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经纬>>“反腐”题材上春晚,让相声重拾讽刺本色
2015年02月17日
“反腐”题材上春晚,让相声重拾讽刺本色
“反腐”题材上春晚,让相声重拾讽刺本色

【热点回放】

大尺度反腐相声现春晚彩排 纪委提供大量真实素材

在央视春晚舞台30多年的历史上,将第二次上演反腐题材相声,期待吗?

表演者是来自陕西的相声新贵苗阜、王声。去年北京卫视春晚和央视元宵晚会,两人的相声《满腹经纶》火遍全国,网友评,“一个微博段子都没有,业界良心,拿到央视春晚,足以拯救冯小刚。”今年,两人被春晚总导演哈文招到麾下,表演涉及大尺度的反腐题材相声。

讽刺尺度之大 堪称三十年来之最

相声是讽刺的艺术,但反腐题材相声在央视春晚舞台30多年的历史上,仅牛群有一个《巧立名目》曾经直接讽刺过“领导”这一群体,另外,赵本山早年的小品也曾讽刺过“乱来”的基层干部。

苗阜俩人今年的尺度早已突破牛群当年相声中的“领导冒号”。2月6日,在往年春晚彩排阶段上几度浮沉的苗阜、王声,亮相首次大联排。观众发现,这次很可能最终顺利登上春晚的反腐相声讽刺尺度之大,涉及题材之“敏感”,堪称三十年来之最。

陕西省委组织纪委开座谈会 提供大量真实素材

“压力太大,毕竟30多年来几乎没人再碰过,我又没有当贪官的经历,也不想用那种太直白的表达,怎么才能揣摩好贪官的心理?”

据《西安晚报》报道,演员苗阜为了反腐相声的本子付出前所未有的心血和努力。“闭关苦思,数月修改,掉肉十斤……”

咋办?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纪委出马了。

“这要感谢省委,我向省委求助,大家立即组织了纪委的班子领导开了好久座谈会,结果搜集的真实素材越来越多,都可以写成几个作品了,有了这些,我们还准备去参加下一届的相声大赛呢。” 苗阜透露。

央视严格要求不要网络语言

2月7日下午,苗阜与王声第一次面对观众联排,起先心里没底,但见自己设计的包袱都开了。“到春晚那天,我还会尽可能地增加一些包袱,让相声更完善”。

目前看,这次央视剧组也给予了最大的评审尺度。苗圃说:“大家都评价说这在春晚舞台是前无古人的,在审查的时候领导说该说就说,不用回避,实事求是最好。”

这几年,相声段子中频频使用网络语言,包袱笑点地抖落超过了相声本身的表演形式。这次苗阜做出新尝试,在短短十多分钟的相声里,更注重人物性格、角色,更像一幕小剧。“没有人物,相声就是两张皮,很虚假。今年央视严格要求不要网络语言,我也不爱。”

涉足反腐题材,能否让相声艺术的“讽刺感”重新回归?让我们拭目以待!

今年春晚唯一农村题材小品也来自陕西

观察者网查询到,今年央视春晚,陕西派送两个节目,分别是苗阜和王声的相声、陕西省喜剧表演协会的小品《赶集》,都顺利通过。据悉《赶集》还是羊年春晚舞台上唯一一个农村题材小品。

(以上来源:观察者网,内容略有删减)

反腐题材上春晚承载几多期待

或许是因为央视春晚在公众心中早已不是一台寻常的晚会,又或许是因为中央拍蝇打虎的工作仍在不断加力,这个即将登台的反腐相声被赋予了很多“信号意义”。有人说这是春晚史上继牛群的《巧立名目》之后第二个反腐相声,也有人说此举意味着春晚放宽了审查尺度,还有人说这意味着相声讽刺传统的回归。

简单摆几个事实,就不难发现这事可能被过度解读了:其一,反腐元素在春晚舞台并不稀罕,2013年的小品《你摊上事儿了》的台词中就曾出现“反贪”“贪官”等词;其二,苗阜、王声在相声《满腹经纶》中曾展现不俗实力,此次又从地方纪委挖到鲜活素材,节目过审并不能直接说明春晚的尺度有变化;其三,近些年相声呈现颓势与大环境变化、人才断档等因素有关,一个反腐相声恐怕改变不了什么。

