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我国多个城市开展地铁图书馆建设
2015年05月25日
我国多个城市开展地铁图书馆建设
我国多个城市开展地铁图书馆建设

武汉地铁内建图书馆造价40万 称为全世界首创

近日,位于地铁2号线螃蟹甲站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完成调试。年内,二号线21座地铁站内,都将设一个自助图书馆,武汉地铁集团称,地铁2号线将成为世界上首条“书香地铁”。

深圳海恒智能技术公司武汉分公司负责人张健红向记者现场演示了办证、借书和还书的全过程。

自助图书馆位于地铁站付费区以外,除了地铁乘客,附近的居民和上班族也能在此借书、还书。

每个图书馆的面积约6平方米左右,左边是书架,右边操作区有一个与取款机模样的电子显示屏,在其触摸界面上,显示有“办证”“借书”“还书”和“查询”等字样。

用手点击“办证”字样,界面马上提示扫描身份证,扫描确认无误后,会提示存入押金100元。办妥后,旁边的卡口会吐出一张“武汉通”。它兼有借书和充值乘车两种功能,拿到之后,可立即在显示器上修改卡的密码。

通过该电子显示器的查询系统,可查询目前有哪些存书,或者你想看哪本书,记下该书的序列号,用手点击界面上的“借书”字样,然后扫描武汉通,输入密码和序列号,确认之后,所借的书就会从出书口吐出来。

还书时,点击界面上的“还书”字样,扫描武汉通,输入密码,把书放进还书卡口即可。无论借还是还,都会打印小纸条作为凭证。办证、借书和还书,3个流程时间都不超过1分钟。

武汉“书香地铁” 全世界首创

武汉要成为“读书之城”,就得建设一个高效的读书平台。根据深圳的经验,新建中小型图书馆,其流通效率和维护成本,远不如小型自助图书馆。

年初,市文化局曾就在哪些点位建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全市征集意见。结果,大多数市民提议,就设在即将开通的地铁2号线沿线地铁站。地铁集团人士介绍,在地铁站内建图书馆,这在全世界尚属首例。

目前,国内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最多的城市是深圳162个;北京第二,106个;年内,除武汉市图书馆门前有1个、地铁站内21个外,还将另建25个,共计47个,数量居全国第三。

每个图书馆造价近40万

预计每天借书近百本

据了解,地铁2号线21个自助图书馆,每个造价近40万元,存书402册,还书600多册。考虑到将来图书可依托地铁运输,运营成本可降至每个每年3万元。预计每馆每年可借书3万本次,相当于每流通一本书,成本约1块钱。

地铁集团人士介绍,“书香地铁”的书籍目录基本敲定,包括诗歌、少儿读物、哲学、历史、传记、管理等10多类。借书时间在半月左右,借阅期间免费,超时则需支付滞纳金,估计每本每天两三角钱。

地铁站内的自助图书馆建成初期,图书将在地铁站范围内流通。光谷借书,可在常青花园还。但在不久的将来,该系统将和武汉图书馆的图书实现通借通还,并可提供图书预订服务。想看哪本书,可以预约。

(以上来源:武汉晚报 作者:齐翔)

找准“口味”人气变旺 南京地铁图书馆明年有望再开

地铁新街口站1号线和2号线的换乘处,有一个透明玻璃屋,是全国首个地铁图书馆。

“这个图书馆几乎无人问津,每天读者只有‘个位数’,简直就是个摆设。”面对市民的质疑,昨天,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地铁图书馆曾经确实“奄奄一息”,但现在通过时间的调整、新书的流通,这个图书馆已经恢复活力。明年地铁新线开通,还有望增开新的地铁图书馆。

全国首个地铁图书馆建成后曾是“摆设”

地铁图书馆,是2010年9月南京地铁运营5周年献给乘客的礼物。地铁运营分公司的工作人员当时表示,建这样一个图书馆,就是希望让乘客在等车时打发时间,说不定能找到有用的书。

据介绍,这是全国首个地铁图书馆,目前国内多个地铁也开建了这样的图书馆。

但遗憾的是,地铁图书馆“开门”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一直鲜有人问津。

“很想去那个图书馆看看,可它的开放时间是每天14:00到17:00,还不包括节假日,这段时间在上班,怎么去借书啊?”“上午不开,下午才开。”方女士说,“有一次上班看到有图书馆,想来看看的,可来了好多次了都是关门,时间一长,这个念头也就打消了。”

