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回放】
嘉兴市召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
2月23日上午,嘉兴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召开,分析回顾了2015年度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完成情况,研究部署2016年示范区创建验收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林健东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越强宣读了关于表彰2015年度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的通报,副市长柴永强主持会议。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是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计划用6年时间分3个创建周期。2013年,我市成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创建工作实施以来,我市紧紧围绕文化强市目标,以文化惠民为宗旨,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系统化创建、均等化供给、品牌化培育、制度化设计、集成化创新”的理念,着力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以需求为导向提高公共文化效能,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创建规划各项指标全面达标,部分已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与此同时,我市在统筹推进公共文化管理体系机制等多个方面大胆创新,并取得重要突破。今年3月至4月,我市创建工作将迎来总体验收。
林健东指出,此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是由文化部和财政部组织实施,属于国家级创建工作,同时也是我市建设文化强市,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嘉兴的有效载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政府提供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水平、多元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在创建过程中,我市注重顶层设计,注重品牌培育,注重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以文化惠民、群众满意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了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深化推进“文化有约”服务品牌,丰富项目内容,提供多样有效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了群众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
林健东强调,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我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下一步要围绕上级的验收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更加扎实地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牢牢把握建设标准,以标准化推动均等化;进一步加快项目推进,健全体制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为迎接示范区创建验收,林健东要求,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落实责任、合力推进,精心安排,确保以优异成绩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十三五”时期嘉兴“文化强市”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以上来源:嘉兴在线,闫拥洲)
嘉兴:公共文化服务进入智能高效时代
近年随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丰富,社会力量和各界群众参与的规模不断扩大,公共文化的管理和绩效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公共文化设施作用发挥情况,镇(街道)、村(社区)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公共文化场馆队伍建设情况,村(社区)文化管理员履职情况……如果有一个数字化系统,能够推动公共文化管理与评价从人工向智能、主观向客观、随机向实时、静态向动态、被动向自主、封闭向透明的转变,那必定可以减少公共文化服务中管理欠规范、服务不到位、工作有弹性的弊端,也能大大减轻基层管理的工作强度,把有限人力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海盐县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系统就能做到。
作为国内首个公开实时、动态交互的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和评价工作平台,嘉兴海盐县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系统于2014年5月正式启动,2015年全面实施,成效明显。从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反馈来看,这个系统操作起来简单,简化了他们的工作台账。从前上级部门评价他们的工作基本上是从结果来看的,现在系统将他们的工作过程都详细记录下来,更加公平全面,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据了解,海盐县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系统是海盐县首个自行设计、联合研发的用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的操作系统,该系统目前主要有7大块主要功能,包括文化活动对外公示,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队伍管理,文化下派员、村(社区)专职管理员考核,以及报表系统。从功能定位上来说,这既是一个能实时发布活动内容、推进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的平台,也是一个能及时掌握群众需求,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更加适销对路的载体;更是一个能减轻基层文化员工作负担,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抓手。
为进一步规范系统填报,2015年初,海盐文化部门制定了《海盐县公共文化绩效评估系统村(社区)专职管理员测评细则及填报规范》、《海盐县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系统镇(街道)文化站填报要求》,针对镇(街道)文化站、村级专职文化管理员这两类绩效评估系统主要评估对象的填报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对各类填报事项进行了量化,自《填报规范》出台以来,系统内数据进一步得到了规范,审核工作有理有据,审核效率大大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该系统也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公益性文化场馆效益提升、基层文化活动数量质量上升显著、“两员”队伍形成有效管理。同时系统实时运行、实时统计、实时分析排序,消除了原来集中在年底的繁重台账工作。每次活动一般只要3分钟,即可将所需资料纳入其中,由系统自动分析更新。管理者与各单位可根据权限设置实时查询、比对系统、修订分析结果。
(以上来源:中国文明网,王燕)
嘉兴有望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即使在嘉兴农村,每个月也能看一场以上的电影,每年看五场以上的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还能参加八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听起来挺“高大上”的要求,嘉兴早已达到甚至超过,而这还只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其中一些项目而已。2014年年初,嘉兴市委、市政府印发《嘉兴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提出要构建“具有嘉兴特色、东部地区示范、全国领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目标,明确了嘉兴创建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将带给禾城百姓的文化福利。
