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流影视剧是融“艺术、商业、主旋律”的影视剧新样态。新主流影视剧以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重大现实红色经典、中国故事为题材;传达主流价值观念,塑造国家形象,描摹英雄人物,凝聚思想、汇聚人心、指引方向,具有较高的共情力、强大的号召力与极高的正能量感染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近年来,新主流影视剧发展十分亮眼,诸多作品达到了艺术精湛、内容精深、形式精巧的高度,既为人民而歌,又弘国家之正气。电影领域,《建国大业》《战狼2》《红海行动》《烈火英雄》《我和我的祖国》《八佰》《金刚川》《长津湖》等作品表现优异,《长津湖》以超55亿元的票房成绩,高居中国电影总票房和全球电影年度票房榜冠军。电视剧领域,《觉醒年代》《外交风云》《山海情》《大江大河》《在远方》等作品成绩显著,《觉醒年代》在播放期间一度成为使民众万人空巷、津津乐道的“现象级”作品。
为了推动新主流影视剧可持续发展,确保新主流影视剧进一步走向繁荣,推动中国从影视大国走向影视强国,我们应关注当前新主流影视剧创作生产方面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并加以规范整治。
当前新主流影视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以《觉醒年代》《山海情》《我和我的祖国》《1921》《长津湖》等为代表的新主流影视剧以工业化制作、类型化生产、青春化叙事、时尚化形式、震撼式视听、创新型题材、集萃式创作等优势吸引了诸多受众,并达到了传达主流价值观念、弘扬红色经典、传播主旋律、建构国家形象的高度。
新主流影视剧在题材广度、内容深度与形式创新上积极探索。如今的新主流影视剧既有描摹历史伟人与革命记忆的《建国大业》《1921》《觉醒年代》,描绘抗战英雄与民族魄力的《八佰》《长津湖》,又有聚焦扶贫英雄与民族凝聚力的《我和我的家乡》《山海情》,展现职业英雄、最美逆行者的《烈火英雄》《中国医生》《中国机长》,还有书写青年朝气、青春时代与当下青年积极力量的《一点就到家》等。
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从选题重复性、排片合理性、内容丰富性、市场规范性等方面来看,当下新主流影视剧还存在着选题重复与档期不合理、市场约束力不足、市场竞争机制待完善等问题。
首先是选题撞车,不利于新主流影视剧的编排传播。
新主流影视剧的繁荣,导致了众多影视公司纷纷选择重大题材的创作。当然,重大题材创作注定是影视创作的富矿,在不同时期可以挖掘出具有时代新意的审美魅力。但是,同一时期如果出现大量相同题材的影视作品,题材的扎堆,就有可能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降低作品的号召力与话题性,进而影响影视公司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2021年建党百年,主题影视剧创作空前繁荣,电影出现了《1921》《红船》《革命者》等,电视剧则有《觉醒年代》《大浪淘沙》《百炼成钢》等。由于题材众多,加上艺术二度创作又允许一定程度的虚构,因此出现了相似选题在同一特定历史事件、人物呈现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容易引发观众的迷惑,究竟哪一种叙事才符合历史的真相?与此同时,由于题材撞车,又受限于电影档期容量,影响了同类题材特定档期的编排。如建党百年之际,院线只公映了《1921》《革命者》,而同类题材作品《红船》,则被安排于去年7月10日才上映,错过了节日高潮期,投资8000万的《红船》,目前票房只有1000多万元。
其次,市场评估机制不够完善,存在不公平竞争现象。
近年来,尤其是2018年之前,假票房、假收视、假流量等虚假市场评估机制,严重困扰甚至破坏了影视行业的发展生态。很多影视作品为提升“人气”,不得不花重金买流量、买收视、买票房。为了流量,影视剧不能把钱花到刀刃上,客观上不得不降低作品制作的费用,进而影响作品质量。此外,影院的“幽灵场”,网络的水军与虚假评论,网络影视的虚假点击量,电视节目的虚假收视率,都不同程度地破坏影视生态,近期“豆瓣水军”对《谁是凶手》《风起洛阳》“未播先差评”的现象,也足以让我们再次警惕——假评论、刷流量、刷热度、雇水军、买假粉等劣质竞争,将会影响受众选择与影视制作,甚至让劣币淘汰良币,严重影响和阻碍高、精、尖优秀影视作品的“出圈”与传播。
再次,市场终端出现一定程度的垄断现象,不利于中小公司的成长与发展。
其一是票务平台一家独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体影院和制作公司的利润和再生产能力。以猫眼、淘票票为代表的票务平台,在给消费者提供了极大购票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某种层面上的垄断。票房平台较高的服务费,甚至借助大数据力量而成为电影宣发话语权的主导者,在一定程度上让实体影院沦为网络票务平台的消费场所。这客观上影响了实体影院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甚至侵占了影视公司应有的利润。票务平台某种“强势”,已经影响到作为影视制作链条上大型实体影视制作公司的再生产能力。
