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守护“老地名”:尊重历史,才能传承文化脉络
2015年02月13日
守护“老地名”:尊重历史,才能传承文化脉络
守护“老地名”:尊重历史,才能传承文化脉络

【热点回放】

北京将为地名立规矩:优先使用历史地名“胡同”均应保留

随着城市的发展,在一些新建筑拔地而起的同时,一批老胡同、老街道的名字,是不是也同它们的模样一起,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即日起在市质监局官网上公开征求意见的地方标准《北京市地名规划编制标准》明确提出,在地名上要“尊重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胡同”作为北京历史地名的重要部分,应予以保留并保护。

“胡同”名称必须保留

意见稿明确,在名称设计中应优先使用历史地名。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内,新建、改建道路要使用原有地名命名,原地名无法使用时,可由其派生命名,使得新老地名能够有机衔接。

选取存量地名命名时,考虑如下因素:知名度上,用高舍低;指代地理实体上,取大舍小;在遗存年代上,留久舍近;在文化品位上,采雅舍俗。存量地名资源不足时,采用创意地名。比如387路是北京早期开辟的一条公交线路,其中一站名为小关,而当奥林匹克体育场成为该地区标志性建筑后,新开通的108路则将该站命名为“奥体东门”,这就是“用高舍低”。红桥的名字清朝就有了,尽管现在桥已经消失了,但这个名字沿用至今,这就是“留久舍近”。

原有通名为“胡同”的,予以保留。难以直接使用的历史地名,宜将名称雅化,或用其谐音,以保持同历史地名的内在联系,如粪场胡同改为奋章胡同,屎壳郎胡同改为时刻亮胡同等,这就是“采雅舍俗”。

片区命名应以方便人们生活为目的,宜采用区域内历史悠久、辐射面广、知名度高、指位性强的地名,如双榆树、双井等。

新建道路禁止重名

意见稿还提出,新建快速路、城市干路、片区、桥梁、轨道交通站在全市范围内禁止重名;城市支路、小型城市广场及绿地等在区、县区域内不得重名。不宜更改正在使用的地名,可更改名实不符的地名通名。

什么名称算重名?意见稿规定,音同字不同,不视为重名;字同音不同,视为重名。同一类型的地物之间专名相同、通名不同的,视为重名,如中山路、中山街。不同类型的地物之间专名相同时不视为重名,如中关村一街、中关村一桥。另外,在市域范围内,无法避免重名时,可在专名前加方位词等来区别。如海淀黄庄、北太平庄、东八里庄等。

地名不以“人名”命名

意见稿强调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不得以外国人名和外国地名作地名,也不宜以现代人名作地名。此外,不宜以北京市域外的行政区域名称作地名。可采用长期稳定且有地标功能的公共建筑名称作地名,但非公共建筑不宜用作地名。

地名命名必须使用中文,不得使用外文或中外文混合使用,命名中的数字须用汉字。地名要方便公众的识别和使用,避免使用生僻难懂、拗口、难记、易引起方位混乱和歧义的字、词,选择易于接受、易于识别,且不与现行法律法规相矛盾的名称。

此外,道路命名时应注意不同等级道路的通名配置。“街”“路”“道”可用于各级道路的通名;“大街”用于主干路或次干路的商业街通名;“大道”可用于快速路和城市主干路通名;“巷”“条”用于支路通名。旧城区须保留区域历史遗留的道路序列特征。

轨道交通车站命名应尽量避免使用道路名称,必须用道路名称命名车站时,应选取与轨道交通线路垂直相交道路的名称。

(以上来源:《人民日报》)

老地名同样是文化遗产

古语云“名不正则言不顺”。在中国传统中,名字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认知标签,更蕴藏着深厚寓意。地名也是如此。一方地域、一个城市、一座古镇、一条胡同,地名里往往延续着历史的秘密。

《禹贡》所列“九州”州名中,冀、兖、青、徐、扬、荆,至今仍为河北、山东、江苏、湖北等地的市名。今天河南省简称豫、河北省简称冀,也源于《禹贡》。很多历史名城,为自己上千年未更名而自豪不已。

北京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深厚文化留下了丰富的老地名。以北京旧城“内九外七皇城四”这一系列城门为例,虽然很多城楼已经消逝在历史的风云中,但其意蕴深长的名字仍镌刻在今日北京的地图上。令人感慨,引人追思。

再看那遍布旧城、星罗棋布的胡同,其名称既有历史变迁的痕迹,也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社会风情。衙署机构、宫坛寺庙、桥梁河道、商品器物、人物姓氏、景物民情皆能为名,一个名字就是一段故事。与其他城市相比,胡同、里弄之异,市坊、街巷之差,也通过不同特色的地名,尽显地域特征之美。这样的老地名,岂能不珍惜?

