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天津启幕 台北新剧团参演
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新编历史剧《钦差林则徐》11月10日晚在天津大剧院歌剧厅上演,京剧名家孟广禄、刘桂娟、石晓亮等倾情献艺,也拉开了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帷幕。
中国京剧艺术节是中国京剧界精品荟萃、名角云集的国家级艺术盛会,从1995年至今每3年举办一届。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由中国文化部与天津市政府主办、文化部艺术司及天津市文广局承办。这也是继1995年首届中国京剧节在天津举办后这一艺术盛会再次来到天津。
天津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宣传部部长成其圣在致开幕词时表示,京剧艺术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享誉世界的民族艺术。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京剧艺术盛会,中国京剧艺术节自创办以来对于繁荣振兴京剧艺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宣布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开幕。他说,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将秉承“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宗旨,以精彩纷呈的优秀剧目展演,丰富多彩的京剧群众文化活动,集中展现近年来全国京剧艺术继承和创新的优秀成果。
据了解,从11月10日至22日,将有来自全国22个省市、中直及台湾地区的33个京剧院团为观众献上31台剧目57场演出。它们均是近三年来创作的现代京剧、新编历史剧和具有鲜明创新意识、经过重大整理和改编的优秀传统剧目。
值得一提的是,台北新剧团将在本届京剧艺术节上演出《知己》。
“时尚京剧”引争议创新落脚在哪里
中国“国粹”京剧有可能正迎来其200多年历史上最大胆的“创新”——炫彩灯光、华美服饰、立体音效、三维影像等现代科技手段和流行元素被大量搬上舞台,给传统京剧披上商业与时尚外衣的同时,也在中国京剧界引发争议。
日前在天津闭幕的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已很难看到质朴的京剧,30多个演出剧目中,多数运用科技手段和流行元素。有的从头用到尾成了不折不扣的“3D电影”。
三年一届的中国京剧艺术节是中国京剧界精品荟萃、名角云集的国家级艺术盛会,它是中国京剧的阶段性总结汇演,也是引领京剧发展的“风向标”。
本届京剧艺术节,经过改良、创新的“时尚京剧”当道,业界褒贬不一。天津京剧院院长王平说:“使用适度的手段进行包装,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京剧。”在他看来,舞台上的大屏幕演示,为观众提供了更立体、直观的感受,能更好地理解剧情。而舞台上的字幕屏则消除了观众的听觉障碍。
也有专家认为,炫彩灯光、三维影像等元素让京剧更酷,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就积极推动京剧创新。“创新,是京剧的生命。”他说。
本届京剧节上,由梅葆玖担任艺术指导的参演曲目《梅兰霓裳》,在保留梅兰芳大师经典唱段的基础上,运用三维虚拟影像等多媒体手段,将梅派名剧《太真外传》以创新形式再现。“三维影像技术的使用,虚实结合,很漂亮,但又不失传统。”梅葆玖说,从观众的反映来看,这个戏的创新是成功的,一些科技手段的运用观众也是接受的。演员的表演和这些科技手段的配合也很协调,把梅派的“端庄大气”很好地展现了出来。“我很高兴参与这一创新之作,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做最传统的民族文化。”他说。
但是,创新不能盲目。梅葆玖说,在创新的道路上,一切现代手段都是为正统京剧服务的,京剧的“根”不能变。
而有些创新的手段正在伤及京剧的灵魂。王平说,京剧最大的特点就是无实物、虚拟化表演,四个龙套就是千军万马,演员一个人就可以表现骑马、坐船,而有的京剧在表演中真的牵出一匹活生生的大马,令人啼笑皆非。
“国宝级”京剧大师裴艳玲是极少数在表演中仍坚持不使用无线麦克风的京剧演员,她认为麦克风影响了声音的品质,但也帮助那些功力不够的演员掩盖瑕疵。“一些没嗓子的人,大喇叭一推,声音就上去了,观众都叫好儿,他自己也觉得挺美。但我还是坚持尽量不用。”裴艳玲说。“搞得跟电视剧、交响乐一样,那都是短命的。”她批评说。
