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博物馆条例》施行 明确非国有博物馆地位
《博物馆条例》从3月20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对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具有重要意义,引起文博界广泛关注。在此之前,我国试行的是2008年发布的《博物馆条例(征求意见稿)》。
对比2008年颁布的《博物馆条例(征求意见稿)》,新《条例》对博物馆的三大目的做了序次调整,过去的“研究、教育和欣赏”调整成了现在的“教育、研究和欣赏”。《条例》第一章“总则”写明:“本条例所称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博物馆“教育”目的的重要性得到凸显,这个对“博物馆”定义的细微修正,将在今后很长时间里影响到博物馆的运营方略。
《条例》的亮点之一,就是在法律层面明确了非国有博物馆的地位和属性,提出在设立条件、管理监督、财税扶持政策等方面,国家对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一视同仁。这种“平等身份”,为非国有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以上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非国有博物馆快速发展带隐患
近年来,大量非国有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目前已近千家,其更接地气的藏品填补了博物馆类型上的空白。但在非国有博物馆快速发展的背后,有喜也有忧:三成经费入不敷出,两成尚未完成法人登记手续,私人财产权和法人财产权混淆不清……
国家扶持5年数量翻番
国家文物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4510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982家,占21.8%,比2009年底翻了一番多。
专家表示,这种快速发展得益于我国经济腾飞大环境下以个体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民间收藏空前活跃,更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扶持。
2010年,国家文物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2013年,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首次从博物馆免费开放专项补助经费中列支1亿元,专门用于扶持非国有博物馆。
“今年3月《博物馆条例》出台,体现了国家在性质、职能、责任、权益等方面公平对待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的原则。”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说。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认为,博物馆事业发达的国家,非国有博物馆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甚至产生了如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举世闻名的重要博物馆。“国”与“非”的“平等身份”将推动非国有博物馆走入规范运行。
“老物件”藏品更接地气
琉璃艺术博物馆、玻璃博物馆、汽车博物馆、华希昆虫博物馆、紫檀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所收藏的民俗文物、民间工艺品、动物标本、家具、老相机等国有博物馆长期忽视或无力集中收藏的“老物件”,既丰富了博物馆藏品的概念,也填补了博物馆类型上的空白。
“如果不是民间收藏家和非国有博物馆及时介入相关领域,我国在民族民俗文物、近现代文物、现当代艺术品等方面可能出现收藏断层。”段勇说。
在成都建川博物馆“文革”馆,收藏了手写资料二三十吨,书信三四十万封,日记一两万本,毛主席像章上百万枚,生活影照集上万本,宣传画十几万张……各种奖状、结婚证、袖标、红旗挂满了展馆的墙壁。馆长樊建川说,他希望扮演“敲钟人”的角色,提醒人们直面历史,勿忘过去。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黄春雨表示,不少非国有博物馆藏品的个性化程度较高,能够满足不同兴趣的观众需求,这是它最大优势所在。
“非国有博物馆多源于个人兴趣,因此藏品主题性更强,收藏的领域‘窄而深’。此外,它的观众群更广泛、与生活的联系更密切,在社会教育作用的发挥上更活泼,因此显得更接地气。”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说。
发展强劲但问题不少
武汉市郊一所名为小天鹅宾馆的二楼,是武汉达临性学博物馆,2012年拿到合法“户口”,展陈面积已从初建时的3500平方米缩至800平方米,仍然门可罗雀。
馆长黄永阶说,近年来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势头强劲,但也面临很多问题,专业化程度不高,多停留在登记挂牌、呈现藏品的状态,应有的社会教育服务功能未能较好实现。
段勇介绍,目前60%的非国有博物馆尚未建立藏品登记、管理制度,且赝品较多、陈列展览量少质低;30%的馆经费入不敷出;20%的馆尚未完成法人登记手续。
“管理不规范、基础工作薄弱、人才匮乏、重建馆轻运营等是表层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创办者的私人财产权和博物馆的法人财产权混淆不清,不符合国际公认的博物馆的定义和性质。”段勇说,“严格来讲,我国还没有符合国际标准的规范的非国有博物馆。”
