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益文化基金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政府公益文化基金是我国资助文化艺术发展的一种模式。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建立于1994年,和其他地方性政府公益文化基金构成相似,资金主要来源两部分:一是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二是文化事业建设费。政府公益文化基金的出现及发展,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密不可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一项重要任务即是推动政府部门转变文化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政府公益文化基金的创设即是在政府直接财政预算支持文化建设之外,通过项目资助方式优化资源配置。与欧美国家政府对艺术领域的介入管理不同,我国政府公益文化基金普遍具有政府主导、专家评审、面向社会的运作模式和特征,但同样要面临在遵循文化艺术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如何有效资助文化艺术的问题,及如何实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问题。这亟待我们总结和创新,即坚持问题导向,从实践出发,把20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科学化。
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的创新实践
首先,针对文化资源配置方式固化、缺乏有效竞争和激励机制问题。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成立后,改变了过去文化艺术资助以政府行政决策为主、财政资金只能在文化系统“体制内”分配使用的单一模式,建立了文化项目基金管理模式。从以支持单位机构为核心转向支持文化项目为重点,既增强了内部竞争性,也提高了资助方式的灵活性。政府文化建设投入方式也由封闭走向开放,资助对象扩大到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机构(包括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极大调动了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建设的积极性。为提高基金使用效益、强化科学管理,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在2003年后,探索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和程序规则,实现了从信息发布、项目民主决策、项目运行监管到项目绩效评估全过程的综合动态管理。
其次,针对供需关系存在结构性失衡、未能充分回应市民文化需求变化问题。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每年资助范围根据市委、市政府文化发展规划、政策和工作任务要求而确定,以申报指南的方式公布。建立了长效和预算稳定的资金供给体制,年度预算规模随城市文化发展和市民文化需求提升适度增长。2019年、2020年安排资金为5.5亿元和5.8亿元,资助项目为372项和356项。为使资助项目精准对接市民文化需求,基金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公众实际文化需求状况、资助项目的满意度进行调研,并结合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文化政策调整和预算安排、基金项目立项的重要依据。为动态了解市民文化需求变化并促进文化艺术资源共享,基金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便捷性、易接触性优势,在微信公众号“深圳艺文惠”上回收公众问卷,宣传推动基金资助成果更好惠及于民。截至目前,“深圳艺文惠”公众号注册粉丝超49万,已成为深圳倡导优质文化艺术生活、发布城市文化菜单的重要载体。
再次,针对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意识薄弱、文化共建共治动力不足问题。政府各级部门对引导并促进社会资源参与文化事业存在共识,因此,以什么样的方式、发挥怎样的作用是着力的关键。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除了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外,还带动了各区相继成立区级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采用事前资助、事后奖补等扶持方式进一步鼓励多元主体参与辖区高品质人文环境建设。基金也通过项目资助鼓励不同类型文化机构(组织)创新公益合作关系。如以深圳图书馆为公共活动空间的一系列资助项目,使高校、科研院所、文化企业和社会组织成为图书馆的知识伙伴,共同为公众创造一个知识传播、创新开放的资源中心。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使图书馆功能与价值收获颇丰,成为多元化的学习聚集地,扮演着创新领航者和孵化者的角色。去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量文化艺术活动被取消或延期,基金及时调整年度资助结构和方向,划拨500余万元开展“惠读书”“惠看展”“惠观影”“惠赏演”一系列文化惠民项目,联合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分行、中国银联深圳分公司投入共计千万元,发放文惠券76.3万张,为文化场所引流、拉动文化消费、恢复文化市场活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存在的困惑和问题
当前从政府公益文化基金的发展实践看,还存在一些障碍和困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社会资源虽有调动但仍显不足。这导致财政投入总量虽显著增长,文化项目资助需求却远远不能得到充分满足。例如,基金受理申报2020年项目925项,涉及申报金额超过23亿元,实际立项率仅为35.6%,资助额占需求量24.82%,与实际需求相比资金缺口较大。文化艺术生态的完善需要政府对外部发展环境进行整备。仅靠专项资金支持文化艺术发展是完全不够的,还需多元的社会支持和多样化资源,包括来自政府的间接扶持政策、跨部门合作伙伴或陪同投入伙伴、志愿者团队及志愿服务、不断增长的受众和市场支持、慈善捐助及商业赞助等。显然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二是缺乏资助机制的配套制度建设,社会融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这导致获资助项目很难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或资源与之形成配套,可持续运作对财政资金依赖性过强。这也关涉已形成品牌效应的成熟项目如何后续运作问题,若不解决这一困境,长期积累下来不但财政资金负担越来越重,而且新的文化项目也难以进入政府扶持的培育孵化阶段。需要新的资助机制和配套政策帮助项目获得其他资源,研究制定通过税制或配套投入等形式的政府间接资助模式,完善文化志愿服务机制,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开放性发展及各方对文化艺术的投入、参与和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三是资助机制不健全,资助观念和方式亟待转变。以往人们对公益性文化的理解有偏差,一些市民误将公益性文化等同于品质不高或没有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而另一种观点又将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相对立,认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大量供给影响了文化消费市场的形成,大家乐于享受“免费午餐”。这需要政府公益文化基金能够促进资助项目持续提高品质、培育文化艺术人才后备力量;重点培养市民对文化艺术的欣赏、需求和消费;增进文化参与主体公共价值观念;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形成文化消费内生动力,从而建立公共政策与文化市场的正向联动,减少资助制度与市场生态脱节。
政府公益文化基金未来的发展方向
创新财政资金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文化项目基金管理模式,是发展的趋势。如何发展好政府公益文化基金,要做好三方面:
一是转变资助理念。在调研过程中反馈的诉求集中在:希望政府在资金和人才上予以支持。因此,建议政府的支持不应仅局限于财政资金投入,还要提供更为综合性的政策援助:从满足市民基本文化消费权利走向促进民众文化参与和文化创造;加强艺术教育和文化消费领域的支持和引导;助力青年艺术人才成长以激发文化生产环节的活力;搭建平台帮助文化机构获得社会多元支持;推动文化项目或文化机构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回应社会需求的服务能力;建立资助资源的竞争性获取机制,增强文化资源的流动和整合;普及文化消费也是一种资助理念等。
二是完善资助管理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处理好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各类公共机构、社会组织之间的分权与合作,理顺审批和监管权责关系。规范审批事项、简化流程,完善事中事后项目监管体制和方式,强化绩效评估机制对项目优胜劣汰的调节功能,建立市民意见反馈机制,加强资助机构服务创新和优化,以更好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规律。
三是丰富资助机构的功能与角色。重塑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促进文化领域社会化参与,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推动政府角色从“以生产为中心”的文化产品提供者向“以需求为中心”的资源调节者转换。引导各级政府、跨部门项目的合作与促进,打破文化资源条块分割,增强文化事业发展统筹协调性。鼓励多元化的主体围绕公益性目标,通过特定的机制组成有效网络,激励各个方面合作和介入,建立资源融汇共建机制,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发展关系。
作者:任 珺 王 芳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1年7月27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