一些京剧表演艺术家认为,京剧的创新应落脚在京剧的根基之上。国家京剧院导演高牧坤说,京剧创新是“移步不换形”,是“老树开新花”。一出京剧只有能够被模仿,并常演常新、经久不衰,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创新。“京剧的叙事方法与歌剧、话剧不同,它有强有力的‘技’和‘艺’,一定要以‘唱、念、做、打、武’为基础,这才是京剧的魅力所在。”他说。
京剧名家谈京剧创新如何闯过市场关
正在本市举行的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力求在观众中刮起一场“看新戏”的潮流。在33个京剧院团参演的26台剧目、5台祝贺演出剧目中,既有精心整理和改编的传统剧,又有体现民族精神的新编历史剧,也有反映时代精神的现代剧,集中体现了京剧艺术工作者近年来的“创新”成果。
与往届不同,本届京剧节取消了评奖环节,加强了评论研讨,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每一部参演剧目进行逐一点评。专家不但从演出的质量上给予评价,还围绕着新时代下京剧传承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什么一些新剧目经受不住市场的考验?传统艺术如何能够吸引更多年轻观众?京剧传承需要坚持什么、创新什么?专家的意见深刻而犀利。
观众不是喜欢“老”而是喜欢“经典”
梅葆玖:京剧要姓“京”
在此次京剧节的几场演出现场,记者都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多数观众为中老年群体,青年观众少之又少。受众群缺少新鲜血液补充,就意味着未来市场的萎缩。这一现状可以说是当今很多传统艺术都遇到的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也遇到了几位80后、90后戏迷,杨颖便是其中之一。他热爱京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喜欢,从小就跟着长辈一起听戏,被家庭环境熏陶。在年轻戏迷中,这样的生活经历似乎发生在他们每个人身上。在杨颖看来,京剧传承需要“氛围培养”。正如目前很多年轻人喜欢流行文化的原因,其实一部分是由于身边总可以接触到。所以,京剧作为国粹,需要继承和发扬,艺术工作者就要发挥自身优势,让京剧更多地进校园、进社区,让年轻人有更多接触京剧的机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在面对喜欢听新戏还是老戏的问题时,他说:“我本人还是喜欢传统的东西,因为现在新戏能够成为经典的太少了,很多都是转瞬即逝,禁不起观众和社会检验。一些新的剧目为了吸引眼球融入了过多现代元素,比如交响乐、新的舞台技术,很多东西大家认为不伦不类,反而不能留住观众了。”
当京剧由百年前的流行成为如今的经典艺术,当五花八门的娱乐产品占据了年轻人生活,京剧又如何在年轻人群中争得一席之地呢?
此次京剧节,中国戏曲学院带来了创新版新媒体京剧《梅兰霓裳》,该剧由梅葆玖先生担任艺术指导,根据梅兰芳代表剧目《太真外传》改编,保留了原剧中十几个梅派经典唱段并融入多媒体技术,以三维虚拟影像代替了实物道具布景,环绕立体声技术让观众如身临其境,令观众在体会现代声光电技术带来的美感同时,享受国粹的经典之美。
梅葆玖先生说:“天津是对京剧艺术认知最深、观众了解爱好京剧的这么一个码头。我们这次带来的改编剧《梅兰霓裳》,运用现代技术代替繁琐布景,但是唱腔、音乐、舞蹈都继承了,观众看完之后非常喜欢。我们在保留了传统经典内容的同时,更丰富了乐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观众能够喜欢,多来认知甚至是多来唱,这样才能让观众越聚越多。但是,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将传统继承好了之后,再来创新,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不行。我特别希望年轻人多来接触京剧艺术,我现在也带学生,对他们的要求就是要先把自己的行当扎扎实实学好,再来谈创新,这样就不会本末倒置,不会离开传统。”
如今市场,很多观众喜欢听老段子,对创新剧目不感冒,但是京剧的发展又必须有新的内容进行充实,面对这样的矛盾,梅葆玖先生并不担心,他说:京剧如果没有老的基础就创不出新来,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要如何运用现代传播的手段,让老的东西被更多的人接受,让更多人喜欢。我父亲一辈子都在创新,梅派到今天也还在发展。但是永远要记住,京剧姓“京”。
有些创新剧为什么没市场
王平:新戏要靠市场打磨精炼
