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江年俗打酱油 千人排队打了700斤刷新纪录
春节前到恒顺打酱油是镇江特有的年俗,已有约30年历史。2月8日,江苏省镇江市一年一度的排队“打酱油”大戏再次上演。上午7:30到下午5:00,提着大壶小壶前来排队打酱油的市民络绎不绝,人群中还不乏帮家长打酱油的小朋友的身影。当天,最多的一位市民打了700斤酱油,而准备的60吨酱油也几乎销售一空。
每年春节前排队“打酱油”是当地民众已经延续了20多年的习惯。据介绍,今年打酱油时间从2月8日至16日,预计将有上万人前往排队“打酱油”。
江苏镇江一家百年老字号企业设立临时供应点,为排队前来的市民免费“打酱油”。走进酱油供应点,就看到9口盛满酱油的大缸一字排开,浓浓的酱油味弥漫在空气中,每一口大缸旁边都有一名工作人员正在用大漏斗为市民的空壶里灌满酱油。
“你也来打酱油啦?来得太晚了,人家早晨4点钟就来了。”上午近9点,在位于镇江中山西路的原恒顺酱醋厂门口,一对拉着几桶酱油的老夫妻碰到了熟人窦先生,互相打招呼。窦先生一聊才知道,对方8点不到开始排队,1小时后才打到酱油。
此时,排队打酱油的人群早就拐了几个弯、蜿蜒上百米。现代快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今年的恒顺春节特供有酱油、醋、料酒、麻油、调味品、醋饮等产品,其中,前来打酱油的人数最多。和往年一样,打酱油的人要先排队取票,然后凭票打酱油。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大棚里,10口大缸一字排开,每口大缸里有1000斤酱油,10名师傅手拿大木勺子忙得不可开交。
“这是过年的讯号啊,这里有这氛围,我们就已经感受到春节的气息了。”一名师傅告诉记者,打酱油的人络绎不绝,一位75岁的老奶奶一次打走了300斤酱油。这个纪录很快被刷新了。66岁的谢桂兰骑来了三轮车,她和老伴作为几个家庭的代表,一次打了700斤酱油,事先准备的十多个大桶竟然不够用。 谢桂兰告诉记者,她打酱油的“工龄”已有15年。同样打了十几年酱油的管大妈说,之所以在春节前把下一年的酱油都打走,是因为春供产品不但价钱相对便宜,质量也特别好,“放一年都坏不了”。
据介绍,春节前打酱油的传统在镇江已经延续30多年了,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市民前来打酱油。今年将供应400吨酱油,比去年多了100吨。戴建军说,从往年的情况来看,通常会有2万多人来打酱油,而今天是第一天,已经有5000多人来了。
下午16:30,打酱油售票处关闭,陆续还有不少提着空桶前来买票的市民着急地找工作人员协商,称自己专程从郊区坐车赶来,因为市中心堵车耽搁了,希望能通融一下,让他能打上酱油。
提着刚打好的酱油走出来的市民贺云俊说,自己打了20斤,家里自用,可以吃上一年,今年已经是他打酱油的第五个年头了。“这个一块七一斤,比平时卖得还便宜两毛钱,而且这个酱油的口感比外面买的好,做菜好吃,上色也好。”
市民潘女士正在把打好的酱油往电瓶车上放,她说,今天打了30斤,吃一年,就这么放在家里也不会坏,所以年年都来打酱油。“我觉得年前来打酱油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闻到这个酱油味,就闻到了年味。” 年前打酱油是镇江的老传统,市民觉得打了酱油才有浓浓的年味,这是镇江老百姓迎接春节的一种习俗,非常有特色。(以上来源:搜狐新闻,内容略有删减)
过年打酱油为何成为新民俗?
粗看新闻,以为镇江人民过年打酱油这事儿是民俗,成百上千年那种的;正想查资料学习一下,转睛一看,却原来是只有“30多年”“20余年”的新民俗,于是,便失去了考证的兴趣。因为以过往的经验看,这种所谓新民俗的背后,总能看到商家的影子。由此上溯到30多年前吧,大约这事儿的开始,也就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为什么兴起这样一种新民俗,难以查考,但有一点可以基本确认,如果没有商家的推动,这些新民俗是难以持续这么多年的。
镇江香醋,历史悠久,这一点众人皆知。镇江有“三怪”——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首当其冲的,就是摆不坏的香醋。这一点,我不是镇江人,没有切身体会,因为每次买醋不过一瓶,个把月总能吃完,就算身处潮湿的亚热带地方也不至于长毛儿。现在看来,镇江的“三怪”应该再加“一怪”,因为打酱油的人告诉记者说,镇江的酱油也是放不坏的,打上二三十斤可以吃一年。
镇江人民打酱油,大概不单单是为了凑个过年的热闹,毕竟那玩意儿叫作酱油,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里是有重要位置的,而且据说“比平时卖得还便宜两毛钱”,而且据说“口感比外面买的好,做菜好吃,上色也好”。于是,问题又出现了,为什么这家企业拿出来的酱油会“比外面买的好”?这是打酱油的人主观感受,还是真的有不同的配方或工艺?我没打过镇江的酱油,对此完全没有发言权,但活了这么多年,酱油很吃过一些,我还真有点儿不信此处的酱油会“比外面买的好”,谁帮我证明一下?
