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回顾】
中国首届"国际歌剧电影展"即将开幕 六大知名剧院实力加盟
7月15日至8月7日,由文化部艺术司、国家大剧院联合主办的“2016 国家大剧院国际歌剧电影展”将拉开帷幕。近日,在主办方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明文军、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杨静茂、中国歌剧舞剧院剧目创作部主任孙鸣笛、百老汇影城全国运营经理王杰,以及美、英、俄、法四国使馆代表共同亮相,揭开了本次影展的神秘面纱:中外13部歌剧电影流光溢彩,世界六大知名剧院实力加盟,全国八座一线城市联袂放映……此次影展将为广大观众奉献一场歌剧艺术融合电影文化的绝美盛宴。据悉,这不仅是中国第一次举办有影响力的国际性歌剧电影展,更是中国歌剧电影作品在全球平台上的一次集中亮相。
牵手数字技术歌剧电影“风景”正好
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歌剧则是这座建筑中最辉煌的部分。它恢宏而灿烂,复杂而精妙,综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多种艺术样式,散发着非比寻常的别样魅力,被誉为“艺术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当经典歌剧艺术邂逅现代数字技术,歌剧电影便应运而生,它蕴含着舞台表演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双重感染力,实现了歌剧在呈现方式与传播方式上的双重革新。借由电影的手段,歌剧这株400年艺术之树,突破了传统剧院演出的时空局限,抽出了新枝,重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如今,将歌剧搬上大银幕,让观众走进影院看歌剧,在欧美已然成为潮流。国家大剧院也敏锐捕捉到了这一趋势,成为行业内的先行者。从2013年起,大剧院就“试水”制作第一部高清歌剧电影《图兰朵》,短短几年,已陆续从其丰富的院藏剧目中倾力打造了23部歌剧电影,其中《骆驼祥子》《假面舞会》《纳布科》等一系列影片不仅登陆院线,更走进了高校校园。
此次文化部艺术司与国家大剧院联合推出“国际歌剧电影展”,可谓酝酿已久,水到渠成。一方面,双方希望搭建一个国际化平台,推动中外歌剧电影加强交流、扩大合作,促进资源整合,拉长产业链条;另一方面,本次活动也旨在以歌剧电影为媒介,促进歌剧在中国的普及、发展与繁荣,让更多普罗大众走近这门经典艺术。
作为中国举办的首个国际性歌剧电影展,此次活动不乏有许多开创之处:盛邀全世界赫赫有名的六家一线剧院作为协办机构,凸显了这一国际平台的高起点、高规格与高“含金量”;精选13部歌剧电影辉映中西,既呈现出开阔的全球视角和多元的包容姿态,又集中展示了当代中国歌剧制作的水准与风采;集结数十位艺术大师荟萃银幕,确保了影展不同凡响的艺术品质;八座一线城市大规模放映,打造的则是一场全国范围的文化飨宴。
六大知名剧院实力加盟《白毛女》领衔13部中外佳作
7月8日的发布会上,虽然影展参演机构并未悉数到齐,但主办方公布的名单足以让人瞩目:中国国家大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美国大都会歌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法国巴黎国家歌剧院……其中,既有中国最高艺术殿堂,又有多家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世界著名剧院。他们将联袂奉上13部代表当今世界最高水准的歌剧电影,其中不少是逾上万公里“新鲜直送”的电影拷贝,这也是中国第一次集中展映如此丰富的歌剧电影作品。
这13部参展影片中,由中国制作的歌剧达到5部,中国歌剧作品集中亮相国际化平台,这在以前并不多见。其中,国家文化部于2015年出品的3D版《白毛女》,将成为此次电影展的开幕影片。《白毛女》是我国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2015年为纪念其延安首演70周年,文化部复排了这部经典作品并将其制作成我国首部3D歌剧电影,彰显出红色经典历久弥新的艺术影响力。而国家大剧院制作的《骆驼祥子》《阿依达》《纳布科》《参孙与达丽拉》也备受关注。《骆驼祥子》改编自老舍先生同名文学经典,由大剧院历时三年倾力打造,是近年来中国原创歌剧极具代表性的佳作。2015年,这部由中国作曲家创作的中国当代歌剧赴意大利巡演,赢得了歌剧故乡观众的一致好评,当地《共和国报》更为其打出四星高分。
