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回放】
湖州城乡“文化服务圈” 烹出文化好滋味
在农村文化礼堂,可以看演出学礼仪;来到社区广场,可以来一段节奏欢快的广场舞;走上繁华街区,还可以欣赏别具风格的“文化街景”……在我湖州,每天上演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
为了让群众更好地享受到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湖州市将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期间,湖州市将加快文化阵地铺开,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服务圈’和农村‘20分钟文化服务圈’,进一步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实力。”湖州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湖州市将出台《湖州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着力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保障群众享有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权益、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农村一直是湖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近年来,湖州市围绕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紧紧抓住农村文化建设这个薄弱点,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礼堂、幸福八有”工程建设,文化全覆盖基本实现。
与此同时,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等各文化场所确立“城市客厅、市民学堂”的定位,逐步打造出“晋韵流衍”——高端书画展陈、农民工文化之家、文化走亲、“周周演——惠民演出季”等一批文化品牌。
随着全市公共文化场所的全面提档升级,城乡百姓得以享受到更多的惠民成果:各级公共文化阵地常年免费开放,各类公共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并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文化走亲”、“博物馆在行动”、“文化街景”、“湖城春晓”、“欢乐湖州”、“幸福舞台周周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形成了具有湖州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文化惠民更给力,湖州市将加大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筹建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湖州美术馆、湖州非遗展示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同时,继续推进图、文、博和湖州大剧院等文化场馆的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动下菰城遗址展示馆和德清大剧院、长兴太湖博物馆、安吉县图书馆、吴兴区文化体育中心、南浔区文博中心等县区项目建设。
同时,大力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规范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要将文化资源建设的内容与老百姓的文化需求相对接,从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出发,提供更多差别化、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文化资源。”据介绍,我市前期建立了“文化有请·专家有约”公共文化服务网,该网是以普通市民和村级基层组织为服务对象,以“订单式”服务方式提供文化产品服务,改善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目前,“文化有请·专家有约”公共文化服务网已完成网站建设,进入系统试运行阶段。各县区也通过各种途径把握群众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
(以上来源:湖州日报 作者:昌银银 2016年04月11日)
铜陵打造“城市五分钟 农村十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近期记者走进了位于铜陵市滨江生态公园的码头书屋。屋内,是书海泛舟的市民,屋外是烟波浩渺的江水,开阔的玻璃幕墙上趴满雨滴。 “这里不仅是书屋,也是观景台,像我这样喜欢读书的人可以在这待上一天,有空调,有开水,从这里开业到现在我几乎每天都来这阅读。”今年刚退休的铜陵市民王大爷告诉记者,码头书屋让他的退休生活变得十分安逸。
滨江公园码头书屋建筑面积516平方米,采用玻璃幕墙,将建筑“悬浮”在旧码头之上,既能观江赏景,又能阅读静思。该书屋共有5000多本图书可供阅读,是铜陵市重点打造的众多全民阅读示范点之一。
建设全民阅读示范点,是铜陵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新之举。2015年,铜陵市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了10个集阅读、休闲、娱乐、交流为一体的全民阅读示范点,除滨江生态公园示范点因原址无建筑物需新建外,其他9处均利用原有建筑,因地制宜设计改造。这些示范点有的在江边,有的在植物园、公园内,还有的在旧城老矿区生活区等人流密集地。根据所处地域不同,每个阅读点特点不一,或侧重文学和养生,或偏重考古和历史。
示范点实行图书借阅全免费、休闲阅读一体化模式,为市民提供优质、便捷、均等、多样化的公共图书服务。依托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示范点的所有图书可实现“通借通还”,市民在任何一个示范点借阅图书,可就近到图书馆或示范点归还。同时,该体系引导全市教育、科技和高校图书馆共建共享,市民可在示范点通过“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平台,在共享系统中预约寻找喜欢的书,享用便捷高效的“点餐”服务。
“铜陵是工业城市,转型必须依靠文化来支撑,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文化活动,是建设学习型城市、深化文明城市内涵的重要举措,也是为城市未来发展练好‘内功’。”铜陵市文旅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铜陵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成功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并在中部地区首次获2016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举办权,这些都是用文化驱动城市转型发展的强有力证明。
