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汉藏一家亲 文化交流不停歇
2016年09月28日
汉藏一家亲 文化交流不停歇
汉藏一家亲 文化交流不停歇

【热点回放】

湖北演出团赴西藏演出:探索“文化援藏”双向交流模式

“啊,山南,梦圆山南,我们拥抱在圣地雪山,把真情唱给白云蓝天,让日月捧起绚丽花环……”8月15日,在中国西藏雅砻文化节开幕晚会上,由湖北和西藏的艺术家共同创作演绎的歌曲《梦圆山南》,唱出了汉藏一家亲的深情厚谊,引发现场观众阵阵掌声,掀起整场演出高潮。

中国西藏雅砻文化节自2012年举办以来,今年是第一次由湖北省文化厅和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政府共同主办开幕晚会。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背景下,山南对口援藏省份——湖北省的文化部门创新援藏思路,克服资金不足等困难,将具有深厚底蕴的荆楚文化带到山南大地的同时,深度参与山南当地文化品牌项目的打造,让山南撤地设市后首次举办的雅砻文化节展现出不同以往的新气象、新风貌。

白云黄鹤的祝福送到山南

山南是藏民族的摇篮、藏文化的发祥地,有“藏源山南”之称。湖北省已经连续22年支援山南,先后派出了8批援藏干部。此次入藏参加雅砻文化节开幕演出,是两地文化的一次深度交流,同时也承载着湖北人民对西藏人民深深的祝福。为保证演出品质,湖北特派出由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武汉歌舞剧院、武汉邮政艺术团、秭归屈原艺术团青年舞蹈演员和优秀歌手组成的80余人的演出团队。

在各方努力下,融合了荆楚文化和山南藏文化的开幕晚会受到观众的高度评价。山南市文化局办公室主任鲍贤青表示,火爆程度出乎他的意料,由于门票紧张,他和家人都没有看上演出。

湖北省演出团为本届雅砻文化节带来了两场演出——开幕晚会《腾飞山南》和湖北优秀音乐舞蹈作品晚会《白云黄鹤的祝福》。演出节目是经过多轮筛选和斟酌确定下来的。《腾飞山南》晚会由湖北省演出团和山南市艺术团组成200余人的演出阵容,联袂演出了《洪湖水,浪打浪》、《山路十八弯》、《藏源雅砻》等艺术精品,以及《我在山南等你》、《藏汉一家亲》、《梦圆山南》等节目。其中《鼓魂》让观众眼前一亮,编舞巧妙地将西藏的背鼓、卓舞和湖北的苗鼓、梆鼓有机融合起来。不仅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更显出两种民族文化元素相互融合所产生的强大视觉冲击力,给观众以震撼。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赴藏演出的湖北艺术团中,秭归屈原艺术团是自告奋勇、自费前往的。这支来自屈原故里的艺术团在得知湖北将组团奔赴山南演出的消息后,积极筹划,主动申请参与本次文化援藏。该团的带队团长表示,文化援藏是一件大事,他们希望能为之尽一份微薄之力。

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陶宏家表示,全体演职人员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全力以赴完成演出任务,向西藏人民以及湖北、湖南、安徽等省市的援藏干部展示荆楚儿女的风貌,呈现了高水平、高质量的文化盛宴。

文化援藏“缺氧不缺精神”

据湖北省文化活动策划中心党委书记、两台晚会的总统筹李华山介绍,这是湖北省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化艺术进藏演出。自去年8月以来,主创团队先后4次进藏筹备组织联络,为雅砻文化节开幕演出和专场演出的节目排演打下了坚实基础。

由于此次进藏工作时间较长,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经湖北省文化厅机关党委批准,参加演出的34名中共党员成立了西藏雅砻文化节湖北演出团临时党支部。全体党员和演职人员从藏汉民族团结、藏汉一家亲的高度,发扬“缺氧不缺精神”的作风,确保了演出任务圆满完成。

