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京昆“开麦”直播,短视频战疫后再谱“破阵曲”
三两分钟的小视频不过瘾,上海戏曲人近日纷纷开启一两个小时的直播。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分别在学雷锋日、三八妇女节展开两场主题直播。上海越剧院已经将直播纳入越剧童谣云课堂的教学模块;上海评弹团也进行小范围直播试水。更多长期直播规划已经展开:上海淮剧团计划于今天开启每周教学计划;而更早一点,昆曲演员张军已经坚持每晚直播近一个月。
疫情发生以来,文艺人积极开辟云端第二战场,利用新媒体产品“排兵布阵”,推出“云创作”“云练功”“云排练”“云课堂”等一批产品,直播尝试,无疑是为云端战“疫”再添新版图。而接下来,如何打通产品间的壁垒,通过长期内容经营巩固新积累的网络用户,将是戏曲人面临的下一个课题。
唱念做打舞之外,还有许多冷知识
第一次“开麦”直播,京昆两家院团都很谨慎。为期一周的策划和提前一天的实地彩排,都为了确保直播能够浓缩戏曲艺术最精华的部分一股脑地呈现。最终由京剧院青年麒派演员鲁肃和青年导演俞鳗文担当主播,带领观众开启一场“云游”。
上海京剧传习馆里,首任上京院长周信芳的珍贵历史资料图片每一幅每一段都值得细品。“京剧界福原爱”、花旦演员杨扬等一众行当代表人物轮番开启“在线教学”。而在上海昆剧团,迎接观众的是一场青年戏曲人完成的行当快闪秀,抖音神曲《红红的萨日朗》也在笛师鼓师的巧妙演绎下与昆曲曲牌无缝衔接。
美不胜收的身段唱腔之外,戏曲幕后“冷知识”也借直播边走边逛的“云游”浮出水面。
步入化妆间,青年武生演员鲁荐忠的大圣脸勾了一半。悟空戏流派众多,每个流派脸谱也有不同。鲁荐忠介绍,这一次勾的就是“南派猴”其中张翼鹏先生的大圣脸勾法。而脸谱不仅流派之间有差别。同一部戏不同阶段,脸谱细节也有变化。他眼眶四周几道勾金就很有讲究,“从太上老君炼丹炉里出来之后才能勾,寓意孙悟空有了火眼金睛。”
京剧普及脸谱知识,昆剧就解密二锅头的妙用。后台常备一瓶红星二锅头,为的不是演职人员庆功时豪饮,而是为了养护精美戏服。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亲自揭秘,原来,戏服上的精美刺绣经不起水洗,酒精处理可令衣服历久弥新。放下戏服,再举起一顶凤冠,依然有“隐藏工艺”,原来上面的珍珠竟然是乒乓球做的。
从短视频到直播,持续“高能”将是破题关键
对于“开麦”,很多院团是有顾虑的。不少院团的直播平台账号刚开设不久、粉丝积累不够多、前期宣传范围不够广,直播时会不会没有观众?对于这样的顾虑,俞鳗文就在直播中直言不讳。而经历过“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多”的中生代谷好好不惧新挑战,“大不了我们从头再来!”