外方选送的8部佳片同样亮点纷呈。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打造的《卡门》《艺术家生涯》《唐•帕斯夸莱》,呈现了精良的艺术品质和不俗的制作实力。英国皇家歌剧院推送的《茶花女》《托斯卡》《唐璜》,均是其经典院藏保留剧目。法国巴黎国家歌剧院出品的《霍夫曼的故事》,则充满了法式浪漫与奇幻想象。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制作的《约兰塔公主》,更是极少上演的柴科夫斯基经典剧目,弥足珍贵。
与此同时,这13部影片集结到数十位“重量级”艺术大师,将呈现群星璀璨的银幕盛景。歌唱家雷佳、和慧、孙秀苇、田浩江、李晓良、普拉西多•多明戈、何塞•库拉、芮妮•弗莱明、安吉拉•乔治乌,指挥家吕嘉、瓦莱里•捷杰耶夫、祖宾•梅塔、詹姆斯•莱文、安东尼奥•帕帕诺……众多中国观众熟悉的歌剧大师将第一次集结中国大银幕,带来饱含匠心的经典之作。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副教授张佳林认为,对于中国观众,这将是一次难得的接触最优秀歌剧作品的机会,这也将有助于中国歌剧、中国歌唱家在全球被广泛认知。
八大城市200余场联袂公映悉心培育中国歌剧土壤
作为中国第一次举办的“国际歌剧电影展”,影展的具体影片展映安排自然备受关注。据悉,从7月15日至7月17日,《白毛女》《阿依达》等六部影片将首先登陆国家大剧院歌剧院进行展映。为此,大剧院配备了宽16米、高9米的特制高清大屏幕,通过最先进的数字技术和立体音效,最大限度让观众身临其境般领略到最“原汁原味”的舞台演出。
之后,从7月18日到8月7日,所有参展影片将在百老汇影城的支持下,开启全国展演的序幕,登陆北京、济南、大连、上海、杭州、武汉、成都、深圳等八个一线城市的多家影院,全部于黄金时段进行公映,展映场次共计214场。这也是中国电影院线第一次大范围展映歌剧电影。百老汇影城全国运营经理王杰表示,百老汇一直十分支持艺术电影的放映,“我们非常看好歌剧电影的前景,这将推动中国电影艺术多元发展,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电影文化生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展映之外,这次影展还策划了工作坊、主演见面会、歌剧导赏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让观众与歌剧艺术亲密接触。7月16日,影展将推出“国际歌剧电影工作坊”,邀请国内外歌剧电影导演、制片人、技术专家、院线代表、歌剧艺术家等汇聚一堂,开展歌剧电影的专题交流,探讨歌剧电影的发展前景。目前,“国际歌剧电影展”所有展映场次均已开票,电影票价最高100元,最低50元。清华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等17所参与大剧院“艺术圆梦计划”的高校学子,还将受邀观看这些精彩影片。
(以上来源:中国网 刘桢珂 2016-07-11)
《白毛女》启幕首届歌剧电影展 13部佳作八城展映
昨天,由文化部艺术司、国家大剧院联合主办的“2016国家大剧院国际歌剧电影展”在京开幕。开幕式上播放了中国首部3D版歌剧电影《白毛女》。
未来近一个月时间里,电影展将云集世界六大著名剧院的中外13部佳作,大家耳熟能详的《白毛女》《骆驼祥子》《卡门》《茶花女》等歌剧电影将登陆全国八大城市院线联袂展映。据悉,这不仅是中国举办的第一次国际性歌剧电影展映活动,更是中国歌剧电影作品首次在国际性平台集中亮相。
走进电影院线观看高清歌剧,是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潮流。作为中国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国家大剧院在歌剧创作生产与普及传播上同样生机蓬勃。2013年,大剧院接轨国际,“试水”拍摄歌剧电影《图兰朵》,成为国内首家以高清电影形式呈现歌剧艺术的机构。短短四年,大剧院已先后拍摄制作23部院藏剧目。
此次“国际歌剧电影展”由文化部艺术司与国家大剧院历时1年精心打造。作为中国举办的首个国际性歌剧电影展,呈现出高水准、高规格、多元化的特色。一方面,电影展盛邀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等六家知名剧院。另一方面,北京、上海等八大城市联合展映,让中国电影市场更加多元与多样。
