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回顾】
听!浙江那些姹紫嫣红的声与腔
谈到戏剧,业界有说:“一部中国戏剧史,半部在浙江”,足见浙江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地位。浙江戏剧,于戏里戏外,都有着别样的姹紫嫣红。在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推出的《美丽浙江》系列明信片中,就有一套是以“戏曲浙江”为主题的。
虽然不是发展历史最久的,但越剧依然是浙江戏曲最知名的代表。越剧有“第二国剧”之称,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发源于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并流传于世界。它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剧种特色,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浙江的越剧团频繁走出国门、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去交流演出……每一次都获得了赞誉和掌声。
早在两宋时期,浙江就成为中国戏曲的桑梓之乡。在都城临安,宋杂剧的演出空前繁荣,在温州一带也诞生了中国戏曲史上第一种较成熟完整的戏剧形式——南戏,又称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南戏融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
元代,戏曲繁盛发达。在“四大南戏”中,就有杭州的《拜月亭》,淳安的《杀狗记》……高明的一部《琵琶记》更是标志着南戏创新的高峰,被后世誉为“曲祖”。
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很少有一出剧是从昆曲的经典剧目,再成为京剧的传统剧目的,洪昇的《长生殿》却做到了。这部历时十年多、几易其稿的剧本,以广阔的社会和政治为背景,表现了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这部剧本对历史素材加以精心选择和剪裁,人物刻画真实、丰满。
明代戏曲四大声腔中的海盐腔、余姚腔也源出浙江。明末清初,浙江戏曲出现了高腔、乱弹、调腔、滩簧等多个戏曲声腔,并逐渐形成婺剧、绍剧、瓯剧、和剧,以及湖剧、姚剧、甬剧、越剧等地方戏曲剧种,更有苍南布袋戏、提线木偶戏、皮影戏等多种由艺人来操纵玩偶动作共同完成的戏曲形式。
随着现代社会日益多元,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少传统剧种开始式微。然而,作为现实与未来的源头,戏曲对传承浙江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在创新中抢救显得迫在眉睫。今天的浙江,已经开始建立健全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体系,让地方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同时,也加大了对重点戏曲院点的投入保障,扶持基层和民营戏曲艺术表演剧团,培育戏曲演出市场和年轻消费群体,开展校园戏曲普及活动。
南戏遗响,越地长歌,乱弹绕梁,木偶情缘,皮影戏说……我们期待,每一个传统戏剧的重要剧目、表演特色、艺术风格,以及所承载的真善美,都可以既有白纸黑字的留存,又可以有人娓娓唱、众人倾心听。
(以上来源:浙江新闻 责任编辑 2016-09-07)
浙江扶持戏曲发展再出实招
浙江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戏曲艺术,2002年出台《加强对昆曲艺术保护扶持的实施意见》,每年补助500万元用于扶持昆曲,永嘉昆曲传习所因此得以恢复;2005年出台《关于开展青年艺术人才培养“新松计划”的实施意见》,10年来资助了70余个项目,培养和推出了戏曲艺术等各艺术门类青年艺术人才1500余人;2008年出台《浙江省舞台艺术人才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去年出台《浙江省传统戏剧保护振兴计划》;不久前,浙江省文化厅又出资百万元,面向社会力量购买戏曲剧本,供艺术表演团体和文化馆(站)使用……
“没想到会这么踊跃,你看这个柜子都放不下了。”浙江省文化厅艺术处工作人员高峥对记者说。不久前,浙江省文化厅面向社会力量购买戏曲剧本,出资100万元扶持原创戏曲剧本创作。截至目前,收到主要来自浙江、北京、上海、辽宁、山东、陕西等地申报的剧本100多个。
浙江此次面向社会力量购买戏曲剧本的总量为5个至10个,要求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经论证评审,大戏剧本定为一类剧本、二类剧本、三类剧本的分别按照每个30万元、15万元、8万元以内的价格购买,小戏剧本定为一类剧本、二类剧本、三类剧本的分别按照每个10万元、5万元、2万元以内的价格购买。购买到的优秀戏曲剧本,将提供给浙江省各级各类戏曲艺术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使用。
“此次向社会力量购买戏曲剧本,是贯彻落实中央和浙江省扶持戏曲发展精神的重要举措。”浙江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薛亮介绍,从去年开始,浙江省文化厅就把向社会力量购买戏曲剧本的扶持措施上升到了政策层面。
“我实在是太喜爱戏曲了。”方佳有一段时间虽离开了剧团,但她一直都在牵挂戏曲的发展。她说,人离心不离,这份情一直割舍不断。目前,方佳又担任了一支由专业人士和戏曲爱好者组建的民间剧团——衢州柯城区西河越剧团的团长。听说自己写的剧本《古衢迷案》入围初选,方佳十分激动。“为我们这些喜爱戏曲的人提供了这么好的机会和平台,真的太感谢了。我们团经费紧张,没办法完成一部大戏的排演。如果我写的剧本能够被选上,真的圆了我的一个梦。”方佳说。
