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治理>>从“微信十条”到“账号十条”,加快互联网管理制度化的步伐
2015年02月16日
从“微信十条”到“账号十条”,加快互联网管理制度化的步伐
从“微信十条”到“账号十条”,加快互联网管理制度化的步伐

【热点回放】


 
国家网信办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

3月1日起,用户的微博、微信账号不能随意起了。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被称为“账号十条”的《规定》明确要求,网民在账号名称、头像和简介等注册信息中不得出现违法和不良信息。

为何管理?

账号乱象污染网络生态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网民规模世界第一,用户账号数量巨大,账号存在“十大乱象”,有的假冒党政机关误导公众,如“中纪委巡视组”;有的假冒媒体发布虚假新闻,如“人民曰报”。“十大乱象”污染网络生态,侵害公众利益,严重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社会公害,社会各界反映强烈,广大网民深恶痛绝,整治账号乱象迫在眉睫。

管理哪些?

微博即时通信工具论坛等

该负责人介绍,《规定》明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使用和管理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适用本规定。规定所称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是指机构或个人在博客、微博客、即时通信工具、论坛、贴吧、跟帖评论等互联网信息服务中注册或使用的账号名称。“账号管理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充分尊重用户选择个性化名称的权利,重点解决前台名称乱象问题。”

如何管理?

冒用社会名人注册账号将注销

《规定》明确,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明示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者在账号名称、头像和简介等注册信息中不得出现违法和不良信息,配备专业人员对用户提交的相关注册信息进行审核,对含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不予注册。

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者以虚假信息骗取账号名称注册,或其账号头像、简介等注册信息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通知限期改正、暂停使用、注销登记等措施。

对冒用、关联机构或社会名人注册账号名称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注销其账号,并向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报告。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者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

如何举报?

电话邮箱和网络皆可举报

该负责人表示,欢迎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网络生态治理,国家网信办所属的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24小时受理社会举报,举报电话12377,举报网址www.12377.cn,举报邮箱jubao@12377.cn。对举报有功人员,举报中心将予以奖励。

十大账号乱象

● 有的假冒党政机关误导公众,如“中纪委巡视组”;

● 有的假冒媒体发布虚假新闻,如“人民曰报”;

● 有的冒用他人身份,侵害个人合法权益;

● 有的假冒名人包括外国元首,如“普京”“奥巴马”;

● 有的假冒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发布虚假信息;

● 有的名称和头像包含淫秽色情内容,甚至公然招嫖;

● 有的在简介中传播暴恐、聚赌、涉毒等违法信息,如“枪械军火商”“乡村赌场”;

● 有的违背社会公德,宣扬低俗文化;

● 有的公然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

● 有的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

九不准

任何机构或个人注册和使用的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不得有下列情形:

(一)违反宪法或法律法规规定的;

(二)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三)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损害公共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六)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九)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权威解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徐丰)

1、使用者账号被封,是否有申诉机制?

徐丰表示,互联网企业更要健全举报的受理和处置机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如果互联网企业不受理,国家网信办所属的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也接受社会监督。

同时,网民要积极参与到监督中来。“依法上网并不是对网民的约束,也给了网民权利,其中网民可以对所有企业进行监督,作为管理部门,我们也会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和执法。”

2、“账号十条”实施之前,会如何处理?

徐丰表示,规定是3月1日起实施,但并不意味着账号乱象还可以随心所欲,企业看到会不闻不问,等到3月1日再管理。在“账号十条”发布到实施的一个月中,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首先,互联网企业就落实互联网责任要充分准备,包括技术、流程、机制的准备。有些已经具备条件的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此外,根据规定,企业要从落实主体责任出发,就违反法律法规的账号进行自查,对已经存在的账号乱象进行处理。

徐丰说,《规定》并不是对名称进行限制,而是充分体现了尊重网民个性化选择名称的权益。从账户的十大乱象来看,这都是侵害了网民的权益。

网站回应

新浪:违规账号24小时内处理

新浪微博在其“微博管理员”认证账号发公告称,2012年5月,为了规范微博里的社区秩序和用户行为,微博就对外发布了《微博社区公约》以及《微博社区管理规定》,规定中对于个人资料及发布微博中的不良违法信息公开明确了处理流程,同时借助全站一体化的举报平台,引导网友实时快速发现举报。

依据国家网信办最新发布的《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微博将进一步加大清查和打击力度,欢迎广大网友参与举报,微博承诺,对于确认违规的账号,将在24小时之内予以处理。

