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可观成果
陕西省于2014年1月10日经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并于2014年5月1日起施行。其实早在2008年该条例还未面世的时候,西安市已经公布了包含3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公布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36项,2011年公布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28项。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布我市第四批5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请示。目前,全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150项。
据悉,全市已公布的前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97个项目,其中西安鼓乐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个入选国家级名录,65个入选省级名录。
西安市还命名134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其中51名入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6名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每年资助代表性134名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资助20多个区县建立展厅、传习所,为传承人传习活动搭建平台。每年在国家文化遗产日和春节期间举办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西安市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为以下传统音乐、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美术、民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
(以上来源:陕西传媒网、西安新闻网综合整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博人眼球
2015年6月6日下午,在第十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6月13日)到来之际,由西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新城区文化馆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展演活动在陕西非遗美食文化街区永兴坊举行。
中午12时,来自西安市50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展演20个非遗项目,吸引上千市民前来观看,并纷纷点赞。古琴、太极拳、太极剑、长臂拳、形意六合刀等多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赚得大量人气。周至染色剪纸、风筝制作、“草编”编制、关中泥塑制作、中国结编制作、秦腔脸谱绘画、木版年画制作、户县微缩社火、鱼化寨泥叫叫等传统非遗技艺展示更带领市民游客认识多项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制作技艺。
其中,微缩社火的传承人宋志荣、泥塑大师苗春生、风筝大师张天伟、阴阳书法剪纸大师吕国岭等现场演示,使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其中,染色剪纸是周至剪纸的一大特色,它融绘画与剪纸为一体,形式突出,别有韵味。染色剪纸最具代表性的是终南镇毓兴村路家的剪纸,其工艺流程是:先用铅笔在白纸上描绘图案,再把图案的轮廓剪下,清水扪湿贴在宣纸上,再贴在木板上,用油灯熏黑,待晾干后撕下图案,剪去熏黑的宣纸,剩下的就是样稿图案,经过剪刻然后用颜料点染勾画完成。毓兴村路家第10代孙女路晓春和终南镇东关村姨母家儿媳赵秀英,继承发扬了路氏家族剪纸特点。剪纸作品剪、刻、画、染、工整细致,构图严谨,设色浑厚、丰富多彩,更多地继承了路氏家族的剪纸特点。路晓春的剪绘染色剪纸,工艺是三分剪、七分染的单层染绘,路晓春能扮演秦腔戏剧中的旦角,所以她的人物剪纸作品能成组、成套完整保存。

户县社火是陕西省西安市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娱活动,有芯子社火、平台社火、牛拉社火、马社火、背火、掮火、高跷、竹马、旱船、大头和尚、打钱杆、热蹩、火龙、地龙、舞狮子等近二十种形式。2009年,传承人宋志荣为了把户县宋村社火能让更多的人在观赏社火上不受时间限制,想出了采用塑胶微雕社火的办法,他和其他两位共同爱好社火的艺人一起,自费数万元,四处找材料、选模型,精心制作,终于制成了独具特色的微缩社火。这是一门将社火表演以塑胶“人物”的形式表现的艺术,塑胶小人有20厘米高,比真人缩小了十倍,身上各色鲜艳的服装都是按照社火表演时的原样做的,眉眼清晰,十分讨巧,形象地将户县社火展现出来。如今在宋志荣和曹静香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至2014年11月制作微缩社火380多组,微缩人2600多个,户县微缩社火已被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高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富平文博城等单位收藏。