专家表示,现阶段我国的非国有博物馆基本是个人、家庭、企业的“收藏展示馆”;更有甚者,打着博物馆的幌子向政府和社会索要政策、资金支持。
“已有一些非国有博物馆创办者迈出了将博物馆财产从私人财产转为法人财产这一步,表示把博物馆及藏品捐给社会,或建立理事会、基金会等国际通行模式来实现博物馆的社会化管理运营,保障其永续存在。他们代表着我国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方向。”段勇说。
专家建议,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不能仅靠财政投入,还要靠思想观念的转变、管理制度的改进和配套设施的完善等多方面共同推进。
(以上来源:新华网,内容略有删减)
大陆博物馆热背后的经济账
近年来,大陆博物馆建设是“大干快上” 式的,速度极快,数量极多。然而,大陆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告诉《凤凰周刊》记者, 大部分博物馆在决定建造时都缺少理性的考虑,并且在财政上都存在问题。
比起建一座博物馆,如何保持运营上的良性循环更考验博物馆管理者的智慧。
2014年11月13日,距成都市区20公里外的古镇洛带,一条总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街”正式揭牌亮相,当地相关负责人士称,2015年春节前后,将有首批11家博物馆在此集中开业。
据四川当地媒体报道,洛带博物馆街仅是成都打造“博物馆之城”规划的一部分,成都明年将形成“一中心三群落”发展格局,包括一个聚集80家以上民办博物馆的中心,以及安仁古镇、洛带古镇、都江堰青城山景区三个博物馆聚集群落。
打造“博物馆之城”并非成都特有。近年来,在大陆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各地均掀起了建博物馆的热潮。仅由官方正式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的比较知名的城市就包括西安、成都、武汉、昆明、东莞等。
在11月26日刚刚结束的“2014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表示,截至2013年,在文物行政部门报送备案的博物馆已达4165家,其中国有博物馆3354家、民办博物馆811家,每年举办各类陈列展览达2万余项,接待观众超过6亿人次,其中,超过2700座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
然而,与大陆博物馆兴建热潮相对应的,则是大量已经开放的博物馆的惨淡经营。只要搜索近年来的相关报道即可发现,各地都不断有博物馆倒闭关张,其中不乏业内口碑良好的博物馆。
“大部分博物馆在决定建造时都缺少理性的考虑。”大陆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告诉《凤凰周刊》记者,很多困难在兴建之初未必能看到。在他看来,大陆大部分博物馆在财政上都存在问题,比起建一座博物馆,如何保持运营上的良性循环更考验博物馆管理者的智慧。
平均每天新开一家博物馆
近年来,大陆博物馆建设是“大干快上”式的,其速度之快,在世界范围内也属罕见。
2006年,中共出台“十一五”规划,提出加强文化产业发展,各地博物馆兴建开始提速。文化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2年至2006年,每年新增博物馆4到36家不等。到了2007年、2008年,每年新建博物馆的数量陡增至105家和171家。
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将发展文化产业列为重要战略发展目标,“十二五”规划中,文化成为支柱型产业,博物馆兴建开始“井喷”。仅2009年一年,全国新增博物馆数量就比前一年增加359家,随后的2010年至2011年,每年新增数量也保持在200家左右,2012年和2013年,新建博物馆数量达到了新高潮,分别比前一年增加419家和407家。这意味着,过去五年,平均每一天,大陆都有至少一家新博物馆开门迎客。
根据“十二五”规划预计,到2015年,大陆将拥有3500家博物馆。但现在看来,这一数量早已超额完成。截至2013年,已有4165家博物馆在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除了数量,各地博物馆在建设规模上也较起了劲,据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教授陆建松了解并向媒体透露,在江浙一带,温州建了一个2万多平方米的博物馆,宁波建了一个3万多平方米的博物馆,无锡现在又建了一个7万多平方米的,比很多省馆都大,而且都是上亿元的巨额投资。
主题重复也是各地博物馆的问题。2014年10月21日,位于北京市区、投资3亿元建成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放。这已是目前大陆除广州、厦门、泉州、哈尔滨、南通等市以外的至少第六家以华侨为主题的博物馆。至于茶、酒、中医药、戏曲、传统物件等博物馆,更是很多城市都有。
很多博物馆作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满足公众文化需求而生的,所以难免出现“奇葩”展品和展览。
2013年7月,作家马伯庸在参观河北省衡水市冀宝斋博物馆后,在互联网上发表图文描述馆内各种古怪而低劣的“文物”,令全国网友大跌眼镜。
号称投资5400万元建设、拥有4万件珍贵藏品的冀宝斋,占地60亩,是衡水市“十馆一中心一剧院”重点项目之一,曾先后被确定为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衡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级科普基地等。与身份不相称的是,其众多展品均为低仿和臆造品。
