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乡村文化旅游精准发展探究
2016年06月01日
乡村文化旅游精准发展探究
乡村文化旅游精准发展探究

【热点回顾】

山阳县长袁良善现场督导漫川文化旅游名镇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5月18日,县长袁良善带领县住建、水务、交通、旅游、国土等部门同志,深入漫川人家二期、古镇社区、小河口美丽乡村等项目建设现场,实地督导漫川文化旅游名镇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县委常委、副县长周建政一同督导检查。

袁良善现场察看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听取了相关责任单位项目建设任务汇报,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袁良善强调,一要坚持规划引领。各责任单位要结合建设中发现的问题,加快北广场、秦楚街、回民街、水上夜市等核心区域和关键节点的规划设计和提升,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指导性。二要坚持彰显特色。要立足水资源、文化资源等自身优势,充分吸取各地古镇建设经验,本着向历史负责的态度,将漫川建设成为“一街一景、美不胜收”的全国文化旅游名镇。三要坚持问题导向。各责任单位要针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拆迁、环境保障等制约建设进度的突出问题,要敢于碰硬、勇于创新,拿出有效办法,确保项目建设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四要坚持任务倒逼。漫川文化旅游名镇及美丽乡村建设已列为市上拟观摩项目,各责任单位和项目承建单位要进一步细化方案,明确时限,强化措施,大干快上100天,确保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以上来源:陕西地方快讯 于佳斌 2016-05-22)

“美丽乡村+文化旅游”的生动样板——来自馆陶县的调查报告

馆陶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带,作为省级贫困县和黑龙港流域平原农业县,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民意、留住乡愁,突出特色、做强产业,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与文化旅游结合的新路子。2015年国庆长假期间,该县打造的粮画小镇、教育小镇、黄瓜小镇、花木小镇、杂粮小镇5个村庄对外开放,7天游客突破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0万元。今年春节期间,该县组织开展了“美丽乡村过大年”活动,初一至初六的6天时间里,5个小镇累计接待全国各地游客33万人次,再现火爆场景。

一、重设计,因地制宜出特色。坚持规划先行,宁留空白、不留遗憾,立足村情实际,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布局、各功能分区、微景观塑造等进行精心设计,体现特色和品位。   

突出人文特色。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充分搜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故事、传说、名人轶事等,使美丽乡村建设更具历史厚重感和文化生命力。粮画小镇所在的寿东村,以粮食画为产业,充满艺术气息,定位是创作氛围浓厚的艺术小镇。教育小镇所在的王桃园村,125户、500多人的村子走出了100多位大学生,崇文重教的底蕴深厚,是莘莘学子的心仪之地,定位是宁静温馨的书香小镇。   

突出产业特色。坚持以产强村、以富促美,通过四种模式,打牢美丽乡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一是引入产业。寿东村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引入海增粮艺这一专门制作粮食画的企业,实现村企合作,形成致富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挖掘产业。王桃园村对教育现象进行挖掘,形成卖点,使之成为旅游产业的支撑。三是整合产业。杂粮小镇所在的郭辛庄村,在原有种植传统下,整合北方所有杂粮品种,通过与中科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四是做强产业。黄瓜小镇所在的翟庄村,将原有的黄瓜产业做大做强,同时谋求绿色旅游、技术输出等新的发展方向。   

突出旅游特色。注重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开发和创意,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元素上下功夫,增强旅游服务功能。打造的各个特色小镇,街道干净整洁,民居错落有致,满地绿树红花,各具风格、形式多样的农家院、乡土文化展示厅、老电影放映屋、传统小吃作坊等旅游创意点,彰显了乡村特有的恬静优雅之美,吸引众多游客徜徉其中、驻足观望、流连忘返。

突出环境特色。坚持走绿色生态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把美丽乡村的核心卖点落在“美”上,用“美”的环境引导方方面面的建设。走进馆陶已建成的首批美丽乡村,浓郁的乡土风情扑面而来:被弃用的大粮食缸种上花草,错落有致地摆成了一景;石磨、轱辘、碌碡、老井这些传统村落印迹,载满幽古之情;百年土房、纺车、织布机、煤油灯,唤起人们对故乡“美”的记忆。

二、重建设,因势利导巧投入。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筹集和使用方式上,精准投入、科学引导,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探索了市场化融资运作模式,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

财政资金撬动。政府主要通过投入引导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如修建道路、垃圾站、污水处理厂、供气、供暖设施等,让村庄具有市场运作的条件和可能,以此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截至目前,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共投入资金2.8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2000万元(仅占7%),群众自筹800万元,整合社会各类资金1.2亿元,吸引工商资本6000万元,有效化解了资金瓶颈难题。

