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经纬>>歌剧《贺绿汀》首演唱出人民音乐家的心声
2018年08月01日
歌剧《贺绿汀》首演唱出人民音乐家的心声
歌剧《贺绿汀》首演唱出人民音乐家的心声

【热点回顾】

上海音乐学院原创歌剧《贺绿汀》首演:永远的人民音乐家

5月9日至10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由上海音乐学院原创的歌剧《贺绿汀》在上海大剧院首演。贺绿汀是从湖南邵阳普通农民家庭走出的人民音乐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歌剧以20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争取解放的宏大历史为背景,真实再现了青年贺绿汀承前启后、融汇中西、树立文化自信、追求创作卓越的音乐家形象。

取材真实,贺绿汀亲朋好友任顾问

“贺绿汀是成果辉煌的音乐家,又是我们的老院长。新的时代,在坚定文化自信方面,上海音乐学院能做些什么?上海市委、市政府鼓励以身边的大师为榜样,指引人们认识时代、树立理想,歌剧《贺绿汀》就这样诞生了。”歌剧《贺绿汀》总策划、作词、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告诉记者。

“贺绿汀一生跨度近一个世纪,历史跌宕起伏。他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30多年,很多人都对他非常熟悉。要呈现出大家心目中的贺绿汀,太难了。”该剧的出品人、导演、编剧、作曲、主演,都坦言压力很大。

他们请来贺绿汀的女儿贺逸秋、贺绿汀的继任院长江明惇等其亲属、生前同事和好友担任顾问,经过反复研讨,认为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贺绿汀在革命与音乐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最能展现其精神风貌,因此决定采用其代表性史实作为主要情节。最终确定的6幕,分别展现了这个硬骨头的湖南郎投身革命、赴上海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深造、刻苦钻研西洋乐理和演奏技艺创作出中国第一首走向世界的杰出钢琴作品《牧童短笛》、组织带领上海文艺界救亡演剧队奔赴前线、在机枪声中创作出《游击队之歌》、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的人生历程。

基于中西合璧,探索音乐创新

怎样处理贺绿汀的作品和与剧作音乐之间的关系,是创作者们面临的第二大难题。

“贺绿汀主张在发展中国已有的音乐之外,与全世界音乐界发生联系,他的名曲《牧童短笛》打破了中国音调与西洋乐理界限。在构思时,我们就确立了基于中西合璧,探索音乐创新的思路。”林在勇说。

“整部作品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下,总体音乐风格基调是将贺绿汀对革命理想和艺术理想的追求相结合,将其经典作品与该剧新创作的部分无缝衔接,和声构造、旋律处理兼用中西方之法,构成独特的中国风。”著名作曲家、该剧音乐总监、作曲张千一介绍,“邵阳街头”“十里洋场”“陕北窑洞”等场景,增加了音乐风格的地域化特征;贺绿汀、姜瑞芝、秋乔、大将军等不同性格的人物,为音乐形象具象化(包括声种、唱法)设计奠定了坚实的戏剧基础;而《牧童短笛随想》《人民音乐家贺绿汀》《上音,我的爱》等剧中唱段,把家国情怀和艺术情怀一同放在中国现代历史的进程之中,彰显出歌剧“歌”的魅力和“剧”的价值。

以青年贺绿汀精神,鼓舞当代青年

贺绿汀出生和成长的年代,与现在相隔了一个世纪之久,他又是世界级的大师,其经历能在当下的普通青年中引起共鸣吗?

“我们和剧中的贺绿汀是同龄人,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在寻找人生的意义,精神和情感是不分时代的。”说起贺绿汀和那个时代的为家国奋斗的青年,该剧编剧、出生于1988年的陆驾云忍不住落泪。

陆驾云说,在创作《牧童短笛》参加俄国钢琴家齐尔品举办的中国风格作品比赛时,贺绿汀犹豫不决,在妻子姜瑞芝的鼓励下才参赛。他曾受到许多质疑,“剧中每一幕都有体现”,但是他始终乐观、光明、充满热情,放弃名利和安逸的生活,投身到理想中。

贺绿汀妻子姜瑞芝的扮演者、学院教师方琼是湖南人。她在大学时代录制过贺绿汀的专辑,接受过他的指导,见过姜瑞芝。“贺老告诉我,要照着谱子演唱出质朴的感觉,而不是进行过多的装饰。”姜瑞芝的贤德、豁达、自尊自强也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感叹说:“这(参演该剧)是一个再教育的过程。”

今年,该剧还将在盐城、长沙、武汉、北京等地演出。

(以上来源:光明文化,2018-05-16)

