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源:“全域旅游”的非常之“道”
1月20日至1月21日,济源市召开“全域旅游”发展座谈会,来自国内知名专家喜聚愚公故里,共商济源旅游发展大计,共谋“全域旅游”突破之路。座谈会通过“访道”“论道”“问道”三个环节,诠释了“全域旅游”的非常之“道”。
专家提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旅游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日益凸显。作为济源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全域旅游”发展引领“全域济源”发展战略恰逢其时、切实可行。
“访道”济源山水品读“全域旅游”
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把整个市域作为旅游景区来打造,把整座城市作为旅游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形成观光、休闲、度假兼备的旅游产品体系—济源市的“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引发了国内专家的关注。
1月20日,沐浴着冬日暖阳,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学锋、北京交通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张辉,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郑泰森、洛阳市旅发委副主任孙小峰等分别走进济源城市展览馆、沁河温泉度假旅游项目及五龙口、王屋山、黄河三峡、小浪底、济渎庙等景区,“访道”济源山水、品读“全域旅游”。
“道”以文化的方式滋养着这方水土。王屋山壮美如画,作为我国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其文化广博深邃,灿烂辉煌。从轩辕黄帝在王屋山设坛祭天开始,就有老子、列子、司马承祯、李白等人到王屋山问道、著说。在阳台宫,戴学锋、张辉等抚摸着石柱上雕刻的盘龙丹凤,花草禽兽,不住赞叹“不虚此行”。五龙口猕猴嬉戏,黄河三峡高峡出平湖,济渎庙恢宏大气,大峪东沟冰瀑垂悬,农家院里饭菜飘香,让专家不忍归去。
“论道”全域旅游开启“思想盛宴”
国内旅游界知名专家论道“全域旅游”,为济源带来了一场全新的“思想盛宴”。
“我们提出了‘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为济源的旅游发展出谋划策。”座谈会上,济源市市长王宇燕开门见山地说。
在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的形势下,济源市提出了发展“全域旅游”,顺大势、符合实际,非常必要。省旅游局局长张凤有说,“全域旅游”的发展路径,应从城乡一体、构建开放式旅游空间;整合资源、打造全局化旅游资源;以市场导向、培育多样化旅游产品,品牌带动、塑造“全域旅游”形象等方面做好文章。
戴学锋说,中国旅游业目前进入了全民旅游时代,建议通过创建5A级景区,完善旅游服务链条,带动旅游业的全域发展。
“推动城市、产业、旅游三者的融合发展,全域旅游就找到了破解的路径。”张辉说。
郑泰森、孙小峰及同程网首席运营官吴剑、九鼎德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保盈等,也围绕如何发展“全域旅游”,分别从发挥优势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以互联网思维推动“智慧旅游”发展、用创新思维解决旅游发展资金问题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问道”发展瓶颈谋求发展转型
在全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大背景下,“全域旅游”如何发展?文旅如何互为融合?在“问道”环节,五龙口、黄河三峡等旅游企业及相关镇办负责人争相发言,请教专家出谋划策、把脉问诊。
“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因愚公移山故事而扬名。丰富的历史文化如何成为吸引游客的‘法宝’?”五龙口镇政府代表提问。
孙小峰和吴剑都表示,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只有让文化形成产品,通过让游客体验、参与,才能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才能做到“文旅融合”。
谈到如何依托景区资源,实现“旅游富民”的问题,与会专家认为,带动景区周边的旅游发展,必须将游客的需求和农业经济结合起来。特色农家乐、薰衣草庄园即使“养在深闺”也会吸引大批游客。开发冬凌茶、土馍等土特产,打造天坛砚、王屋宝照等旅游纪念品,会大大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济源将会借助这次研讨会的契机,按照‘一心两带五区’的总体布局,持续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把济源打造成全省重要的旅游集散地。”济源市市长王宇燕充满信心。 这,正是济源“全域旅游”的非常之“道”。
(以上来源:大河网,内容略有删减)
济源:“全域旅游”大幕开启
3月19日下午,济源市“全域旅游”动员暨2015年旅游工作会议召开,济源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由此,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全景济源”的大幕徐徐开启。
“全域旅游”吹响进军号角
“‘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其内涵包括全地域、全要素、全产业、全体参与、全力打造等方面,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发展旅游产业,而是发挥旅游产业的优势,加快产城转型,以‘全域旅游’发展引领‘全域济源’发展。”谈及“全域旅游”,济源市代市长宗长青显得异常兴奋。
