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治理>>在欣赏中对历史文化景区保护的路径选择
2016年05月31日
在欣赏中对历史文化景区保护的路径选择
在欣赏中对历史文化景区保护的路径选择

【热点回顾】

多地景区门票执行旺季价格 凤凰古城今起暂停一票制

自4月份以来,多地景区门票开始执行旺季价格。而凤凰古城今日起则暂停一票制,游客进古城游览不必再购买148元的“捆绑式”大门票,只需在游览景点时购买相应门票。

多地景区门票执行旺季价格

随着天气变暖,旅游逐渐进入旺季,而国内景区的门票也开启了旺季模式。自4月份以来,众多知名景区的门票开始执行旺季价格。

譬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每年4月1日-10月31日为旺季,每张门票为人民币60元(不包括珍宝馆、钟表馆)。

四川九寨沟景区、黄龙风景区于4月1日起至11月15日执行旺季门票价格,其中,九寨沟门票220元/人,观光车票90元/人;黄龙风景区门票为200元/人。

此外,珠峰景区自4月1日起恢复执行180元的旺季门票价格。山东崂山风景区自4月1日至10月31日也开始执行旺季票价。

凤凰古城今起暂停一票制

在众多景区开始执行旺季票价的同时,一些景区对票制进行了调整。自今日起,凤凰古城将暂停围城设卡验票方式,保留古城景点验票方式。也就是说,凤凰古城将暂停一票制,游客进古城游览不必再购买148元的“捆绑式”大门票,只需在游览景点时购买相应门票。

在2013年4月10日,凤凰古城将“凭票入景点”改为“凭票入景区”,游客需购买148元的门票才能进入凤凰古城核心景区。

为何三年后要暂停一票制?3月30日,凤凰县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随着全域旅游的到来,单纯的门票经济一是不适应时下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趋势,二是不适应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暂停景区验票是根据旅游市场做的调整,需适应目前旅游趋势,不是说凤凰古城不卖门票了,而是验票方式改变,更灵活、更人性化。

对于凤凰古城暂停一票制,多数网友表达了支持的意见。而湖南凤凰古城内的商户孙女士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实行一票制,管理和旅游秩序好些。取消了,游客就多一点,有利也有弊。”

北京旅游学会副秘书长刘思敏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大门票模式”会使古城的客源结构发生变化,观光游客增加,度假人数减少,度假休闲业态发育受到影响。因此,结束“大门票”有利于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从而带动凤凰大旅游产业的发展。

今年有望将迎来不涨价“五一”

中新网记者注意到,与前几年不少景区纷纷上调门票价格不同,今年以来鲜有景区门票涨价的消息。

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去年9月曾联合下发 《关于开展景区门票价格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自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全国开展为期一年的景区门票价格专项整治工作。专项整治期间,各地原则上不出台新的上调景区门票价格方案。

在这一“禁涨令”下,各地民众今年有望迎来一个景区门票不涨价的“五一”小长假。中新网记者注意到,一些景区不仅没有涨价,还下调了门票价格。

其中,福建南平市物价局近日发布南平市溪源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通知,景区门票价格由原来的60元下调为40元,景区新票价自4月1日起执行至2019年3月31日止。

更早前,河南龙门石窟景区门票去年11月15日起进行了调整,由每张120元下调为每张100元。

“一般来讲,门票花销约占消费者旅游消费的10%左右。”刘思敏指出,因此,地方政府要适当跨越“门票经济”的低级发展阶段,把旅游产业链做长,把旅游产业做大,通过优化游客情景体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从中获取更大的整体效益,从而真正摆脱“门票经济”依赖,实现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

(以上来源:中新网 李金磊 2016-04-11)

北京南锣鼓巷取消国家3A级景区资质 下周起暂停"接团"

4月25日零时起,北京著名景点南锣鼓巷将暂停接待旅游团队。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市旅游委获悉,由于南锣鼓巷日均接待客流量严重超出了景区承载能力,因而作出上述决定。同时,南锣鼓巷已取消了国家AAA级景区资质。

