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渭南:“品牌创新”让百姓共享文化体制改革红利
2013年9月,渭南市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之一。创建过程中,渭南市十分重视创新,从文化事业管理到文化品牌乃至文化精品建设,无不渗透着渭南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独到见解。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公共文化服务联动机制创新到由“办”到“管”的职能转变理念创新再到“一元剧场”“四进零距”“青春之梦”等特色文化品牌项目的品牌创新,渭南市委、市政府以强烈的紧迫感和高度的使命感凝神聚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让百姓共享文化体制改革红利。
“一元剧场”
“一元剧场”是指渭南市秦腔剧团在每个周末组织的一场以全本大戏为主的文艺演出,票价仅为一元。渭南市秦腔剧团是一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剧团,其排演的《五味十字》《千树万树梨花开》《王鼎尸谏林则徐》等剧目曾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陕西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因为种种原因,到剧场看秦腔的观众越来越少。由于没有门票收入,剧团不愿意排戏、演戏,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渭南秦腔剧团走上了下坡路。
2007年底,渭南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专门成立了一个课题组,商讨如何才能让剧团走出困境。最终,课题组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从社会效益入手,通过低票价把观众想办法拉回到剧场来。但是,票价到底定多低呢?有人说5元,有人说10元。最后,渭南市文化局局长华惠民一拍板,决定剑走偏锋,每张戏票只卖一元钱!市政府也为“一元剧场”提供了财政补贴。这笔补贴可以使“一元剧场”基本实现收支平衡,但要真正走向市场,从而使剧团发展壮大,还需要想别的办法。
2009年,渭南市秦腔剧团决定在保证每周一次“一元剧场”的同时,将其余部分的演出全面推向市场,每一个环节都与个人利益挂钩,这大大调动了演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走向市场需要更多的剧目来支撑,这两年秦腔剧团恢复演出的折子戏和本戏有20多部,并在2010年和2011年排演了两部新戏。随着演出曲目的增多和演出水平的提高,渭南秦腔剧团的品牌也逐渐形成。现在,除了保证周末一元剧场外,他们还吸引商家赞助,开展商业演出。2010年全年,渭南市秦腔剧团的商业演出达到了40多场,而每场商业演出的收入可以达到8千元。作为起家根本的"一元剧场",截止至2011年10月已演出100多场,观众20多万人次,积累了可观的人气和品牌效应。2010年9月,渭南秦腔剧团在国家工商总局对自己的“周末一元剧场”进行了商标注册,成为省内首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艺团体。如今,他们正在进行一元戏剧网的筹建,并和移动运营商合作,把演员的唱段制成彩铃投放市场。
“每个剧团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鼓励县际间进行交流演出。”渭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艺术科副科长邵建华说,剧团所在的县区的群众总是听单一的戏种,久而久之也会索然无味。各剧团到各县进行交流演出能给群众带去新意,让群众乐在其中。如今,“一元剧场”的服务对象已由市区扩展到县(市、区)、乡镇及农村基层,演出团队涵盖了市县级演出体,演出内容包括秦腔、华阴老腔、华阴迷胡、合阳提线木偶戏等。同时,为鼓励县际间交流演出,渭南市文广新局还出台了相关的补贴办法:每场演出,各县给剧团补贴3000元,市里给剧团补贴2000元,为各县剧团走出去提供了坚实保障。
2014年8月3日,渭南市“一元剧场”走进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塔戏园,秦腔剧团的50多名演员合力为当地群众演绎了经典秦腔剧目《黑叮本》及《赵飞搬兵》《二进宫》等经典,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演出现场座无虚席。这并不是渭南“一元剧场”第一次走出本地,早在渭南市秦腔剧团把戏送到银川之前,渭南市潼关县剧团就凭借着地理优势,率先将“一元剧场”带出渭南,在河南三门峡市进行了10多场演出,把精彩剧目送到了省外戏迷的家门口。
(以上来源:新华网,央视网,中国文化报综合整理)
“四进零距”
2012年初,渭南市委、市政府提出公共文化服务“四进”零距工程,即文化演出进广场公园、进街道社区、进园区企业、进乡村场院。这是继“一元剧场”之后,在大力推进全市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向全社会免费开放的同时,突破公益文化服务活动场所、内容形式、活动经费限制“瓶颈”,“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各方参与、三级馆站服务、惠及城乡群众”的又一项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工程。
为了加快推进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渭南开展了公共文化服务“四进零距·百姓之声”系列文艺精品“文豪之夏”展演月活动,活动时间为2014年8月11日到9月4日,共演出15场。自8月11日开始在城区中心广场展演以来,先后上演了综艺晚会、小戏小品、歌舞、传统戏剧等各种形式的节目,观众逐日增多。特别是8月17日以来的几场本戏,如华阴迷胡剧团所演的《春晖》、蒲城秦腔剧团的《哑女告状》、澄城秦腔剧团的《窦娥冤》《狸猫换太子》等,场场爆满,每场观众达到3千多人。8月29日,华阴迷胡剧演出现代迷胡剧《梁秋燕》,观众从广场三面把舞台围了个水泄不通,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家住西一路的老李自带着凳子前来看戏。他说《梁秋燕》这戏以前听过多次,但从来没有看过全本,这回终于看全了。9月4日是这次展演活动的最后一天,当天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剧团演出秦腔大戏《五女拜寿》,以飨观众。文艺精品展演月活动的开展,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造福了老百姓,积极推动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四进零距” 工程自开展以来,每年开展文化成果展示、综艺节目演出、文化政策宣传、文化艺术辅导培训等各类文化服务50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100万人次。2014年,通过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评审,渭南“四进”零距离工程成为国家文化部确定的2014年度13个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之一。该活动在2014年共演出1079场次,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