山南早晚温差近15度,平均海拔3700米,这让演出团多人不同程度地出现高原反应,头痛、呕吐、发烧……8月13日排练开场前,记者在演出体育馆门口的救护车上见到了正在吸氧的武汉歌舞剧院青年演员徐喆。据现场医生透露,她是高原反应比较严重的演员之一,身体状况已不再适合登台,但在晚会群舞节目《崛起》中,担任领舞的徐喆强忍不适,继续参加排练、演出。像徐喆一样顶着强烈高原反应坚持演出的演员还有很多。这些年轻演员的坚持和努力让两台晚会的总导演唐静平动容,“看到他们,我很心疼,这些‘80后’‘90后’的孩子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决心、担当和情怀,也让我看到湖北文艺队伍的未来和希望。”

令人肃然起敬的是,79岁高龄的歌唱家才旦卓玛婉拒了其他方面的邀请,参加了雅砻文化节开幕演出,演唱了她的代表作《翻身农奴把歌唱》。面对这首在不同舞台唱了无数遍的曲目,才旦卓玛丝毫不敢懈怠。

10多天排练、演出,给湖北演出团年轻文艺工作者带来的不仅是“缺氧不缺精神”的经历,很多演员在与山南市艺术团演员同台演出后表示:“在这次文化援藏的过程中,藏族同胞的质朴、热情,以及浑然天成的艺术感悟,也让我们从他们身上汲取到力量。”

找寻文化援藏的“发力点”

近年来,湖北省文化厅对山南市文化局(市文物局)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给予鼎力支持,实施了雅砻剧院、艺术团排练厅改扩建和局院落整治等一批援藏项目,有力推动了山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同时,双方还大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由山南市艺术团组织的大型民俗风情歌舞乐《雅鲁藏布》赴湖北开展文艺演出活动,积极探索文艺演出市场化运作模式,有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湖北省文化厅以参与雅砻文化节为契机,创新援藏方式,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推动文化扶贫、文化惠民工作,使文化交流由单向输送变为双向交流。“今年湖北省文化厅与山南市政府共同承办雅砻文化节的两场演出具有特殊意义,汉藏演员同台表演、相互交流,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在舞台上融合碰撞,让我们看到文化援藏的一种新模式。”陶宏家进一步强调,要站在文化融合的高度看待援藏工作,文化融合不仅要让湖北文化走进西藏,也要让藏族文化走进中原地区。文化传承不能局限在一地,必须要放眼中华民族文化这样的宏大视野。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念,在两场演出中,两地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原创节目有歌舞《鼓魂》,男声独唱《我在山南等你》,汉藏民歌联唱《龙船调》、《心中的山南》、《黄鹤楼》、《琼结达娃卓玛》、《幸福歌》,歌舞《梦圆山南》等。这些原创节目进一步印证了湖北演出团的演员和编导们的一个共识:深厚的藏族文化资源,为今后两地艺术家共同创作艺术作品提供了天然宝藏。

湖北省第八批援藏干部、山南市文化局副局长王建文表示,下一步,湖北将深入调研,做好文化援藏规划,充分发挥文化人才和产业资源优势,与山南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推进两地文化人才交流和艺术精品的创作交流。

(以上来源:2016-09-02 中国文化报)

文化援藏:共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随着夜幕降临,在一阵悠扬的钟声中,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拉开了演出帷幕。2013年公演以来,这部讲述1300年前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故事的演出,已成为拉萨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文成公主》每年演出约180场,今年是第四个演出季,公演以来已累计接待观众超过75万人次,实现票房收入2.94亿元,成为很多游客来拉萨的必选旅游项目。”运营方负责人廖强告诉记者。

这是北京市实施文化援藏的一个例子。从改善提升西藏基础设施条件,到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文化援藏成为对口援藏工作中的亮点。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丁勇认为,文化援藏,共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丰富了援藏工作的内涵。

在西藏首个县级层面的实景剧《江孜印迹》演练现场,演员在导演的指引下一板一眼地排演。“150名主要演员,演出旺季每人月收入有3000元,淡季也有保底工资1800元。”上海援藏干部张裔说。