近期,北京进入旅游旺季,各大景区陆续迎来客流高峰。据统计,目前南锣鼓巷日均客流量超过3万人次,周末客流量超过5万人次,节假日客流量超过了10万人次。而按照国家旅游局此前公布的《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标准,南锣鼓巷景区的瞬时承载量为1.7万人,目前游客人数严重超出景区的承载能力,对当地的街区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也对街区风貌和设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南锣鼓巷是一条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胡同,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8米,全长787米,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随着各式商业店铺落地以及知名度不断提高,近几年,南锣鼓巷成为北京最受外地游客欢迎的景点之一。去年“十一”,南锣鼓巷游客量曾达到单日10万人次,拥挤不堪,为此市旅游委还倡议游客和市民尽量错开出行高峰。而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期间,南锣鼓巷再次出现了人满为患的情况。

“作为北京市政府批准的第一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严重超负荷的游客人数不仅不利于对保护区风貌的保护,也极易引发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东城区旅游委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南锣鼓巷正在进行设施改造,最重要的是那里是居民区,不适宜成为景区。”出于对保护区风貌保护的原则,为了避免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自2016年4月25日零时起,南锣鼓巷将暂停接待旅游团队。“希望各旅行社和游客提前调整游览线路。”

与此同时,东城区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发布公告称,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与《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的规定,取消南锣鼓巷国家AAA级景区资质。

南锣鼓巷为何取消AAA级景区?市旅游委相关负责人昨晚透露,“南锣鼓巷主动申请取消3A级景区,主要是出于控制流量考虑。”

据悉,南锣鼓巷旅游高峰期周边不仅交通压力大,可以疏散的空间也十分有限,因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撤销3A景区可以起到缓解客流量的作用。

另外,南锣鼓巷是开放性免费景区,又处于居民居住区,超大客流量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取消3A景区,也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至于如何监管旅游团进入南锣鼓巷?该负责人透露,取消3A景区后,市旅游委将不再建议旅行社组团前往南锣鼓巷,因为不是景区景点了,所以在行程安排上不去南锣鼓巷也好解释。至于自由行客人或者散客去南锣鼓巷则无法控制。

据了解,北京同样面临“超载”问题的景区还有不少,各大景区都已制定了限流措施。其中效果最显著的是故宫,从去年开始实施游客最大承载量限制之后,将每日游客接待量控制在8万人左右,而在此前故宫的单日游客接待量曾超过18万人次。

(以上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 2016-04-24)

莫让商业化“喧宾夺主”

近日,北京热门景点南锣鼓巷因游客人数严重超出承载能力而暂停接待旅游团队,并主动取消3A级景区资质。有人认为,此举是南锣鼓巷“休养生息”之举,意在找回日渐丢失的文化魂;也有人表示,暂停接待旅游团队并不能起到限流作用,南锣鼓巷依旧重复上演着熙熙攘攘的“景致”。未来,南锣鼓巷走向何处仍不可知,但当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今的南锣鼓巷已难躲开过度商业化的标签,昔日的文化味道和文艺腔调也难再觅得。

具有700多年历史的胡同、四合院,沿街分布的许多历史文化古迹和名人故居,创意十足的文创产品小店,小资味道浓郁的咖啡馆和饭店……还未“名声大噪”之前,南锣鼓巷确有其独特韵味。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将其评为“亚洲最佳风情地之一”。那时,游客尚可以在南锣鼓巷驻足并细品老北京静谧的胡同时光;那时,对许多游客而言,南锣鼓巷是他们和北京胡同的初次相遇,也是他们探究北京胡同文化的载体。再看看今天的南锣鼓巷,文艺范儿的小店越来越少,卖饮料、烤串、臭豆腐等的店铺比比皆是,吆喝声不绝于耳,“人挤人”的不佳体验更让人心生无奈。与其说是看风景不如说是“看人头”,与其说是品文化不如说是品小吃。这番场景,大概也只能让那些见证过南锣鼓巷早前悠闲时光的人们在心里感叹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了吧。

先是凭借独特的历史文化基础引来文艺腔调十足的店铺入驻,因别具韵味引起人们的注意且口碑良好,进而名声大噪导致游客猛增致使商业味加重。最后原本的业态被挤出,留下更多以盈利为目标的各类快餐店铺,这种从充满文化调到被商业裹挟的变化过程几乎成了每个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街区难以逃脱的命运。