时间一晃就到了2016年,示范区创建也进入了全面验收之年,今年3月至4月,专家组将赴嘉兴,进行实地检查验收。记者了解到,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所有主要指标已全部完成,只等迎接专家的实地检查验收了。
37项主要指标达成率100%
据了解,截至2015年年底,嘉兴创建工作的37个规划主要指标已全部完成,达标率为100%。其中,市、县两级图书馆人均年增新书册数,持证读者占服务总人口比率,市、县(市)图书馆每年下基层服务次数,市、县(市、区)文化馆每年组织流动演出场次、组织流动展览场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人均公共文化支出等7个指标完成情况达到创建规划的150%以上。
另外,针对薄弱环节和创新突破项目,嘉兴两年内共列出了32个重点项目,其中2015年有15项,目前除嘉兴文化艺术中心(含嘉兴美术馆)的立项建设未得到有效落实外,其他重点项目均有效推进。比如,基层公共文化队伍“两员”制度已全面覆盖,并已在全省得到推广;文化馆总分馆制、图书馆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及农家书屋与公共图书馆资源整合发展的“嘉兴经验”,已在全市全面实施。
每3.3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
图书馆拥有率已经成为衡量一座城市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嘉兴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在业界被称为“嘉兴模式”,2013年5月,“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以总得分全国第一的成绩,荣获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据了解,目前,嘉兴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城乡覆盖率已达3.3万人每馆,接近发达国家水准。图书馆总分馆、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和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得到有效发挥,图书馆人均藏书已由创建初期的1.23册提高到1.5册,持证读者占服务人口比率从12.6%提高到17.1%,年人均到馆次数由1.87次提高到2.44次,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已建农村“文化礼堂”354家
而在公共文化活动方面,嘉兴已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电影1.15场次、观看戏剧或文艺演出5.3次、每年组织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8次,均已达到或超过东部地区创建要求。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代表,已经成为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丰富文化内涵,构建精神家园。目前,全市已建农村“文化礼堂”354家,着力做好“建、管、用”文章,建立长效机制。推出了农村“文化礼堂”服务菜单,开展“百名专家联百村”、“春耕、夏种、秋收、暖冬”四季行动、村歌创作大赛、乡村排舞大赛等活动,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打造全国知名文化品牌活动
说到嘉兴的文化品牌,许多人一定会提到“文化有约”,2015年“文化有约”共推出项目(活动)3000余个(4555场次),网站总访问量突破306万次。
2015年,嘉兴还深入打造了全国知名的文化活动品牌。以南湖合唱节为平台,以创作、培训、普及和展演为内容,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成功打造了“南湖歌城”特色文化品牌;以传统的剪纸、刺绣、灶画、蓝印花布等农民画艺术元素为内容,通过基地化建设、体系化运作、产业化发展,形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成功打造了“秀洲·中国农民画”特色品牌;以“我的梦”为主题,成功主办了2015第七届中国·嘉兴国际漫画双年展,继续打造嘉兴“漫画之乡”品牌。
被全国媒体当做示范报道60多次
公共文化的社会效益极大提升,使得嘉兴在全国的示范效应日益突显,2015年8月27日,《人民日报》刊发《专职专业专心:嘉兴念活文化经》一文,以文化馆如何“从逆境中突围”为主题,围绕用活文化馆的最大资源“人”这一主线,重墨报道了嘉兴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所进行的大胆探索和创新。
嘉兴的创建工作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浙江日报》、《人民网》等媒体宣传报道共60多次,其中,《中国文化报》以《嘉兴十大创新加速公共文化现代化进程》为题作了通版专报。2015年,嘉兴共接待参观学习考察团27批次,涉及14个省级行政区,“嘉兴模式”受到广泛关注,示范效应凸显。
另外,嘉兴已成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常设考察基地,2015年又被授予“全国文化干部培训现场教学基地”,并在嘉兴举行了授牌仪式。
(以上来源:嘉兴在线,王燕)
【数据分析】
嘉兴地处浙江省东北部,是7000年马家浜文化发祥地,江南文化之源;嘉兴有1700年建城史,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嘉兴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红船精神”铸就红色文化之源。
近年,随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丰富,社会力量和各界群众参与的规模不断扩大,公共文化的管理和绩效评价显得尤为重要。2013年嘉兴市成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城市,一直以来嘉兴市积极进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工作,紧紧围绕着构建“具有嘉兴特色、东部地区示范、全国领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目标,以文化惠民为宗旨,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以需求为导向提高公共文化效能,全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呈现出良好态势,并且在推进公共文化管理体系机制等多个方面取得突破。尤其在深化拓展“文化有约”服务项目、提高文化惠民服务效能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建立国内首个三级公共文化绩效评价系统
2014年初,嘉兴市海盐县文化部门会同高科技企业联合研发了一套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评价制度设计为基础,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特别是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集成应用为支撑,实施基层公共文化标准化、实时化、动态化管理与评价的系统。该系统成为国内首个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和评价工作平台。
以“文化礼堂”为载体打造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样板
嘉兴市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浙江省“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主题,以“文化礼堂”为载体,打造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新样板。 “文化礼堂”这一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嘉兴样板,实现了农村文化阵地“建得好、用得上、活起来”,真正让村民身有所向、心有所依、凝神聚气。
整合资源打造供给平台
以“文化有约”为例,它整合了文化系统内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和系统外科技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各类资源,并由市级延伸到各县(市、区),由政府主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拓展到社会力量兴办的各类文化机构,实现了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极大地丰富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对接需求打造互动平台
以“文化有约”为例,它建立了互联网电脑端、手机客户端和高清互动电视端三大预约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实时同步。按照“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平台、统一制度”的要求,以“菜单式”“众筹式”等预约形式向人们提供免费培训、辅导、演出、场地及各类特色文化活动。自2013年7月网站改版以来,“文化有约”电脑端点击量已突破300万次,为市民群众献上了丰富多样的大餐。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