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
【热点回放】
海外流失文物的回家路
近期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携其捐赠的北齐佛首造像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1996年被盗,2016年正式回家,北齐佛首的回归之路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公众的极大关注。
在追索流失文物时,发展中国家虽然面临着多种困境,但在国际法的支撑下,在与国际社会和政府间合作的基础上,已有不少文物通过各种方式辗转“回家”。
将文物退还捐赠人再返还
许多国家立法规定,作为国有财产的文物收藏不可转让。这一法律给发展中国家文物追索工作带来困难。不过,在中法多年协商之下,去年法国采用了将文物先退还捐赠人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难题。 2015年7月,32件大堡子山遗址流失金饰片在时隔20多年后终于回归故土,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甘肃省博物馆永久收藏。
为推动流失文物回归,中国政府和广大公众一直在努力。10余年来,我国持续开展大堡子山遗址抢救性清理发掘和早期秦文化研究工作,并启动了“中国流失海外文物调查项目”,对大堡子山流失文物进行专题调查。此外,还建立了出土、收缴文物与境外流失文物科技检测比对数据库,运用文化交流、博物馆展览等手段,推进文物追索工作。
两国接洽之初,国家文物局向法国文物和文化部门致函,法国反应积极。2010年,国家文物局向法国政府提出促成文物返还,法国再次积极回应。2014年,国家文物局再次明确向法国方面提出希望促成文物回归。这一次,法国和中国组成了联合专家组,实地前往大堡子山搜集证据和调研。
通过金属成分相关分析确定,收藏在法国吉美博物馆的金器确是从大堡子山流失出去的。确定之后,归还又成为问题。根据法国相关规定,国有财产是不可转让的。法国政府决定,将收藏于吉美博物馆的金饰品退还给捐赠人,由捐赠人将4件金饰片通过中国驻法大使馆无偿归还给中国。与此同时,法国收藏家克里斯蒂安也将另外28件金饰品直接送到我国国家文物局。
这批文物的回归,是中法两国首次通过协商合作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的成功案例,也是中法两国共同致力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合作成果。
充分运用国际法
2015年5月,一尊上世纪70年代遭窃的古代哈努曼雕像从美国运抵柬埔寨首都金边波成东国际机场,正式回归柬埔寨。此前,这尊雕像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展出了33年。
这尊公元10世纪的雕像原来在柬北部柏威夏省的贡开庙中,于上世纪70年代柬埔寨内战期间遭窃。柬埔寨政府表示,“在我们掌握确凿证据,证明该雕像系上世纪70年代柬内战期间被人从贡开庙中盗取之后,我们和(美国)博物馆方面进行了数月谈判。”此次追索得以成功,柬美两国2003年签署的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双边条约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前,柬埔寨曾于2013年和2014年从私人收藏者和美国博物馆手中成功追回5尊失窃的古代石像。柬埔寨政府表示,外交和司法努力是追索流失文物的关键。这些古代石像均是上世纪柬埔寨战乱期间被劫掠到国外的。柬埔寨政府经过不懈努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政府的帮助下,终于使这些文物回归祖国。
国际法的充分运用、有关国家政府间的紧密合作以及确凿的证据是成功追索失窃文物的关键因素。柬埔寨的文化遗产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的保护。该公约是打击文化财产非法转移的重要法律规定,也是柬埔寨要求归还那些石像的依据。柬美两国2003年签署的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双边条约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协议为两国密切合作、追回失窃石像铺平了道路。
加强国际合作及政府间合作
2015年4月,法国和美国向埃及归还了共计380件流散海外的被盗文物,涉及从古埃及中王国时期到希腊罗马时期的各类器物,其中包括了一个可追溯至公元前644年至公元前111年间的希腊罗马式埃及石棺。这是埃及积极寻求通过国际合作方式追索走私文物的又一辉煌成果。
这个希腊罗马式石棺是在美国移民海关执法局的协助下,历经5年调查,于2009年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一个国际性走私集团隐藏的一个车库中被调查人员找到的。此外,从法国追回的那批文物就属于非注册文物,它们能够顺利回家得益于埃及和法国方面以备忘录或协议为基础进行的合作。
埃及定期向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刑警组织提供被盗文物的“红色名单”,相关国家一旦发现这些流失文物将协助埃及追回文物。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埃及已经形成由文物部下属的文物追索局、外交部下属的文化关系司、埃及驻外使领馆组成的完整文物追索体系。特别是最近10余年来,埃及政府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以及政府间合作使得被盗和非法交易的文物失而复得。仅2014年,埃及就从海外追回约300件走私文物。
埃及文物追索局的主要工作,就是追查流散在世界各地的埃及文物。文物追索局严密监视全世界40家主要经营文物的网站,一旦发现有埃及文物参与拍卖、展览等,会立即联系拥有该文物的机构或个人,要求其出示该文物的合法文件。与此同时,埃及分布在世界各国的使领馆也是追查流失文物的前哨战,密切关注驻在国涉及埃及文物的拍卖和转让等活动。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禾泽)