在浙江,像方佳这样喜爱戏曲的人士还有很多。记者对进入初选的84个剧本统计发现,就参与者的职业而言,公务员占的比例不小,在校学生也很多。“两极分化有点明显,要么是年纪较长的,要么就是特别年轻的。” 高峥说。
记者了解到,浙江省中青年编剧扶持计划2016年剧本资助项目也已出炉,共有7个项目入选。“扶持计划对中青年编剧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签约编剧之一汤琴说:“作为一名业余编剧,我很喜欢写戏,但作品真正被搬上舞台的机会并不多。浙江省中青年编剧扶持计划对我而言,是一个很有分量的勉励措施,也是一个较好的交流展示平台。同时,一对一的导师指导,也能让我的作品得到有效提升。”
“这些举措非常好,为我们院团提供了不少好剧本。”浙江越剧团团长陶铁斧坦言,“我们请省外的编剧,不但成本高,而且沟通起来也不方便。”
同样,浙江京剧团对优秀剧本的需要也很迫切。“我们一年的演出量很大,因为要做一批市场需要的‘吃饭戏’,以便形成演出市场的良性循环。”浙江京剧团团长翁国生说,“目前,浙江的编剧队伍薄弱。也许是跟待遇有关,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很多编剧转行去写电视剧本了。所以,应该给予他们更大的扶持力度,让更多的青年编剧回归戏曲。”
浙江是南戏的发源地,传统戏剧种类众多,有着悠久的戏剧传统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是传播和发展传统戏剧的重要区域。目前,浙江省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的戏剧种类(项目)共计56项,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24项。
浙江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戏曲艺术,早在2002年就出台了《加强对昆曲艺术保护扶持的实施意见》,每年补助500万元用于扶持昆曲,永嘉昆曲传习所因此得以恢复。2005年出台《关于开展青年艺术人才培养“新松计划”的实施意见》,10年来资助了70余个项目,发现、培养和推出了戏曲艺术等各艺术门类青年艺术人才1500余人。2008年出台的《浙江省舞台艺术人才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获得梅花奖、文华奖等全国性艺术奖项的表演个人进行额外专项补贴,一度梅获得者给予每场500元补贴,二度梅获得者给予每场1000元补贴,三度梅获得者给予每场1500元补贴。
而去年出台的《浙江省传统戏剧保护振兴计划》则是一个系统性的政策文件。“实施近一年,我们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戏曲进校园进展不是很顺利、停滞不前。”薛亮说,“戏曲要培养年轻观众,应该着重从娃娃抓起,所以,我们将戏曲送到中小学校。但是各个部门没有形成合力,学校没有成熟的剧场,就要组织学生出来观看,但这样就会有安全隐患。另外,戏曲进校园的方式也要创新。”
“戏曲进校园,浙江越剧团已经开展了10多年,这一路的艰辛,我们记忆犹新。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和坚持,我们团的进展还比较理想。”陶铁斧表示,“我们正在与杭州3所中小学洽谈创办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和教育基地,如果文艺院团可以跟学校进行对接,并建设教学基地,那覆盖面就会越来越大。”
“推动戏曲艺术繁荣发展,政府不仅要发挥引导作用,更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薛亮说,“作为政府部门,应该更加重视传统戏剧的发展,投入要更加精准,要做市场、社会做不了的事情。”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 杜俏俏 2016-09-09)
最高每字30元 浙江出资百万向社会购买戏曲剧本
“一部中国戏剧史,半部在浙江”,浙江戏曲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最早成熟的中国戏剧样式“南戏”出现在浙江温州,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诞生在浙江嵊州。
近年来,浙江一直致力于保护这些“国粹”,戏曲保护政策层出不穷。不久前,浙江省文化厅出资百万向社会力量购买剧本,供戏曲艺术团体表演使用。
今天,省戏曲专家召开评审会,对这些从全国各地收购来的剧本进行初步删选,从中挑选精品力作。
浙江最高每字30元向社会购买戏曲剧本
前段时间,浙江省文化厅的官网上挂出了《浙江省文化厅委托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向社会力量购买戏曲剧本的通告》。通告称,2016年度将以最高30万元的价格,向社会力量购买原创戏曲剧本,供省内符合条件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使用。
浙江在线记者从今天的评审会现场了解到,截至目前,收到主要来自浙江、北京、上海、辽宁、山东、陕西等地申报的剧本97个,通过初选的共84个,剧作人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公务员、戏迷、在职研究生、青年编剧、专业剧作家,也有作协成员。
浙江此次面向社会力量购买戏曲剧本的总量为5个至10个,总价百余万。要求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经论证评审,大戏剧本定为一类剧本、二类剧本、三类剧本,分别按照每个30万元、15万元、8万元以内的价格购买;小戏剧本定为一类剧本、二类剧本、三类剧本,分别按照每个10万元、5万元、2万元以内的价格购买。
此次剧本购买项目的负责人,省文化厅艺术处工作人员高峥介绍说,大戏剧本字数应不少于10000字,小戏剧本字数不少于5000字。优秀的大戏剧本一部30万元,按字数算,每个字30元左右。