近年来,各个对口援藏省份根据本省及对口受援地的文化特点,探索寻找文化援藏“发力点”。吉林省对口支援西藏日喀则市过程中,帮助当地创办全国首个文化援藏主题网站——藏缘网,推动编纂出版《魅力后藏》书系,发起组织文化援藏理论研讨会等。

吉林省援藏领队、日喀则市常务副市长韩阳说,物质和精神是社会进步的两个“轮子”,两个“轮子”平衡,“车子”才能稳当。

“西藏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而援藏省份拥有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先进经验,通过文化援藏激活了西藏的文化资源。”丁勇表示,“目前,西藏建立起不少的文化园区,其中的一部分就是在援藏干部的谋划设计指挥下建立的。援藏干部还组织西藏民间团体或专业团体赴各援藏省份进行演出、展览等活动,增进了内地人民对西藏文化的了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孙宏年认为,文化援藏应将增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作为目标,着眼于为西藏发展提供各层级、各类型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以上来源: 2016-05-31 新华社)

文化援藏聚人心

5月8日,由吉林第五批援藏干部中心组发起,与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边疆学研究中心、日喀则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文化援藏与治边稳藏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国内学术界首次以“文化援藏”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

与会专家指出,“文化援藏”是全国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以支援西藏经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援藏”相辅相成,体现了治边稳藏战略和“凝聚人心”的思想,有助于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和实现西藏长足发展与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0多年来,吉林援藏干部一如既往地做好文化援藏工作。从援建日喀则吉林电影城,到建设日喀则民族剧院;从挖掘保护定结夏尔巴文化、萨嘎甲谐歌舞、吉隆达曼人文化,到推动唐卡产业化发展;从命名宣传“喜马拉五条沟”,到创办文化援藏主题网站;从加强西藏文化遗产保护,到助推当地文化繁荣发展;从加强西藏特色文化宣传推介,到促进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从开展文化援藏生动实践,到提升文化援藏理论高度……吉林一直在迈动文化援藏的大步伐,引领文化援藏的新动向。

继承+创新:开拓吉林文化援藏新境界

我省拥有文化援藏的优良传统。从2002年开始援藏以来,我省前四批援藏工作队,一直大力推进文化援藏工作,结下了累累硕果。

我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进藏后,把握援藏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在继承优良传统基础上,开拓文化援藏新境界。

第五批援藏干部总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韩阳说,物质和精神是社会进步的两个“轮子”,两个“轮子”平衡,“车子”才能稳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推进治边稳藏的关键时期,文化援藏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我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注重把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充分结合起来,把民生工作和民心工作充分结合起来,在支援西藏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开创性推进文化援藏工作,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我们做文化援藏的初衷主要有三点:一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夯实治边稳藏的思想长城;二是支援西藏文化建设,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加强民族文化交流,促进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援藏干部、日喀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梁辉介绍,援藏干部中心组组织实施文化援藏“五项工程”“十件实事”,全方位、成体系推进文化援藏工作,“现在,这"十件实事"已全部完成,不仅着力弘扬和保护了当地的优秀文化,更加强了吉林和西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我们交上了一份合格的文化援藏答卷。”

保护+发展:激发西藏文化繁荣新活力

从历史悠久的藏语到世界级文化遗产藏戏,从美轮美奂的宗教卷轴画唐卡到丰富多彩的藏族民俗习惯,从藏族同胞能说话就能唱歌的天籁之音到能走路就能跳舞的曼妙舞步……神奇壮美的雪域高原,孕育了神秘奇特的西藏文化,它的神韵和魅力,吸引着多少人的赞美和向往。

吉林援藏干部来到西藏后,感受到了西藏文化民俗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发现,许多寺庙的壁画因年久失修而看不清本来面目,许多优秀文化因缺少宣传和关注正逐渐边缘化,许多文化遗产因没有传人将失去传承,甚至一些文化遗产已经消亡……