国务院印发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指导意见
3月8日,为切实加强文物工作,进一步发挥文物资源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0年,文物事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中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文物资源状况全面摸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状况良好,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状况明显改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措施得到落实;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进一步加强,珍贵文物较多的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全部达标;文物保护的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文物展示利用手段和形式实现突破;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馆体系日臻完善,馆藏文物利用效率明显提升,文博创意产业持续发展,有条件的文物保护单位基本实现向公众开放,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和社会教育作用更加彰显;文物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完备,文物保护理论架构基本确立,行业标准体系和诚信体系基本形成;文物行业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专业水平明显提升;文物执法督察体系基本建立,执法力量得到加强,安全责任体系更加健全,安全形势明显好转;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格局基本形成,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文物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意见》明确,要健全国家文物登录制度,建立国家文物资源总目录和数据资源库。加强革命文物、大遗址、水下文物和珍贵濒危、材质脆弱馆藏珍贵文物抢救保护,注重日常养护巡查。重视城市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加强历史文化名城、村镇、街区和传统村落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通过文物保护补偿、公益性基金等,加强私人产权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维修。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完善文物防火、防盗、防破坏设施。制定鼓励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政策措施,培育以文物保护为宗旨的社会组织,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提高公众参与度,形成全社会保护文物的新格局。
《意见》强调,要完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加快推进文物保护法修订;强化文物督察,完善监督机制;加强文物执法工作,落实执法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建立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意见》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把文物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开发模式,拓宽社会资金投入渠道。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文物保护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实施人才培养“金鼎工程”,加强文物保护修复、展览策划等文博紧缺人才的培养。
(以上来源:证券时报,佚名)
国家文物局局长做客中央台:合理保护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在最近一段时间,文物口有不少吸引人眼球的事情,从海昏侯墓主人确定,到星云大师护送流失海外20年的北齐佛首造像回家……3月9日下午,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做客中央台。
作为文物局的掌门人,刘玉珠解读了国务院刚刚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也跟我们的听众分享了海昏侯墓考古发掘背后的故事、畅谈了“肉身坐佛”海外追索的最新进展。