人民网:网友要加强自律和把关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称,昨日发布的《规定》并非反对昵称丰富多彩,昵称还是可以表现用户性情、爱好和情绪,名称并非要整齐划一。《规定》重在反对违法信息,要坚决取缔违法账号。

他强调,互联网企业不仅要把关“名称”,还要加强头像的管理。如果头像用本•拉登的照片就不妥当,就属于宣传恐怖主义。

他认为,网站机器对关键词和敏感词的过滤未必能完全到位,因此,也需要网友自律和把关举报。

(以上来源:《北京晨报》,内容略有删减)

“账号十条”正本清源

自3月1日起,机构或个人在微博、博客、论坛、帖吧、即时通讯工具等互联网信息服务中注册或使用账号一律应遵循“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国家网信办2月4日出台《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规范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的注册、使用及管理。这既是维护互联网秩序的正本清源之举,又是落实四中全会“依法治网”的一项举措。

互联网进入中国21年,人们在享受互联网的便捷、自由的同时,也日益受到各类谣言信息、淫秽色情内容、违法欺诈等乱象的侵扰危害。违法犯罪分子之所以在网上大行其道的一个关键,即因“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匿名性。当前网络用户账号数量巨大,账号乱象日益突出。譬如,有的假冒党政机关误导公众,如“中纪委巡视组”;有的假冒媒体发布虚假新闻,如“人民曰(yue)报”;有的假冒名人包括外国元首,如“普京”“奥巴马”;有的传播淫秽色情内容或者名称和头像包含低俗内容,如“A女皇本色”“男色荷尔蒙”;有的在简介中传播暴恐、聚赌、涉毒等违法信息;有的公然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诸多乱象严重污染网络生态,侵害公众利益,成为社会公害,整治账号乱象迫在眉睫。

是时候让每个账号“是什么就是什么”了。“账号十条”管理规定,抓住了互联网管理的“关键一环”,明确规范用户账号服务提供者、使用者、管理者的权利与责任。对用户账号“正本清源”,能从源头上遏制住各类恶意盗用、假冒或以虚假信息骗取账号注册的乱象,也能为大数据时代的信用社会、法治社会建设夯实基础。

打好注册账号的“正名”仗,服务提供者应承担起主体管理责任。互联网企业要主动加强对用户提交的注册信息进行审核、把关,避免不实或违法违规信息出现;要对过去存量注册信息做好审查、通知用户限期改正,对恶意冒用机构或社会名人名义开办的账号应暂停使用、即时注销;同时还要积极保护好用户信息及公民个人隐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处理公众举报的相关信息。

每个用户,都不太希望看到“全庸”“金康”等各类冒充“金庸”的乱象出现在自己身上。因此,打好注册账号的“正名”仗,用户应该积极参与、支持。用户应自觉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避免在账号名称、头像和简介等注册信息中出现违法和不良信息,在使用账号时遵守公共秩序等“七条底线”,做到不违反宪法或法律法规规定等“九不得”。用户要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同时还要积极维权,主动对各种扰乱社会秩序、侵害用户权益的网络乱象进行监督、举报。

管理部门要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监督,依法严肃查处。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言论自由,但任何个人的自由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行使。互联网绝不是法外之地,同样是有规范才有秩序,有秩序才有未来。只有按照规范注册、使用互联网用户账号,让虚拟的互联网用户账号真实起来,正本清源严打“李鬼”,才能真正保障每一个用户的合法权益,才能让网络空间更清朗。

(以上来源:人民网,略有删减)

网络生态需全民守护

随着国家网信办“昵称十条”规定的出台,以后广大中国网民在上网时就要遵守这十条规定,规范注册上网账户理性注册网络名称。再不能够用那些假冒性、误导性和带有侮辱其他人等等名称的出现。这样的规范对净化现在的网络环境来说可以说非常必要,清理网络污垢还网络空间一个干净的虚拟世界已经迫在眉睫。

可以说,我们国家对网络世界的包容度是非常之大的,对于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反映也越来越重视,为了及时掌握和回复网络舆论,国家和各地都成立了网络管理专门的机构,以应对日益自由的网络世界,但从来没有对那些出格的网络言论进行打击。但这样的宽容却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他们在网络上随便起一个网络名称后就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反党反政府反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宣传,还标榜自己的言论自由。虽然披着一张貌似爱国的外衣嘴上喊着爱国,但卖国求荣的嘴脸却愈加显得清晰。