确实,不管是上世纪90年代的戏曲寒冰期,还是眼下面对00后、10后的网生代传播语境,观众积累不是一蹴而就。首场直播,上京收获3.8万人次在线观看,上昆获得2.6万音浪,均冲上各自直播平台的小时榜。这不仅让戏曲人欣慰,也让平台方感到惊喜。看似不经意的“云游”背后,不仅是对主播与观众互动的考验,更是每个“站点”节目内容的精心安排和衔接,这才能“移步换景”。
如果说此前随手就能拍的数十秒“云练功”短视频,一个跟头、一笔脸谱勾画就有可能触发点赞转发,那么到了动辄一两个小时的直播,其面临的绝不只是时间的扩容。围观人数实时在变化,就是衡量推送内容的晴雨表。网络观众对于内容持续“高能”的需求,对于慢热型的传统文化将是需要进一步破题的关键。
(以上来源:文汇报,2020-03-10,黄启哲)
线上演唱会、线上K歌 “云音乐”也能嗨起来
宅家多日,居住在深圳的“90后”白领小周有点坐不住了:攒了许久的歌单已经“长草”,迫切需要到KTV吼上几嗓子;原本在3月份举行的乐队演唱会因疫情推迟,万人同场摇滚的愿望也落空了。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下音乐娱乐行业暂陷低迷。面对公众的娱乐需求,音乐行业转战线上求生存,线上演唱会、线上K歌、云蹦迪等活动陆续上演,为音乐行业开辟一条新路。
想K歌,上“云端”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线下演出行业遭受重创。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抽样调查的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至3月,全国已取消或延期的演出近2万场,直接票房损失超过20亿元。有调查显示,中国164家音乐公司在第一季度出现困境,近七成公司的账面现金仅可维持1—3个月。
面对严峻挑战,不少企业选择冲向“云端”。在云端课堂和远程办公成为常态的情况下,为了满足“宅家一族”的娱乐需求,云音乐节、云蹦迪等新方式逐渐兴起。
想K歌怎么办?以线上K歌为代表的唱吧,在春节期间推出了以“线上云K歌”为代表的活动,包括抗击疫情翻唱比赛、游戏包房、连麦排麦等玩法,将唱吧在线KTV功能打造为用户线上聚会场景,用户活跃度急剧高涨,甚至一度挤爆了服务器。
据小米电视K歌频道和唱吧联合发布的《2020春节长假小米电视大屏K歌报告》显示,整个春节长假期间,在线K歌用户量较之前有了大幅度增加,共有232万“歌神”在线K歌,每天点唱率较节前提升50.27%。
想看演出怎么办?日前,音乐公司摩登天空联合字节跳动,在视频平台开启了为期7天的“宅草莓”音乐节,并推出“云蹦迪”活动,每天都有艺人在平台上参与直播,数百万网友在线观看,与喜欢的乐队和歌手一同歌唱、舞动。随后,滚石唱片、网易云音乐、腾讯音乐和太合音乐等众多音乐公司也相继发布不同的音乐直播。其中,网易云音乐推出云村卧室音乐节,邀请50多组原创音乐人直播演出。
抗疫中的“乐”力量
音乐与直播的融合探索,为过去深耕线下的音乐人开辟了新的途径,成为一些音乐公司和演出机构尝试自救、挽回损失的方式之一。
近日,唱吧推出“Live House”,每天联合音乐人与音乐机构打造线上演出。除演出外,入驻音乐人还可以通过录播等形式获得流量分成等长期收益。这一频道未来还将逐步试水商业模式,为音乐人提供歌曲宣发、粉丝互动等服务。
而在防疫期间,音乐也承担起更重要的责任,贡献了抚慰人心的力量。
不久前,快手联合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了一场名为“园音”的线上音乐会。在3个多小时里,身处世界各地的9名音乐家为网友奉上了一场跨时空的接力音乐会。其中,日本音乐家坂本龙一用刻着“中国武汉制造”的乐器吊钹和用回收医用橡胶制成的黑色马林巴槌奏出令人感动的音乐。在演奏结束时,他直视镜头,用中文说道:“大家,加油!”