村级自筹促动。集体经济壮大有能力的村,率先拿出积蓄,投入村“两室”建设,扩修村内道路、建设文化广场。翟庄村是“中国黄瓜之乡”,依托黄瓜产业年均集体收入100余万元,分别建设了村史馆、黄瓜大学、县委旧址等,有力支持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

民资涌入牵动。注重村企共建,通过先行企业示范带动,让众多企业看到美丽乡村建设的美好愿景,主动加入进来。金隅集团为粮画小镇寿东村捐资100万元作为村发展基金;海增粮艺有限公司除在村内建设粮画加工厂外,还投资20万元修建道路1公里。黄瓜小镇翟庄村,由中国黄瓜研究所、河北工程大学参与共建。杂粮小镇郭辛庄村,由中国农科院参与共建。花木小镇所在的李沿村,由冀南花卉公司参与出资建设。民资的大量涌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动力、增添了活力。

三、重效果,因陋就简锁乡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没有扔掉老物件,没有拆掉老房子,而是把这些有历史的东西保留了下来,作进一步包装提升,留住了美好,锁住了乡愁。

传统现代相融合。在保护传统方面,修复保护了一些年龄较大的老房子、老水井、古树等,保留村庄记忆符号,抢救性搜集了农村中的石磨、石滚等各种老农具、老物件,最大程度保留了村庄的原汁原味,留住了乡愁和记忆。同时,在改造中积极融入更多现代时尚文化元素,让新旧文化在农村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教育小镇王桃园有音乐厅,粮画小镇寿东村有咖啡屋,让村民和游客在田园式的农村中享受城市般的品质。

面子里子相协调。在提升面子方面,推进改厕、改厨、通路、通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基础功能;对村庄主街道、胡同、闲散宅基、房前屋后进行绿化,改善了生态环境。在强化里子方面,利用村民学校、荣誉室、广播站以及村歌、村规民约等载体,提升村民整体素质,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厚道、公道、正派、勤奋、开放等品质的美丽村民。

生态生活相统一。垃圾站、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变了过去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恶劣环境,既有助于保护生态,又能方便村民生产生活,提升幸福指数。环境也改变了人,广大村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也渐渐养成了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方式,纷纷种植花草、绿植,装点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形成了保护生态与方便生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四、重协同,因人成事聚合力。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借助外在力量,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了协同协力、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

上下协同。县委常委直接分包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并从县直各单位选拔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到创建村任第一书记,组建特色小镇建设团队,实现资源下沉、工作下沉、干部下沉,把工作做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心坎里。打造的15个特色小镇全部选派了第一书记,全心投入,示范带动,贡献智慧和力量。

内外协同。对内注重挖潜,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力量,同心协力,共同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对外注重借力,利用网络资源,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建设农村淘宝实体店,打造了“互联网+美丽乡村”的新模式。充分发挥人脉资源优势,用好外地馆陶人和在馆陶外地人两种资源,谋划打造国防小镇、足球小镇等新一批特色小镇。

干群协同。坚持干部带头,尊重群众首创,发挥干部和群众两个积极性。各级干部身体力行,主动当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带头人。通过组织村民观看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电教片,学习借鉴省市先进村面貌改造提升经验,强化群众主体意识,激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广大群众积极配合做好土地流转和闲置宅基地回收等工作,增强了干群协同创建美丽乡村的原动力。今年春节假期,来自县直单位和乡镇的400多名党员干部到小镇开展志愿服务,每天上午8点到晚上10点,疏导交通、规范摊点、应急值守,有力保障了小镇的交通顺畅、环境整洁和节日的欢乐喜庆、安全祥和。

(以上来源:新华网 吴广东 2016-02-17)

四川省第七届乡村文化旅游节走进巴中通江

近日,由四川省旅游局、巴中市人民政府主办,巴中市旅游局、巴中市农业局、通江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四川省第七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春季)通江分会场暨第二届巴中云顶茶文化旅游节”在通江石牛嘴广场开幕。活动为期三天,展现了“田园农业风光”,呈现了“本土文化大餐”,凸显了“生态特色魅力”。各分会场进行了“茶艺表演”,“农家美厨大赛”,“春茶采摘”,“摸鱼比赛”,“农趣运动会”等8大主题活动。数十万游客乐此不疲。来自中央、省、市20多家媒体现场参与报道。周边达州、广元、南充等城市旅游部门互动观摩。 视听新盛宴。

“大田秧苗行对行,手杵秧棍薅秧忙,唱着山歌齐欢笑,幸福生活万年长。”《耳乡娃》、《巴山背二哥》、《梨园坝山歌》、《薅秧歌》等节目异彩纷呈。那一声号子足以让对面的女孩看过来;那悠扬婉转的古筝,总让小伙子们浮想联翩;那柳条般的身影,总让迷惑的青春徘徊在十字路口。