记者曾随机采访过10位地铁乘客了解到,全是因为开放时间,让这个图书馆成为“摆设”。

调整开放时间,来借书的人多了

地铁运营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当时很多市民找到他们,要求调整时间,“这个图书服务点是由金陵图书馆管理的,我们进行了协调。”

金陵图书馆得知此事,立即根据乘客们的需求,把开放时间调整为13:00到19:00,“改了一年多了,现在每天的图书流通量在几百册左右,很大了。”金陵图书馆副馆长尹士亮说,他们还进行了调研,发现这里的读书群所需书籍集中在儿童类及生活类、小说类上,“所以我们就把地铁图书馆打造成生活馆。”他透露,地铁图书馆现在每个月的书籍流通量在7000~8000册左右,每天接待读者100多人次。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地铁图书馆的书会定期和金陵图书馆的很多社区图书馆进行书籍流通,加快书籍更新,保证新书量。

明年有望增开新的地铁图书馆

地铁图书馆一次可以借8本书,30天内归还。

市民仇女士正在挑书,她借的全是孩子看的绘画书,“挺喜欢这个图书馆的,平时上下班,我并不坐地铁,但是每周都会专门来借书,主要是借孩子看的书。”她说,以前都是花钱买,但小孩子的书看完就没用了,所以还是借书划算,地铁图书馆借起来又方便。

保安黄先生也在淘书,他挑了一本菜谱,“挺好,这儿的书蛮生活化的,要是多开几家就好了。”

面对市民的需求,尹士亮表示,明年地铁新线开通,他们想与地铁运营公司协商,看能不能再增开几家地铁图书馆。

(以上来源:新华网江苏频道 作者:毛丽萍)

北京首家地铁图书馆:图书馆“动”起来

近日,北京地铁4号线的乘客发现,车厢变了模样。原来的车厢广告,很多都换成了颇具文化味的图书海报,扫描海报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在线免费阅读文字学家周有光的《世界文字发展史》、作家唐诺的《文字的故事》、书法家寇克让的《书法没有秘密》等推荐书籍。   

这就是京港地铁和国家图书馆共同发起的“M地铁·图书馆”——北京首家地铁图书馆。地铁图书馆将利用移动互联网,在地铁列车车厢内向公众推荐免费电子书,定期组织主题文化活动,让一辆辆在城市地下穿行的地铁,化身为一座座移动的图书馆。   

地铁上读什么   

“我们计划以主题推送的方式,把地铁车厢营造成一个公共阅读的空间。”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副主任廖永霞介绍,第一期选择了“我们的文字”这个主题,是希望借助地铁图书馆,唤醒大众对文字传承的关注,“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人提笔忘字的今天,我们需要对文字的记忆,找寻华夏文明延续至今的根源。我们也希望通过地铁图书馆的平台,把对文字感兴趣的乘客读者请进国家图书馆,不仅来观看正在举行的‘我们的文字——非遗中的文字书写与传播’展览,也能到国图深度阅读更为丰富的馆藏资源。”   

地铁阅读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即使没有地铁图书馆,在地铁上捧着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埋头苦读”的年轻人也随处可见。   

“现在,常见的地铁电子读物是玄幻、穿越题材的网络小说,人们也习惯了快速浏览的阅读方式,这与电子书市场的品质良莠不齐也不无关系。”廖永霞说,在M地铁·图书馆,每一期主题推荐书目,都将按照遴选标准严格把控,意在逐步改善大众的阅读习惯。   

“地铁乘客多为学生和上班族,并且显现年轻化。我们推荐的图书,是不是符合年轻人快节奏的阅读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在满足活动主题的前提下,我们会选择内容简单易懂、轻松活泼,与乘客工作、生活相关的电子书进入地铁图书馆。”主办方表示,将通过读者阅读量及评价反馈情况,调整、研发新的书目。   

新媒体在路上   

国家图书馆开办地铁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发布《韩熙载夜宴图》APP,国家博物馆研发“手机自助导游”……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纷纷行动,把藏在深闺的馆藏推到公众的眼前。   

