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全国多地区注重爱护乡村文化
2016年06月20日
全国多地区注重爱护乡村文化
全国多地区注重爱护乡村文化

山西“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留住乡土文化的根脉

一架破旧的纺车,一个古老的石碾子,一盏发黑的煤油灯……“我们仿佛看到祖辈用勤劳的双手劳作,它激励我们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把先辈艰苦创业的精神传承下去。”14岁的周永安日前在参加山西省临县三交镇综合文化站青少年“文化记忆、精神传承”活动后,写下了这样的感想。“乡村文化记忆”的种子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心中悄然萌发。

2015年5月,山西省启动“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从全省遴选112个乡镇作为首批试点,通过资源调查、分类整理、建立档案等途径,保护和展示乡村文化记录、文化场所、文化实物等文化资源和文化记忆。以此为基础,山西今年再次遴选318个乡镇开展第二批试点工作。“至此,试点总数占到全省乡镇总数的1/3,这将完善‘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工作机制。”山西省文化厅厅长张瑞鹏说。多方联动“记忆”乡愁、“互联网+”“助力”乡愁、生产性保护“开发”乡愁,已成为三晋大地的一道亮丽风景。

暮春时节,草长莺飞。山西省襄垣县虒亭镇一处院落,对联“寻古迹访民俗传承文脉 说农耕话桑麻记住乡愁”十分醒目,屋檐左右两侧各挂着代表二十四节气的红灯笼,屋内旧农具、老照片等分类错落摆放,LED射灯、玻璃罩等装饰一应俱全,图文资料、电子档案整齐有序。在这家虒亭乡村文化记忆馆230余平方米的空间内,共收集各类文化资源信息4000余条、实物2000余件,建有30个村的乡村文化纸质档案和资料数据库,并仍在补充更新。

“我们按照县城举龙头、乡镇强龙身、村子舞龙尾工作思路,形成了互为依托、相互链接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乡镇文化记忆展览馆——乡村文化展示馆’文化记忆链条。”在虒亭乡村文化记忆馆,襄垣县县长胡三虎指着墙上的村史变迁图说。

“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省市县乡村联动,山西省文化厅专门印发“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工作方案和工作手册,以县级为单位组织推进,将乡村记忆工程目标任务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并安排扶持;以乡镇为依托组织实施,组织所属行政村认真执行规划方案,落实工作要求;以行政村为基础开展工作,对各类物质和非物质的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普查、建档、展示、利用。

国有史,邑有志。留得住乡愁、记得住乡音,关系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文关怀和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怎样使青少年等群体对此感兴趣是一项重要课题,而借助“互联网+”是一个好抓手。

晋中市依托网站开展网络数字“非遗体验馆”,让社会大众足不出户便捷参与导览、资料搜录、知识链接、学术探讨等网络虚拟体验活动,并开设了乡村文化记忆专区。襄垣县2015年3月开通“文化襄垣”微信公众号,对全县1080个村庄进行记录、拍摄,全方位、立体式推介襄垣乡土文化。该微信公众号开通至今,共编发乡土文化微信120余期,点击量突破30万人次。襄垣县还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襄垣鼓书中精选曲目,将其以动漫形式呈现,深受青少年欢迎。 传统技艺等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特色鲜明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如何开发利用,怎样创新发展、传承有序,使老百姓可看可学,这曾是摆在山西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似乎让这道难题有了初解。

长治市非遗体验馆实行无假日对外免费开放,将活动空间延伸到馆前广场,石磨石碾、老街台门、窑洞土炕等地方文化元素集中在馆内外,春节年俗体验,妇女节女红展示,重阳节开展家训讲演……非遗在这里活起来。芮城县将“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与“一村一品”创建工作相结合,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传统布扎、桃木雕刻、剪纸制作已成规模。

襄垣县以省级非遗项目襄子老粗布手工制作技艺为基础,建立生产性保护基地,扶持襄子老粗布有限公司,成为集生产销售、展览收藏、研发培训、旅游观赏、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产业创意园区,以“公司+农户”经营模式,走原生态纯手工家纺生产之路,年销售收入达到近亿元。根据民俗资源丰厚、历史古迹众多的实际,平遥县东泉镇启动了打造民俗体验、林区休闲、红色乡村旅游带计划,乡村文化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核。孝义非遗体验馆每年分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民俗三大类开展评比活动,通过设立优秀民间艺人奖、带徒传艺奖和学艺有成奖,对传承人及弟子发放补助资金,非遗保护传承的效果立竿见影。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广大基层农村提供什么、提供多少、由谁提供,农村文化站的作用关键。把‘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有利于切实解决农村文化站无场地、无设备、无人员、无活动等空壳化问题,意义重大。”张瑞鹏说。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杨渊 郭志清2016-05-26)

