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回放】
小镇青年返乡成观影主力 春节档电影票房7天破36亿!
猴年伊始,内地电影票房便像一台“纪录粉碎机”一样,再次让人见证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
又创纪录七天票房突破36亿
来自“猫眼电影”的数据显示,2月8日—14日,内地电影春节档的票房突破36亿元,日均票房超5亿元。此前,内地单日电影票房的最高纪录只有4.25亿元,而去年春节档的票房“只有”19.8亿元。
周星驰的《美人鱼》、阵容堪比“数星星”的《澳门风云3》、3D大作《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春节长假期间,这三部影片的排片占比近九成。截至16日,《美人鱼》以20亿的票房领跑,《澳门风云3》和《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则都突破了8.5亿元。
客观来说,这三部影片的口碑并非很高。在“豆瓣电影”的评分中,《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得分为5.9分(十分制),《澳门风云3》更是只有4.2分。《美人鱼》7.5的得分虽然并不低,但翻看网友留言就能发现,“不好笑”“周星驰江郎才尽”等评价比比皆是,或许是大家出于“还周星驰一张电影票”的缘故,才导致影片得分没有太低。
质量平平返乡青年就图热闹
一方面是票房连破纪录,一方面则是影片质量平平,华语电影再次让人发出了“看不懂”的感慨。不少影评人就撰文称,“质素如此一般的电影,怎么能值这么高的票房?”
存在即合理。在货真价实的票房数据面前,与其一味质疑,不如仔细分析一下,内地电影票房如此火爆的原因所在。
尽管有人经常吐槽如今动辄七八十元的3D票价,但考虑到网站折扣、在线购买的优惠等因素,观众实际购票的成本往往只有原价的一半。故此,看电影在当下已成为最实惠的文化消费之一。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猫眼电影”发布的数据显示,自大年初一起,全国影院票房Top10中出现了不少“陌生身影”。2月1日—6日,每天的影院票房Top10,几乎都由北上广的影院包揽;但进入“春节档”后,形势陡然一转。太原、莆田、温州、长春、金华等地的影院迅速跻身前十,单日票房成绩也数倍于前。2月2日,全国票房最高的影院为广州飞扬影城(正佳店),当日票房18.1万;2月9日,则为温州万达国际影城(龙湾店),当日票房68.4万。
变化反映的是人口流动的大格局。统计数据显示,春节期间,三四线城市的电影票房异军突起,占比超过一半。以泰州靖江新华世纪影城为例,记者10日晚间登录豆瓣电影网站查询次日余票发现,除了上午场的票还略显富余外,从中午到晚间的票已几乎售罄,只有一二排还有余票。
在2015年内地电影票房超440亿元的背景下,今年的票房能达到怎样的高度,着实令人期待。今年1月份的票房统计业已出炉——38.4亿元。在春节档票房如此强势助推之下,或许今年前两个月的票房就能逼近百亿大关,那可又是一个新纪录了。
(以上来源:中国江苏网 董晨)
小镇青年渐成电影票房主力军 未来发展三线城市空间巨大
中国电影市场高速发展,尽管如今的主力票仓依然是一二线城市,但整体市场份额已出现下滑趋势,由此也引发各大院线加快布局三线以下城市。记者获悉,随着三四五线城市电影消费市场份额激增,这些城市的电影爱好者(俗称为小镇青年),已经逐渐成为国内电影市场的消费主力军。
票房趋势 连续四年增长
自2012年起,全国三四五线城市的电影市场份额逐年递增。记者获悉,2012年至2015年,三四五线城市的电影市场份额分别为28.2%、30%、32.1%、36.7%。相反,一二线城市在市场挤压中下沉,2015年分别较上年下降了2.3%、6.3%。小镇青年作为电影市场的票仓潜力还将持续很长时间。
还有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前三季度,一线城市观影人次份额由25%下降到18%,而二线及以下城市的观影人次份额则由75%上升至82%,其中五线城市的增长尤为明显,已从8%提升到17%。尤其是热门档期,小镇青年的观影人次和票房份额都会明显提升,很多流动人口从一二线城市回到三四线城市,导致观影需求也跟随转移。
今年春节档,三四五线城市的票房占比有望增长15%,甚至在某些地方还会出现三四线城市票房超过一二线城市的情况。
观众喜好 关注本土制造
一般来说,在一二线城市的观众,喜欢的电影有合适的场次是观影群体走进影院最重要的原因。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 小镇青年有着自己的观影文化,陪伴观影是重要的观影动机。
国产青春片、喜剧片更是小镇青年的最爱,《何以笙箫默》《左耳》等爱情剧情类电影对小镇青年的吸引力比较明显,“喜羊羊”“熊出没”等系列国产动画电影也要远比进口动画受欢迎。