一间百字号老酱醋企业,能把打酱油做成一种新民俗,其实是一件蛮不容易的事情。首先,酱油得是真的好,且真的放不坏;其次,得多少让点儿利,让打酱油的人民感到划算;第三,得有连续性,中间有个几年不搞这事儿了,想成为新民俗也难。当然,首先得做到前两条,没有前两条托底,也坚持不下去,没人来捧场,你可怎么年年拿出酱油来让人民打?
还有挺有意思的一件事儿,那就是这间以香醋为主打产品的老字号并没有拿醋来说事儿,而是玩儿起了醋的兄弟——酱油。为什么这么做?新闻里没说,恐怕记者也没问,如果我是现场采访的记者,一定会问供应商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蛮有意思的问题,细节有时候反映的其实是更深层次的问题。人不总说“细节决定成败”吗?
这些年,商家做了不少事儿,促成了不少新民俗,也让不少老民俗焕发了新的生机,最典型的莫过于这几年突然火起来的“中国情人节”——七夕。当然,争议总是有的,比如说,把七夕过成情人节是不是失去了七夕这个女儿节、乞巧节的内涵?会不会毁掉了传统?等等。但起码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七夕这个传统节日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至少不会被淡忘。
有些人对镇江人民打酱油有些不以为然,但我觉得问题不能这么看。即便是背后有商家的推动,但这种新民俗让镇江人民感觉到了浓浓的年味儿,这无论如何不能算是不好的事情。也不必去计较这种新民俗是否有很多的所谓文化意蕴,因为这种新民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非要摆出一副文化的架势才能算民俗,也未免有些扯淡,难道柴米油盐酱醋茶就不是文化吗?就算这个过程中有人借机做个广告或是炒作点儿什么,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毕竟是一个持续几天、有数万人参与的过程,满世界广告的年代,这也没什么不可理解的。
我个人有过类似的体验。许多年前,在镇江人民还没开始排队打酱油的时候,我老家烟台的人民已经开始排队打酒了。每逢过年时候,张裕公司总是会拿出一些酒来做春节供应,那种酒叫作“混合酒”,是张裕的几种红葡萄酒的混合物,凭票供应,一家十斤。那种供应持续了不少年,后来改革开放一起,市场开始丰富,各种供应票证取消,“混合酒”才退出人们的生活。这与镇江人民打酱油有些像,其中也包含着很多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因素。“混合酒”现在的人们当然是不需要了,但酱油人们天天都离不了,生活方式本身就是文化,这也是打酱油能成为镇江新民俗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甚至是主因。
(以上来源:凯迪社区,内容略有删减)
镇江打酱油年俗值得研究
春节就要到了。这两天有则关于江苏镇江年俗的消息煞是有趣,道是镇江一年一度的市民排队“打酱油”大戏如期上演。
打酱油,倘若退回30年前,还是全国各地普遍的一道景观,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十分熟悉。彼时家里的酱油没了,不是像现在去买瓶新的,而是把原瓶洗干净,到商店或小卖部去打,醋亦如此。商店都有酱油缸和醋缸,一桶一桶地倒进去,再化整为零。不知不觉地,打酱油退出了历史舞台,当其前几年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却是跻身于网络用语。然而,“打酱油”的卷土重来已经毫无当年的本意,而成了与己无关、我什么都不知道、只是路过等这一类意思的代名词。当年那么热门,如今已偃旗息鼓,网络用语的生命力可窥一斑。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倒不必担心汉语语言会被网络污染,大浪淘沙,那些东西经不住沉淀。
镇江这里仍然是真打酱油。当地人说,春节前打酱油的传统在镇江已经延续20多年(一说30多年)了,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市民前来,今年照例是大壶小壶齐上阵,汽车电动车齐出马。有的凌晨3时就过来排队,打完一次后“不过瘾”,又过来排队再打一次。有的如愿以偿打了110斤酱油,声称“全家一年的酱油有着落了”。2月8日,酱油供应商当天准备的60吨酱油销售一空,最多的一位市民居然打了700斤酱油!