垂涎三千尺。在民胜鹰歌嘴葡萄庄园隆重上演了“农家美厨大赛”,“银耳包子”、“吉祥三宝”、“一掌定乾坤”、“荷塘月色”、“千年灵芝”、“诺水乡情”等美味佳肴在锅碗瓢盆的演奏中,让人垂涎欲滴。

地上摘星星。几十亩草莓园繁星撒地,那晶莹剔透的草莓又如红色的珠宝,任你挎着篮子采摘,悄悄的放一颗在口里,甜甜的、酸酸的、滑滑的…..这些都是无公害的草莓。

闻香采茶妹。漫山遍野的茶树,绿波荡漾,清香扑鼻,翠绿欲滴。“绿色茶裙一色裁,妙手笑脸粉蛋开,乱入茶中寻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鱼米闹农趣。你见到过这样的摸鱼场面吗?成百上千的人卷起衣裤,光着脚丫,在水中和鱼儿捉迷藏,和朋友玩水仗…..身上,头上,脸上沾满了泥水,不用化妆也萌萌哒,美美哒……

田间运动会。来吧!递水奔跑,让笑脸映在水盆;爬树登高,秀秀你的攀爬技巧;插秧比赛,看谁又好又快;掏拾野菜,惬意泛出满满哒…

婚礼民俗重。哇!定是那勤劳、善良的放牛郎打动了山妹儿的芳心,唢呐吹得好欢,桥子颠的好圆……新郎,快点儿揭开新娘的盖头来!

近几年来,巴中市通江县立足自身资源,抢抓发展机遇,坚持“生态支撑,绿色崛起”发展战略,积极完善创新旅游体系,不断丰富和提升旅游业的外延和内涵,做实做强“全国知名红色生态旅游”,全县旅游业持续健康蓬勃发展。据悉,2015年全县共接待旅游游客430万人,实现旅游收人30.6亿元,其中接待乡村旅游游客135万人,实现乡村旅游收人7.5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24.5%。成功创建国家旅游扶贫示范村1个,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3家、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2户,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3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8个,四川省乡村旅游精品村寨1个,四川省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经营点6个,四川省知名农家乐2家,三星级乡村酒店4家、二星级农家乐27家、民宿旅游达标户9个、全县各类“农家乐”经营户达200多家,熊纯华等5名通江人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带头人。同时,还有“东郡水乡”、“鹦鸽葡萄园”、“梨园坝古村落”、“金山茶乡”等乡村旅游品牌。

此次活动主题是“川陕记忆.巴山茶事”,展示以“巴中云顶”茶为代表的“巴食巴适”农特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资源优势,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以上来源:巴中文明网 王爽 2016-05-18)

【数据分析】

陕西山阳县、河北馆陶县以及四川巴中市的乡村文化旅游建设推进的有声有色,充分利用地域特点,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将乡村文化很好的保留下来,同时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拉动的作用。其中馆陶县以及巴中市的乡村旅游精准发展遥遥领先,值得借鉴。

一是田园农业旅游模式。馆陶县打造的粮画小镇、黄瓜小镇、花木小镇、杂粮小镇以及巴中市通江县的“东郡水乡”、“鹦鸽葡萄园”、“梨园坝古村落”、“金山茶乡”等乡村旅游品牌都是利用农村田园景观、特色农产品吸引游客,通过开发农业、林业、花卉、渔业、牧业等不同特色主题的田园农业游、田园观光等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生活、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对小镇的资源要求较高,其更侧重于生态农业综合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相辅相成,以农村田园景观为特色。因此,各地区乡村应因地制宜,有选择的发展这种文化旅游模式。

二是休闲度假旅游模式。巴中市通江县打造的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旅游、三星级乡村酒店等乡村旅游方式为游客提供了休憩、度假、娱乐、餐饮等服务,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乡村依托优美的自然风景、周围的田园风光和民俗文化同城市有限的空间、拥挤的人车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乡村成为城里人首选的休闲旅游甚至度假的去处,而通过在乡村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提高度假生活的便利性,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城市人,让去乡村休闲度假成为一种时尚,因此,郊区以及城市周边乡村地区更适合开发休闲度假这一旅游模式。

三是科普教育旅游模式。馆陶县建设的村史馆、黄瓜大学、县委旧址以及由中国黄瓜研究所、河北工程大学参与共建的黄瓜小镇翟庄村都别具一格。馆陶县只是开发了村里的一部分资源,而通过建设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产品展览馆、农业博物馆或博览园,可以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科技、增长农业知识的机会。同时可以通过建立农业科技教育基地、少儿教育农业基地、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吸引更多的儿童学生游客前来参观。建立农业教育基地,一方面通过对成年人购买门票参观的形式,获得资金用于农业基地的维护;另一方面,通过儿童免费参观的方式,起到了无形宣传的作用。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