“在中央最近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是一项重要内容。整合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数字文化产品,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新使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大威表示,地铁图书馆是大众阅读的一个新体验,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种新形式,从只提供纸质文献阅读,到用手机进行业务办理、信息获取、图书阅览,国家图书馆一直在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服务模式。

“我们希望通过地铁图书馆,让图书馆的资源‘动’起来,‘活’起来,‘用’起来。今后,我们还会不断完善移动阅读服务形式,让读者不但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图书,还可以‘聆听’图书、分享图书,满足各类读者的阅读需求,创新数字时代图书馆移动阅读新模式。”魏大威和他的同事这样谋划着未来的图书馆服务。

(以上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杜羽)

国图与京港地铁共同启动京城首家地铁图书馆  

2015年1月12日,京城首家地铁图书馆在地铁4号线国家图书馆站拉开帷幕——“M地铁·图书馆”正式成立。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委员容军、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绍基等出席了本次活动,在国家图书馆文津厅共同启动了地铁图书馆项目,M地铁·图书馆正式开馆,首期主题活动——“我们的文字”拉开帷幕。   

M地铁·图书馆项目是由京港地铁和国家图书馆共同创意发起的大型公益项目,旨在依托地铁这一公众交通出行平台,尝试拓宽出新的公益文化服务渠道,推送国家图书馆的优质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全民阅读。让乘客在日常出行中多一个阅读的平台和场所。M地铁·图书馆将定期组织各类主题活动,传播信息、知识和文化,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长期免费提供优质的图书阅读资源,同时,还将在地铁列车车厢内定期向公众重点推荐部分可免费阅读的精品电子书籍。   

在这个图书馆里,乘客即读者,读者即乘客,让地铁图书馆成为“每个人的阅读驿站”。走进地铁,就是走进图书馆,阅读就在你身边。地铁图书馆是大众阅读的一个新体验,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种新形式,它不仅是对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社会化、数字化的很好的解读,更是一次实实在在的行动。M地铁·图书馆开馆,正值《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即将出台之际,国家图书馆与京港地铁联手,使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形成社会合力,共同为老百姓的阅读提供更加便利、更快捷、更优质的服务,更好、更充分地满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必将对提升国民素质,提高全民阅读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家图书馆魏大威副馆长表示,国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国家书目中心,在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为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M地铁·图书馆项目中,我们希望借助京港地铁的公共服务空间,增加公共设施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让图书馆的资源都“动”起来,“活”起来,“用”起来,让知识、信息、文化和每个人随行相伴,让阅读和学习成为大众生活中的常态,为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建设学习型城市作出应有贡献。   

京港地铁公司总经理王绍基表示,一直以来,京港地铁都在努力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保障乘客安全出行的同时,也在为乘客提供着多元化的出行服务。地铁作为公共交通工具,是现代城市人的出行方式之一。此次,京港地铁与国家图书馆的携手合作,意在将地铁作为培养公众阅读习惯、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和途径。首先就是将阅读文化引入地铁、引入乘客的日常生活,营造一个亲切温暖的文化空间,与心随行,与书相伴,为乘客提供丰富的乘车体验。   

地铁图书馆首期推出的是“我们的文字”主题文化活动。本次活动将通过京港地铁、国家图书馆的官方微博、官方网站,地铁站内的广告灯箱、站内环境、地铁列车,以及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实体展示、专题片展映、讲座和互动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向公众展示中国文字大家庭,梳理中华大地上的30余种民族文字,以及文字的传承、传播、文化、民俗等多方面内容,引发公众对于中国文字的探索兴趣。   

为配合本期的主题活动,M地铁·图书馆将精心挑选并推荐10本书籍,供乘客在线阅读。乘客可通过扫描车厢内二维码并完成注册后,免费在线阅读全书。在当天的开馆及京港地铁官方微博活动中,还抽取了幸运读者,获得国家图书馆编著的图书《我们的文字》和京港地铁羊年纪念票。在现场互动活动中,还可抽取印有各种象形文字的书签,扫描书签背面的二维码,进入“我们的文字”主题资源库,将国家图书馆拍摄的文字相关专题片及文字知识等内容一手掌握。乘客张先生表示,自己是第一次看见地铁里开设的图书馆,抱着好奇的心情参加了此次活动,没想到收获颇丰。不但能在出行中得到阅读的机会,丰富日常乘车生活,更有优质精品电子图书的免费全文阅读。张先生表示今后将持续关注M地铁·图书馆,希望M地铁·图书馆能继续为乘客提供更多更好的免费阅读电子书籍。