什么是“全域旅游”?为什么发展“全域旅游”?“全域旅游”发展从何入手?面对一连串的问题,济源市副市长刘庆芳一一阐释,并提出,“全域旅游”是基于旅游发展新常态的考虑,是顺应济源城市转型的新要求,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全域旅游”必然是济源的战略抉择。
“全域旅游”吹响了济源市振兴旅游业的进军号。
作为“全域旅游”发展的牵头单位,济源市旅游局局长许东方在动员会上表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以实干的精神,推进城市旅游集散中心、高速游客服务站、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全域旅游’发展硬实力。”之后,王屋镇、大峪镇、济源市旅游集团等单位负责人相继表态发言,15家旅游单位负责人递交旅游工作目标责任书。
持续推进全域景观化,产业融合化、服务精细化、工作项目化,一幅“全域旅游”的壮美画面徐徐展开。
“全域旅游”凝聚发展合力
“发展‘全域旅游’凝聚了更多的发展合力。面对旅游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打造‘全景济源’,构建全域宜游格局;提升公共服务,构建全域易游格局;推动全民参与,构建全民营销格局。”刘庆芳告诉记者,城即景,景即城,涵盖87项内容的《“全域旅游”任务台账》,勾勒出城乡浑然一体、全域景观迷人的俏模样。
发展全域旅游,唱响了“12345”协奏曲:做好一批旅游规划;对接三门峡至济源水上航线和焦作、新乡、安阳至济源旅游高速通道两条精品线路;打造景区观光游、乡村休闲游、都市度假游“三驾马车”;做好特色餐饮开发、接待能力提升、旅游商品研发、文化娱乐完善四篇文章;实施旅游集散服务、旅游信息服务、旅游交通服务、旅游景观廊道、旅游标识体系五项提升工程,展现出大气、秀气、灵气的城市内涵。
按照“一心两带”的总体布局,依托城市休闲游憩中心,南太行山水文化旅游带和黄河精品休闲旅游带,整合邵原、王屋、下冶、五龙口等重点区域,形成观光、休闲、度假兼备的“全域旅游”产品体系。
“‘全域旅游’将引领‘全域济源’在产城转型升级的快速路上飞奔。我们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将济源打造成为豫西北、晋东南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国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许东方充满信心。
(以上来源:河南日报,内容略有删减)
推进“全域旅游”引领“全域济源”
当“打造经济升级版”成为新常态,旅游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站位我省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验区,济源市适时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把旅游业作为济源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全域旅游”发展,引领“全域济源”发展。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愚公故里迎来了旅游的春天。
3月19日下午,在济源市“全域旅游”动员暨2015年旅游工作会议上,济源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清晰描绘出“全域旅游”的发展宏图。
全地域、全领域、全要素全域战略构建大美济源
大自然的厚爱和历史文化的眷顾,赋予了济源瑰丽多姿的旅游资源。面对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和城乡一体发展的新趋势,济源市经过反复论证,果断提出“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
什么是全域旅游?济源市委书记王宇燕一语中的:“把整个市域作为旅游景区来打造,把整座城市作为旅游发展的载体和平台,让旅游业真正成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转型的突破口。”
全地域、全领域、全要素诠释了“全域旅游”的内涵。全地域就是要整合市域范围内的全部吸引物要素,将整个市域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来打造;全领域则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形成“农业围绕旅游增价值,工业围绕旅游出产品,服务业围绕旅游成规模”的泛旅游产业格局;全要素不仅要完善“食、住、行、游、购、娱”传统旅游要素,还要培育“商、养、学、闲、情、奇”新兴旅游要素,带给游客完美的旅游体验。
城是一处景,景是一座城。“全域旅游”以崭新姿态站在了济源市域发展的最前沿。坚持“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区域联动、力量集聚”的原则,用建设景区的理念建设城市,用建设城市的力度建设景区,精致、灵秀、大气的宜居宜游旅游城呼之欲出。
得天时、占地利、聚人和全景济源呼唤产业融合
旅游业新价值时代即将开启,在传统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的关键时期,济源发展“全域旅游”得天时、占地利、聚人和,恰逢其时。
实现“全域旅游”,打破了旅游产业“单个跳舞”的格局。济源市代市长宗长青在会上说,持续推进全域景观化、产业融合化、服务精细化、工作项目化,是适合济源加快转型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实现旅游富民的一条途径,是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希望所在。