动态风筝即会动的风筝,是靠人的操纵或借风力使其旋转而自然摆动的风筝。张天伟的动态风筝主要是用风为动力、吹动风轮旋转,通过齿轮组的减速,经曲轴、连杆、滑槽、摇臂等机构,带动风筝上一些部位活动起来。张天伟是一名退休职工,拥有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西安市群艺馆优秀民间艺术家及十佳民间艺人、全国动态风筝第一人等多项殊荣。他从事动态风筝的研究创制已30多年,共有作品500多件。张天伟的风筝与众不同的就是他的可以动起来,活灵活现。自1986年至今,张天伟代表陕西省参加数次国际国内风筝大赛,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以及港、澳、台。先后荣获各类大奖百余项。其中1988年创制的全国第一只三动态龙风筝被加拿大朋友收藏后印制成加拿大邮票。随后,张天伟又陆续创制了数十种形态各异的动态风筝,有九处会动的龙头、有转脖张嘴会叫的仙鹤,还有蝙蝠、螃蟹、卓别林、螳螂、猪八戒背媳妇、秦始皇万里长城、中华巨龙动态音乐风筝等。这些风筝放飞高空,叹为观止。
(以上来源:人民网、陕西文化网、陕西农村网、陕西传媒网、西安文明网综合整理)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常年开放
2012年5月15日,在“5·18”世界博物馆日来临之际,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揭牌仪式在西安市群艺馆隆重举行。省文化厅、市委宣传部、市文物局、市文广新局等各有关部门领导和来自我市十三区县的非遗工作者代表、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代表、我省非遗保护专家、西安财经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的大学生非遗志愿者代表、西安自弘中学非遗保护中小学生志愿者参加了授牌仪式并同民间艺人开展互动交流。其成立标志着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落实国家三馆免费开放政策开创了新的局面。
西安市非遗博物馆是在西安市非遗工作陈列室基础上历经多年逐步发展形成的。多年来,通过无数非遗工作者、志愿者和民间艺人的努力,展馆汇集了我市1000多个民间艺人和传承人提供的20000多件作品、工具,包括半成品、原材料以及图文资料等。展馆旨在全方位展示我市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和非遗保护成果,同时作为一个动态的展馆,这里既是广大民间传承人荟萃交流之地,也是我市针对未成年人点燃非遗教育的火种、开展非遗教育实践的示范性基地,为市民们在繁华都市里零距离接触原生态民俗提供了最好的平台,并将长期免费向市民开放,它标志着我市非遗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为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落实国家三馆免费开放政策开创了新的局面。博物馆最大的特点是常年邀请民间艺人开展动态展示和传习活动,市文物局专家也认为,该馆的挂牌与逐渐完善将填补我市博物馆行业的一个空白。
博物馆内展出了砖雕艺人王泰来制作的大明宫砖雕模型,按300:1的比例缩放,雕工十分精细;有传统的剪纸、刺绣、风筝、面塑、泥塑、娃娃哨和核雕等;郭氏家族的“云堆”制作取材广泛,造型独特;还有户县社火微缩模型也别具一格。在这里能见到很多在现代生活中难寻踪迹的老物件,如纺车、手推独轮车、风箱、草鞋、粮仓、指南车、打铁及古法造纸工具等。馆内展示的大型关中泥塑组群《关中记忆》令人震撼,1300多个泥塑小人神态各异,还有100多个家禽牲畜以及劳动工具、农家小院、鸡窝、拴马桩、戏楼、店铺等30多种,叫人叹为观止。
(以上来源: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官网、陕西传媒网综合整理)
非遗保护“三进”活动常年开展
西安群众艺术馆常年开展非遗保护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的“三进”活动。
2012年6月5日,在第七个国家文化遗产日即将来临之际,西安市近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志愿者来到西安盲哑学校,同盲哑儿童一起合唱手语国歌,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互动宣传。此次活动由西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以及西安市非遗博物馆和西安市盲哑学校联合承办的。针对聋哑儿童听力弱,但特别擅长手工的特点,非遗传承人和志愿者们特别为孩子们展示十五种手工技艺,包括泥塑、结绳编织、动漫剪纸、传统剪纸、糖塑、娃娃哨、棉絮画、皮影雕刻、面塑。此外还有大型古代益智游戏项目九连环、华容道等另外市盲哑学校为每个展示点配备手语和盲人指导老师,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各种非遗项目。同时,省级非遗项目马明仁膏药还为辛勤的师生们赠送膏药,西安鼎艺剪纸社还将为师生赠送部分剪纸。
2013年10月30日,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蓝田县文化馆共同组织的“非遗保护展演进社区、进农村”活动。一边是心灵手巧的西安老艺人,一边是蓝田当地的非遗传承人;一边是打麻鞋、关中泥塑、风筝制作、民间竹扎技艺等西安绝活,一边是蓝田水会音乐、蓝田玉雕、剪纸等非遗项目传承人。蓝田县委门前可谓热闹非凡,众多市民冒雨围观难得一见的精彩表演。西安老艺人和当地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 人一边展示绝活,一边互动交流。风筝大师张天伟的“螃蟹”风筝,当有风吹动时,蟹钳就随之一张一合,生动鲜活。泥塑大师苗春生、竹扎大师经金山、打麻鞋技 艺传人马新玲、刺绣大师张亚兰等也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表演,围观群众将他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竞相掏出手机拍照留念。演出中最惹人注意的是蓝田普化水会音乐,这种音乐本来源自隋、唐宫廷,后来传入民间又和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乐种。2006年5月,蓝田普化 水会音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活动当日,蓝田普化水会音乐传承人60岁的邓印海,带着数十人乐队盛装演出。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谈到,“非遗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活动是西安非遗保护中心连续五年来一直在开展的文化活动,“蓝田县文化底蕴深 厚,此次活动希望能让更多群众进一步认识民间传统文化,增加对非遗的认识,认识到非遗保护的意义,自觉树立起非遗宣传保护的观念。”
