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9月12日深夜时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一架波音707客机缓缓降落,舷梯落下,从美国东海岸远道而来的费城交响乐团一行100余人带着憧憬踏上中国的土地。这次历史性的访华,开启了中美艺术“破冰之旅”,为推动中美两国建交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11月10日,“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纪念费城交响乐团访华50周年音乐会在北京举行。费城交响乐团与中国交响乐团及多国歌唱家共同演出,续写了这段珍贵的佳话。
“复信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鼓舞”
“得知费城交响乐团11月第13次来华并与中方合作举办系列演出交流活动,纪念1973年首次访华,续写与中国人民之间跨越半个世纪的音乐友谊,我感到由衷的高兴。”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费城交响乐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思艺,勉励费城交响乐团和包括中美在内的世界各国艺术家一道,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密切交流合作,促进艺术繁荣,为中美人文交流和各国人民友好再续新篇。
作为活跃在中美两国间的文化使者,50年来,费城交响乐团先后12次访华,为促进中美关系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此次访华演出前,马思艺致信习近平主席,回顾乐团与中国的交往历史,介绍此次演出交流活动的情况,希望通过音乐继续在两国人民和两国文化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没想到这么快就收到了习近平主席的复信。”马思艺表示,能够收到复信,他感到非常荣幸。他对信中“音乐跨越国界,文化架起桥梁”这一表述深感认同:“音乐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团结起来、促进对话。习近平主席的复信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鼓舞,我们会将这份使命继续下去,促进文化交流互鉴。”
习近平主席的复信引发中美艺术家的强烈共鸣。大家纷纷表示,复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对深化中美两国人文交流的高度重视,他们愿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中美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贡献力量。
“习近平主席的复信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继续推动中美文化交流的信心。”中国交响乐团党委书记周宇说,习近平主席在复信中强调了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对文艺工作者是很大的鼓舞。中国交响乐团作为新中国第一支国家级乐团,在中国同世界各国的音乐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音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阐释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于世界的认识、对于未来的思考。中美两国艺术家可以更好地发挥桥梁和使者作用,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周宇说。
曲目背后藏着民心相通的故事
11月10日晚,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内气氛祥和而热烈,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美国国务院支持的“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纪念费城交响乐团访华50周年音乐会在这里举行。
音乐会由费城交响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和美国亚裔表演艺术中心联袂呈现,美国指挥家特里斯坦·瑞思·舍曼与中国交响乐团首席指挥李心草共同执棒。音乐会曲目既有美国作曲家本伯恩斯坦创作的《坎迪德》序曲、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等国外经典,也有吴祖强改编的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改编自刘天华作品的《良宵》等中国作品,还有2023年费城交响乐团与包括中国在内的10个国家的音乐家合作演出的《唐诗的回想》音乐会选段。
“纪念费城交响乐团访华50周年是一个非常光荣的历史时刻,这次音乐会曲目的选择,与1973年费城交响乐团来中国演出是一次历史性的呼应。”正如舍曼所说,本次音乐会的曲目背后都藏着民心相通的故事。
1973年9月15日,费城交响乐团一行来到位于北京和平里的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前身)院内。指挥家李德伦代表中央乐团向美国同仁尤金·奥曼迪介绍了乐团历史和基本情况。随后,奥曼迪和乐手们饶有兴致地观看了中央乐团精心准备的演出。
李德伦选择了刚由中央乐团创作组组长吴祖强改编而成的弦乐合奏曲《二泉映月》,颇具东方神韵的旋律一下子便吸引住了奥曼迪。
原中央乐团小提琴演奏家、党委书记朱信人回忆:“《二泉映月》演完以后,奥曼迪和他们的队员特别喜欢这首作品,马上提出希望得到这部作品的总谱,回去以后演出。这部作品是吴祖强在前一年刚刚创作完成的,首次演出后即走出国门,实现了文化传播。”
《二泉映月》后,李德伦又指挥乐队演奏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指挥完第一乐章,李德伦突发奇想,转身将指挥棒递给了奥曼迪,邀请其指挥中央乐团完成第二乐章。年逾古稀的奥曼迪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接受了邀请。他一边说着“easy”,一边站起来,脱了上衣,松开领带,走上指挥台,拿起了指挥棒。
“大家很快就投入到音乐里面。奥曼迪认为这个乐队很专业,也很灵敏。”朱信人回忆说,奥曼迪第一次指挥中国乐队,他的风格与李德伦很不同,中央乐团的队员开始还有些担心看不懂他的手势,但几个动作后,乐队马上就适应了。“他夸我们这些年轻演员接受能力很强,他自己也很兴奋。这可以说是一次世界性的合作。”
本次音乐会演出的《唐诗的回想》音乐会选段包括《登鹳雀楼》《枫桥夜泊》《咏鹅》《将进酒》4首唐诗名篇。舍曼介绍,今年1月,他曾在费城和纽约分别演出过其中的选段,观众反响热烈。“正是通过那次演出,我接触到中国的唐诗、汉字。为了这次中国之行,我特意学习了两个月中文,我爱上了李白的《将进酒》。这是一次非常有趣的文化互动,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会继续了解、研究中国文化。”
音乐架起两国人民沟通的桥梁
73岁的小提琴手戴维·布斯自1973年起全程参与了费城交响乐团13次赴华演出。此次演出前,再次见到50年前的中国朋友、已经91岁的朱信人,布斯激动不已。“50年了,那时我们都是年轻人,现在都是白发老者啦!”布斯开心地说。
“我觉得自己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幸运的是,我仍然活在其中。”回想首次来华的经历,布斯至今记忆犹新。那时,他刚刚被费城交响乐团录取,本应在乐团访华后正式入职,但因为有人生病,他被临时通知替补。布斯那时连护照都没有。在中美两国的支持下,他在短短两三天内便拿到了护照和签证,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程。“那时的北京,周围能看到大片田地,很多人骑着自行车。”此后,多次访华的他见证了中国的蓬勃发展。
“在我们访问过的所有国家里,中国与我们的关系最亲密。此行是一种延续,我认为我们的关系不曾黯淡过,它的光芒只会越来越亮。”布斯说。
“中国太大了,很难想象一个这么大的国家是什么样的。”第一次来中国,舍曼坦言之前内心确实忐忑,来到中国后,他感到中国人非常友好热情。每当他用“哪怕一点点”中文和大家交谈,大家都会对他大加赞赏。这几天,他交到不少中国朋友,微信好友数量大增。“中国人、中国文化,都太美好了。”
“我们很高兴能够再次来到这里,通过音乐进行交流。过去50年,我们有幸以音乐的方式为中美之间的理解和联系作出贡献,但那只是一个开始。相信我们还有机会庆祝下一个50年,希望我们的音乐创作能够架起两国人民之间文化沟通的桥梁。”马思艺说。(本报记者 刘 淼)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3年11月13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