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小刚炮轰综艺电影:“快餐模式”冲击传统精品
著名导演冯小刚被誉为娱乐圈“小钢炮”,向来敢怒敢言,在业内一直以敢说真话著称。日前,冯小刚在浙江卫视《我看你有戏》的录制现场点评选手表现时,又将“炮口”对准当下中国电影市场产生的畸形现象--综艺电影的怪圈以及某些作品过分营销忽视本体--“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将导致没有制片人会继续愿意投资一部严肃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电影”。此话一出,引发现场观众一片哗然。
同时,该话也引得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执行总裁王中磊出面“灭火”,“综艺节目转化的电影IP不会成为电影创作主流。”他对媒体表示。而此时,上映7天的《奔跑吧!兄弟》(以下简称《跑男》)电影已经冲破了3亿元票房大关。
一些观点指出,这一“经纪+综艺+电影”的IP掘金新模式,对传统电影制作模式及市场蛋糕发起了冲击,进而引发电影人的担心。另一派则相信,不论是否称得上电影,这是一种“市场共鸣”,且丰富了电影市场,迎合很多年轻人的胃口,给消费者多提供了一个选择,电影人不能用老眼光看新市场,毕竟有市场就有合理性。
《跑男》是电影?媒体产品?
此次争论,最大的焦点恐怕就在于综艺电影是否能够称为电影。这一严肃的问题,不光惹得冯小刚大光其火,连《跑男》电影的制片人李亚平在拍摄前期也有所困惑。
“《奔跑》是电影吗?如前所述,在刚刚接触这个项目时,我抱着很大的成见,其根基就是不认为是电影,至少不是常规意义的电影。”这是李亚平在“炮轰”一事之后,受邀写出的声明,“但是从广义而言,它的娱乐功能,技术指标,收看和传播路径,又已经成为一个电影产品。”
更多的圈内人则认为,这类由综艺IP演化而来的大电影,更应该被称为“媒体产品”。“也就是说,背后是一帮非传统电影背景的团队在推动此事。”一位了解《跑男》电影制作经过的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直言,“从《跑男》来看,它与传统电影一样,依然算作内容驱动,而不是营销驱动。只是这个媒体产品从电视渠道起家,又多了一个电影渠道。”
综艺电影备受争论的另一点,则是其“快速成片”。“相较于传统制作,这类电影最大特点在于效率高。”一位不愿具名的电影投资人士告诉记者,“在拍摄节目期间,积累了大量素材,节省人力、时间、制作成本。尤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前期节目已经让角色深入人心,不用再花费功夫铺垫。”
也有知情人士指出,所谓三天、六天拍摄完毕,往往也是电影后期的自我炒作。真实情况下,从筹备到拍摄以及后期宣发,依然要消耗时间。 以《跑男》电影为例,“据我所知,这部电影在综艺节目尚未开播之前就已在筹划,大约在去年4月左右,创作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挫折。”上述知情人士向记者证实,“这也不可能是几天时间就能搞定的。”
“就成本而言,制作加上宣发,再加上后期浙江卫视搭进来的资源,一两千万的成本是肯定有的。”上述知情人士推测。值得注意的是,从电影制作成本而言,几百万的小制作比比皆是,千万级已是不小的成本花销。
综艺电影并非每次都成功
对于综艺电影的商业逻辑,一些圈内人士认为道理很简单,“管它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现在观影群体更多地认为看电影是一种消费方式,发展到现在,电影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已发生改变。”上述投资人士指出。
但在冯小刚看来,这是一种投机行为,这样挣来的钱不健康,而是畸形,且眼光并不长远。冯小刚这番话,让一些人读出了对市场蛋糕的保护:以综艺电影为首的新型电影产品,正对传统电影带来冲击?