其二是票务平台、发行上映平台参与制作影视作品,加剧了平台垄断。
近年来,以猫眼为代表的票务平台、以爱奇艺为代表的播放发行平台等互联网新型影企(平台)开始投资作品,并参与后期发行等。这种情况之下,发行平台、票务平台都会有所侧重“自家作品”,进而影响甚至阻碍了其他作品的宣发。
在宣发端,比如2020年七夕档的《我在时间尽头等你》(阿里影业、淘票票分别为出品和发行)就依靠平台优势取得了显著成绩。再比如《送你一朵小红花》(腾讯影业、猫眼、淘票票均为出品方之一)也依靠其独特的互联网优势及宣发策略,成为2020最强预告(《送你一朵小红花》珍惜版预告阅读量为6.7亿,讨论量为182.6万,热搜第16位)。这都足以表明,在如今近乎“宣发为王”的时代,互联网影企自制影片作品的优势及其垄断性地位。
在放映端,以爱奇艺为例,每年花大量资金推“自制剧”如《风起洛阳》、“迷雾剧场”如《谁是凶手》等。受众登录平台便会从流动的“议程”之中看到处于显著位置的“自制剧”,这无疑会影响受众选择,也会影响其他作品的展映、出圈等。
制播分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影视创作走向繁荣的重要举措,极大地推动了一大批中小影视公司的崛起和影视编导演新人的脱颖而出。但是,平台方参与影视制作,加剧了影视制作的垄断,不利于中国影视创作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新主流影视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规范选题与合理安排档期。
新主流影视剧多是“集中力量”的精品力作,工业程度较高,资金投入大。只有最大程度保证选题的独特性甚至是唯一性,保持其艺术“光晕”,才能使作品更能吸引受众,规避可能的“审美疲劳”。
规范选题需要立项部门进行数据统计,在立项阶段做出建议,最大程度规避年度题材撞车,保证选题在全国创作的独特性;需要创作者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
在档期安排上,应注意节庆效应、同期对比与议程设置,最大限度规避因题材撞车而造成的生产浪费,发挥新主流影视剧的审美与传播效应。
第二,规范市场竞争机制与加强市场约束力。
一是要健全影视行业法律法规,把假票房、假收视、假流量等列为商业欺诈行为,加强法律的威慑力,彻底清理困扰影视业的毒瘤。二是要健全影视从业基础教育、市场法律法规普及等。从业人员的规范,不仅需要国家法律法规层面的约束,更需要教育体系的搭建、完善,从机制上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风清气正,德艺双馨。三是健全市场体制,针对垄断行为,要制定影视行业反垄断条例,并不断明确垄断的界定;进一步深化制播分离、台网联动机制,形成良性竞争甚至是多方合作的机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影视剧创作生态。
第三,积极拥抱互联网,探索“互联网+”新模式。一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进行受众分析,进而精准题材选择、内容选择与形式创新及同类作品分析。二是要在宣发领域,积极探索“短视频+营销”的模式,进行分段营销、剧作再阐述与碎片化营销,比如《长津湖》《你好,李焕英》《八佰》等作品都充分利用短视频进行了“跟踪式”营销。三是积极探索“传统+互联网”的影视制作新模式。传统影企立足长时间的制作经验等优势,互联网影企立足数据分析等优势,合作共赢。四是要注意互联网文化的汲取。游戏文化、二次元文化、粉丝文化、弹幕文化、直播文化,这些新型的文化资源,都可以成为活化新主流影视剧的重要养分。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同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的国家相匹配的优秀作品。中国人民不仅将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而且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新主流影视剧要坚守人民立场,书写人民故事,弘扬中国形象,扎根中国文化,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国家、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
范志忠 张明浩(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系课题首席专家。)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2年12月13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