山东乡村记忆工程将建56个乡村博物馆   

大众网记者从今天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16年山东将深入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建设56个乡村(社区)博物馆,省文物局计划通过一年的建设提升工作,使56家乡村(社区)博物馆都基本符合《博物馆条例》的有关规定,在软硬件方面达到免费开放的要求。   

在今天上午发布的2016年山东省“文化惠民、服务群众”16件实事中,包括“深入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建设56个乡村(社区)博物馆”这项工作。据省文物局副局长周晓波介绍,56个乡村(社区)博物馆分布于全省17个地市,36个县市区。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民俗博物馆,共有36个,主要是通过展示源自本乡本土,有代表性的器物、影像、图片和文字,以“民俗馆”、“乡情展”的形式,全面记录乡村的沿革、变迁;另一类是非遗传习所,共有20个,主要是利用表演类演出场所、排练场所、遗产项目作坊、传承人住所等多种场所,展示与乡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接相关的实物、传统技艺及影像资料。目前,已经省级备案的有19个,其他37个还未经省级备案。   

在具体建设提升措施方面,将结合前期“乡村记忆”工程普查,3月份将专门开展一次乡村记忆博物馆建设情况调查,摸清摸准56个乡村(社区)博物馆的现状、下一步计划建设提升项目内容及经费预算等具体情况;同时结合举办全省打造特色博物馆专题培训班,把56个乡村(社区)博物馆负责同志全都培训一遍;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今年,省文物局计划从文物保护经费中列支1000万元重点用于56个乡村(社区)博物馆建设提升。

周晓波说,计划通过一年的建设提升工作,使56家乡村(社区)博物馆都基本符合《博物馆条例》的有关规定,在软硬件方面达到免费开放的要求。在硬件方面,要具有固定馆舍,建筑功能区块布局合理,且室内环境整洁,空气质量较好;通过现有基础上的提升改造,打造主题明确、凝聚乡愁、特色明显、展品组织合理、文字说明准确、形式设计较为新颖,能充分反映当地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历史变迁、生产生活习惯的基本陈列;具有反映当地生产生活、凝结乡村记忆、形成基本体系的一定数量的藏品;有满足收藏需要的一定面积的库房,配备基本适应藏品存放环境要求的设施、设备;具有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按规定和要求配备的安防、消防设施设备。在软件方面,年底前,在已完成省级备案的19个博物馆之外,再推动其余30多个博物馆完成省级备案,努力使56家乡村(社区)博物馆全部具备举办临时展览的基本能力、开展一定范围社会教育活动的能力、满足不同群体认知需求的讲解水平,基本形成严格、规范、健全的博物馆管理各项制度。

(以上来源:大众网,樊思思2016-03-21)

留住三晋“乡村文化记忆”   

寻找结合点 确定辐射点

长治市依托公共文化网站开设“非遗体验馆”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专区,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参与体验导览、乡土记忆、资料搜录、知识链接、学术探讨等网络虚拟体验活动,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非遗保护利用和乡村文化的互融共生。

襄垣县开通“文化襄垣”微信公众号,以“唤醒历史记忆,传承文化根脉,繁茂文明枝叶,守护精神家园”为主旨,全方位立体式系统推介襄垣文化。去年开通以来,每天发送乡土文化微信,关注量与日俱增。并依托文化馆网实施的“互联网+”文化记忆,具有极高的公信度和权威性,吸引了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广泛参与,开通至今,共编发乡土文化微信120余期,点击率突破30万人次。襄垣县县委书记张志刚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中,该县初步形成了村、镇、县三级挖掘保护展示、利用新格局。厘清资源底数,开展文化普查,以点带面,以虒亭镇为试点,组织文化局和各个行政村文化管理员,以及志愿者深入每村每户进行深入细致的入户普查、田野调查。仅虒亭镇30个行政村就收集各类文化资源4000余条。他们把乡村文化记忆与非遗保护和生命体验理念相结合,大胆尝试体验,在调查搜集整理了全县2200余项民间非遗资源、10大类近4000条信息、89本老剧本曲谱、817件实物等基础上,建成了我省第一家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带动了各乡镇、村寨乡村文化记忆展(厅)室的建设。体验馆无假日全天候对外免费开放以来,接待不同年龄段的参观者达5万人次。目前,该县已有虒亭、下良、王村、善福、西营等乡镇建起了相当规模的乡村文化记忆展览馆。