2014年6月24日,“非遗”工作人员王智老师为学生介绍过去的农耕工具。当日,西安市未央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走进未央职教中心校园,非遗项目传承人、身怀绝技的民间老艺人向学生们展演剪纸、泥塑、面人,手把手地传授使用年代久远的农耕工具,激发了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了大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
(以上来源: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官网、古汉台网综合整理)
【数据分析】
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收获了“非遗”保护的丰富经验。从上述关于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数据可以看出,西安市在非遗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果是非常令人瞩目的。西安市在非遗保护方面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法保护。2005年3月和12月,我国分别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措施等提出明确要求,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开始步入正轨。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高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6月1日起施行。从此,我国的“非遗”保护真正步入有法可依、依法保护的新阶段。2014年1月10日,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并于2014年5月1日起施行。按照上述法律法规的规定,西安市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继承人名录,常年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供市民观赏,定期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推进非遗保护“三进”等活动。
2、注重宣传。从上述提及的西安市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非遗保护“三进”活动和开放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可以看出,西安市特别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西安市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还将保护成果以展演、博物馆展示、演出等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让公众能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伟大和精彩,对西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了解,同时培养了公众的兴趣和自觉保护非遗的主动性,非常有利于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3、积极申报,登记造册。近些年来,西安市按照国家、陕西省和本身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要求,积极进行非遗重点项目的挖掘、整理、普查等工作,至今已公布了包括15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共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公布了134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为非遗登录制度的实施树立的典范。
4、为非遗项目传承人提供展示平台。西安市每年资助代表性134名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资助20多个区县建立展厅、传习所,为传承人传习活动搭建平台。每年在国家文化遗产日和春节期间举办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5、调动多方力量开展非遗保护工作。西安市常年开展非遗保护“三进”活动,“三进”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政府的扶持,也需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非遗保护中心、市非遗博物馆、教育部门、社区、学校、企业等机构和非遗项目传承人和志愿者的大力支持。同时,非遗展演的顺利进行也离不开广播、电视新闻、报纸、期刊、互联网等大众媒体的宣传和推广。
6月13日是中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也是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发掘传承保护的第十个年头。希望西安市的非遗保护工作发展得越来越好。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