记者从业内剧作人士处了解到,目前市场上一本普通戏曲剧本的价格在2万元左右,较贵的戏曲剧本也只是在10万元上下。30万元,在剧作行业可以说是“千金买戏”了。
剧本体现中国精神
既然是“千金买戏”,肯定对剧本的品质要求也高。
记者了解到,并不是任何戏曲剧本都能申报。在艺术形式上,此次征集的剧本要适合戏曲以及滑稽戏、木偶戏、皮影戏等艺术样式的演出。
另外,剧本主题也要符合相关要求。高峥说,戏曲剧本要反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体现中国精神以及反映浙江人民创业创新生动实践的现实。
“戏曲剧本创作专业性较强,不同的剧种有不同的唱腔,剧本作者必须要懂行,另外,戏曲的唱词必须优美和押韵,剧本里这每一个字都要千锤百炼。”高峥说。
浙江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薛亮介绍,从去年开始,浙江省文化厅就把向社会力量购买戏曲剧本的扶持措施上升到了政策层面。
此次省文化厅为什么突然要“千金买戏”?
记者在询问浙江戏曲界多位业内人士后发现,戏曲要保护和传承,出门演出必不可少,而浙江各剧团每年演出所需的精品剧本数量较多,缺口不小。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浙江本土剧作家一年出产的剧本跟不上需求,许多浙江剧团都是请省外的编剧创作剧本。
德清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为创作《德清嫂》和《德清谣》,他们多次通过戏曲界人士邀请剧作大家来德清创作。“我们甚至大过年将那名剧作家‘架’进了酒店,请他帮忙创作。”
浙江京剧团团长翁国生说:“目前,浙江的编剧队伍相对薄弱。应该给予他们更大的扶持力度,让更多的青年编剧回归戏曲。”
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一次尝试
高峥表示,这是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一次尝试,也是对戏曲群众基础的一次“摸底”。
“如果都没人看戏了,我们保护戏曲传承还有什么用,所以这次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也想弄清楚,还有多少人依然热爱戏曲。”高峥说,此次能收到这么多剧本,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次鼓励。
2014年,浙江正式下发《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
近年来,浙江省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在送戏下乡、文化进社区公益演出以及培训、讲座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面向社会公开采购方面的很多做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浙江省文化厅统计,目前浙江全年年均送戏下乡2万场次,送书200万册次,送电影30万场次,送讲座展览4000余场次,培训基层文化队伍10万人次,初步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此次向社会购买剧本只是一个开头。浙江在线记者从省文化厅了解到,浙江计划实施的“中青年编剧扶持计划”每年目标资助10至15个优秀原创剧本,争取用5年时间,扶持和资助50至60个左右优秀舞台剧本,推出和打造约20名编剧人才。
《浙江省传统戏剧保护振兴计划》也在稳步有序地推进当中,下一步准备将戏曲送进省内的中小学,让戏曲成为一批“娃娃”的兴趣爱好。
(以上来源:浙江在线 金许斌 2016-09-09)
【数据分析】
戏曲的传承离不开演出,不同剧目的演出离不开优秀的剧本,而优秀的戏曲剧本的创作离不开对戏曲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完善戏曲教学体系,大力扶持戏曲人才和戏曲剧本创作,还是扶持基层戏曲艺术表演团体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规划。浙江省加大财政投入对地方戏曲的支持的同时,向全社会征集购买优秀戏曲剧本,调动了群众关注参与戏曲艺术的积极性。
政策扶持必不可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其中,政府的资金扶持对基层地方戏团的生存发展尤为关键,浙江政府加大对戏曲传承发展的财政保障力度,出重金征集购买优秀原创剧本,促使大批青年编剧回归戏曲;同时浙江省开展中青年编剧扶持计划2016年剧本资助项目,从根源上解决原创戏剧剧本匮乏的问题。此外,《浙江省传统戏剧保护振兴计划》的制定实施,促使戏曲艺术成为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对培养戏曲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全社会力量参与创新。浙江省2016年度以最高30万元的价格,向社会公开征集原创戏曲剧本,供省内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使用,这一方面促进了社会各界的戏剧爱好者广泛参与、献计献策,为戏曲创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政府了解戏曲艺术在群众中的普及程度。与此同时,浙江省还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文化进社区公益演出以及培训、讲座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面向社会公开采购等活动和项目,有助于调动群众参与戏曲传承的进程,进一步加强对戏曲文化的宣传普及。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