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放】

河南某中学要求学生跪拜孔子像 称其自觉崇敬圣贤
近日,网友发布了宝丰县第一高级中学学生千人集体参加跪拜仪式的网络图片,场面浩大而震撼,并表示,学校要求在校学生清晨5时就要开始诵读《道德经》和《孝经》,就在去年,学校曾让学生集体跪拜孔子像,没有跪拜的学生会被校方在大会上严厉批评。学校要求诵经的原因是“校长认为读经能上北大清华,读完学渣变学霸,学霸上清华”。
该校很多学生表示不理解。有网友透露,即使作为高三学生,高考前一周上早自习时,全体同学还是被要求搬凳子坐在孔子像前读《道德经》。
而该校罗校长在回应媒体报道时表示,学生跪拜孔子确有其事,但“他们对祖宗圣贤的崇敬是油然而生的”,学校并未强制要求学生下跪。“跪天跪地跪父母是文化传统,与封建无关。”
记者从该校公开资料看到,2013~2014学年,该校高三年级进行了经典诵读活动。诵读活动开展初期,诵读时间每天两次分别安排在上午大课间从9:10开始;晚饭后从6:10开始。后来根据活动开展情况,对诵读时间进行了调整。每次诵读经典的时间规定为每次20分钟以上,诵读内容统一为上午《德篇》,下午《道篇》,保证每天诵读时间不低于30分钟的要求。而且每天把《道德经》全部内容81篇都读了一遍。后来考虑到上午学生需要上课间操,又把上午的诵读时间调整到早上起床后5:10开始,晚上诵读调整到从下午5:50开始,其他要求未变,并一直保持到高考。
校方表示,最后诵读经典已经成了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已经成了一种自觉的习惯。通过经典诵读和道德根文化的教育,学生们体会到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产生敬畏和敬佩之心,进而突破了自我,开阔了胸襟,明白了生命的真正意义,懂得了感恩、孝亲、尊师,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对人生多了一份淡定,学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上来源:《广州日报》,内容略有删减)
各方热评
跪拜孔子并非真正弘扬传统文化
南开大学哲学系大一学生施雨帆认为,这种跪拜的模式,有很大愚昧迷信的成分在,会误导学生。同样在南开读德语的李媛也认为,这种大型的跪拜活动过于形式化,对学生起不到实际的意义。她还认为,传统文化从微观入手比宏观开展更为实际。
尊敬孔子的目的是宣扬传统文化,无可厚非。但是尊敬可以在心里,而跪拜太过形式主义。南开历史系的林全峰认为,如此宣扬传统文化,未免过犹不及,搞不好还会激起学生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传统文化宣传。他还说,传统文化名人那么多,除了跪孔子,岂不是也应该跪老子庄子墨子。而且我们尊敬的,不应该简简单单历史上的孔子,应该是我们现在需要的,代表优秀传统文化的孔子,而不是盲从。
河南农业大学的张帅认为,学校的做法表面上是弘扬传统国学文化,缺乏具体的措施,对学生成长不见得有效果。
真正认识“孔子”比跪拜更重要
性格直爽的南开大学数学系郑冰秋认为,跪拜活动让学生尊重孔子当然是好,孔子作为儒学的鼻祖当然值得我们膜拜,不过轻易地跪拜,如果不能让学生认识到孔子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反而会让同学们忽略了尊严的重要性。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刘彦也认为,通过跪拜孔子来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心理从理论上也可以说得过去,但这种做法并不可取,相比组织学生跪拜,不如多注重学生精神和思想层面的引导。
南开大学研一的宇强则认为,该校连普通的基本常识都不懂。至圣先师只有在科举考场里才行跪拜礼,平时是稽首礼。他认为,与其行跪拜礼,不如让孩子们多背背论语。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儒家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但真正的文化信仰是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出于形式的跪拜活动,其实际意义可能会流于表面。
他还建议,学校应该打破封建礼教这一套,科学对待传统文化,需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创新实践方式,用更加科学、人性化的方法传播和教育传统文化,这是学校需要努力的地方。
专家说:跪拜的糟粕思想应该摒弃
南开大学传播学系副系主任陈鹏认为,学习古典文化是好事,但盲目迷信就是大错特错,而且在学校大兴迷信之风就更不应该。学校是学习之所,不能鼓动非理性行为。在非理性情绪的渲染下,即便没有表面上的强迫,但学生也都受到了集体规范的隐形压迫,被迫卷入到非理性行为中。他还表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关注这种行为,给以适当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张跃也觉得学校做法不妥,他指出,《道德经》《孝经》《论语》等并不是教育部规定的必须学习的教材,是否诵读,应该完全凭学生自愿,不能硬性规定“每天早晚两次诵经”。而以“跪天跪地跪父母是文化传统”为理由,要求学生跪拜孔子像也是不对的。文化传统中有很多不符合现代文明以及社会公序良俗的东西——譬如频劝酒、放鞭炮、闹洞房等等。作为肩负教育好下一代责任的学校,更应该以培养学生树立移风易俗、与时俱进的进步思想观念为自己的办学宗旨。
(以上来源:人民网,内容略有删减)
孔孟思想不能玩“贴膏药”
一耽学堂青年文化公益事业创始人、国学经典诵读倡导学者逄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学校的教学实践可能本意是好的,但其操作方法过于僵化、激烈、形式化。早起锻炼身体和适当读书是一件好事情,但这种类似宗教化的早课,很强化地去读某一类经典,并不适合于基础教育。
