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关爱特殊人群 深度推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2016年06月07日
关爱特殊人群 深度推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爱特殊人群 深度推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热点回放】

广西柳州市柳南区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特殊人群新路子

由于子女在外地工作,广西柳州市柳南区河西路十一冶社区的89岁老人潘凤桥平日在家很是无聊。幸好有社区服务站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每天在那里与同龄伙伴们一起唱唱歌、打打牌,潘凤桥的晚年生活越过越有滋味。

在柳南区,有一群如潘凤桥老人一样的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他们是有着特殊需求的群体。自2015年列入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单位以来,柳南区以覆盖全辖区的公共文化设施为主要服务阵地,由政府主导,广泛吸纳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通过文企结合、文教联动、文社协作的服务方式,走出了一条公共文化服务特殊人群的新路子。

保障特殊人群的文化权益

2015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的十一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设有日间照料室、健身室、阅览室、影音室等10多个功能室,为社区内60岁以上有需要且能自理的老人提供日间照料、饮食、保健、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据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主任韦源介绍,像潘凤桥这样的老人在中心有70多个,除了日间的照料,不少老人还自发组成了文艺团队,经常性开展活动。

除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老年大学、社区文化艺术节、老年文艺展演等多种平台给退休职工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娱乐选择。同时,柳南区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残弱群体也搭建了适合他们的文化阵地。

保障特殊人群能够均等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权益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民生问题。作为柳州的工业老城区,柳南区国企多、企业化社区多,因此辖区内工人多、退休职工多、外来务工人员多、随迁子女多、残疾人及低保户多。为满足特殊人群的文化需求,柳南区目前正在研究制定《柳南区为特殊人群提供公共文化标准化均等化服务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服务对象和服务标准、目标步骤等内容,使为特殊人群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有章程可循、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查。

网格大数据助力精准服务

据柳南区民政局数据统计,辖区内登记的退休工人有4.9万人,进城务工人员14.02万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就读子女24033人,低保户2249户,持证残疾人8613人。如何准确定位这些特殊群体,是实现文化服务精准推送的关键所在。而柳南区自主研发的网格信息化管理系统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法宝。

2011年,柳南区率先在柳州市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将61个社区分成了977个网格,每个网格对应1个网格员,由网格员负责所属网格的信息采集和对点服务工作。2013年,柳南区网格信息化管理系统研发工作启动,并于2014年正式投入使用。只要登录该系统,辖区内特殊人群的详细登记信息就能轻松掌握。

管理系统还实现了向下层网格发布任务和向上级管理机构反馈信息的功能,全面、规范的功能设置对配合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很大意义。“下一步,我们将着力细化文化类大数据的采集,培育网格员采集文化大数据的能力,加强基层文化信息的反馈,使网格化管理更好地运用到为特殊人群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当中。”柳南区民政局副局长周成表示。

特殊群体“特殊对待”

“八百标兵奔北坡……”柳南区实验小学二年级的黄嘉伟放学后参加了学校的播音兴趣班课程。因父母来柳务工,黄嘉伟随迁到柳南区实验小学就读,学校的兴趣班课程让他不仅学到了一门特长,也交到了不少朋友。

结合“一校一品、一生一特”教学模式,柳南区在随迁子女比较集中的12所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文化艺术教育培训。此外,还在随迁子女比较集中的社区成立“候鸟港湾”随迁子女综合教育服务阵地,通过专题讲座、科普展示、电影展播等形式,使随迁子女享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文化艺术教育。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柳南区文化体育和新闻出版局局长覃捷说,在公共文化服务中要打破传统公共文化建设“一刀切”的服务模式,更加注重公共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凸显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性化。

为此,柳南区根据特殊人群的特点分别量身定制了不同的服务模式。在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河西、潭西、银山街道的社区,建立了5个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活动中心,搭建一个个触手可及的“文化服务站”。在残疾人、低保户、低收入群体聚居区,组织“送欢乐下基层”“文化大餐季季送”“月月播爱心电影专场”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让特殊群体享受到免费看演出、观电影、参加活动的公益服务。

同时,依托6个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创办老年大学,支持专业和业余演艺团体定期深入农村、社区,为退休工人提供公益文化服务,并举办各类培训和比赛,为老年人搭建展示才艺的舞台。通过采取有层次、有针对性、有持续性的系统措施,柳南区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得到很大程度上的保障。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05-24 文宣 )

公共文化服务为特殊群体“暖心”