近些年来,天津京剧院一直在创作剧目上下大功夫,打造了一批经典的新剧目,如《华子良》《妈祖》《护国将军》《香莲案》先后荣获全国各项大奖,不仅如此,这些新剧还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票房,《华子良》已经演出五百余场,演了14年之久,至今还在上演。
对于很多创新剧甚至是获奖剧难以赢得市场的尴尬现状,天津京剧院院长王平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一部新剧,从创作到成熟,是需要不断在演出中打磨的。不得不说,有一部分创作剧目,就不是为了演出、为了市场而作的。有些院团自身行当不齐全,各种配套不全,创编新剧时也没有从自身演出条件出发,于是临时借调外院团的演员,临时搭建创作班子。这样的创编剧怎么能够长期演出呢?没有长期演出,市场效应也难以达到,可能很多人还没有听说过这部戏,该戏就已经退出市场了。此外,由于经常外借演员,就减少了本院团演员的演出机会,这是一种资源浪费。一个院团要壮大,还是要培养自己的演员。
此次京剧节,天津京剧院的新剧《康熙大帝》作为闭幕演出大剧,王平表示,这部剧我们依然没有请大腕儿,我是院长,也可以说是一名小有名气的中年演员,这部剧,我希望自己能够带领一堂的年轻人,让年轻演员有更多机会进行更多的尝试。
谈到一部创作剧目赢得市场的因素,王平总结了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故事,大家是不是都知道这个故事,一说林则徐,一说康熙,大家基本就都能了解大致的故事,无形中观众就可以勾勒出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一说王小二,观众就会问“谁啊”,“我去不去看啊”。第二,再新的戏,也要有京剧独特的风格,比如好听的唱腔、京剧的程式化,京剧的四功五法有没有在剧中体现。这部剧有没有清晰的风格?是载歌载舞,是以唱为主,还是以武戏为主?第三,能通过故事,传达更多的思想,这种思想能不能与观众的想法相互契合,也就是接不接地气?如果这几点剧目本身都具备,那就可以引起观众的兴趣,但是要想成功赢得市场,还要将剧目反复演,要经得起观众推敲。为什么京剧二百多年,演来演去,一批传统剧目经久不衰?京剧不是流行,它必须要反复演,在推敲中成为精品,还要经得住市场“品尝”,从而成为一部好的剧目,成为一部能够流传的剧目。一部戏常演不衰才能够有影响力,同时经济效益才能出来。
京剧创作要务实。古董为什么价值连城,是因为它多年的沧桑和风雨的捶打磨炼。京剧同仁真的需要塌下心来,脚踏实地地做一些事情。京剧不是宣教,京剧需要通过感人的故事影响人,给人以启迪,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那么京剧才会有生命力。我经常在排练场问演员,这么演你觉得有意思吗?演员自己表演时都像是完成一种规定动作,不能投入,那么这个戏只能说是完成了,不完美。
有些观众不喜欢看新编京剧,是因为觉得太拖沓,不够精彩。对此,王平表示:“京剧是国粹,究竟‘粹’到什么程度?京剧应该是很精辟的、是精炼的。有些创作剧目,唱了很长一段,唱不完还接着说。把老百姓的理解能力想得太低了。创作还是要回归京剧的规律,找到京剧的精、气、神。精,不仅是精神面貌,还是要精炼,把水分拧干;气,找到京剧舞台的气场,找到感动观众的点;神,应该让观众看完戏后得到精神上的补充。”
拓展市场需多与“黑头发”观众沟通
马博敏:以年轻人的方式吸引年轻人
在采访中,很多不喜欢京剧的年轻人向记者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京剧所表现的内容,很多都是以古代人的思维方式讲述的老故事,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思想感情,与当今青年快节奏的生活对接不上,难以产生共鸣。
对此,在观看完天津青年京剧团表演的《钦差林则徐》后,上海市京昆艺术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马博敏表示:艺术是百花齐放的,它所面对的观众是不一样的。因此就要考虑你所面对的观众,什么样的题材,什么样的剧目,什么样的演员表演,才能够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我觉得《钦差林则徐》这部戏非常接地气,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一个英雄形象。作为一个新创的剧目,它强化了戏剧性、强化了节奏、强化了演员的情感表达张力,我认为这些都是适合青年的一种表现方式。因此,我觉得这部戏应该多到学校去,让更多的年轻人去接触这个戏,从而热爱京剧艺术。
近几年,从上海、浙江刮起了一股昆曲热潮,经过时尚包装的昆曲更容易被年轻人所接受,青年人逐渐将听昆曲看作是一件时髦的事情。那么,京剧可否借鉴这种模式呢?