截至目前,铜陵已建成5个公共图书馆、5个文化馆、2个博物馆、1个美术馆、1个大剧院、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17个农家(社区)书屋、78个社区文化家园。四级公共文化设施设置率100%。重点文化场馆建设力度空前,投资3亿元,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通文化主题博物馆;按照一级馆标准,建成市文化馆新馆一期、市图书馆新馆;对市五松山剧院按照现代化剧场要求改造;批准挂牌成立市美术馆;新建或改造县区级设施6个,总投资约4000万元,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
未来两年,铜陵还将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服务供给、科技创新、社会参与、管理机制五大体系建设,努力建立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有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通过示范带动,结合此前建立的140个农家书屋,建设200个覆盖城乡的公益性全民阅读场所,形成“城市五分钟、农村十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让群众自觉融入、参与进来,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和城市品位,为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以上来源:中国文明网,苗子健,2016-02-14)
委员建议:开展“文化低保”构建城乡文化服务圈
市“两会”期间,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提案组收到了一份名为《关于加大政府投入,构建文化低保体系的建议》的集体提案。
提案中提到,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步伐的加速,渐失传统乡土文化而尚无新精神寄托的广大农业人口,以及远离乡土又无法融入城市文明的农民工们,虽然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精神生活却较为空乏。聊城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较多,所以构建“文化低保”体系显得格外重要。虽然我市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提案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政府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城市文化服务圈”和“农村文化服务圈”,全面实现县级城市有“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有一站(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有一室(文化活动室),形成由城市到乡镇再到农村梯次辐射的文化设施网络。同时,在“管”和“用”上狠下功夫,逐步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的配备,着力抓好软件建设,加强对各类文化设施的管理,制定考核制度,努力提高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服务功效。使广大群众受益,提高幸福指数。
就具体措施而言,建议加大“送文化”下乡的力度,每年定期组织送演出下乡、送图书下乡、送讲座及展览下乡,定期开展“文化走亲”活动,定期开展群众文化需求调查,不断更新文化资源库,推行菜单式文化服务配送,逐步推进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科学化、高效化、便民化。利用互联网覆盖广泛的特点,大力推动建设“网络图书馆”“网络博物馆”“网络剧场”等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实现文化服务形式从“传统型”向“数字型、科技型”的转变。大力实行文化消费补贴,向全市低保户每人每年发放文化消费定额补贴,用于读书、看电影等文化消费活动,提升群众的文化幸福感。另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大力发展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和“新山东人”文化团队,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文化自我服务能力。
(以上来源:聊城新闻网,2016-02-22)
【数据分析】
“文化服务圈”是一个以有效服务半径和有效覆盖面积为核心的概念。国际经验表明,形成“文化服务圈”才能真正实现服务全覆盖。文化服务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制度体系。
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湖州,铜陵等地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创了示范效应,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成为“文化强市”重要的抓手,地市一级部门应以创建示范区为契机,建设了一批精品文化设施,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文化人才,打造了一批精品文化活动,保障了群众的文化权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才能日臻完善,文化“软”实力才能大幅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应进一步凸显。
打造“一刻钟文化服务圈”
全国地市县以下政府部门在抓好镇级综合文体活动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应积极向村街辐射和延伸。借鉴湖州,铜陵等地的经验,形成“一托四”村级公共文化发展模式和农村“1一刻钟文化服务圈”。群众在闲暇之余,有的跳广场舞、有的健身、有的读书、有的习练各种乐器……还可能组建了群众性演出团体,经常在广场进行演出。
创新性建设全民阅读示范点
地市级政府应借鉴湖州,铜陵经验建设集阅读、休闲、娱乐、交流为一体的全民阅读示范点,示范点实行图书借阅全免费、休闲阅读一体化模式,为市民提供优质、便捷、均等、多样化的公共图书服务,并根据所处地域,一点一特色。依托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示范点的所有图书可实现“通借通还”,市民在任何一个示范点借阅图书,可就近到市图书馆或示范点归还。该体系还可以与教育、科技和高校图书馆共建共享,市民可在示范点通过“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平台,在共享系统中预约寻找喜欢的书,享用便捷高效的免费文化“点餐”服务。
构建“文化低保”体系
各级政府应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城市文化服务圈”和“农村文化服务圈”,全面实现县级城市有“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有一站(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有一室(文化活动室),形成由城市到乡镇再到农村梯次辐射的文化设施网络。同时,在“管”和“用”上狠下功夫,逐步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的配备,着力抓好软件建设,加强对各类文化设施的管理,制定考核制度,努力提高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服务功效。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