艺术源于生活,在反腐成为全民话题的大背景下,两位年轻的相声演员从反腐现实中寻找创作灵感,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这与河北某官员基于雾霾天频现的现实,创作长篇小说《霾来了》,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可以说,反腐相声的出现,与这些年不断有新鲜的网络词语进入春晚小品,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值得玩味的是,一个寻常的反腐相声就能激起观众的想象和期待,在某种程度上反衬出了春晚与现实的距离。事实上,无论是郭德纲的德云社,还是周立波的《壹周立波秀》,都曾多次涉及反腐议题,而且语言幽默、辛辣、针砭时弊。如果央视春晚能够早点“卸下包袱”,观众喜闻乐见的反腐相声或许能更早出现。

不过,苗阜、王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央视严格要求不能使用网络语言,这意味着很多反腐段子可能与这个反腐相声无缘。如果加上“不能伤害任何特定的群体、不能骂医疗、不能让农民工觉得难过”等不成文规定,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碗麻辣烫,还是一碗仅漂着几滴浮油的清汤,恐怕都不好说。

由此看来,反腐相声上央视春晚,最大的意义或只在于,它说明反腐确已成为中国当前最受人瞩目的一件事。随着中央反腐工作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必将有更多官员贪腐故事被曝光,而这些故事无疑都是文艺创作的好素材。期待文艺创造的环境能更好,让艺术家们可以创作出更多“接地气”的好作品。

(以上来源:京华时报,内容略有删减)

廉政反腐为文艺创作打开了新窗口

冯巩说“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过程中,我们全团2014年基本没用公款吃过一次饭、买过一次单”。让冯巩“少一些应酬、多一些实干”,这种变化正是人们乐于看到的。需要指出的,反腐带来的变化是全面而深刻的,也给文艺工作带来积极的变化。

一方面,反腐需要文艺作品的支持。文艺作品对营造崇廉的社会氛围、重塑社会价值观,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还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人浮于事、机构臃肿、办事拖沓、不作为等问题比较突出,冯巩、牛群和梁左一起创作了《小偷公司》。这部作品是冯巩的代表作之一,也深受大众欢迎。反腐从来就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对于社会风气的净化,对于形成反腐的社会共识,对于人们心灵的触动,比开十次会、发一百次文、喊一千次口号,可能还要有用。

另一方面,反腐也为文艺创作打开了新窗口。改革开放初期,相声、小品可谓红遍全国,但一段时间以来,相声、小品逐渐走向式微。与其说是大众文化口味发生了变化,不如说是相声、小品创作发生了变化。追问当初的相声、小品“为什么这样红”,可以看到,当初的很多作品,都是紧紧围绕着社会现实,有很强的批判力量,让大众感觉很解渴、很过瘾。可是,后来的相声、小品,慢慢成了鸵鸟,逐渐失去了应有的锋芒。当一种以批判见长的文艺形式,慢慢失去了批评的力量,仅有的批评也只是面向穷人、弱者,其式微也就不可避免。

社会进步既需要歌颂的力量,也需要讽刺的力量,弘扬“真善美”和贬斥“假恶丑”,两者并不矛盾。正如冯巩所说,“对阴暗的讽刺也是对光明的歌颂,也会引领人心向上”。相声、小品批判力量的失去,到底是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还是相声、小品发生了变化,这或许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反腐不仅为相声、小品提供了大量素材,而且反腐也拓宽了文艺创作的空间,为文艺创作提供了环境。就连中纪委网站都专门开辟反腐漫画版块,并且组织佳作评选,这就足以说明,文艺创作不应该自设禁区。

(以上来源:新华网,内容略有删减)

反腐相声上春晚 不要害怕“高难度”

关于春晚语言类节目说教味太浓、批判性不强、针砭时弊锋芒不够,舆论素有指责与争议。比起早年批评讽刺味浓厚的《宇宙牌香烟》《打扑克》《牛大叔提干》等,最近几年的春晚真是乏善可陈。

有一种声音认为,我们无须让一台春晚承载太多的反腐败、针砭时弊功能。但我觉得,不主动附加这种功能是对的,但如果多年的整体表现颇有“绕着走”的嫌疑,可能就是不对的了。首先,艺术要来源于生活,全国性的反腐败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在一年一度的春晚里却连个影子都见不到,这真就理所当然吗?其二,锋芒是火热生活的源头,敢讲话、讲真话、接地气、呼应现实,正是语言类节目的魅力所在,如果艺术表现远远落后于现实,文艺工作者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三缄其口,不是颇有脱离群众之嫌吗?