可是长久以来,地名未曾被我们当作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当城市建设的推土机驶过,消逝的不仅是古建筑,还包括古地名。在城市改造中,一条新路取代了一条老街,也往往伴随着一个新名字的取而代之。城市看似日新月异,其实是自毁根基。

更令人揪心的是,有一段时间,新建社区、建筑,为了营造所谓“时尚”“现代”“国际化”的氛围,热衷上了取洋名。“曼哈顿”“威尼斯”“普罗旺斯”在全国遍地开花,也许开发商赚了“眼球效应”的钱,城市则尽显文化上的不自信,留下东施效颦之丑。

这一次,北京在地名规划编制上明确要求“保护地名文化遗产”,既是对传统的珍视,也是城市自信的体现。

尊重历史,并非简单地复古、守旧。踩着时代的鼓点,城市的地名创新也大有空间。民国时期,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众多城市都将新建的城市公园命名为“中山公园”;台湾光复后,台北市以大陆省市为街道命名,勾画出“一张中国地图”;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地方都命名了“解放路”,建设了“人民广场”;举办亚运会、奥运会,北京城留下了多处“亚运”“奥运”为名的建筑、道路……

但是,这种革新,既要与城市建设、社会变迁的脚步相吻合,也要与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相对接,考虑适当与适度,否则就成了瞎折腾。

新中国成立后,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北京城内的街道,也曾出现过一次大规模的更名运动,新名字不顾及地名里面的方位特征、地理信息、历史沿革,既不尊重传统,也不考虑百姓习惯,最终不得人心,只能是一阵风吹来,又一阵风吹走。

如果说规划格局和建筑风貌是一座城市的骨架、身躯,那么包含地名在内的文化传统和人文景观,则是城市的魂魄。尊重历史,传承文明,守护老地名,也是在守护城市的魂魄。

(以上来源:人民网)

“优先用历史地名”应成文化自觉

历史地名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铭刻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印记,是一座城市独有的“城市名片”。由此观之,保留好每个地方的历史地名,其实是在保护每个地方重要的历史遗产、宝贵的文化财富,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缕缕“地名乡愁”,有助于人们追寻城市历史和文化脉络。也正因此,让一个个历史地名不再变成“历史”,是很多城市的市民们共同的心声。

然而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在很多城市,不少凝结着历史痕迹、极富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的历史地名,都湮没于滚滚红尘、隆隆铲车之中。有报道称,广州已有三四千个历史地名在城市变迁中流失。北京仅在1980-2003年的旧城改造中,就消失了40%的、被称为“活化石”的胡同地名,最近10多年,不知北京又有多少历史地名退出历史舞台?

与历史地名消失相伴相生的,是强化保护历史地名的呼吁。北京这一次,终于旗帜鲜明地提出“优先使用历史地名”,无疑会使历史地名受到严格的保护。“优先使用历史地名”,是在唤醒我们的城市保护好历史地名的责任,是在对破坏历史文化资源的做法进行修正,是在力促城市历史文化源源不断地向未来延续,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记忆,留下一种缅怀,留下一腔乡愁。

“优先使用历史地名”应该成为每个城市的文化自觉。有识之士早就发出如此警示:“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是肤浅的城市,一个没有老街巷的城市是没有文化的城市。”尤其是在一些地方,淘汰历史地名,启用现代地名,竟然是为了把历史地名当作商品售卖,方便相关企业“有偿冠名”,扩大企业品牌的知名度,这种掉进钱眼里而抹杀城市历史的做法,更需要禁止。

(以上来源:四川文明网)

【数据分析】

地名,尤其是在城市中存在了上百年的老地名,被称为“活化石”,因为它们不仅仅是一条街、一座桥,它们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记载了这个城市演变过程中的痕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地名这种文化现象,包含了人类灵性对地理实体的感悟和寄托,并且经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他领域相联系。同时,地名又是最脆弱的文化现象之一,可以随时被更改而淡出人们的记忆。中华地名的命名理念和原则也以其鲜明的文化特点和风格在世界地名文化中独树一帜。

近日,由北京大学起草的地方标准《北京市地名规划编制标准》在北京市质监局官网上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表示,在名称设计中应优先使用历史地名,在地名上要“尊重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

尊重历史,才能传承文化脉络。历史是一个地区发展的烙印,每个人都应该铭记。如“西安”“长安”等地名都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内涵,都饱含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政府应该要给予及时的重视和保护,切莫为了跟风随流,将之抛弃。倘若将地名和历史随意割裂,就是忘记历史,是数典忘祖的表现,是对历史的极度不尊重,不利于中华文化脉络的传承和发展,地名的历史传承功能也就无从谈起。当下,设计地名做到尊重历史,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善于挖掘本地区历史资源,充分发挥历史在地名文化中的功能,让古地名的历史文化因子光芒再现,将其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以树立碑文的方式展现出来,让人民对地名有更深刻的了解,引导他们了解当地历史,提高尊重历史的意识,从而热爱历史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心,自觉做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近二十年来,随着旧城改造的加快,全国范围内大量深具特色的老地名、老街巷大量消失,许多老城的地名命名也曾乱象横生。一些“加州花园”“莱茵小镇”之类的新地名蹿了出来。这些名称,盲目借用外国地名,没有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渊源,与历史、地理、人文联系不密切、不协调,与其功能、形象不吻合。其结果是,导致城市部分地名的混乱,割断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

历史和文化是城市的命脉,地名保护本身就是一个追忆城市历史和文化脉络的举措,因为这些老地名不仅承载了人们深厚的感情,也体现了一种在保护城市遗产、传承城市记忆过程中的文化自觉。此外,地名保护对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及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当地方城市考虑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和重构其地方性的特色,如何加强城市对生活地点的意义塑造,如何保留和创造那些能促进社区的结构更紧密联系的“地点、仪式和事件”时,地名保护无疑具备了现实意义。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