创建平台、创新形式,努力保障特殊群体享受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权利,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是我市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重要目标之一。

“40年来,我是第一次走进剧院看大戏。”去年的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剧目展演中,我市设置残疾人专场,40多岁腿部残疾的裴成来看完大戏激动地说,“和平常收音机和电视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样,特别真实、震撼。”为特殊群体送去文化享受是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为此,我市每年的黄梅戏展演周和重大文艺活动,都会安排农民工专场、残障人士专场、环卫工专场、建设者专场等,组织特殊群体免费看演出。同时,持续开展送电影、送图书、送演出、送讲座,进入建设工地、敬老院和残障人群;还组织文化志愿者开设“农民工课堂”。

“图书馆为我们残障人士提供了平台,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共同走出人生的阴影。”3月19日,正在太湖县图书馆“看”书的吴志生说。为了给残障人士提供便利的文化服务,我市市、县各图书馆均开设残障阅览室,配置盲人有声阅读设备和盲文图书。

除此,特殊群体还走上文化舞台,成为“种文化”者。村农民文化乐园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常年组织特殊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他们自创、自演,既为特殊群体提供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文化平台,也培育出了不少文化能人。

(以上来源:安庆新闻网 陈建球 江露露2016-03-23 )

关爱特殊群体——文化低保乐民生

背景 九龙坡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文化生活建设,九龙坡区抓住示范项目创建这一契机,把特殊群体文化工作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企业(社会组织)紧密合作,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除保证特殊群体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外,还提供专属文化服务,进一步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做法 丰富活动内容,提供专属服务。结合世界读书日等,与瀚然文化有限公司合作,面向进城务工人员、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群体开展赠书活动;春节期间,图书馆协同网吧特别策划“温暖回家路”活动,免费帮进城务工人员预订回家车票。

强化阵地建设,保障文化权益。通过政府出资,企业(社会组织)捐赠的形式,专门在区图书馆的老年人阅读区、盲人阅读区增设老年人、盲人书目,为特殊人群阅读提供便利;区文化馆专为老年人及外来务工人员开设声乐、舞蹈等培训班;与学校、企业等签订协议,组建基层文化活动基地15个,其中专为未成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设置的活动基地各2个。

加强队伍建设,整合服务资源。打造“以在编干部为基础,专业人才为骨干,企业(社会组织)人才为支撑”的文化志愿者队伍,重点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提供文化帮扶。

政府、企业责任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经过两年多的示范项目创建,九龙坡区改变了过去由政府单一提供特惠服务的模式,联手企业(社会组织)共同为特殊群体提供服务,引导社会大众共同关爱特殊群体,凸显了政府和企业(社会组织)的责任担当。

文化帮扶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目前,九龙坡区引导文艺骨干1.97万余人加入文化志愿者队伍,品牌项目“‘喜阅’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被文化部评为2013年“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示范项目。

特殊群体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积极性不断增强。通过多元化的文化帮扶措施,形成了如“流动的风景线”“温暖回家路”等一系列文化品牌,激发了空巢老人、农民工、残疾人、留守儿童等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2016-05-13 )

【数据分析】

如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百姓关心和关注的焦点问题。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就是要推动公共文化的有效供给,政府提供给老百姓的真正是老百姓所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从人的基本需求分析,这是一个十分低的要求,但从社会发展理论分析,这也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基本的立足点就是要补齐短板,兜好底线。补齐短板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在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中还有很多薄弱环节,比如说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一些困难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还很多薄弱环节。兜好底线,是说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也是保基本,确保全体公民不论民族、收入和地位差异如何,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这也是实现好供给侧,以人为本、公正平等的价值理念在公共文化领域的体现。

在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全国一盘棋”,所有的老百姓都需要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和滋润。而在“全国一盘棋”的思维模式下,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说,就需要有着整体和局部不同战略布局的逻辑。从整体概念上分析,公共文化服务不能够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尤其是不能够出现城市集中而乡村凋敝的现象。更不能够出现在城市范围内,个别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过度集中在几个大型城市的现象。有鉴于此,在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必须能够做到城市和乡村的平衡,也能够做到城市与城市、乡村与乡村之间的相对平衡,这才是均等化的基本要求。正如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指出,文化均等化重点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城乡均等。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并明确要根据城乡常住人口变化,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均衡配置城乡公共文化资源。二是区域均等。要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扶贫项目,并落实取消贫困县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等相关配套资金的有关政策。三是群体均等。要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重点保障这些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