如何“抖包袱”,这是专业难度,需要苗阜王声自己克服。但希望他们不必去挑战“环境的高难度”——某些观念,好像批评谁就是全盘否定谁,“你讽刺一个处长,全国所有的处长都不干了”(相声演员师胜杰语);某些观念,容易自我裹足、自废武功,恨不得打掉每一个“可能让人联想”的枝枝蔓蔓……

一个生动的社会,是需要以文艺触动社会思考的。立志清廉的公职人员在工作中面对金钱的诱惑,诱惑到底为什么强,一个正常人面对诱惑会有怎样的反应,写成相声的幽默感与戏剧性何在,都是值得期待的,哪怕夸张一些,也都很正常。如果听闻这个题材,以为公职人员动摇了、抵不住诱惑,就是“丑化”,就和风清气正的当下社会导向格格不入……那恐怕真就要一路生产出“白开水”了。

曲艺百花齐放,需要社会的包容与良好的预期,文艺工作者的舞台从容自信一些,舞台外老百姓的局促就会少一些,思考力就会壮一些,精气神也会昂扬一些,这是曲艺节目最为有效的社会担当。

(以上来源:扬子晚报,内容略有删减)

【数据分析】

相声是讽刺的艺术,春晚舞台涉及面之广,使得这个舞台走出相声都有几分温情色彩。但这次登上春晚的陕派相声讽刺尺度之大,涉及题材之“敏感”,堪称三十年来之最。苗阜说:“大家都评价说这在春晚舞台是前无古人的,在审查的时候领导说该说就说,不用回避,实事求是最好。”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说:“歌颂真善美是正能量,针砭假丑恶也是正能量。不惧批评,才能体现今天社会的自信和胸怀,艺术本身的力量才能得以爆发。”一个和谐包容、开放大度的社会,就应该让艺术的讽刺力量喷薄而出,让讽刺艺术充分汲取五味杂陈的生活养分,打造出更多敢恨敢爱、直言不讳的辛辣作品,让艺术得到多元化发展——讽刺相声是文艺百花园的“带刺的花朵”,刺人,却别有香韵和吸引力,成为社会发展的积极助推力、醒脑丸。

这些年,小品、相声等语言类节目在数量上得到了飞跃,但整体而言,相声、小品都在走下坡路,观众不喜欢。可以想象,如果一种语言类节目,不能直面社会问题,或是不能针对当下社会主要问题进行艺术化的表达,那么,这种语言类节目,就会因为公信力的丧失而失去粉丝,粉丝失去之后也将走上穷途末路。讲究说学逗唱的相声,就是这样一门艺术,同时相声还是两个人配合的“脱口秀”,如果相声作品中的表达越来越像是无病呻吟,相声就会像前几年一样走投无路。

 当然,语言类节目不是没有出路。周立波、郭德纲甚至包括新生代如王自健者,正在用他们的最大尺度表达着批判;同时,现在网络上也涌现出来了一大批脱口秀,如《晓松奇谈》《吴晓波频道》等,都在用独特的视角,观察着这个社会、批判着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这说明,语言类节目如果能说出正确的有良心的话,则它永远不会失去力量。

我们期待着“反腐相声”能够在春晚上获得成功。这里的成功,自然不只是爆笑全场的成功,更应该是情怀表达上的成功。同时,我们也期待春晚能容纳越来越多的“反腐相声”和“敏感类语言作品”。要知道,文艺只有坚持批判,才会有真正的生命力;春晚只有表现出更多的情怀与价值立场,才能既赚收视率又赚口碑。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