3月2号,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开始在首都博物馆展出。各类珍贵文物,吸引了大量观众。根据首都博物馆官网的信息,未来七天的参观预约都已约满。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节目里透露,其实最早的时候,江西当地几个村民发现有人在盗墓,才有后面海昏侯墓考古的事情。而海昏侯墓之所以没有被盗,还多亏了一场地震的“帮忙”。盗墓贼没有想到的是,800年前此处曾经发生过8级以上地震,地震把墓主棺整体左移了2米。这个一移,正好柱子都倒了,那个盗墓者就是打到柱子上。他没有发现主棺,其实主棺就在他的两米以外。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从金器、青铜器、铁器,到玉器、漆木器,竹编、纺织品等等各类珍贵文物足足有2万多件(套)。在刘玉珠看来,其实相比百姓最关注的“马蹄金、金饼”等等,更有研究价值的是简牍、木牍等等带有文字物件,它们带来的信息,更有助于我们接近历史的真实。木牍还有竹简,很详细记录了皇室之间的日常事务,包括一些重大的国事活动等事务。还有孔子像的第一次清晰出土,包括孔子的生平,还有发现了200多万枚古钱币,以及贯和文的关系。
刘玉珠指出,原来史书上有记载,千文一贯,但是没有实物佐证,这次就在现场找到了佐证。高达2米多高的古钱币好像是整整齐齐码放,它是1000文串起来,就是实物得到验证了。
其实文物局的工作范畴绝不只是考古。在文物追索方面,刘玉珠还谈到了福建章公祖师像,也就是当时特别受关注的“肉身坐佛”的海外追索最新进展,国家文物局通过多种方式与荷兰方面进行了磋商和交涉,但章公祖师像现持有人无视中方的正当诉求,提出了高额补偿和指定存放地点等我们无法接受的一些条件,导致协商暂时还没有取得实质成果。我们还会继续会同相关部门,积极采取外交和法律手段,加大对章公祖师像的追索工作力度。章公祖师像也属于福建省大田县阳春村村民集体所有。国家文物局将会同外交、司法等部门以及当地的政府,给予村民积极而有必要的支持。
刘玉珠表示,由于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情况比较复杂,国家文物局依据流失文物追索的国际准则和双边协定,将当前因为盗窃、盗掘、走私出境的中国文物作为追索重点,积极通过法律和外交途径索回,需要强调一点,对于被盗流失文物,中国政府的态度是一贯鲜明的,即主要采取外交和司法手段进行追索。目前,我国先后与美国、秘鲁、意大利、印度、柬埔寨等19个国家签署了“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的政府间双边协定以及备忘录。
国务院3月8日刚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刘玉珠表示,《意见》对如何落实文物保护责任、制定文物保护补偿办法,以及拓展文物利用方面,出台了实实在在的措施,文件突出特点就是在保护基础上,也特别强调了文物的合理利用,这也是在近几天来全国各地文物利用实践和理论基础上来制定的。
刘玉珠强调,任何文物利用都要以有利于文物保护为前提,以服务公众为目的,合理适度利用;更不能是为了赚钱。合理适度就是在不破坏文物本体的前提下,文物的利用是有标准有原则的,在保护好本体的情况下依法合理利用文物,包括促进文博创意产业发展,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经济利益,首先是为了文物资源能够有效的得到广泛传播。
(以上来源:央广网,何源、丁飞)
【数据分析】
根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有超过1000万件文物流失到海外。文化财产是特定民族与国家的文化印记与历史存证,各民族及国家对其创造的文化财产的所有权是不容剥削的。文物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及国家的重要文化特征。追索海外流失文物既是一个国家的权利,也是一个国家的尊严。
北齐佛首的回归无疑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从这些文物丢失之时起,我们就期盼着这些珍贵的印着我们民族记忆的文物重新回家。追索海外流失文物需要技术和法律的双重证据,此次北齐佛首就是在国际法的支撑下,在和国际社会和政府间合作的基础上得以回归的。
加强国际合作促成流失文物回家
以大堡子山遗址流失金饰片回家为例,中国政府及广大公众为了推动流失文物回归一直在努力,国家文物局积极和法国文物和文化部门交流,提出促成文物返还。法国也积极回应中国,同中国共同成立专家组前往大堡子山调研确认。但法国法律规定国有财产不可转让,这使得归还文物受到阻碍。法国政府最终通过将文物退还给捐赠人的方式使该文物最终回归中国。中法两国的协同合作使得该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这说明通过非法律手段的谈判协商也能对文物回归起到促进作用,这对之后我国进一步进行文物收复工作有借鉴之处。
国际法的运用促成文物回家 以古代哈努曼雕像回归柬埔寨为例,柬埔寨和美国签订的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双边条约作用重大,充分国际法、加强政府合作能够促成文物回家。各国追讨文物的案例表明,文物追回主要靠政府或者收藏家回购、利用国际公约或法律讨还以及捐赠,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多途径促进海外流失文物回家
对于非法海外流失文物这样综合历史、民族、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复杂问题而言,单一的某种手段是无法解决该问题的。每一件流失文物的回归都有其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特点。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途径是多种多样。除了国际法,作为非法律手段的民间人士的努力也可以发挥有效作用,中国法人或者自然人可以在流失文物所在地国家的法院提起国际民事诉讼。近年来一些民间个人及组织在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上已经发挥了促进作用。
保护文化遗产、促成海外流失文物回家是人类文明和道德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文物返还的途径主要有六种:捐赠、商业回购、国际执法合作、国际民事诉讼、第三方斡旋、谈判协商。要实现更多的流失文物回家,国际合作、政府间的合作以及国际法的不断完善是更为关键的因素。另外政府也应当加强国内监管,防止文物再次流失到海外。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