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古装影视剧新旧版对比短视频引发热议。通过梳理这些短视频,我们不难发现古装剧新旧对比的范围关涉到舞美特效设计、剧中人仪容举止、演员以演技为核心的综合素养等诸多方面,在这些对比中,我们深刻感受到网友对旧版古装剧的追忆,对旧剧经典元素的呼唤。网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对旧剧的热烈呼唤,有评论者认为这是怀旧情结使然,此语不无道理,然又绝非仅此而已。
旧版古装剧,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拍摄的古装剧深受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影响,而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代表。中国传统戏曲所体现出的“剧诗”特质,所追求的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意境美,所探索出的夸张性、假定性与写意性的程式美无不彰显着中华美学的独特意蕴,戏曲艺术的这些审美精髓影响了早期古装电视剧的创作。
就服饰而言,导演往往将戏曲演员的服饰元素直接运用到电视剧演员的服饰中,比如1992年版的《新白娘子传奇》就直接将戏曲旦角“贴片子”的额妆应用到了白娘子身上。造型师吴宝玲曾讲:“我看了剧本,我就了解到人物必须非常妩媚,传统的东西也应该出来,马上就能够脱颖而出,所以就想起小时候看粤剧的时候,演员用的打片子(贴片子),我想电影里面会有很多特技、灯光、神怪、风吹、雨雪,这种气氛整合起来就蛮独特的。”
舞美布景方面,旧版的古装电视剧同样像戏曲一样追求虚实相生的写意美,因为舞美布景之“虚”给予有限舞台以剧情表现的无限空间,比如央视版《西游记》里,“孙悟空大闹东海龙宫”“大闹天宫”“大战牛魔王”等舞美场景均采用了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
就人物的动作言行方面而言,旧版的古装电视剧同样受戏曲艺术的程式化动作语言影响。比如老版古装剧官员走的“四方官步”、朝堂上行的君臣大礼、待人接物的举止言谈无不带有戏曲舞台上的程式化痕迹。比如央视版《西游记》中,演员六小龄童对于孙悟空角色的塑造便直接化用了戏曲中“猴戏”的舞台表演,突出体现了戏曲表演中动作的程式化。此外,更值得指出的是,许多经典古装剧中的主要演员都是直接从戏曲演员中选调进来的,比如《西游记》中的评剧演员赵丽蓉、黄梅戏演员马兰、越剧演员李玲玉等。《红楼梦》剧组更是直接去京剧、川剧、黄梅戏、越剧等戏曲剧团遴选演员,像川剧演员邓婕、京剧演员安雯、越剧演员胡泽红都饰演了剧中的重要角色,其他古装剧像《三国演义》《聊斋》等莫不如是。
其实,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不仅仅对电视剧产生过这样的影响,其对话也滋养过话剧艺术的创作。著名戏剧史论家张庚先生担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学科主任时就提出了“话剧民族化”的重要命题,指出要将旧剧(传统戏曲)中成熟的表演手法、舞台程式应用于话剧创作中去,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创排出了一批富有民族审美风范的经典话剧,至今久演不衰。新世纪以来,“话剧民族化”的命题再一次得到彰显,剧作家逐渐将“向西看”的目光收回,开始重新审视、吸纳、珍视传统戏曲文化资源,创作出《商鞅》《蔡文姬》等经典话剧制作。可见,以戏曲艺术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一方面可以为现代新兴艺术样式所借鉴,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新兴艺术样式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新时代以来,赓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热潮澎湃,再一次激活了华夏儿女血脉中流淌的民族文化基因,使人们在十年磨一剑的经典古装剧中感受到了久违而又亲切的文化认同。由此可见,人们当下的这种怀旧情结与我们今天赓续传统文脉、传承中华文化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其本质是对民族审美旨趣的呼唤,是颇具东方神韵的中华美学精神的回归,更是新时代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彰显。(焦振文)
来源:文化和旅游大数据 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