对此,马博敏分析:昆曲也是分两种,一种是很时尚的表达方式,一种是很传统的,观众群不一样,各取所需。只要不违背大的规则,不要面目全非,根据不同的需求,运用不同的展示方式,有何不可呢?如今,京剧工作者需要引导青年人懂得民族艺术的精粹是什么。这成百上千年的艺术与历史积淀,应该让年轻人通过理解从而去珍爱它。此外,要赋予这些传统艺术新的内涵,要让年轻人知道,这些艺术是活生生的。例如,当年《曹操与杨修》到北京演出,开始大学生是不接受的,他们认为这些戏是爷爷奶奶们看的,但是,当他们走进剧场,看到这样一种面目全新的京剧展示,都激动万分,掌声雷动几十次,演员谢幕谢了二十分钟。学生跳到台上去,要主要演员签名。这就说明,传统京剧艺术和年轻人之间是有隔阂的,如果把这个隔阂拿掉,搭一座桥,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去了解和热爱京剧艺术的。我有一个观点,不需要所有的人都成戏迷,但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是有责任了解一下自己的民族文化的。
谈到一部创新京剧成功的因素,马博敏多次提到了“情感表达的外化”,因为现代的戏剧需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而他们的情感表达更倾向于直来直去,所以这种情感表达外化的工作需要更细致,更准确,更有爆发力。如果这样做,我相信会有很多人说“我看懂了”,明白的东西大家才能够有期待。如果大家反应“很好,但是我看不懂”,可能就会把很多观众拒之门外了。此外,对于如何推广京剧艺术,我觉得还是需要京剧工作者想一些方法的,因为人们接受新事物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就像上课一样,如果一上来就讲高级内容,就会两眼一抹黑,看不明白。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人一旦有了兴趣,自然就有深层次的追求。各个院团需要利用自身优势,去拓展经营和推广的渠道,比如通过京剧进校园活动,比如利用微博微信。在上海,一些青年演员,就自己发微博,主动和青年交流,去大学讲座,教学相长,自身水平提高了,交了很多朋友,他的观众就渐渐多了起来,“黑头发”观众就多起来了。
【数据分析】
继承与创新是个老话题,又是新问题,二者的对立统一贯穿于京剧发展的全过程。
京剧要继承,也要创新。继承是前提,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没有继承,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没有创新,艺术就没有生命力。二百多年来,京剧从雏形到成熟,始终是在继承与创新的交替运行中向前发展的。当年梅兰芳、周信芳等一大批京剧艺术家,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为适应变化的时代,运用新的表现形式创作了时装戏、古装新戏等,极大丰富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得到了行内的认可,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京剧是一门有着规范体系的精美艺术。“一抬脚跨过几丛山,一挥手引来百万兵”。虚拟、写意、程式化,让京剧“数尺舞台,气象万千”。一代代绵延相传的技艺“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构成京剧的精魂,成为京剧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鲜明特征。这是京剧的珍贵家底,是京剧自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的独特审美优势。
一部京剧发展史,本身就是不断继承创新的历史。京剧离开了传统,不能称其为京剧;而如果脱离了当今社会,无视观众审美趣味变更的现实,就难以与时俱进,难以有新的发展。因而,京剧要发展,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继承,就是要充分认识传统、尊重传统,保留和展演传统的经典剧目,保持和继承传统的艺术神韵和美学特质。创新,就是在尊重艺术本体的前提下,用崭新的视角来展示传统艺术之美,积极吸纳融汇其他艺术之长,为我所用,创造体现当代美的表现手段,赋予京剧鲜明的时代特色,让京剧姓京也姓今。
真正的京剧发展,应是在发扬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创造特征时,推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新风格、新大师、新作品。京剧是以表演艺术为看点,以表演艺术家为创造中心的戏剧形式,它具有与电影、话剧那种以群体效果为追求的表演风格不同的,以主要人物和这个人物的剧中体现——主演和优秀演员为中心的突出个体的表演特质;同时它更具有主演功力与才力必然成为塑造人物、形成看点、吸引观众的核心的不可违抗的基本规律。正是这样的特点,使得京剧的创新发展,绝不能够离开表演艺术家的创造主体,它必须要以表演手段的精彩、表演风格的特点,以及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独特表演魅力为创造的基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物质条件的不断提高,京剧舞台开始“花样翻新”,有了实景,增加了交响乐、灯光;不同艺术手段的融合运用,电动化、影视化的元素开始出现于舞台。与时俱进的京剧兼收并蓄,为舞台带来了新气象,吸引了许多年轻观众,这是好事。但也有一些创新剧目远离了京剧本体:大投入、大制作,动辄几百万、上千万,追求场面的宏大、视觉的刺激,舞美、灯光、布景豪华气派。剧目不论题材大小,都用交响乐伴奏,打击乐声音震耳,乐队音响淹没了演员的演唱;灯光的使用与演员的表演本末倒置,演员跟着灯光走,表演受到灯光控制,能动性大打折扣;舞台光线暗淡,优美精细的表演,观众难以看清。这些都是创新的歧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应有益于烘托表演而不是限制之,是强化“四功五法”而不是削弱之。也正如同梅葆玖所说,“在创新的道路上,一切现代手段都是为正统京剧服务的,京剧的‘根’不能变。”
京剧创新发展是一项历史赋予今人的光荣义务,也是今人对京剧文化延续光大理应做出的奉献。充分尊重京剧规律,科学严谨地继承创新,京剧艺术的积累才会丰富。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