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底,唐磊将自己的作品《丁香花》放到了网络上。2003年10月,唐磊发现“打开百度搜索榜,突然看到我自己的歌上了榜,到现在一直是前10位”。这首上榜歌曲名叫《丁香花》,在百度网站的MP3搜索中,《丁香花》目前的历史搜索次数是821万多次。而据唐磊歌迷网站“穷摇.谣”的统计,它在互联网上的点击量竟已超过1700万次。
网络上的这些数字对唱片公司来说无疑是座金矿。2005年6月,唐磊签约于北京一家唱片公司。公司职员麦小姐对记者澄清了“第二个刀郎”的说法:“并不是说唐磊要做刀郎,相似之处只是他们的走红,都是通过电台之外的自主渠道。”
10月,唐磊在北京第一次进入录音棚,用20天时间完成了自己第一张唱片的前期录制。“与这些大师一起工作,我学到好多东西:对唱歌的认识,对情绪的表达、控制——要有感情还要学会声音上的控制;在节奏、音准方面对自己会有更高的要求。还认识到专业音乐制作的流程……”
接受过不少媒体的采访,唐磊总是被问到:“你觉得你的歌为什么会那么红?”这与媒体对待刀郎的态度也非常相似:不得不承认歌手与歌曲非常受拥戴,同时又觉得这些歌实在谈不上有什么过人之处。
网络上流传的《丁香花》是一首非常简单的吉他弹唱,听来很难找到音乐意义上的新鲜感觉。不过奇怪的是只需一遍,你会发现立刻记住了副歌部分的旋律;两三遍后便完全可以学会这首歌,这旋律甚至会“烦人”地在你脑海不断回响,挥之不去。其实它的诞生,像任何原创歌手的方式一样简单,就是随口哼出一个动机,再按完全有章可循的流行曲式发展完成。
唐磊自认为感情真挚是这首歌的最动人处:“老百姓并不一定在意你的嗓音、编配,可能更重要的是有没有记忆点。一听之下,旋律和歌词是否马上能被记住。而民谣简单而直接,不追求华丽包装,能够感人,是很根源的音乐。专业做音乐的人会比较注重包装,音乐上用了什么乐器、什么样的和弦;普通听众比较重视的是歌词、感情、旋律上口。像刀郎的歌也是如此,做音乐的人会觉得:没什么东西啊,为什么会这么火?”
唐磊经常“邂逅”自己的作品,他把这种流行到满大街播放的歌叫做“集市歌曲”。“从音乐上来讲,很多集市歌曲其实并没有在音乐上给你惊喜。对从事音乐工作很多年,一直为之付出的人,可能会觉得不理解、挺郁闷,因为觉得这些歌并没有太多东西,为什么老百姓这么喜欢听?我遇到很多人有这种情绪。但是另外一方面,这也很真实地反映了现在的市场喜欢的是什么。这肯定是矛盾的,但也没有办法,市场有时候是非常怪异的东西。但我觉得自己能成为集市歌曲,也好,至少可以让很多人知道我,可以让自己实现出唱片的理想,把我其他的歌给大家听。”“网络歌手其实是大家给我的定位,因为《丁香花》是从网络上传唱开来。实际上我和很多人一样,是普普通通的,在酒吧跑场的歌手。”直到签约于唱片公司之前,他还一直持续着酒吧歌手的生活。
令他苦恼的是,酒吧演唱几乎无缘主流唱片业,对他出版唱片的梦想,大概一点帮助也没有。“就算你写了一首非常非常好听的歌,也很难把你的情绪和歌曲表达给唱片公司的人。他们也很难会坐下来,耐心听完你的小样。也许你把小样给他,他就压在抽屉底下。”唐磊曾经把自己的唱片小样送到广东的几家公司,也托朋友送到过北京,只有一家公司给了回音说:如果愿意自己出钱,可以替你做唱片。“我觉得做‘自费歌手’一点意义都没有。这不是真正的认可,我完全不能接受。”他曾经卖过自己的作品:两首歌,三年的所有权利,价格仅是每首1000元。显然,他无法以这样的音乐方式生存。
因为日常从事计算机工作,上网是自然而然的,2002年底他把自己的几首作品放到网上,“想能够有机会表达自己,看看大家对我的评价会怎样。”之后是1年的沉寂,紧接着1年的喧嚣,唐磊靠市场赢得了唱片公司。“传统媒体像电台排行榜,可能会有各种运作的因素。网络是挺公正公平的环境,只要是大家真的喜欢,它的数据不会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干扰。我觉得以后,通过网络来推介和验证自己的歌手会越来越多。”
与唐磊一样,几乎所有的网络歌手在将歌曲上网之前,都曾经与唱片公司接洽过,但结果均不理想。而网络这种现代传播载体让人们有了更多发挥的天地,也让更多人有了实现梦想的机会。曾经有业内人士称:流行音乐的市场就是青少年说了算。巧的是,当前的网民中青少年占绝大多数。唐磊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抓住了网民的心,也就等于抓住了流行音乐市场的脉搏。
来源:李嫱《在虚拟中走红——网络歌曲流行成因与传播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