疫情发生后,共青团中央联合网易音乐人共同发起“抗击疫情,为城市应援”原创歌曲征集活动,用音乐的力量为每一个在战“疫”中坚守的中国人,送上最崇高的敬意。目前累计收到原创音乐人投稿4000多首,总播放量超过7000万次。
酷狗音乐上线“近百位音乐人用歌声为武汉加油”原创专题歌单,用音乐搭建相互理解和互相支持的桥梁。其中,由17名来自武汉的文艺工作者演唱的歌曲《武汉伢》,感动了众多网友。
音乐市场迎来新机遇
新冠肺炎疫情给音乐行业带来严峻挑战,但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业内人士预计,适用人群广泛、不受空间地域限制的线上娱乐方式有望成为未来音乐行业的发展趋势,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已有的娱乐消费方式。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丁茂中认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线下音乐活动严重受阻,这必将使得音乐产业进一步向线上转型,并催生数字音乐平台之间更为激烈的竞争。因此,今后中国音乐市场将更加依赖于数字音乐线上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与此同时,目前的线上音乐活动,无论是内容的丰富性还是运营的持续性仍难以满足公众在防疫期间的爆发式需求。这也要求音乐行业快速转型升级,用创新夯实产业红利。
值得思考的是,在防疫的特殊时期,线上直播等形式为音乐行业打开了一扇门,但并不能彻底取代线下娱乐。当疫情结束,线上观众开始向线下“回流”时,线上音乐还能玩出哪些新花样?这是音乐平台和音乐创作者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以上来源:人民日报,2020-03-11,刘峣)
足不出户看电影 “云展映”让观众收获满满仪式感
足不出户也能和观众一起同步看电影,甚至可以直接向电影导演提问。疫情期间,首都之星艺术影厅联盟(以下简称“首艺联”)推出的云展映活动,不仅让观众收获了满满的观影仪式感,还通过与主创互动等方式传播电影艺术、丰富观演体验。
所谓云展映,即电影放映的所有环节都在线上举行,全程模拟影院观影体验,并加入很多互联网的新鲜元素。
3月7日至11日,《过春天》《番薯浇米》《上海的女儿》等五部国产女性题材影片参与云展映。
放映开始前,工作人员会在群内致欢迎辞、介绍放映影片信息及放映流程、贴出观看影片链接。展厅还特别设置了云选座环节,观众点击群内小程序链接即可体验模拟选座。每排座位还有专属名字,比如第一排是“资深影迷”,第二排“前排围观”,第三排“狂吃爆米花”,最后一排“工作人员站票”……虽然并不是真的选座,但观影的趣味性大大增强了。
线下影厅放映前,观众席一般很安静,但在云展映的微信群影厅里,开始放映前的几个小时可就热闹多了。有询问工作人员“在哪儿看”的,有自报坐标找老乡的,还有连发好几张表情包活跃气氛的,更多的讨论还是围绕放映影片。3月8日放映的《番薯浇米》是一部全闽南方言电影,影厅里来自闽南的观众向大家介绍闽南的风土人情:“番薯浇米就是地瓜粥,我们家天天吃。”“惠安女的传统服饰色彩都非常鲜艳,各种颜色都有。”“泉州建筑红墙和石头房交杂,番仔厝集合了很多东南亚建筑的特点。”
放映过程中,观众也没闲着,一边看电影一边在群里发弹幕,已经成为线上观影一大不可缺少的乐趣了。3月7日晚《过春天》的放映过程中,消息一直没停过:片中女主角佩佩偷偷带着多部苹果手机从香港进入深圳海关时,大家的心都揪起来了,“好紧张”“担心她被抓住”;佩佩的母亲出场时,有人说“这个演员好眼熟”,马上就有其他人回应“这是倪虹洁呀,《武林外传》里的无双”;时不时还有人冒出一句“看到哪里了”,确保跟大家保持同一进度;片中两位小女孩喝饮料碰杯时,影厅群里也来了一阵“云干杯”。
云展映活动的高潮环节,是放映结束后的主创互动交流。“这次我们特地请来了展映影片的主创和电影学者,观众趁着热乎劲儿可以直接跟他们交流,对影片有什么问题或评价,发在群里主创们就能看到”,首艺联相关负责人说。