原创歌剧《贺绿汀》献演盐城,用音乐感受中国年轻人的志向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时隔69年,今年的5月27日,上海音乐学院的师生们将原创歌剧《贺绿汀》带到江苏盐城,献给盐城人民,这是新四军军部重建的所在地。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决定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泰山庙成为重建后的新四军军部机关和中共中央华中局驻地,刘少奇、陈毅等领导人在这里指挥华中地区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抗战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在中国音乐艺术界的神圣殿堂里,贺绿汀的名字家喻户晓。他是当代中国最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邵东县九龙岭镇新庵堂村(现改名绿汀村),是从普通农民家庭走出的人民音乐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

抗日战争中,贺绿汀音乐创作,都是围绕抗战的主题,以歌曲创作作为对敌斗争的犀利武器。他创作了一批深为人民喜爱的抗战歌曲。贺绿汀早在1922年起就开始从事音乐教学,1941年6月他在新四军盐城军部,留在华中鲁迅艺术学院任教,为《新四军军歌》写了伴奏被广为传唱。

原创歌剧《贺绿汀》以20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争取解放的宏大历史为背景,真实再现了人民音乐家贺绿汀,始终向往光明,奋进不止,成长为时代的歌手、人民的音乐大师的故事。上海音乐学院的师生们用舞台表演、演唱等形式,展现贺绿汀承前启后、融汇中西,开辟文化自信和追求卓越的音乐之路。

《贺绿汀》共六幕,分别表现贺绿汀投身革命、赴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深造、刻苦钻研西洋乐理和演奏技艺、组织带领上海文艺界救亡演剧队奔赴前线、在“哒哒哒”的机枪声中创作出《游击队歌》、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的人生历程。

在抗战的艰苦岁月中,贺绿汀也经历了许多出生入死的严酷考验,作为新四军鲁艺的教授亲历了鲁艺师生占有留学牺牲的反扫荡战斗。毛泽东、周恩来等都牵挂贺绿汀的安危,安排他动身去红色圣地延安与家人团聚。但贺绿汀决定留在鲁艺的课堂,高举文艺刀枪,建设新中国的精神脊梁。

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告诉记者:“贺老在上音心中的地位,不是随便拿一部作品出来就可以交代的。这是上海音乐学院在建校90周年之际,为纪念解放后首任院长、人民音乐家贺绿汀,也是为了向经典音乐致敬,集中全院新锐艺术家推出的力作。歌剧《贺绿汀》从立项到最后创作完成历时一年,凝结了上音多位创作人的心血,我们最终排演出了一部合格的作品,演出至今,也积累下了一定的口碑。”

该剧主创云集上海音乐名家,涵盖中青年中坚力量,除了林在勇,还邀请了上海音乐学院青年剧作家陆驾云为编剧,著名作曲家张千一领衔作曲,作曲团队包括三位优秀青年作曲家戴维一、邱晓柳、徐可。

盐城地处我国及江苏沿海中部区域,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贺绿汀》剧组师生党员60多人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利用排演间隙参观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中共中央华中局旧址,拜谒华中鲁艺烈士纪念塔,建湖县烈士纪念馆,感受和体会贺绿汀等老一辈革命先辈的精神,为歌剧《贺绿汀》的进一步打磨奠定基础。

“今天人们都能安居乐业,年轻人们有着优渥的条件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但就在70多年前,也就是你们的祖父、曾祖父辈,他们经历着惨烈的斗争和压迫,还有许多和你们一般大的年轻人牺牲了生命,”林在勇还率领上音党政代表团和剧组演员在盐城市建湖县华中鲁艺烈士纪念塔和建湖县烈士纪念馆,向华中鲁迅艺术学院殉难烈士纪念碑致敬时说道。

创办于1941年的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以“培养文化艺术人才,适应抗战建国需要”为宗旨,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堡垒、新四军的文化艺术摇篮,贺绿汀曾经在这里学习、生活过,《贺绿汀》剧中的革命文学家、贺绿汀好友丘东平一角也是取材自这里的真人真事。1941年7月23日,鲁艺30多名手无寸铁的师生在北秦庄遭到日军包围袭击,丘东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在纪念碑前,《贺绿汀》的师生演员演唱了这部歌剧的序曲《人民音乐家贺绿汀》,用音乐表达对贺老等老一辈革命者的崇敬和缅怀。“我没有见过贺绿汀老院长,以前觉得他距离我很遥远,通过排演《贺绿汀》、又来到烈士墓前参观,直观地感受到了先辈们的伟大,他们用音乐的力量,召唤其民心士气共同抗日,出演这部剧,不仅是一个角色,而是感到身上所承载的使命。我也想发挥音乐的力量,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年轻人的志向。”今年1月刚刚成为正式党员的声乐歌剧系学生邵宁宁说。