与此同时,小镇青年的观影动机和消费习惯偏好娱乐消遣,《杀破狼2》《速度与激情7》等动作、视觉类电影更受追捧。《煎饼侠》《夏洛特烦恼》《滚蛋吧肿瘤君》等励志内容题材,也更容易获得小镇青年的认同。
未来发展 三线城市空间巨大
根据艺恩资讯发布的《小镇青年白皮书》显示,影院建设热潮向三线城市及三线以下城市扩散。2015年前三季度,有79%的新建影院布局在三线及以下城市,随着三线以下城市院线的不断增加以及人次增长率在近三年以30%的速度增长,直接带动票房分布逐渐下沉,小镇青年观影规模逐渐体现,将成为中国电影票房主力军。以去年的电影票房冠军影片《捉妖记》为例,高达24.39亿元的票房中,一二线城市青年贡献了19%,小镇青年贡献了81%。
记者了解到,不少院线集团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布局三线影院市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告诉记者:“影院建设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从新建银幕带来观影人次增长来看,五线城市每新建一块银幕可以为影院每天带来9.2人次,但是在一线城市,新建一座影院只能带来6人次,三线以下城市的院线更有投资空间。”
记者也注意到,相较于一线二线城市而言,明星效应对于小镇青年的作用更为明显,很多影片也会针对性地去迎合小镇青年的观影口味。
(以上来源:西安晚报 曾世湘)
小镇青年”:中国电影票房的先锋队,还是内在品质的替罪羊?
小镇青年,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分布在三、四线城市包括县级市,从东部延展到中西部地区的广大青年观影群体,这个群体的基本特征明显有别于集中在东部地区的一、二线大中城市,虽人数有限,但相对多年龄段的电影观众,是非常典型的有中国特色的由于区域、城乡、阶层发展不均衡和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结果,而且是专属于中国电影院线制改革后的产物。
因为在中国电影院线制改革之前的历史阶段,小镇青年并不是突出问题;或者说,是因为在那个历史周期内的小镇青年和今天的城市观众一样,还享有相对均等的文化消费权利,电影也还是一般可以共享的文艺形态,在剧场、在露天观看电影是一种非常普及的群众文化活动。
新中国电影与旧中国电影的最大差别就在于,不是只局限在上海、北京、长春等少数大城市的极其有限的生产、发行、消费的机制和模式。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在全国自上而下的建立起了与省、市、县各级行政单位平行的电影发行公司,并几乎覆盖到全国各地的每一个角落。
这也是为什么1979年居然可以创造出293亿人次的中国电影观影人次的最高纪录,这在世界电影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票房继续高歌猛进的2015年,尽管12亿人次相比上一年度有着50%左右的惊人增幅——与1979年相比,仍然实在太过沧海一粟。
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在198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的观影人次急速下降,1991年的观影人次已从1979年最高峰的293亿下降到144亿,到了1992年又急跌至105亿,呈现出断崖式下滑的趋势,原有的省、市、县的垂直式的发行、放映模式开始分崩离析——中国电影必须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这就是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史前史。
真正的问题在于从1993年拉开电影产业化改革的序幕,到2015年中国电影突破400亿票房并剑指世界第一,小镇青年在差不多长达20年时间里,压根不被视为中国电影的潜在观众,相当多的三、四线城市干脆连一家影院都没有,更毋宁说广大县级市。而且新世纪院线制改革以来的中国电影,也只创造出了宫廷、武侠、冯氏喜剧等屈指可数的几种经得住考验的类型,还仅仅只能满足一、二线城市和东部地区的有限观众的情感和经验,毫无疑问这和三四线城市包括县市级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小镇青年的情感和经验有着相当大的不同。
也就是说,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小镇青年事实上都不具有做为电影观众的基本文化权力。
因此,仅仅将中国电影的内在品质的缺失的原因,归咎于已经缺席太久的小镇青年,就不仅显然是一种来自地域、城乡、阶层差异的歧视和傲慢,更是掩盖了中国电影自身的结构性缺陷——当新世纪进入到第二个十年,一二线城市和东部地区的有限观众和小镇青年完成了票房的交接棒之后,被甩在后边的并不是小镇青年,而恰恰是中国电影本身。