当年歌剧电影《茶花女》一票难求
北京乃至全中国的第一部歌剧电影,毫无疑问当数上世纪80年代末首都影院连演一百场的歌剧电影《茶花女》。这是伟大的世纪女高音玛丽亚·卡拉丝去世五周年之际,她的仰慕者、专属导演弗兰科·泽菲雷利为纪念她拍摄的。
泽菲雷利是意大利上世纪50年代的新锐导演,因为看了卡拉丝的歌剧转行做了歌剧导演。他以电影镜头式的视角为歌剧舞台带来了新鲜气息。在1977年卡拉丝病逝后,他又重操旧业,把歌剧以电影形式呈现。
时至今日,《茶花女》都称得上是歌剧电影中最精美的作品。泽菲雷利选择了正当红的帅哥多明戈出演男一号,找来声色俱佳的西班牙女高音特雷萨·斯特拉塔斯,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班底,二幕二场的芭蕾是当年最火的一对俄罗斯芭蕾明星。
《茶花女》在北京上映时,是作为一部艺术电影来放映的,最初大约放映一周,但很快这部片子的口碑就导致一票难求,影片最终演出了一百场。这部片子基本没有媒体宣传,女性观众都要带上几条手绢擦泪。现在总是说歌剧电影是给那些看不懂歌剧的观众做的广告,这一点记者很不能认同,因为当年的观众基本没看过歌剧,但都哭得稀里哗啦,看四五次的也大有人在。
泽菲雷利的歌剧电影是按电影方式拍摄的,全部实景。当年还有多明戈的《奥赛罗》、夏伊指挥的《麦克白》等先后拍摄,称得上是歌剧电影的黄金年代,初出茅庐的中国女高音黄英赶上了末班车,拍摄了歌剧电影《蝴蝶夫人》,并因此名扬天下。这些至今都堪称经典,却除了《茶花女》,都没能在中国的影院播放。
(以上来源:北京晨报 李澄 2016-07-16)
歌剧电影,你会去看吗
近日,“2016国家大剧院国际歌剧电影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包括《白毛女》《骆驼祥子》《卡门》等来自世界著名剧院的中外13部歌剧电影登陆全国八大城市的院线进行展映。本次影展获得了业界和公众的关注,也为相对小众的歌剧艺术增加了不少舆论热度。在新兴媒介崛起、人们的审美习惯发生变化的环境里,经典歌剧结缘电影艺术,能否成就一场美美与共的联姻?
电影使歌剧不那么“高冷”
走进电影院看高清歌剧,是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潮流。2006年,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率先启动“高清歌剧直播”项目,这一模式随后被英国皇家歌剧院、莫斯科大剧院等效仿。歌剧电影成为连接歌剧艺术与观众、拓展市场的重要手段。
“歌剧在剧院演出,每一场都需要演员、乐队、灯光等台前幕后人员参与,耗资较大。而电影录制完成后,可以重复放映,节约了制作成本,也降低了观众欣赏歌剧的经济成本。同时,院线发达的宣传和票务系统也有利于将歌剧艺术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张佳林介绍道。英国皇家歌剧院媒体负责人托尼·法洛威尔则认为,歌剧电影以画面辅助音乐,有利于对舞台时空的拓展以及对人物心理的揭示,可以使相对“高冷”的歌剧艺术变得通俗易懂。
坚持歌剧电影的艺术品位
虽然电影在扩展歌剧的传播价值上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但歌剧电影与歌剧毕竟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不能完全将歌剧艺术的创作规律套用到歌剧电影创作之中。国家大剧院歌剧顾问朱塞佩·库恰举例说,观众只能对舞台表演进行固定角度、远距离的观赏,因此要求歌剧演员采用夸张的妆容和表演。这些为适应舞台演出而形成的艺术特征在电影镜头多角度、近距离的刻画中却容易显得虚假做作,这就成为歌剧电影拍摄的一个难题。
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内容主编高屹则看到了电影与歌剧叙事节奏的不同。“传统歌剧通常是宣叙调与咏叹调结合,对剧情进行画廊式的呈现。当咏叹调停下来抒情时,就形成了对时间流的打破。而电影拍摄要求其叙事节奏更为连贯。”歌剧和电影还存在虚景和实景之间的转换、电影拍摄中声音位置的转换等差异,这些都对歌剧电影的拍摄提出了挑战。
著名乐评人王纪宴认为,歌剧电影永远代替不了现场,但它也是一个有独特魅力的、能给观众带来享受的艺术门类。只有保证歌剧电影的艺术质量,展现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才能促进歌剧电影乃至歌剧艺术的传播和推广。
