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回放】
廊坊市:打造文化体验城市 全力推进文化惠民
3月5日晚,在河北省廊坊市杨庄镇,“美丽杨庄”欢乐大舞台演出准时开演。演出现场,杨庄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主任周宇和两位同事忙前忙后,人群中叫好声接连不断。每周一次的欢乐大舞台演出,在杨庄镇要持续到今年11月底。而在不久前的春节期间,杨庄镇的群众文化活动也是多姿多彩,让乡亲们过足了“文化瘾”。
在农村,乡镇文化站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在编不在岗”“专人不专干”。廊坊市在调研中发现,相当一部分乡镇文化站既无人办事,也无经费保障,既不能“承上”,更难以“启下”,被群众戏称为“聋子的耳朵”。
变化源于廊坊市实施的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程。“整合基层文化资源,建设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牵住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牛鼻子’。”廊坊市文广新局局长邵二玲介绍,廊坊下辖90个乡镇、14个街道办,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构建一体化、均等化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乡镇一级承上启下,是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杨庄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内,三层的小楼窗明几净,电子阅览室、图书室、书画创作室、乒乓球室、棋牌室、多功能厅、3D影院等敞亮、整洁。“这里全年免费开放,满足群众的文化活动需求。我们除了做好日常的服务工作外,还坚持常年培训文化活动骨干和文化志愿者,深入村街帮助组织文化活动。”周宇告诉记者,文体活动中心3名专职工作人员各有分工,今年的文化活动都已安排到年底。
有人干事、有钱干事,是廊坊市整合基层文化资源,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基础。针对过去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专业人员队伍匮乏等问题,廊坊打破用人体制束缚,按照“市指导、县聘任、乡使用”的原则,由县级文化部门聘用有文化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文体活动中心负责人,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为每个中心配备两名大专以上学历、有专业特长的专职工作人员,建立起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工作人员队伍。
同时,廊坊市建立《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将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每个中心每年财政安排20万元以上的运行经费,专项保障文化活动开展,解决了部分乡镇经济实力偏弱、文化活动经费难以保障的难题。
统筹整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让“千条线”归于“一根针”。廊坊市以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平台,把过去分布在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在提供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展览展示等公共文体服务之外,还能集中为群众提供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内容。很多乡镇中心还结合当地的文艺资源和非遗特色项目,打造出“一镇一特色”的品牌文化项目。
晚上7点钟,杨庄镇闵各庄村的文化广场上已是人头攒动。广场舞、扇子舞、大秧歌、评剧演唱……每天吃罢晚饭,到村里文化广场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已成为很多农民的新“习惯”。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举手投足都有模有样的“姐妹花艺术团”。2015年,在全市业余文艺队伍技能大赛上,“姐妹花艺术团”夺得二等奖拿到了价值1万元的文化活动用品奖励。“姐妹花艺术团”70岁的文化活动骨干王淑清告诉记者,艺术团扩大到40多人,还能在全市比赛中拿“大奖”,“文体活动中心功不可没”。
截至目前,廊坊全市10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标准,每个文化站都配备有3名专职专干人员。全市所有行政村和社区配备了一名文化管理员,全市基层文化志愿者总数达16.3万人,成为活跃在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骨干力量。
(以上来源:光明日报,耿建扩,2016-01-11)
河北廊坊: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基层文化服务能力建设,构建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自2013年11月获得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后,河北省廊坊市开始探索创新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为低效能的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找活力。
人员缺口大、经费难保障、活动待整合,文化站大门常紧锁
在示范区创建之前,河北廊坊三河市杨庄镇文化站常常大门紧锁。“每年也就赶在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前后开放四五次。每次搞活动都得报批,经同意后才能开放。”47岁的周宇是文化站站长,之前也是这里唯一的工作人员。多年来,他一直担任乡镇办公室主任,文化站站长仅仅是“兼职”。“办公室主任平日事务较多,有时候很难顾得上文化站这边。”周宇说。