“从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看,还不存在‘冲击’一说。”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只能说是丰富了产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目前看来市场也是认可这种趋势的,也符合通过消费拉动内需这一需求。”
实际上,对于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来说,接近300亿元的票房规模预示着中国电影市场还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15年1月,国内电影市场迎来开门红,截至1月25日,票房超过20亿元,这也是2010年以来的首次。 “我并不认为这种相对短平快地资金使用方式就是不健康。”一位电影投资人表示,“作为投资方,快钱、慢钱搭配着来(投资)本就天经地义。好几亿押在一部作品上,本身也有违投资逻辑。” 实际上,电影行业回款周期本来就较快,“一般从资金进入到出去,不超过两年。”另一位人士称,回款带来的压力并非如传统行业那么严峻。
圈内人士亦指出,抛开商业价值不谈,传统电影还有其周边价值,比如评奖,“这是综艺电影并不具备的。”
值得注意的是,综艺电影并非每次都获得商业成功。“市场会有饱和,接下来密集上映的两部综艺大电影《爸爸去哪儿2》《爸爸的假期》或许不一定能再赚个盆满钵满。”上述投资人士预测,或许只能获得一半的成绩。
(以上来源:网易娱乐、中国经济网综合,内容略有删减)
综艺电影是中国电影要经历的过程
一边是华谊兄弟出品的《奔跑吧兄弟》大电影狂卷票房3亿元,另一边是冯小刚怒喷综艺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将导致没有制片人会继续愿意投资一部严肃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电影”。作为华谊兄弟的股东及一号导演,冯小刚对综艺电影的炮轰亦可看作是对东家的直谏——矛盾岂止于冯小刚与华谊兄弟,整个行业的资本与创作人都在面临这一愈演愈烈的进化矛盾。
中国电影市场中绽开了这样的“奇葩”——综艺栏目被搬上银幕的制作周期不过一周时间,却能轻而易举地击败同期影片,拿下数亿票房,去年的《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甚至一度逼近同期上映的特效大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让传统电影人博纳影业总裁于冬大跌眼镜——现在看来,于冬除了震惊之外,更多的应该是扼腕——传统电影公司竟然错过了这样的合家欢电影。于是今年于冬紧紧抓住了《爸爸去哪儿》这个综艺IP,将在春节档发行上一季爸爸们主演的《爸爸的假期》。当然,于冬还是坚持用电影制作的工艺手法和方式来完成这部电影作品——但无法否认的是,综艺IP的外观仍然是产品的核心特征,即便最终于冬版的《爸爸的假期》在票房上能赢过同期的第二季《爸爸去哪儿》大电影,也无法说就是传统电影的胜利。
时光网发表了《韩国人为什么不拍”跑男”电影?》,里面提到了《爸爸去哪儿》与《奔跑吧兄弟》的综艺原产国韩国却没有把这两个超强IP搬上大银幕,其原因在于“韩国的电影人还是遵从电影的操作手法,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下,韩国一年制作的电影有几十部,相对已经饱和,而且影院每周都有大量优秀作品上映,烂电影根本没有竞争力”。凤凰娱乐随后也提到了类似的评论,“好莱坞知名影评人托姆-格伊尔便坦言综艺大电影是中国独创,这种类型的电影,将电影和综艺节目混为一谈进行制作,在电影产业成熟的好莱坞是绝对不会去触碰的。”
“奇葩”能够出现的历史背景:多次被“ 中断”与“颠覆”的中国电影美学
国外的经验有其本国电影历史演进路径的逻辑必然,韩国电影自90年代光头运动开始后,其创作人和制作人在面对好莱坞的激烈竞争与国内利好的产业和创作政策的双重推动下,完成了令全世界瞩目的产业腾飞和创作上的空前繁荣——从很大程度上而言,韩国电影产业与好莱坞有诸多相似之处,创作自由、资本活跃、竞争激烈。