危机感和紧迫感激发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吉林援藏干部决心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挖掘好、保护好、宣传好、传承好西藏优秀传统文化。

“援藏干部不仅关心西藏的发展进步与民生改善,也极为关心西藏传统文化保护。他们不仅力所能及地提供保护资金,更为重要的是带来了许多保护的新观念、新思路、新办法。”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丁勇充分肯定了文化援藏对西藏传统文化保护作出的重要贡献。

交流+融合:营造民族文化交融新气象

神秘藏戏《吉祥雪域》、大气磅礴的《土布加谐钦》,我省援藏三县的特色歌舞——定结夏尔巴歌舞《春之恋》、萨嘎甲谐歌舞《盛世欢歌》、吉隆同甲啦歌舞《晒手镯》,我省援藏干部创作的歌曲《珠峰脚下是我家》《援藏的思念》……

2014年7月,首次吉林—西藏文化交流周活动在长春举办。精彩纷呈的“中国梦·吉藏情”民族风情歌舞晚会,省歌舞团与日喀则民族艺术团首次同台演出,展示了汉、藏、蒙古、朝鲜等不同民族的代表性歌舞。

在吉林—西藏文化交流周期间,还举办了吉林省援藏工作摄影展、西藏唐卡艺术展、“吉祥唐卡”艺术研讨会、西藏文化旅游知识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交流促了解,以互动增感情,加深了吉藏人民友谊。

吉林援藏干部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吉藏两地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援藏,开启了文化通途,跨越万水千山,让不同民族的心灵,坦诚相见,心心相印;让吉藏两地文化,交流互补,携手相牵。文化援藏,在雄浑的青藏高原上,建起一座广阔的精神家园。

(以上来源:2016-07-03 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公室网站 )

【数据分析】

自古以来,汉族和藏族之间就有着相互往来、相互学习的传统。考古发现表明,早在远古石器时代,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先民就与当时的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西藏和中原发掘出土的旧石器,在类型和加工方式上有共同的工艺传统,带有华北旧石器时代的常见特征,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地方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交流的主导思想,汉藏文化交流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迅速发展,汉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汉族、藏族与其他兄弟民族携手并进,共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一种文化总是根据时代的需求来发展,藏族文化也是这样,不是一成不变,总是处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在发展过程中间,根据挑战的需要,他会决定吸收得多,还是保持得多。对藏文化来讲,与汉文化一样,从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需要学习的东西,比需要保持的东西多得多。藏族文化中很多传统的观念和技术,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生存、竞争、发展都必须得学习。一种文化的发展,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学习,不断地扩展;二是文化本身向纵深发展,提高文化本身的内涵。现在因为西方文化来得非常猛烈,在这样有限的阶段,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学习。当然这种学习,到了适当的时候,可能会经过一种转化以后,把它变成自己的文化,历史文化都是这样。所以我觉得文化学习是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途径。比如藏医的诊断,主要是望闻问切,还有一些尿诊、便诊的方法。西医进来以后,藏医诊断普遍采用化验、透视这样的手段,诊断更加准确、快速。同时在治疗病理药理方面,又保持了传统的内容。藏医跟西医的结合,使它提高了一个层次,让现代人能够接受。现在藏医发展非常好。各个地方的藏医院,门诊量不比人民医院门诊量小。藏医是现代和传统结合的典型。

文化交流的结果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汉族、藏族宗教思想文化交流的硕果,就是基本上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确立了谁也离不开谁的新型民族关系。今天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绚丽多彩、底蕴厚重、内涵丰富,乃是历史上各子文化体相互交流的结果。汉地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不断与藏族等民族文化接触、交流、冲突、融合,赋予了文化整体性以旺盛的生命力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格,使得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川流不息,整体性为文化交流预设了平台和目标,多样文化的交流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在数千年的友好往来中,汉藏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密切关系,贯穿于生产生活方式、雕版印刷、宗教信仰、佛经翻译、文史典籍、工艺美术、天文历算、医疗体育、文化艺术等各个层面的黄金纽带,为推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