截至2013年底,廊坊市共有96个乡镇文化站,按照规定,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人员编制须有3名以上,因而廊坊市应配备人员288人,而实际人员编制仅有133人。多数文化站仅配备了1至2名专职人员,另有32个站完全“无人看管”。有的在他处在编,来这里“填空”,有的则占了这里的编制,去其他地方“谋起了事”。
“每年5万元的经费也有些捉襟见肘”,周宇说,每逢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文化站得支付舞美、奖品等诸多费用,再想搞点其他像样的活动,或是添置、更新设施,就困难了。有的县内的乡镇文化站每年仅有一两万元经费,但由于这项经费在当地并没有被列入财政预算,有时连这点钱也难以保证。
此外,各个部门的文化项目缺乏有效的统筹整合,造成了基层文化服务分散运行、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今天司法局来,明天农业局来,服务分散了,一些费用也花重了。”周宇说。
政府配备专职人员,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文化站活动正变多
创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对于廊坊各乡镇文化站的震动很大。如今,三河杨庄镇文化站不仅全年免费向村民开放,还在图书馆、乒乓球室、台球室、电子阅览室的基础上新增了棋牌室、书画创作室、多功能厅和3D影院,扩建为1200平方米的“八室”。
周宇已卸掉原来办公室主任的工作,专心干起了文化站站长,身边还多了两名年轻的助手——26岁的邱川和李英,他们是廊坊市为每个文化站配备的专职人员,一名负责站内各室的维护,另一名负责在文化站与文化室间联系沟通。
为了充实文化站人员配备,廊坊市打破用人体制束缚,由县级文广新局选定、聘用有相关经验的人员担任文化站负责人,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每个文化站配备两名大专以上、有专业特长的专职人员。
除了乒乓球、台球、象棋等常规活动外,杨庄镇文化站2016年度的活动安排表上还新增了定期举办的“镇内五所小学课外阅读及征文活动”“群众消夏之夜广场聚会”“欢乐大舞台戏曲演出”等活动。周宇说:“经费富裕了,能发挥的空间也就大多了。”
据介绍,此前,三河在廊坊市内已率先将乡镇文化站的经费列入了县级财政预算,并将经费由5万元上涨至了20万元。经费由县财政拨付至县文广新局,乡镇文化站列出活动预算计划,上报至县文广新局获批后即可使用。
此外,三河以乡镇文化站为平台,把过去分散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在杨庄镇,原来县直部门下乡进村的活动分头进行,现在,所有县直部门的活动都统一整合在了乡镇的文化站,每个活动持续的时间由“每(行政)村一天”变为“一(文化)站多天”。
建立详细考核机制,带动村级文化室完善,文化站运行更规范
目前,廊坊所有乡镇文化站均已配备了至少3名专职人员,所有文化站的年度经费都已纳入所在县的财政预算。
乡镇文化站的建设也辐射带动了各村文化室的递补与完善。62岁的霍宝功是三河杨庄镇霍各庄村人,“以前文化站锁着门,文化室又没建,农闲时候只能攒几个人瞎唠,现在有大活动就往文化站跑,有小活动就在文化室聚。”霍宝功说。
廊坊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李永生表示,目前各乡镇的文化站改造工作已经完成,下一步要做的是让这种态势保持下去,实现长效运转。
廊坊市现已推动各县(市、区)对乡镇文化站的运行效果建立考核机制。周宇向记者出示了三河市制定的对辖区内各文化站的考核细则,共有9大项、36小项,共计100分的考核指标,例如青少年读书交流活动每年不少于10次,占6分,每年开展的规模性活动不少于4次,占6分等。
“通过制定考核,我们要让文化站的运行找到一套规范,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廊坊市文广新局党组书记李克俭说。
(以上来源:人民日报,佚名,2016-04-11)
廊坊市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的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责无旁贷。”廊坊市市长冯韶慧介绍,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为抓手,廊坊市不断加大投入,强力推动市、县、乡、村四级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城乡文化基础设施。统计显示,近年来廊坊财政文化投入逐年增长,2014年全市财政文化投入达到5.65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达到1.87%。
从市到县,从城到乡,廊坊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益健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序推进,逐步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真正实现了为民所用。截至目前,廊坊县一级4个文化馆和5个图书馆达到等级馆标准,103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748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296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达标,3212个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初步统计,市、县两级落实示范区创建专项资金近6000万元、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1302.09万元,撬动各级财政和社会力量文化投入超过20亿元。
在廊坊大地上,一批特色鲜明、在全国叫得响的先进典型相继涌现。廊坊市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市,并先后荣膺“中国书法城”“中国合唱基地”、全国首个“中国龙凤文化之乡”等称号,香河县被授予全国“农家书屋建设管理先进县”,文安县在全国文化先进单位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安次区的“夕阳红”宣传队和被誉为“老百姓自己的剧团”大厂评剧歌舞团改革经验受到中央领导高度赞誉,全国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霸州召开等等,都从一个个侧面反映了廊坊文化发展的状况。