(以上来源:渭南日报,内容略有删减)
“青春之梦”大型系列活动
在深化提升“一元剧场”“四进”零距离工程的基础上,渭南市策划打造了“青春之梦”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据渭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李光介绍,“青春之梦”大型系列活动是渭南市面向全市文化惠民、文化进基层的一个全新的品牌活动。该活动主要讲述渭南百姓故事、刻画渭南最美人物、颂扬道德模范、展示美好前景等,用艺术的形式展现“中国梦”,讴歌“中国梦”,把渭南广大人民寻梦的理想展示出来、追梦的奋斗表现出来,激励每一个渭南人寻梦、追梦、筑梦、圆梦。活动共分为十大主题,分别是新春义墨进万家,百姓之声书画、演出进万家,百姓之声书画创作巡展,励志电影高校行,大美渭南摄影创作巡展,我要读书全民阅读活动,东府梨园文化活动,非遗传承人技艺大赛,群众文化大舞台和舞动三秦舞蹈电视大赛。这十项活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青春之梦’系列活动主要是为了弥补以往公共文化服务中对青年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相对缺乏的缺憾。不少青年人选择上网服务场所、歌舞厅、电影院等消费场所来打发业余时间,他们同样需要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这个活动带来了更新颖、更丰富、更精彩的节目,同时鼓励群众全方位展示自己的才艺,发掘了很多‘潜伏’的艺术人才和优秀乐队,这些被发掘的人才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着有力保障。”李光说。
“渭南市正处于一个文化的春天、一个工业腾飞的春天、一个城市发展的春天,我们也正是从这个更大的视角来考虑‘青春之梦’这一主题的。”渭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书记、局长陈虎成说,整座城市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城市建设者应当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追逐并实现自己的梦想。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就是要把包括青年人在内的全体市民带动起来,为他们提供愈加完善的文化服务,实现他们心中的“梦”。
渭南始终坚持从群众的需求出发,让城乡热闹,让群众满意。渭南市不断创新提升“一元剧场”“四进零距”、打造了“青春之梦”等文化品牌项目的同时,各县市区也策划组织了“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让各种表演、文化演艺深入基层面向老百姓,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渭南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随之得到推动和促进。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博物馆、体育中心等中心城市文化设施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文豪国际中心、渭南市电影传媒大厦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渭南市图书馆正进行项目审批,有望2015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全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发挥着文化阵地的功能和作用。
不论是日益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还是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演出;不论是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戏剧表演,还是“一元剧场”的跨区域交流;不论是渭南创建工作的科学严谨,还是文化体制机制的大胆创新;渭南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无不与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无不与探寻渭南精神相结合,无不体现着将文化融入城市的血液,用文化塑造着整个城市的灵魂,让文化成为城市的名片。渭南创建工作落实到了实处、落实到了每一个渭南人的心里。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陕西日报综合整理)
【数据分析】
渭南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始终有着独到的见解。从“一元剧场”到“四进零距”,再到“青春之梦”,无一不体现出渭南市始终从群众的需求出发的本心和诚意。在创建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同时,也不忘加强城镇、城乡之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
首先是“一元剧场”的创新。“一元剧场”的提出就是一个很大的创新。一元钱的票价对于观众来说是十足的实惠,几乎每一场“一元剧场”,观众都坐得满满当当。观众越来越多,戏也越演越多,秦腔剧团恢复建立之初的活力。可是对于剧团的演出人员和工作人员来说,却是喜忧参半。每张票一块钱,全场坐满所获的钱也不到一千,每演一场,剧团就得赔两千到四千,提高演出水平、创造更多剧本、排演更多新剧、扩大剧场规模等似乎都成了空话。正当剧团陷入新的困境的时候,渭南市政府决定给予“一元剧场”一定的财政补贴。