潞城市将“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与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和谐村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巩固提升等有机结合起来,协同推进。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各乡镇把“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根据各村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确定条件好、文化资源多的村为开展“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的辐射点,如召开相关人员座谈会和面对面访谈相结合,了解信息同实地调查相结合,田野作业同实物调查相结合,知情人回忆同查阅资料相结合,访老人、访知情人、访名人,查实物、查资料、查户主。

着力建立长效机制

乡村、社区的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平台,延续乡村历史文脉、丰富城乡建设内涵。忻州市文化局局长徐茂斌说,忻州根据自身实际,总结梳理出以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风格迥异的黄河文化、雄浑悲壮的边塞文化、启迪后人的红色旅游文化、群星灿烂的名人文化、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文化、异彩纷呈的民歌文化、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民间工艺文化为代表的忻州文化,并分类指导,寻求突破。

系我省的一项创新性文化工作

汾阳市三泉镇从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红色文化等角度全方位采录,目前三泉镇北榆苑五岳庙已修复完善元朝建筑,占地面积10亩;义丰北村明朝建筑相公庙正在修复庙宇和戏台,占地面积5亩;任家堡村正在恢复修缮清朝建筑古院落、古牌楼,占地面积2亩。

临县三交镇通过问、闻、摄、录、计的方法,走访了500余名有文化素质的长者,拍摄了120余处保存完好的文化遗存、遗迹,整理了2万余字的文字记录,统计了1180余个各门类数据,收集陈列了200余件实物。从村落基本信息、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实物、生产生活、庙会节日信仰、礼俗与游艺、图文信息、语言习俗等9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同时,为了便于工作,留存了一村一拍的村域村貌展板,建立了调查台账与实物登记台账。

省文化厅厅长张瑞鹏说,“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是我省一项创新性工作,文化部对这项工作非常关注和支持,希望我们先行先试,大胆创新,为兄弟省市在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走出一条好路子。该工程的实施,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广泛性,让村民成为记忆的主动保护者。这次会议在襄垣县召开,既是一次总结部署会,又是一次重点工作推进会和经验交流会,还带有现场会的性质。在省、市推荐的基础上,这次遴选出318个乡镇作为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第二批试点,加上第一批的112个试点,试点总数占到全省乡镇总数的1/3,通过这些试点的实践不仅可以完善该项工作长效机制,走出保护利用我省乡村文化资源的新路子,而且也为圆满实现2020年“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乡镇全覆盖夯实基础,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载体,为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和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增添内容。

(以上来源:山西新闻网,史莉2016-03-14)

【数据分析】

容颜渐去的乡村文化急需保护 亟待重视

“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的落脚点是保护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受气候、空气、人为等因素影响,近年来,不同地域的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和遗失。

21世纪的人们过多地看重对文化遗产效益的开发和利用,却缺乏了应有的爱护意识。直到发觉自己情感寄托的载体发生了岁月年轮的变化时,才愈发清醒起来、忏悔起来、行动起来。可喜的是全国很多地方已经树立了强烈的保护意识,这是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是难能可贵的。

“乡村文化记忆工程”重在贯彻落实,贵在长期支持

不同省市经过近两年的前期准备和摸查工作,对所在省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并适当采取初步的保护措施。不同地区量体裁衣,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方案,积极落实,刻不容缓。

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的贯彻落实,必须依靠公民自身。首先要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电视新闻、广告宣传以及思想传播等途径培养广大公民对“乡土”的热爱之情,而后通过介绍乡村文化保护方案与大众的情感需求相契合;最后要号召并呼吁广大民众积极践行对乡土文化的保护、积极思考更得当的爱护方式、积极探索爱护和利用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宣传乡土文化的优势。

接地气的“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受多地“追捧”

不同的地域因自身历史人文自然条件的不同,拥有着不同的文化遗产,有自然的,有人文的,有可再生的,有独一无二的……山西和山东两地对“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的高度重视是近乎吻合的,双方都试图保护民众记忆的“最真实片段”,还原儿时记忆的“最纯真画面”。但是两者在工程建设中采取的不同方式、不同口号只是说明了两省在达成目的时采取的道路不同而已。山西多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山东则更侧重于以点带面。归根结底,“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受益最多的仍是民众,这一民生工程是切实与民众的幸福感联系在一起的,是民众最直接感受乡土文化、认识乡土文化、热爱乡土文化的“幸福工程”。

文化遗产来之不易,优秀文化值得传承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沉淀的成果,它来之不易,我们应视其为珍宝,想尽办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不只是保护民众记忆的民生工程,更是为了保护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美好记忆。这一工程不仅关系广大民众的幸福感、更是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提高乡村竞争力和发展实力的一大举措,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