注重对观众群的培养
虽然歌剧电影对歌剧艺术进行了通俗化的呈现,但相对于商业电影来说,歌剧电影依然属于高雅艺术的范畴,普通观众很少自发去电影院观看。因此,歌剧电影放映不能遵循普通商业电影的放映模式,需要作出相应调整。张佳林强调,培养观众的审美口味需要时间,歌剧在电影院里放映,其推广的效果可能要若干年后才会看到。因此,歌剧电影的宣传发行要常态化,不应过于追求短期收益。
目前,一些艺术电影院尝试用搭建社交空间的方式,来助力观众群的培养。百老汇全国院线运营经理王杰表示,除了放映厅、小卖部之外,他们还在影院内设置了咖啡馆、书店这样的社交场所,便于观众在放映结束后相互交流,以实现对影迷社群的培养。一些歌剧电影的宣传方也会开展沙龙等活动,邀请专家与观众对话。
除了在宣传层面对观众群进行引导与培养外,歌剧电影本身的制作也要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高屹指出,传统歌剧的演出时间很长,有的甚至长达四五个小时。在拍摄歌剧电影的过程中,创作者需要对歌剧作品本身进行提炼删减。
(以上来源:光明日报 李蕾 2016-08-05)
【数据分析】
此次“国际歌剧电影展”在中国首次试水,为业界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也是我国歌剧艺术借鉴西方歌剧电影艺术的成果。通过此次“国际歌剧电影展”不仅是向经典艺术致敬,同时有助于歌剧在国内推广、培养观众,让更多的年轻人重新了解它、喜爱上它。
经典艺术与现代数字技术的结合
歌剧被称为“音乐艺术皇冠上的明珠”,融汇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门类。高清数码技术以宽屏和高清画质,使歌剧的舞台呈现更臻完美,在视觉上给予观众极大的满足和享受,使欣赏的视听效果达到最大化,使得歌剧电影的观影率远远高于观演率。2006年,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率先启动“高清歌剧直播”项目,这一模式随后被英国皇家歌剧院、莫斯科大剧院等世界著名剧院纷纷效仿。走进电影院线观看高清歌剧,已是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潮流。歌剧电影,作为传统歌剧艺术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代表着当今古典艺术推广与传播的新潮流,应当成为国际歌剧界拓展影响、培养观众的重要手段。
舞台表演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双重感染力
歌剧触及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情感,而摄像机能够捕捉这一切,舞台表演艺术与摄影艺术的结合,使得观众可以沉浸于歌剧创造的声音世界中,近距离观看最著名的歌剧艺术家的表演。其中,本次国际展上映的3D版歌剧电影《白毛女》,充满着时代的气息,既勾起了老一辈人的回忆,也吸引着年轻观众,让年轻人更多的接触到了歌剧,喜欢上歌剧,同时对于普通观众了解国际前沿舞台的艺术大有裨益,也让歌剧这种高雅文化通过电影艺术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使观众深深沉醉在歌剧的魅力之中。
歌剧呈现方式与传播方式的双重革新
此次举办的国际性歌剧电影展,既是中国歌剧电影作品在全球平台上的一次集中亮相,也充分展示了中国民族歌剧融入国际文化交流的一种文化自信,对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歌剧特别是民族歌剧,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外歌剧的一次重要交流,此次中方本土创作的5部歌剧电影和外方选送的8部歌剧电影均是备受青睐的世界经典剧目,欣赏这些高品质的制作版本,是对歌剧艺术在国内市场最好的宣传和推广,开启了高雅艺术试水以院线为代表的大众消费市场的先河。同时,国内外歌剧电影导演、制片人、技术专家、院线代表、歌剧艺术家等汇聚一堂,开展歌剧电影的专题交流,也将有助于中国歌剧、中国歌唱家在全球被广泛认知,对推动中国电影艺术多元发展,建立更加完善的电影文化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