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加快构建起符合廊坊实际、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廊坊市着眼打牢文化强市建设根基,不断夯实壮大基层文化队伍。
廊坊市大力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着力建立健全了公共文化专业人才、文化志愿者、业余文化骨干三支队伍。他们建成了104个农村文艺辅导基地,针对农民开展的专业文艺辅导、培训不断提高着农民的文化审美层次。市群艺馆相继举办合唱、指挥、声乐培训和公益培训,聘请了国家级专家、教授系统授课,委派专业文艺辅导老师200余人次进驻50多个部队院校和企事业单位,辅导业务骨干5000多人次。
廊坊市还积极引导和鼓励文化企业举办公益性文化展会、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他们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平台,命名了一批“公共文化共建联盟单位”“公共文化精品团队”“公共文化活动基地”,与热心公共文化事业的单位团体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成为廊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大亮点。他们研究制定了《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和《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实施方案》,规范文化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保障等工作,健全和完善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机制,并开展文化志愿者招募、培训等工作,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展公益性文艺演出。
基层文化队伍的不断壮大,夯实了廊坊文化强市建设的根基;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为廊坊城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截至目前,全市活跃在城乡大地的花会秧歌队伍超过2600多支,文艺社团队伍1300多个,几乎是村村有队伍、天天有活动,成为民办文化的主体力量。大城县的画家群人员众多、实力出众,形成了“大城美术现象”;安次区“夕阳红”文艺宣传队,现已拥有15个社区分队和一支“日本海外分队”,队员总数达1080人,成为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的杰出代表。
(以上来源:河北新闻网,宋建军、张银平,2016-01-11)
【数据分析】
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后,缺位现象严重,许多基层文化服务机构形同虚设,被戏称为“聋子的耳朵”,有的地方甚至连“摆设”都没有,如何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焦点。
廊坊市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廊坊市不断夯实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两大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为重点,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构筑文化体验战略高地,打造文化体验城市名片,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数据分析,其主要特点如下:
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乡镇和农村是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均等化的关键点,是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核心环节。廊坊市的做法是通过盘活存量、集中利用的方式进行合理布局和改扩建设,全力打造“乡镇半小时文化圈”“农村十分钟文化圈”。廊坊市、县两级先后建成了廊坊市文化公园、图书馆、博物馆、书法院(馆)、文联美术馆、好人善行功德馆等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
整合资源发展基层文化队伍
廊坊市着眼于文化强市建设根基,不断夯实壮大基层文化队伍,充分用好基层文化队伍这支骨干。按照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规定,落实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研究建立村(社区)文化管理员财政补贴制度,配齐配好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大力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着力建立健全了公共文化专业人才、文化志愿者、业余文化骨干三支队伍。
通过对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数据采集,并进行浓度剖析,最终要落实到创新趋动,政府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文化企业举办公益性文化展会、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政府要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平台,联合企业打造“公共文化共建联盟单位”“公共文化精品团队”“公共文化活动基地”,与热心公共文化事业的单位团体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整合资源,带动全域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只有不断以文化惠民为宗旨,才能真正打造出每一所城市自己独特的文化名片、文化队伍、精品活动、文化惠民中心、文化示范家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才能不断深入。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