青年导演叶谦就被影厅群里观众的热情震撼到了。当工作人员把他介绍给观众时,微信消息便爆炸式地一条条往上弹,他看都看不过来。大家的问题也让他感慨,现在的观众既专业又细腻:“导演,秀妹两个儿媳分别用紫色和黄色的装饰品有什么隐喻吗?”“有一个镜头是竖屏拍摄秀妹走在田野上,导演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闽语歌太好听了,导演您是如何选择电影音乐的?”叶谦坦言,他此前从来没有参加过这种云展映活动,也是第一次跟观众直接线上交流,觉得“很新鲜热闹”“观众的提问五花八门,让我体会到看电影是一件很私人感受的事情。”
该片主演杨贵媚“空降”影厅,则成为当天放映的最大惊喜。作为纵横影坛四十余年、拥有不少经典作品的实力派演员,她的现身让影厅里的影迷激动不已。她不仅耐心回答了大家的提问,还在最后反问了观众一个关于该片的问题,首位答对的观众则获得了《番薯浇米》的黑胶唱片。
观众常姐的儿子在中央戏剧学院上学,因为儿子的推荐,她一连参加了《过春天》和《番薯浇米》两场云展映活动,还鼓起勇气向导演提问。“参加这样的交流还是头一次,电影看得很投入,映后还能看到这么多影迷的提问,对影片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的交流真的很好。”
(以上来源:北京日报,2020-03-11,袁云儿)
【数据分析】
受疫情影响,复工后的上班族们基本上是家庭至单位的两点一线路程,不敢或不允许在外逗留,展览、演出、音乐会迟迟无法与观众见面,但博物馆、文艺院团、音乐家们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在“云端”探索出了许多新方式,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享受高质量的艺术体验。
在“云课堂”学习一门新的技艺。疫情期间,众多乐器在线课堂开启,不仅为乐器学习、爱好者提供了知识资讯,也大大缓解了大众的紧张情绪。比如郎朗不但直播示范钢琴演奏精髓,而且参加了CCTV音乐频道《音乐公开课》,免费为观众讲解中西方作品在处理上的区别,基本功、音阶、练习曲、复调等各种练习方式,大师讲课,让学习者获益匪浅。众多艺术教育行业从研发制定适应网上教学的内容,到拍摄、剪辑视频,也在不断摸索,上线包括鼓、吉他等科目的初级音乐基础理论课、名师课,让学员一节课也不落后。此外,作为普通游客,还可以通过“云弹琴”APP、“爱玩吉他”小游戏等小程序在线体验,云接触、云学习各类演奏艺术,丰富宅家生活。
加入“云音乐”节与众多网友一起狂欢。受疫情影响,原本只有3天的2020年“宅草莓”音乐节延长至7天,除了直播弹唱,更有艺人直播烧烤,不输往日线下狂欢程度,让观众过足了瘾。音乐市场越来越数字化,音乐与演出不同,它不需要线下场地即可完成发行到流行的过程,受疫情影响程度轻,每天在各大音乐平台,有源源不断的新歌上线,并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宅家的听众也可以拿起“话筒”在线上麦K歌、直播K歌,与千万网友互动、一展歌喉,“云比赛”唱歌越来越成为人们解压、娱乐的新方式。网易云音乐的“云村”开设不同板块,音乐爱好者依据兴趣加入不同的“村”圈,众多网友在这里发视频、留言评论,形成独特的音乐粉丝社群文化。
沉浸“云视听”享受在高雅的中外艺术氛围里。在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在国外,剧场、音乐厅和院团通过官网以及社交媒体、视频平台将作品推广给更多观众很普遍。高雅的艺术不分国界,我国本土乐团高票价演奏的“久石让视听音乐会”一度受到观众热捧。疫情倒逼下,本土艺术家们应当不断探索学习国外经验,更好地在线上推广自己的作品。比如青年艺术家赵海洋,上线抖音平台演奏,不仅让观众得到艺术熏陶,他的网络影响力直线上升,获得了更多的粉丝。再比如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上海越剧院、上海评弹团分别进行直播试水,上海淮剧团更是开启每周教学计划,昆曲演员张军坚持每晚直播,直播不仅拉近了戏曲家们和观众的心,也让这一高雅艺术更接地气,有助于培养戏曲受众。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