在旅游“领舞”的绝佳时期,全域宜游、全域易游、全民营销构筑了全景济源的大发展格局。“市域全景、景城一体”的城市发展框架,让景区、都市、乡村互为联通、交相辉映。旅游业与文化、农业、体育、养生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休闲式、度假式、体验式旅游新业态,多业共生、众业共进的旅游发展格局正加快实现。
目前,按照“一心两带”的总体布局,依托城市休闲游憩中心,南太行山水文化旅游带和黄河精品休闲旅游带,整合邵原镇、王屋镇、下冶镇、五龙口镇等重点区域,形成观光、休闲、度假兼备的产品体系。
大项目、大产业、大旅游“全域济源”力促产城转型
对于济源来说,工业仍然是城市经济结构中的“当家产业”。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打造济源经济升级版,以“全域旅游”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转型发展,成为济源的战略抉择。
据济源市副市长刘庆芳介绍,重点项目建设对旅游业发展起着战略支撑和引领带动作用。涵盖87项内容的《“全域旅游”任务台账》,勾勒出城市魅力提升与济源旅游发展相辅相成的美妙画卷。发展全域旅游,唱响了“12345”协奏曲:做好一批旅游规划;对接三门峡至济源水上航线和焦作、新乡、安阳至济源旅游高速通道两条精品线路;打造景区观光游、乡村休闲游、都市度假游“三驾马车”;做好特色餐饮开发、接待能力提升、旅游商品研发、文化娱乐完善四篇文章;实施旅游集散服务、旅游信息服务、旅游交通服务、旅游景观廊道、旅游标识体系五项提升工程,展现出大气、秀气、灵气的城市内涵。
大项目、大产业、大旅游,正成为产城转型的有力抓手。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的定位,济源市提出加快王屋山、五龙口等龙头景区开发建设,启动5A级景区创建项目,支持黄河三峡、小沟背等民营景区发展,规划培育一批美丽乡村游、工业游、城市游精品线路,力争通过5年努力,将济源打造成为豫西北、晋东南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国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全域旅游展宏图,全域济源奏欢歌。愚公儿女继承和发扬“愚公移山、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全面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引领着“全域济源”在产城转型升级的快速路上飞奔。
(以上来源:河南日报,内容略有删减)
【数据分析】
城市是文明的产物,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驱动力和最重要的发展载体。按照“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的”的哲学思维,城市作为一个重要的集聚体,也应适时地更新、优化和转型。
我国当前有660多大大小小的城市,其中传统化石类资源城市就有118个。经被发改委确定为资源枯竭型的城市就有69个,占到我国城市总数的一成多;其他还有一些传统的工业城市都面临着产业竞争力下降,城市活力不再的局面,迫切需要升级。
另一方面,近十年间旅游业却高歌猛进,好多地方政府都把旅游当成推动区域转型升级的手段。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变化,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为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具有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双重属性,在产业升级的大产业发展进程中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而当下景区泛化的“大旅游”现象,也不得不引起业界注意,一方面是传统景区旺季人满为患,大大降低旅游者的舒适度,于是形成了人们在旅游旺季选择不去传统景区而到城市、乡村、商业街等进行旅游休闲;另一方面由于旅游者兴趣的多样化、时间的碎片化以及交通的便捷化,人们的旅游空间更加广阔,突破了传统景区的界限;人们的旅游活动内容更加丰富,突破了传统的观光旅游。因此,空间的全景化,成为大旅游时代的一种趋势。
“全域旅游”是为了顺应体验经济时代的需求,按照“一些皆可旅游”的思维,对整个城市进行系统化改造和设计,保障整个城市处处都可体验旅游,让文化创意等发展元素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细节中。
“全域旅游”严格意义上是一种城市发展观,通过“一切都可体验”的发展思路升华城市的发展内涵,有利于形成宜居宜游宜商的目的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的进入,促进产业的转型和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全域打造。把旅游的思路贯穿到整个城市的整个发展,通过城市旅游化、园区园林化、商业休闲化、乡镇特色化、农业景观化、交通绿道化、遗产鲜活化等多种手段塑造城市的发展本底。
全景打造。以城市的相关利益主体的需求为导向,从“耳、目、鼻、舌、身、意”等全息系统来优化城市的建设,给外来置业者、旅游者和投资者带来全身心的文化体验,真正做到“来了就不想离开”。当然,全景体验不仅要体现城市风貌、景观塑造和文化营造的大的方面,更要体现在一些细节的建设上,如:公共服务设施管理优化、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处理等方面。
全产业联动。旅游业作为融合性和联动性比较强的产业,不仅仅是和其相关产业发生直接关联,如产生了旅游商品、休闲农业、工业旅游等新型的业态,更重要的是还和其他产业间具有互动机制。如:韩国的整形医疗技术带动了当地的医疗旅游、瑞士的旅游城了“瑞士军刀”的销售渠道、山东德州的太阳能产业成了“太阳城旅游”等,这些也应该纳入思考的范畴。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