中国电影从现在到可预见的未来,尚只能用品质不高的文化产品来迎合小镇青年,还远远不具备为小镇青年打造精品的文化工业能力,这才是中国电影所必须直面的尴尬困境。
当前被电影界和媒体所通约使用的小镇青年概念的最大误区在于,其为公众呈现出了有大量小镇青年忽然涌入影院的错觉。事实上,2015年的影院上座率仅15%左右,这并不是偶然现象,从2007年开始,影院的平均上座率其实就没有太显著的变化。同样,也并非只有上座率长时间持续低迷,在生产领域更是长期以来一直有相当一部分院线影片无法收回成本,在发行领域则始终有五成左右影片压根不能进入院线。这充分说明,院线制改革以来的中国电影,它的生产、发行、放映等几乎所有领域的顶层设计,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都遭受到了严峻的时代挑战。
很遗憾,如礼花般绚烂的票房神话——市场规模的阶段性放量增长,尚没有为中国电影的长期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依然只是横向的摊薄式的扩张路径。在这个意义上,小镇青年浮出历史地表不过是这种时代症结的最深刻体现。
综上,百亿票房年代的中国电影,其实只不过是复制了改革开放以来GDP发展模式的老路,中国电影产业的特殊性并没有超脱出中国经济的普遍性,每年数百亿的高票房依然不过是通过将小镇青年吸纳到特定产业结构中,这种放大渠道来增加市场规模的红利的产物,不过是典型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
(以上来源:虎嗅网)
【数据分析】
“小镇青年”就是电影业内人士对二﹑三线以下的市、县、镇﹑乡观众的称呼。与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不同,二﹑三线城市的人夜生活少,娱乐方式少,下班除了聚餐、唱K,就是去看电影了。看电影已经成为小镇青年时尚的休闲方式,影院人气也越来越旺。“小镇青年”成为电影票房主力有几点原因:
1.小城市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日益完善,使得“小镇青年”不断涌现。有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县级城市拥有上千家影院,并且有超过3000块的银幕,县级市影院普及率达到35%以上。数字电影院作为城市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在城镇化过程中也成为了“小镇青年”时尚娱乐生活的标志。
2.“小镇青年”在一线城市培养的观影习惯带回乡。使得春节期间二三线城市电影档期的火爆。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等人员,平时在大城市工作生活,过年期间回乡团圆,正是他们在一线城市培养出的观影习惯平衡了城乡票房差异。正是春节期间人口的流动,导致了“小镇青年”操纵电影票房。
3.“互联网+”影院推动电影宣传更广泛,更创新,更引人注目。微信、微博和各大电影app的二维码贴在影城门口的显眼位置,各大手机软件一点开,就是最新上映电影的广告宣传页面。这种宣传手段和宣传力度,让“小镇青年”迈开了走向电影院的双腿。
4.看电影成为过年期间全家团聚,交流感情,享受天伦之乐的新的休闲方式。春节期间,不少青年人并没有像父辈一样选择打牌作为休闲娱乐方式,而是更倾向于外出体验更时尚的娱乐方式。对于小城镇的青年,口袋富起来了,脑袋也想富起来;解决了物质需求,还想要更多的精神文化生活。从搬起小凳子到村头看露天电影,到买票走进豪华电影院;从盼星星盼月亮一年看不上几部电影,到最新的国内外大片同步上映……电影的变迁沉淀着基层民众的心灵河床,改变着小镇青年的审美观,甚至见证着他们的文化成长过程。
电影界业内已有“得小镇青年者得票房”的说法,那么我们就需要仔细审视成为电影消费主力的“小镇青年”。目前我国城镇差距仍然十分明显,但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在新媒体不断发展,资源信息不断共享的时代,小镇青年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人数众多的群体,所有的文化产品尤其是电影业,既不能轻视他们的审美能力,更不能放弃带领他们进步。 所以,抛弃肤浅的迎合才是“小镇电影”的正道。就算电影拍摄技术再先进,如果不接地气,不符合大众口味,就可能水土不服;投资再高,如果缺乏感知力,就难以打入基层人民群众的内心。这表明电影需要既保证其娱乐性不减,又要不断挖掘总结“小镇青年”的内心兴趣点,使得电影能够与他们的审美能力共同,甚至超前发展。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