好莱坞就更是如此了,而且其历史更为绵延,在其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没有任何的历史事件中断过美国电影的进化。不管是近邻韩国,还是产业之王好莱坞,两国的当代观众都接受了相对完整和相似的电影“教育”,能看到繁荣多元的创作,而这些创作又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精品。
而中国电影在电影美学的演进上遭遇过历史事件的多次打断,最近一次80年代末的类型片创作浪潮被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次历史进程意外中断,导致了90年代的中国电影低点,而新世纪初的产业化突变,又几乎颠覆了早前第五代导演狂飙突进的电影美学浪潮,于是新世纪初开始的中国电影几乎是从废墟上重建起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新世纪初第一个十年国产大片再烂也能有大卖的奇怪现象——影像美学的经验缺失和对高感官刺激影像的渴望托起了国产大片的“黄金时代”。
进入第二个十年,移动互联网将视频延展到了各种新的屏幕之上,屏幕美学颠覆了银幕美学,这已是人人皆可见的不争事实。无论是冯小刚炮轰的综艺电影,还是短视频迁徙大银幕的票房狂潮(《老男孩》《十万个冷笑话》以及即将上映的《万万没想到》),都是网生代屏幕美学的一种反映——他们接受的电影教育是被割裂过的断代史,因此他们才会全盘接受反传统银幕美学的“颠覆”。
难道要去责怪电影观众吗?他们在废墟上出生,这就是历史被多次切断的结果。而资本迎合电影观众,无非也是市场需求的必然导向,连华谊兄弟这样的专业电影制作公司都“投诚”了,于冬这位综艺电影的批评者也曲线地推波助澜了综艺IP的电影化,产业的趋势已然不可逆,至于是否圈钱,则是一个伪命题——电影产业化,不就是要用电影圈钱吗?
银幕传统不可刻舟求剑,影院消失也不是不可能
冯小刚的怒气和整个行业的担忧,其症结还在于,银幕就该有其匹配的制作工艺和艺术水准——但谁说银幕就一定要传统电影工艺和传统电影美学才配得上呢?
电影工艺和美学的发展在二十世纪经历过多次的变革,以好莱坞为例,二十世纪中叶面对电视的冲击,好莱坞通过宽银幕、环绕立体声的技术变革改变了电影影像的美学,在商业模式上和叙事方法上都进行了更迭;同期欧洲的法国也掀起了新浪潮的电影美学运动,在创作的理念和方法上完成了革新。
历史是在不断变化和演进的,没有静止不动的“传统电影”,当然也就没有必需的大银幕规则。
放映机制造商巴可正在开发一款新的投影产品叫Escape,打破传统银幕一面墙的视界,在两侧拓展出新的观影视域,意味着在拍摄方法上也将打破“平面”摄影的方式,完成完全不同于传统银幕的视觉体验;
VR技术的先锋代表Oculus Rift正在创造一种全新的观影方式,用VR全视域的方式“欺骗”你的神经和大脑,让你完全沉浸和融进电影场景内,在刚刚结束的圣丹斯电影节上已成功试映专此设备的短片《迷失》(Lost)。
前者在让银幕进化,而后者在让银幕消失,大银幕的定义正在改变,那么与大银幕匹配的电影定义也必将发生颠覆式的创新,很有可能因为视界的彻底变革,电影美学和整个商业模式都将进化到新一代。
而在这个必然的进化进程中,中国电影观众对综艺栏目搬上银幕的热衷不过只是一段历史进程中的插曲,只是汇入大江大海的一小段支流。
对于屏幕美学而言,影院的银幕只是消费的场景,而随着观影新技术的不断进化,屏幕美学必然将再次面临更替,而与之相随的消费场景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影院消失不是不可能,进化史就是一个新物种的出现伴随一个旧物种的消亡,不变的是观众对好故事的渴望,至于好故事是通过什么技术实现、通过什么讲述方式承载,则需要历史地看待,不能刻舟求剑。
(以上来源:虎嗅网,内容略有删减)
【启示与思考】
冯小刚“炮轰”综艺电影的事在网上引发了热烈讨论。网友基本分为三个派别。一是力挺派,这一派的人认为:冯小刚的这个担忧是对的,现在也就冯导敢说点实话;二是中立派,他们认为电影的生存应该由市场决定,你拍的片子好,观众自然会买账。还有一类人被称为“揭短派”,他们指出冯氏贺岁片也曾被指责“低俗”,这种电影也是圈钱的买卖。前年《私人订制》口碑不好,但创造了冯小刚电影作品的最高票房。冯小刚感慨,自己“随便拍的《私人订制》一周4亿元,认真拍的《一九四二》不卖钱。”