在盐城结束演出后,《贺绿汀》还将在7、8月间赴湖南、湖北、北京三地巡回演出。

(以上来源:中原网,2018-05-30)

原创歌剧《贺绿汀》:唱出中国声音   

    近日,作为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参演剧目,由上海音乐学院推出的原创歌剧《贺绿汀》在上海大剧院连演两场。相比于去年的公演版,如今的版本加入了新创作的多个唱段,减少了对白,用更丰富的音乐语言,讲述了这位人民音乐家的辉煌一生,展现了他苦苦探索“什么是中国的声音”的过程,对今天的追求文化自信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去年11月,为上海音乐学院建校90周年而创作的歌剧《贺绿汀》,曾让许多观众看到了年轻一辈“音才”的艺术水平。在经过半年的不断打磨调整后,它又呈现了新的面貌。此前就有人问,它是不是贺绿汀先生作品的“串烧”,但这个作品用事实告诉外界:这是原创。

作品将这位上海音乐学院老院长的一生,用6个片段来概括。在那个革命年代,贺绿汀一直铭记,“音乐的人生,为人民歌唱,”当铿锵有力的这段序曲合唱不断行进时,青年贺绿汀立下的宏愿,就已经奠定了整剧的基调,而此后艰苦的岁月,他对革命对音乐始终初心不变。也因此,当1937年贺绿汀在山西临汾创作《游击队歌》的一幕出现在舞台上时,全场迎来了最高潮——当“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铿锵节奏响起,全场观众都热血沸腾,一边敲打着节拍一边小声跟唱。

此外,他也一直在探索,什么才是中国的声音。在其恩师黄自先生的支持与鼓励下,贺绿汀凭借《牧童短笛》在钢琴作品创作大赛中,给出了最完满的答案,当其音乐在剧中第三幕结尾处出现时,全场静穆,这首贺绿汀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至今仍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典范。

相比于此前的公演版本,此次演出剧组共新创四首唱段,包括男女声独唱二首,男声三重唱、女声二重唱各一首。像《游击队歌》前,就增加了一曲《游击队歌引曲》,象征着战争的悲怆交响与原先单一小号的开场无缝衔接、一气呵成,提前为这首贺老的红色经典作品营造了情绪铺垫,也为烘托剧情的高潮“锦上添花”。此外,原有的独唱段落,如《你是革命的贝多芬》《最好的艺术课堂》《音乐陪伴在你梦乡》等,也分别进行了扩充。

除了更好地展现贺绿汀的艺术人生,这部剧的创作,也意味着上音的创作平台日益成熟。继《汤显祖》之后,上音全院上下、全学科范围,每一个系部都与贺剧紧紧关联着,从声歌系、管弦系到作曲系,还有舞蹈、舞美、数媒等,甚至艺术管理系师生也全程参与剧务。以往,上音出品的大戏往往除了主角,也请外聘,但这部贺剧却真正成为整个上音的原创平台。上音院长林在勇认为,“这样的系统工程,才具有对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的拉动性,才是办学实力的体现和检验。”

(以上来源:青年报,2018-05-14)

【数据分析】

《天涯歌女》《游击队之歌》《嘉陵江上》……跨越多年、传唱大江南北的音乐背后,是一位人民音乐家的铮铮风骨,是贺绿汀对国家和民族文化深沉的爱。原创歌剧《贺绿汀》就是以20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争取解放的宏大历史为背景,真实再现了人民音乐家、上海音乐学院老院长贺绿汀怎样从青年时期开始把个人融入大时代,始终向往光明,奋进不止,成长为时代的歌手、人民音乐家的感人故事。《贺绿汀》为什么能够打动人心,获得成功呢?

首先,取材真实,真情实感。《贺绿汀》是由这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的真实故事改编的,而且由他的亲朋好友任顾问,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真实。真实的故事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其次,敢于创新,中西合璧。由于贺绿汀本就主张在发展中国已有的音乐之外,与全世界音乐界发生联系。所以歌剧在构思创作之时,大胆创新,确立了中西合璧的思路。整部作品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下,总体音乐风格基调是将贺绿汀对革命理想和艺术理想的追求相结合,将其经典作品与该剧新创作的部分无缝衔接,和声构造、旋律处理兼用中西方之法,构成独特的中国风。足以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最后,歌剧传递着向上的精神,激励着当代中国青年。贺绿汀生在那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却依然坚定理想,奋进不止,这是当代青年最缺少的精神和气节。歌剧《贺绿汀》用最鲜活的方式将贺绿汀的人生经历表现出来,能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传递给他们向上的精神,激励他们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