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探析校园引入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有传承
2015年06月12日
探析校园引入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有传承
探析校园引入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有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正式立项

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规划组评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非遗校园传承基金提供资助,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共同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工作,已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于2011年7月正式批准立项,立项通知书文号:教科规办函【2011】10号,课题批准号DLA110302。

本项课题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非遗保护工作的领军人物田青教授为课题组组长,并以知名非遗专家、著名教育家以及各地专业教研员、校长为主要成员组成课题组。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实践工作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工作,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著述颇丰。

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及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三家专业委员会,将充分发挥各自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为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基础。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等相关国家专业 机构也将为此课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

作为中国教育领域最权威的理论研究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课题的正式立项,将进一步促进中国青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步入一个新台阶。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课题

1、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音乐类)校园传承研究

2、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画类)校园传承方略

3、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类)校园传承方略

4、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示策略研究

5、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现状调查

6、小学阶段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策略

7、中学阶段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策略

8、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教育数据库

9、运用合唱、合奏形式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

(以上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官网,内容略有删减)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走进宁波“京剧进校园”

到今年3月,教育部推行的“京剧进校园”试点满3周年了。这一举措曾引发热烈讨论,15个京剧唱段中,“样板戏”比重是否过大等问题一度成为舆论热点。而南方人对京剧普遍缺少认知和地域文化差异也成为推行“京剧进校园”的难点。

3年之后,“京剧进校园”推行情况如何?记者日前走进宁波市几所试点学校了解情况。

初衷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从2008年3月开始,教育部选择在北京、天津、浙江等10个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试点学校中一至九年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其中小学生学唱10首京剧经典唱段,中学生为5首,学生一学期只要学习一首即可。

据介绍,浙江省列入“京剧进校园”的试点学校共22所,其中杭州市12所、宁波市10所。宁波10所中小学分别是:海曙区的宁波爱菊艺校、宁波市第十五中学(实验校区);江东区东柳小学、宁波新城第一实验学校;江北区第二实验小学、三江中学;北仑区淮河小学、东海实验学校;慈溪市城区中心小学、坎东初中。这些被确定为试点的学校,有的具有京剧(戏曲)教学师资方面的优势,有的原来就有学生戏曲社团的基础等。2008年3月底,浙江省22所学校的音乐老师还曾前往沈阳参加由教育部试点统一安排的京剧教学培训。

“京剧进校园”不是为了培养多少京剧演员,而是让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京剧本身也是一种音乐,让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优美的音乐、表演中华民族顶级的艺术,让学生从小接受美的熏陶。”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音乐教研员黄伟平介绍。更多的老师则认为,京剧进学校,目的不是教会每个学生唱京剧,而是希望他们都能从小学会欣赏京剧,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现象“京剧进校园”呈两极分化

对于“京剧进校园”,记者在试点学校采访时看到了呈两极分化的现象。有的学校一直在坚持和深化“京剧进校园”,让京剧更适合宁波的实际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也有的则渐渐地淡出了视线。

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和江北区第二实验小学曾代表宁波市参加去年10月举行的浙江省“京剧进课堂”交流座谈会作经验交流,也是宁波市10所试点学校做得比较有特色的两所学校。江北区第二实验小学曾经做过一个问卷调查,每个班喜欢京剧的学生约占30%,可以接受的占60%,另有10%的学生没法进入状态。但调查也显示,几乎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和理解京剧基本知识。为此,学校一方面引导学生学唱京剧,另一方面通过“京剧进校园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积极推进“京剧进校园”工作。江北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应国海介绍,为了让京剧进课堂能顺利开展,从2008年4月开始至今,学校在每天的午间音乐欣赏时段播放一段京剧音乐,每周四中午安排固定的京剧知识学习和唱段赏析,以营造学习京剧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聆听京剧的兴趣。学校还通过京剧兴趣小组、京剧展示活动、京剧演出观摩、“我爱京剧”征文比赛、京剧研讨课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学唱京剧的兴趣。

很多学校在施行“京剧进校园”时,遇到了由于地域文化差异产生水土不服的情况,不少老师反映京剧唱腔复杂,学生不容易掌握。为了调动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采用了时尚与传统同步,群体与个体共同发展的办法,并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该校的音乐教师王晓说:“其实京剧离我们并不远,在学生喜欢的很多流行歌曲里都糅合了京剧的艺术元素,比如周杰伦的《青花瓷》《霍元甲》、陶喆的《苏三说》、李玟的《刀马旦》等。”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喜欢哼唱周杰伦、飞轮海的歌曲,热衷hip—hop,如果要他们在音乐课上集体扯开嗓门唱“把一切反动派统统埋葬”,“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这样反差强烈的场景,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因此该校教师就通过孩子们喜爱的偶像热衷京剧入手,在潜移默化中拉近学生与京剧的距离,把他们逐渐领入京剧的殿堂。