镇江人为什么喜欢在过年前不辞辛苦且乐此不疲地排队打酱油?这是一个饶有意思的问题。以我的有限视野,没有发现答案。也就是说,所有报道描述的都只是现象,而没有对现象背后作出解释,哪怕是些微的解释。有记者采访发问,市民也不清楚,只说这是一种习惯,“闻到这个酱油味,仿佛就闻到了年味”。那么至少到现在,镇江的打酱油对于我们来说有些不明就里。实际上许多民俗事项都是如此,其产生不会是无缘无故,定然有相应的实用功能,只是这种实用功能经过不断演化才为人们所淡忘,使该项民俗本身变得似乎不可理喻。比如说放鞭炮这项年俗,在可以燃放的年代大家都知道是过年的一种娱乐活动,能够营造出欢乐祥和的喜庆气氛,而溯源来看,则是为了驱赶一种叫作“年”的怪兽。南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更明确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对于山臊恶鬼之类,我们不可以苛求认为古人“三观”荒诞,社会发展到那个阶段,只能如此,只有如此。为了避开山臊恶鬼,开始是烧竹子一类噼噼啪啪能够作响的东西,火药发明后放进竹筒,就做成了爆竹。
镇江的“打酱油”是怎么回事?是此地酱油的确质量上佳,还是其他?这就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一显身手了。这也是社会科学贴近大众、服务社会的一项功能所在,何妨立项深入研究一下?显而易见,倘若明年我们看到这则年俗的消息时与今年看到地没有什么两样,照样是市民如何漏夜排队、买了多少,而没有一个经过田野调查得出的缜密剖析,那么就应当认为是社科工作者的失职了,虽然板子该打到谁的屁股上永远无法断定。
年俗自然主要承继于传统,但是并不妨碍出新。镇江的“打酱油”不过二三十年的光景,正属于新年俗。然镇江这里应当只是一例,以我国地域之大、文化之丰富多彩,绝不可能是孤例,各地媒体不妨多发掘一下这些新年俗,使新年不为传统要素所独美,而有当代的内涵补充注入。最后还想说,镇江打酱油充其量只有30多年的历史,不难搞清楚。如果搞清楚的话,发现其中承载着镇江的一段集体记忆也说不定。在我看来,很有这种可能。
(以上来源:南方日报,内容略有删减)
【数据分析】
打的不是酱油,是浓浓的年味,这就是镇江年俗,不是省几毛钱,一年都吃不完的事,年轻人不理解的。排队打酱油,感觉到的不是浮躁而是一种浓郁的镇江特有的文化,让人感觉亲切、原初、朴素、信任、怀旧!
在镇江,到恒顺“打酱油”已经超越了活动本身,经过几十年发展,“打酱油”已经演化成了一种镇江特有的年俗文化。这种风俗文化中蕴含的是老镇江人对老镇江的深厚眷恋之情,也折射出恒顺百年老字号在地方百姓中的可信任度。社会在向前发展,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风俗也在变化,“打酱油”之所以根深蒂固,是一个纽带,折射出对商家的信任,更是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在年味的搅拌下,“打酱油”成为人们年复一年的“春节记忆”,成为人们的一种集体怀旧。
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之后,“打酱油”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通过“打酱油”这个窗口,我们可以更多地观察人与人、人与社会、消费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越来越多人感觉年味淡了,春节缺乏吸引力,“没意思”成为一种时代喟叹。
一方面,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饮食和春节期间已经没有多大区别,“打牙祭”已经成为久远的记忆;另一方面,文化消费的多元化和科技对生活的改变,让公众并不缺乏休闲娱乐的路径。更为关键的是,杀年猪、贴春联、放鞭炮等年俗活动的缺失,让春节缺乏一个表达情感的载体。说到底,年味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它是由一系列文化元素、情感因子和生命仪式组合而成的。
“打酱油”不仅是一种物质性和体验性的活动,也是一种符号行为或者使用符号的行为。通过“打酱油”,人们重温物资匮乏时代的年味记忆,在人头攒动中感受年味气息。“打了酱油才算要过年了”的背后,是市民对年俗的坚守和对精神家园的渴望与追寻,也折射出老百姓对地域文化的认同。
此外,“打酱油”还为社会互动搭建了一个平台,让人们体验到了亲情、友情和人情的温暖和美好。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许多市民搬迁,一些曾经的邻居分散居住了,“打酱油”能遇到几个以前的老街坊,让人倍感亲切。除了自家食用,“打酱油”有不少是送给在本地或者外地的亲朋好友以及左邻右舍行动不便的老人的。这种和睦融洽、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在陌生人社会显得弥足珍贵。
急剧的社会变迁,改变了社会的联结状态,却改变不了人们对团聚的期盼。让年味更浓厚一些,让情感生活更充实一些,需要更多类似“打酱油”的文化载体。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年味记忆越来越淡的时代,“打酱油”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勾连起来——重温难忘记忆、感受幸福现在、憧憬光明未来。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