政府的补贴让“一元剧场”得以维持收支平衡,也激发了剧团自身的潜力和活力,已经成功地走向了市场。曾经处于困境、长久不得解救的秦腔剧团如今已是渭南市秦腔有限责任公司,成为陕西省内第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艺团体。“周末一元剧场”这一注册商标拥有极好的口碑和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一元剧场”的演出还得到很多企业的冠名和赞助。此外,秦腔公司还与移动公司合作推出彩铃服务,同时进行一元戏剧网的筹建。
一元钱看似微不足道,可正是这个小小的创新理念成为秦腔剧运行团的救命稻草。“一元剧场”的创意带给秦腔剧团不同的运行机制和模式,也大大开发了该剧团的活力和经营潜力。渭南市政府可谓是高瞻远瞩,不惜重金赞助秦腔剧团的每一场表演。这不但给足了整个剧团成员坚持下去的信心,也是在为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戏剧表演最大程度地提供便利。
其次是“四进零距”的创新。“四进零距”指的是渭南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四进”零距工程,即文化演出进广场公园、进街道社区、进园区企业、进乡村场院。近年来,渭南市委、市政府响应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加快文化强市建设,以硬手段提升文化软实力。于是大胆、创新性地提出了将文化演出引进广场公园、街道社区、园区企业和乡村场院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渭南市委、市政府是全心全意为老百姓着想,直接把文化大舞台搭建到广场公园、街道社区、园区企业、乡村场院等老百姓聚集和居住的地方,为老百姓享受文化演出的洗礼提供了十足的便利。
比如2014年4月17日的市公共文化服务“四进”零距离工程“欢乐乡村行”就走进了东党办庙台村,为当地基层群众带来了县剧团演职人员精心编排的大型现代眉户剧《情暖石头湾》等及其他精彩的文艺节目,送来了丰富的精神盛宴。又如8月9日,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公共文化服务“四进”零距离工程欢乐社区行活动邀请合阳县线腔木偶剧团来到高新区步前社区,为社区群众送去了一场精彩的提线木偶戏。再如8月11日到9月4日在城区中心广场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四进零距·百姓之声”系列文艺精品“文豪之夏”展演月活动。自8月11日开始在城区中心广场展演以来,先后上演了综艺晚会、小戏小品、歌舞、传统戏剧等各种形式的节目,观众逐日增多,演出大受好评。
再是“青春之梦”的创新。“青春之梦”系列活动通过书法、绘画、电影、摄影、文学作品、戏剧、非遗传承人技艺、文化演出、舞蹈等不同形式的艺术来展现“中国梦”,激励渭南人去寻梦、追梦、筑梦,并为了梦想的实现付诸努力、不断奋斗。渭南市为了吸引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业背景的渭南人可谓是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才能创造性地提出开展“青春之梦”系列活动的创意。然而想到主意是一回事,将其付诸实践、化为现实又是另一回事。“青春之梦”系列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离不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周密规划,离不开渭南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离不开众多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的民营企业的大力赞助,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青春之梦”的十项活动成功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与艺术亲密接触的机会,使老百姓真真正正接受文化艺术的洗礼。同时,老百姓也能通过参加各类书法、绘画、摄影、舞蹈等比赛,直接参与到文化艺术的创作当中,这极大地激发了老百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热情。
渭南市不断创新提升上述三大品牌文化项目的同时,各县市区也积极策划并组织了如“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等展现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这使得基层的老百姓也能欣赏到各种表演、文化演艺,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满足了更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热情和需求。除上述三大品牌文化活动外,渭南市还举办了春节文化大庙会、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一元剧场”舞台精品剧目展演月、市民文化周等大型活动。县市区也不甘落后,积极举办群众舞蹈大赛、戏曲大赛、自乐班展演周、歌手大赛等文化活动,极大地调动了老百姓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充分营造了“城乡热闹,百姓高兴”的良好文化氛围。
在深入开展文化品牌项目的同时,市委、市政府也注重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博物馆、体育中心等中心城市文化设施先后建成并已投入使用,文豪国际中心、渭南市电影传媒大厦等项目建设也有序地推进,渭南市图书馆正进行项目审批,全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渭南市始终把创新放在第一位,对文化事业管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品牌和文化精品的建设等都有着独到精辟的见解,逐步实现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以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渭南市委、市政府始终以强烈的紧迫感和高度的使命感,大胆创新、高瞻远瞩,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坚持努力,也为让百姓真正共享文化体制改革红利不懈奋斗。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