探索 不妨加点宁波元素

记者从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了解到,目前宁波市“京剧进校园”所使用的教材,是全国统一教材,没有进行删改。学校所教的京剧曲目也是教育部公布的15个唱段。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鼓励各校根据学校实际开展教学,学唱与艺术欣赏相结合。

据宁波市教育局体卫艺处有关负责人介绍, 3年前确定的10所“京剧进校园”试点学校,目前没有调整计划。教育部门希望“京剧进校园”活动进一步与校园文艺活动相结合。短期内,“京剧进校园”试点活动不会有大的变化。另一方面,教育部门也会尝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其他戏曲如越剧、甬剧、姚剧等,因为这和发扬地方戏曲并不矛盾。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司长杨贵仁此前也明确表示,京剧进音乐课堂并不排斥地方剧种进课堂,可以在地方教材标准中加入地方剧种,鼓励地方剧种进课堂。据悉,在宁波的各县(市)区如地方戏曲甬剧和姚剧等在江北区及余姚市的一些学校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注之声:“京剧进校园”只是先行一步

不仅是京剧,其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也需要进入校园,京剧进校园只是“先行一步”。这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途径,有利于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占领青少年的思想阵地,也有利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但如何让这个活动更接地气?如何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宁波文化底蕴深厚,在“京剧进校园”过程,不必拘泥于形式,大胆融入宁波地方文化,如结合“甬剧”“姚剧”等地方文化进行推广。此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方式也可多样化。

(以上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官网,内容略有删减)

京剧进校园 南开已百年

得知国家教育部关于将15个京剧唱段带进中小学课堂的消息后,天津南开中学教学处的王文昌主任格外开心,他告诉记者:“其实从南开中学1904年建校初期开始,京剧就已经作为传统的社团活动进入校园了。很多京剧名家都曾来校指导,学校也曾给来访的要人、友人奉献过很多精彩的京剧演出,不少校友现在都是天津的著名票友。而学校把京剧作为选修课也已有七八年的历史了,通常在高一、高二年级的同学当中开展。在课堂上老师主要注重的是对京剧理论知识的讲解,指导同学们的发声,解释经典的剧目,给同学们放映京剧唱段。如果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京剧还可以参加学校的京剧社团,在社团里老师们则要细致地教授唱段,让同学们在舞台上走台步,训练身段和唱功。学校里主要有5名教师负责京剧课程,教材也是学校自己的校本。因为学校对参加京剧选修课和社团的同学没有任何门槛,几年下来培养的学生也有几百人了。”   

当记者来到南开中学的时候,学校的京剧社团正在礼堂进行排练,三十几名同学中有的在一板一眼地唱着《空城计》中的唱段,有的在舞台上练习着台步,有的在认真地吊嗓子,指导老师程滨则忙不停地为个别同学做着指导。在学校的活动室里陈列着几十套不同角色的行头和不少练功鞋。添置这些服装和道具,学校已经花费了几万元,有时还要花钱聘请一些专业京剧团的一级演员来教授孩子们。同学们担任的角色涵盖了除花脸之外的小生、老生、老旦、青衣、花旦、丑角等各种行当,京剧选修课每周上2个课时一个半小时,而社团活动每周一次需要两个小时以上。学校每个月就要进行一场小型的京剧演出,每场大约有200多人来观看,每个学期要举办一场大型的演出,能容纳几千人的大礼堂每次都座无虚席。

对于15段京剧唱段进课堂,程滨老师表示:“这些曲目都节选自近现代的京剧剧目,像《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儿行千里母担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智斗》等,在学校选修课课堂上都教授过,也是同学们经常唱的。学校对历史悠久的传统京剧曲目也非常重视,《空城计》《锁麟囊》《乌盆记》《击鼓骂曹》《打渔杀家》等剧目更能体现京剧独特的魅力。当前,京剧即使在学生的业余爱好中也是非主流的,正因如此,国家才下决心把京剧艺术带进校园、走进课堂,培养孩子对传统艺术的了解和热爱。京剧进课堂就是要把京剧作为一种文化来感染孩子,以后还可以多添加一些京剧的传统剧目,给学生更生动、更深入的京剧熏陶。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粹艺术长盛不衰。”

(以上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官网,内容略有删减)

辽宁大学毕业生创公益京剧团传承国粹

几个京剧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酝酿了一年,克服重重困难成立了一个公益型创业组织,希望走进高校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京剧、喜欢京剧。近日,辽宁省大学生青创京剧团首演在辽宁何氏医学院举行,精彩的表演让大学生尽享京剧之美。