“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南锣鼓巷”。成都的宽窄巷子,南京的夫子庙……这些承载了一个城市古老厚重历史文化的街区,以城市名片的形象成为游客的必去之地,但若被过度的商业开发掏空灵魂,也无疑会让游客们连叹失望。

说到底,游客的失望来源于开发过度导致的内涵缺失。见证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街区,在岁月的变迁中承载和担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以南锣鼓巷为例,这条北起鼓楼东大街、南止地安门东大街的胡同不仅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也是完整地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周边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厚重深邃。恭王府、齐白石故居、茅盾故居等历史文化古迹和名人故居更为南锣鼓巷增添了诸多人文魅力。但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去过南锣鼓巷的游客又有多少人了解呢?南锣鼓巷的有关管理单位又给了游客多少关于历史文化的引导和介绍呢?

和南锣鼓巷一样,每个历史文化街区都如同一本立体的史书,有太多可以呈现的故事。但在其成为城市名片的过程中,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商业开发的天平却往往失衡。管理者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却在过度的商业开发中对文化挖掘不够,致使文化体验缺失,对历史文化街区造成伤害,实在得不偿失。毕竟,小吃街、商业街在哪里都能开辟,但历史文化街区一旦任由商业蚕食而丢了文化内核,古韵老巷的生命力也将随之消失。到那时,这些历史文化街区纵然都曾热闹过,恐怕最终也只能在繁华落尽时叹一句“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

因此,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和运营过程中,管理者应在文化与商业之间拿捏好合适的度,寻找到平衡点,切莫让商业化“喧宾夺主”。北京花大力气改造的仿古街区前门大街正是因过浓的商业气息吞噬了文化内核而日渐萧条。当然,重视文化传承并非要完全拒绝商业,而是要在商业化的同时更注重文脉的延续。毕竟,历史文化街区要想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只能依靠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底蕴。管理者应最大限度地恢复街区原有的历史风貌,并在历史文化的传播上下功夫,吸引游客走进来的同时引导游客深入了解街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唯此,每个城市的“南锣鼓巷”才不会贩卖同样的商品、充斥同样的吆喝,才不会“千街一面”。唯此,每个城市的“南锣鼓巷”才能成为独特的文化名片。

(以上来源:光明日报 陈晨 2016-05-19)

【数据分析】

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快的发展,公民对于文化休闲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像南锣鼓巷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客流量超过景区承载的现象越来越常见,“人挤人”、“看人头”在成都的宽窄巷子、南京的夫子庙也成了家常便饭。因此,历史文化景区要想长远发展离不开限流措施。

分散客流是关键。限制客流量只能是当下无奈之举,从长远的角度看,随着游客对景区的需求量逐渐增加,政府相应的旅游配套资源也应提升,而不能仅仅是通过自贬身价、限制游客参观来达到保护的目的。北京市旅游委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北京市旅游委在南锣鼓巷事件后将向市民游客宣传更多的北京胡同,以分散客流。北京还有很多老胡同,各具特色、值得参观品味。国内各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景区,肯定不止一处,所以,各省市不应该有所偏倚,应当对名人故居、文化胡同、文化街等历史文化景区做中肯的介绍宣传,并准确定位选择出哪些适合作为景区进行推广、哪些作为普通街道需要市民慢慢品味、深入研究。

保护与开发并重。一方面,在开发的同时,需要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风貌、文化遗存;另一方面,在保护的同时,需要挖掘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底蕴并同现代审美以及潮流结合起来。目前,全国各地的历史文化景区同质化非常严重,遍地的小吃店、商业街一个样,夺走了文化景区原有的文化内涵,转移了人们参观、旅游的注意力。因此,文化景区在商业化开发的同时,应当更注重文脉的延续。历史文化街区要想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只能依靠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核。管理者应最大限度地恢复街区原有的历史风貌,并在历史文化的传播上下功夫,吸引游客走进来的同时引导游客深入了解街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每个城市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名片”。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