翻看近一两年影线票房榜,以12.67亿元票房稳居国产电影榜首的《泰囧》,极其典型地反映了当下电影市场的囧态。无论是《西游降魔篇》《心花路放》,还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后会无期》《小时代3》,近几年的高票房电影几乎都是毫无营养价值的“文化汉堡包”。它们以不用过脑的情节或老套故事,让观众配着爆米花欢笑、怀旧,在彻底地商业娱乐中打发时光,并因此赚取了令人咋舌的票房。而今根据明星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拍摄的同名电影,以近7亿元的票房震惊电影界,再次以让人吃惊的卖座速度,挑战人们对电影的定义和评价。
热门的电视综艺节目拥有稳定的观众群和收视率,靠着播映带来的口碑和话题效应,在现实生活和互联网上都保持着较高的活跃度,动辄几亿的网络点击量和微博话题阅读量,意味着换成真金白银的巨大的票房潜力。据悉,今年春节还将有几部“综艺电影”上映,不少卫视的王牌综艺节目也都在筹拍电影的过程中。成本低、见效快,顺手捞钱的事何乐而不为?特别是赶上春节档,在寒假期间上映,综艺节目长期吸引着的学生族成了票房的重要贡献者,很多学生甚至都没来得及换掉校服就兴奋地涌进影院,一些家长也被孩子“绑架”着去看。锁住一个学生,可以产生3倍甚至更高的消费效果,“合家欢”的观看模式成了“综艺电影”票房制胜的不二法门。
带着这种急功近利的赚钱冲动,综艺节目大举进入电影业,以强大的力量渗透到电影创作和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去,赢得了令人咋舌的高票房,这给电影的专业性乃至电影本体带来的挑战不言而喻。
到目前为止,中国电影产业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电影市场也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休闲娱乐成为大多数观众进电影院的主要诉求,看电影成为时尚社交的一部分,其目的是获取谈资。某种意义上说,“综艺电影”能满足观众的这一需求,给观众带来快乐,未尝不是好事。问题是整个电影产业如果蜂拥而至,争做这种短平快的电影,无疑将加剧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电影的浮躁和投机。有人说,好莱坞也经常把热门电视节目改编成电影,但我们必须看到,这里有一个必要的“电影化”的过程,需要有基于电影本体的一系列改编环节。而像我们目前这样“短平快”地制作“综艺电影”,用好莱坞知名影评人托姆•格伊尔的话说,绝对是“中国独创”——这种类型的电影,成熟的电影产业绝对不会去触碰。
当下中国电影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快餐式生产,并且形成了快餐式消费的链条,恐怕与整个社会的浮躁和急功近利有内在联系。学生、城市白领等学习、工作压力较大的群体构成了今天电影观众的主体,他们进电影院图的是放松,“90后”“00后”的青少年观众更是单纯追求娱乐,“任性”消费。但不得不说的是,快餐可口,但未必营养,人的成熟应该包含着对自己的口味、趣味和文化选择的反思。
由于中国电影市场的不完善,由于快餐式生产的存在和中国电影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任性”消费,“短平快”的“综艺电影”在当下乃至今后一段时间还会风靡甚至大行其道,其生产者们或许还会以到手的高票房来嘲讽那些“执迷”于电影的专业性、电影本体的人。但可以预见的是,这种情形不可能是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产业的常态。不论是何种形态的电影,要想真正站稳脚跟,取得长足的发展潜力,都必须从电影本体出发做精做强。不尊重艺术创造力和艺术想象力,不尊重电影创作和生产的基本规律,最终失去的恐怕不仅是电影市场本身。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