他说:“国学热落实到教育实践层面,仍然会碰到大量困惑和问题。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是有一定距离的。并不是说强记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就掌握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或是实现了现代的转化,这是不能等同的。如果我们不是去做精细的工作,而是简单、粗糙、生硬、外在地把传统文化和我们目前的基础教育结合起来,必然会看到此类奇奇怪怪的教育形式。”
逄飞表示,对于跪拜孔子而言,从个人行为来讲无可厚非,但作为一种教育来讲,教育本是启蒙人性,引导人产生理性,我们不能用如此一种蒙昧的态度。尊孔表达的是对我们历史和人文精神传统的尊重,当然也不是简单的跪拜,我们要使之成为有生命力的精神,并有属于自己的创造实践。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问题,把孔孟思想像贴膏药一样贴到现代来,没有感同身受,没有实践创造,也就无法真正地应用。
逄飞强调,从孔子所处的时代以及经验局限来说,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也要有所取舍和慎思明辨。无端地增添很多外在的内容,提前植入与中小学生成长阶段不相关的道德观念,无视学习的渐进性、人格成长和社会实践,这种所谓的教育方法,却是没有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我们现在强调道德教育,一定要用道德的方法来促进,一定要跟语文教改、母语学习结合起来。
(以上来源:《广州日报》,内容略有删减)
【数据分析】
5000年的历史积淀,让中华民族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中华文化的产生和继承,是使得中华民族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延续发展了几千年的精神支柱和理论基础。直至今天,中华文化同样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何以现代的方式传播和继承传统文化,一直是现代学校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学习形式层出不穷,有好的有坏的,有值得提倡的有值得商榷的。近段时间,上海某学校组织学生在父母面前下拜磕头余波未尽,河南又冒出要求学生集体跪拜孔子的中学。
“跪拜”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其敬畏、归顺之意,但其中也蕴含着封建等级思想的糟粕。儒家传统的“跪拜礼”充满了封建礼教的因素,是传统文化中必须祛除的糟粕之一。让学生们在校园里集体向孔子像“磕头”,不仅是形式主义的体现,更是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幌子”,行封建礼教和等级观念的复辟之实。“磕头”的背后,隐藏的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场合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然而,继承和弘扬作为智慧结晶的传统文化,并不能简化成知识的死记硬背和某种固化仪式,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需切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灵动的诠释解读,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并受用终生。否则,即便背得滚瓜烂熟也只是读死书,煞有介事地行跪拜大礼更是逢场作秀,这种死板、作秀式的学习方式,不仅不会使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继承,还会让青少年产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误解,进而对传统文化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更是得不偿失。
其次,不做取舍的诵读经典形同给学生喂养慢性毒药。《道德经》《论语》《孝经》等古籍传载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珍品和精神食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经典作品也稻稗混杂,良莠不齐,其中不乏文化垃圾和精神毒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吸收,是文化传承的基本原则。不加甄别和取舍地“拿来”,全盘灌输,显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要旨相违背,与社会主义人才培养观相背离。
很多学校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是靠花哨的形式和磅礴的排场,也不是靠粗暴的强制和划一的步伐。它要求精心开发教材,创新活动形式,激活学生兴趣,尊重学生需求,并把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到学科教学和日常行为中。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教育才能走心,接地气,无痕,才能把诵读经典真正化为一种内心的自觉和需要。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