乐声渐起,白素贞和小青袅袅走上舞台,珠钗摇曳,水袖轻舞,在方寸舞台上演绎着游湖偶遇许仙,借伞暗许芳心的古典爱情传说;赤桑镇,包拯铡死贪赃枉法的侄子包勉,嫂娘吴妙贞哭闹不休,包拯晓以大义,吴妙贞感悟,叔嫂和睦如初……近两个小时的演出中,演员们生、旦、净、丑等角色变换演绎,唱、念、做、打功夫迭出。

“我们都是沈阳师范大学京剧专业毕业的校友,目前一共9个人。毕业后有的在读研、有的办起了培训班,有的已经改行就业。但大家都舍不下这门自己从小学到大的艺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戏曲,让国粹艺术成为大众艺术。”25岁的京剧团团长李佳说。

京剧服装道具昂贵,乐队种类庞杂,排练费时,演员们克服困难,先后筹备了近一年时间。首演中他们精心选择了《游湖》等6段经典剧目,希望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把京剧的精华内容呈现给观众。“京剧中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忠孝节义,这次演出的剧目,包括对国家忠诚、对父母尽孝、彰显民族气节、诚信守诺等诸多内容,我们也想把这些文化内涵传递给大学生。”京剧团名誉团长陈森说。

尽管舞台条件有限,没有字幕,一些唱腔也难以完全听懂,但大学生们仍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笑声或鼓掌叫好。“看了今天的演出,又回到了小时候听大戏、唱大戏这种感觉。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对大学生而言不应该是疏离的、遥远的,只要在学生中慢慢推广,一定会有很多的人喜欢。”辽宁何氏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二学生朱广渊说,学校也刚刚成立了京剧社团,希望跟大学生青创京剧团学习,也加入到推广京剧的行列中。

“第一场演出对我们很重要,从大学生的眼神中我看到他们对我们表演的好奇和认可,这是一个好的开始。”26岁的京剧团演员李美潼说,京剧团的成立得到了很多人帮忙,一些离退休京剧专业人士自愿加入乐队参与演出,目前辽宁省工商联也联系剧团进行推广,大家信心更足了,从现在到年底,剧团争取至少进入10所高校免费演出,把更多精彩的表演带给大学生。

(以上来源:新华网,内容略有删减)

【数据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今年5月底,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91项,扩展项目164项。加上此前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已达1219项。

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提供了部分资金上的支持与帮助,但随着传承队伍的老化、传承环境的改变以及现代传媒的迅猛冲击,许多非常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实上已经濒临灭绝。“传承人能保护了,文化遗产就能留住。非遗不但要保护,还要再创造,再延续,需要传承人有独特的感受,创造自己独特的手法。”而民间艺人不太高的社会地位和略显微薄的经济收入,令根雕技艺等需要长时间积淀经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略显窘态。因此对非遗的保护刻不容缓。

教育承载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是教育者需要直面思考的价值取向。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旨在以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培养师生欣赏、认同本民族文化的意识,提高非遗校园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师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此将非遗文化的传承融入校园,是教育改革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为传承人的培养奠定基础。

在组织、机制建设方面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相关机制;专题片和课本教材的制作,可以下发到具体的学校,然后让其上交进行审查筛选;对各个申报单位的课题进行审核后,下发开题通知;在管理上要做到:文化引领到位、科研指导到位、管理服务到位;提出新颖的管理方式,三维管理方式。即区域、项目、学校类别(小学、中学、高中)管理三者相结合;提出文化与教育结合。学校看重的是非遗传承的教育传承,培养有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接班人。关键点在“人”上。

首先,氛围营造。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主要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各区县(市)文化系统相关单位要将非遗展览、展示、展演活动在校园铺开,把民间技艺项目和传承人请进学校。通过开展“非遗”展演进校园、民间手工艺制作、高校“非遗”辩论赛等多种活动,营造全民学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使“非遗”走进校园,走近学生,最终使学生增强“非遗”保护意识,培养学习和保护“非遗”的兴趣。

其次,队伍建设。由市文广新局、市群众艺术馆聘请传承人、技能大师、专家,开展“非遗”项目专业教师培养培训,可采取集中培训、跟班学习、师徒结对等方式,市教育局组织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学习,打造一支有爱好、有特长、乐于奉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队伍。

第三,因地制宜。根据“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宗旨和因地制宜的原则,鼓励支持民族、农村地区学生到开设民族文化相关专业的学校和开创双语教育的学校就读。对就读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非遗”相关专业的学生,争取比照师范生给予支持。根据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创新工作方式,多形式地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