡愁》以“关注古老村落状态,讲述中国乡土故事,重温世代相传祖训,寻找传统文化基因”为宗旨,以富有诗情画意的镜头语言呈现传统村落的人文地理、历史脉络、传统民俗,并着力聚焦代代乡民在绵延承续过程中共同遵守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

《记住乡愁》力图打捞那些影响人们日常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道德观念,这些融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伦常,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也绵延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回响。这是一种信仰与坚守,使得文化传承的脉脉细流静静地流淌在每个普通个体的心间,维系着宗族之根、血亲之根、文化之根。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