网络世界虽然说是个虚拟的世界,但由于生活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关联度越来越高,网络世界已经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不管是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都在网络上有具体地体现。因此进行网络空间的治理也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在2014年,为了应对越来越繁乱的网络世界乱象,国家网信办召集全国知名网络企业负责人和网络活跃人士对网络发展规范进行了探讨,最终形成了“七条底线”,但这只是对网络行为的倡导性规范,并没有多少约束力,网络乱象虽有所改观但依然存在。在网络“十大乱象”愈演愈烈成为社会公害之时,“昵称十条”应运而生,这既是网络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国家对网络管理的鲜明态度。

在以后的网络活动中,带好身份证上网当成为常态,每一个网络使用者都必须遵循这样的基本准则要求。在行使自己的网络权利的同时不能损害其他人员的利益。特别是那些在网络上散布不良信息宣扬低俗文化、公然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和邪教与封建迷信的行为必须严厉打击。我们不反对不同观点的出现,也不会强加自己的观点给别人,但作为一名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中国公民,维护自己国家的声誉和利益是作为一名公民起码的底线,任何披着自由言论外衣公然诋毁国家形象的网络行为都应该受到严厉的打击和制裁。

如何净化网络环境?就从规范账号开始吧,只要规范了上网的门槛,在网络上的任何痕迹都将有迹可循,虽然也可能还会有虚假注册信息杜绝不了,但只要清除了那些污染严重的重污染区域,其他的小鱼小虾也蹦跳不了几下,同时打击网络不良行为还需要全民共同努力,只要大家团结一心,任何毒瘤都将会被清除,良好的网络环境指日可待。

(以上来源:齐鲁网)

【数据分析】

从去年的“微信十条”到今年的网络实名制和“账号十条”,我国的互联网管理制度化的步伐不断加快,管理手段日臻完善,这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是互联网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依法治国的方略以后,作为一个网络大国,如何在互联网领域渗透进法治理念,让互联网更好地服务于百姓的生产生活,推动社会的文明进程,就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制度上的缺失和认识上的偏差,我国的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不够严格、不够规范、不够具体,秩序比较混乱。一些网友以调侃、恶搞甚至是呲必中国的不正常心态,使用不恰当的昵称、头像、简介,致使我国的互联网账号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假冒党政机关误导公众、假冒媒体发布虚假新闻、假冒名人包括外国元首等十大乱象,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社会各界对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严格管理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账号十条”指出,网络用户账号必须遵循“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恪守“七条底线”。把“七条底线”当作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是确保互联网成为一个充满真实、互信、包容、健康的平台的有效保证。因此,账号十条用制度规范,让网民披上“名正”的马甲,就是引导网民“言顺”,就是开启网民“名正言顺时代”。 

名正是一种文明,名正是一种文化,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推崇名正,因为名正是引领阳光,是传递正能量,是言顺的前提。名正可以对人起束缚作用,可以对言行起规范作用,我们应该名副其实。名不正不一定言不顺,但是,却为言不顺提供了方便,提供了条件。现实中,一些网民就是故意用一些“不正名”发表“不顺言”言论的。这些言论混淆视听,让人困惑,甚至引导人走向错路,弯路,必须引起我们的警醒,必须对他们进行制裁。 

我们的时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时代,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我们的大名正,言行顺,这是大气候,我们的小名也要正,小言行也要顺,只有上下齐心,团结合力,才能让我们“四个全面”的工作得以很好落实。 

其实名正更是一种智慧,一种创新,一种生活的温暖创造,我们对新生的婴儿都要起一个美丽的名字,因为这是对他一生的美好祝福;我们的许多文艺家都要为自己起一个笔名,那是一种思想情怀的寄托;名正的过程就是一个美丽网民形象,升华文明素质的过程。我们应该充分地珍惜好,利用好“账号十条”,让我们的网名文化能够健康阳光起来,美丽精彩起来,让我们在美丽网名的呼唤下更好地在网络实现个人的价值,享受精彩的生活。 

言顺不是只说过年话,而是说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话,是说顺应文明进步的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的圣人孔子早就告诫我们:言不顺,则事不成。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言顺观”,我们应该进入到一个“名正言顺时代”的新时代。

“账号十条”开启网民“名正言顺时代”,这样的时代,美丽网民自己,美丽大家的网络生活,美丽我们的网络文明,美丽我们的社会进步,时代前进。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