(以上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网)

【数据分析】

近年来,在我国多个城市纷纷开展地铁图书馆建设,南京市于2010年由南京金陵图书馆设立首座地铁图书馆,藏书4000多册。在地铁图书馆,乘客可凭公交IC卡、市民卡或现场办理借书卡借阅图书,每次最多可借4册,借阅期30天。而我国首家自助地铁图书馆于2012年上半年在武汉地铁2号线开建,并于同年11月已安装完成,共设置21台自动图书机、拥有8000多册图书。每个自动图书机的面积约6平方米,乘客可通过武汉一卡通自动借还图书、浏览最新图书出版情况、通过触摸屏下载最新电子文献等。2012年8月底,上海地铁9号线也推出自助式流动图书馆,在沿线12 个车站设置书刊取阅架,免费向所有地铁乘客提供。2014年1月,北京市联合国家图书馆建立了京城首个地铁图书馆,实现了通过移动终端借阅书籍。从以上的案例介绍可以总结出,地铁图书馆服务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从服务方式来看,有传统服务模式和自助服务模式两种;从服务内容来看,有纸质书刊服务模式和电子书刊(或者多媒体书刊)服务模式两种;从服务形式来看,可以采用图书漂流模式;从服务提供者主体来看,主要采用与数据库商和数字媒体商合作的模式。但是以上几种服务模式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彼此融合的,以保证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促进服务的可持续开展。

经过近几年地铁图书馆的建设,当前我国地铁图书馆已得到一定的进步,但是为了做到能持续发展,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制定管理机制;地铁图书馆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对人员、设备和书刊等的管理,图书馆要想在其功能、作用、服务方式、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就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勤业敬业、业务精的优秀人才队伍。地铁图书馆自助式服务也可以将图书馆专业服务人员解放出来,呼吁更多的社会群体参与到地铁图书馆服务中,这不仅可以减少人力开支,还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扩大地铁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和影响力,以“服务大众,提升自我”的服务理念引导社会群众积极参与到地铁图书馆的服务中,并采用适当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大众的积极性。图书自助借阅设备和数字资源下载终端的放置位置及其放置台数要根据站点的实际情况确定,并且需要定期的检修和维护;书刊随着人员的流动被带到各个角落,并在不同人群之间传递,势必会有书刊的损坏、丢失和放置混乱等情况的发生,因此对乘客行为的引导和对书刊的及时整理与上架变得非常重要。

2.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地铁图书馆服务的开展离不开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支撑,恰当的文献采访方法、合理的印刷型文献和数字资源的比例结构、合理的书刊选择标准、馆藏资源合理的组织管理形式及在其中形成的共建共享的理念和机制、完善的剔除机制,这些是服务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地铁图书馆按照乘客流量,合理规划每个站点资源的放置量,保证读者的需求得到满足。

3.建立营销推广机制;地铁图书馆服务应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很多人可能误以为书刊可以免费取阅并归为己有,对于这种情况,地铁图书馆可以在书刊上多加盖馆藏章和提示章,同时在车站出入口、 客服中心、站台等区域广泛张贴“文明取阅,出站归还”的宣传画,并在车厢广播中适时插入语音提示,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和微博等新媒体对地铁图书馆服务进行普及和宣传。此外,地铁图书馆还可以依靠公共图书馆网站进行宣传,让乘客们了解此项服务开展。

4.扩大书刊来源渠道;探索书刊来源的各种渠道,图书馆要与地铁部门及数据提供商建立互补型的合作关系,除自身提供服务外,还要与出版商、供应商等机构合作,并广泛号召社会群体进行图书捐赠,或者是争取企业的资金捐赠。扩大书刊来源渠道,还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以此来扩大地铁图书馆的辐射范围,与地铁部门合作,运用便捷的地铁交通协调各个站点书刊数量分布等问题。

总之,地铁图书馆建设需要图书馆与城铁部门、数据库和数字媒体商合作协商共同建设,并且呼吁读者参与其中;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地措施,各方通力合作才能保证地铁图书服务的顺利开展。而这对于改变读者对图书馆传统形象的认识,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城市文化建设,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