冀宝斋并非特例,2011年,在南京开放的秦桧博物馆由于为秦桧夫妇打造一座坐姿雕像,并取名为《跪了492年,我们想站起来歇歇了》,而引发吐槽。一些博物馆的存在和藏品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只建不管”是普遍现象
在大陆民众文化类消费能力提升、各大时尚媒体大谈文化需求分众化的今天,博物馆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分,似乎是必然的趋势;但另一方面,具有公益机构性质的博物馆,如何实现收支平衡,在全球都属难题,所以看起来,由政府投入资金建设和补贴维持,成为唯一的选择。
与部分欧美发达国家大部分博物馆为私立的现状不同,大陆由官方修建和运营的博物馆是主导。文化部2014年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大陆国有博物馆比例达80.5%,私人博物馆仅占19.5%。而世界上拥有最多博物馆的美国,私人博物馆比例超过七成。
各种数据显示,包括文化部门、文保部门在内,大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长期不断地通过财政投入为官方博物馆输血。
最近几年,有据可查的来自政府的较大投入,例如:“十一五”期间,政府投入6亿元,改善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库房提升项目安排2.5亿元;“十二五”以来, 2011、2012、2013年三年的馆藏文物修复资金安排达到8.17亿元。
2008年起,由于1800多座国有博物馆和200多座私人博物馆相继免费开放,国家为此投入专项资金超过80亿元。
2013年,全国实施了2224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保护项目,完成了6000余件(套)馆藏珍贵文物的修复工作。安排的中央专项资金达到70亿元。
即便如此,仍未能改变大部分官方博物馆亏损的局面。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舒小峰几年前曾对媒体透露:北京市博物馆没有一家盈利,即使是观众人数较多的故宫博物院,如果把藏品维护和文物修缮所需资金计算在内的话,最终也要由国家来投入大笔资金。
而在当前的博物馆建设热潮之下,“只建不管”更成为普遍现象,大部分博物馆缺乏整体长期的经营规划,不够理性,根本没有想过建起来以后怎么办。
《人民日报》2010年曾经算过一笔账:通常情况下,一个市级博物馆的投入约在两三亿元,省级博物馆的费用则更高些。一座博物馆的建设,从立项到竣工要用3到5年的时间,再经过半年的布展和试运营,才能正式对外开放。即使博物馆建好了,也还有其他的支出,比如文物的征集、维修、保护,博物馆日常运营开支等。
这意味着,维持一座博物馆,并非一次投入即可,需要长期大量的资金维持。
官方博物馆尚且如此,更不要提缺少政府资助的私人博物馆了。近年来,不乏有知名企业、社会名人凭借个人兴趣、理想和经济实力的支撑,建起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如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崔永元的电影传奇馆、海岩的黄花梨艺术馆等。
对于私人博物馆,政府较少直接划拨资金补贴,而是实行减免租金、税收等优惠政策。
2010年2月,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七部委共同出台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称,各地可利用闲置房产,支持民办博物馆发展。为民办博物馆提供馆舍和基础设施运行保障。民办博物馆在接受捐赠、门票收入、非营利性收入等方面,可按照现行税法规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等。
开办老北京民俗博物馆“京城老物件陈列室”的合伙人之一王金铭告诉《凤凰周刊》记者,位于北京市安定门附近的陈列室虽然仅40平方米,但是已被政府相关部门免去租金,而他们的另一处博物馆——中华小吃博物馆,则位于丰台区万丰小吃城里,由小吃城免费提供场地。
纵使如此,博物馆的收入仍无法维持开支。“京城老物件陈列室”由于参观者太少,已改为不定期开放了,若要参观,需提前预约,否则可能要吃闭门羹。
事实上,很多私人博物馆都处于类似的惨淡境地,有的博物馆屈身于小区单元房内,前面展厅,后面住人;有的博物馆则由于人少,长期处于半关闭状态。
1996年建立的全国首家民间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可能是近些年来非常罕有的财务状况良好的民间博物馆之一了。目前为止,馆长马未都已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厦门等6个城市建立起或正在建立分馆,全部展品都是马未都在超过30年的时间内收集而来的,几个展馆的年参观人数过百万。
“参观门票50元一位,但是每一位参观者的参观成本是200元,剩下的150元需要博物馆通过其他途径补充。”马未都说,观复博物馆的其他收入来自提供讲解以及展览场地等服务性收入,以及观复博物馆和他本人的品牌效应,例如参加电视台节目、开办讲座等。正是这三方面加在一起,才令观复博物馆的财务运营实现了良性循环。
不过,观复博物馆在品牌上的成功并不容易复制,因为并没有几个博物馆馆长的名人效应及得上马未都。
应从靠“输血”到靠“制度”
2010年6月,马未都成立观复文化基金会,把自己几十年收藏的文物全部交由基金会理事会统一管理。与此同时,基金会还公布首批接受捐款超过一千万元,均来自个人捐款。
“我认为纳税人的钱不该用来补贴私立博物馆。”马未都说,观复博物馆从未收取过来自政府的任何资金,也不希望得到政府的资助。他认为,博物馆不应该单一依靠政府“输血”生存,应该保持独立性,适应市场竞争。
按照规定,基金会的盈利不会做分红,而是全部投入到博物馆中去。马未都说,十几年来,很多当年和观复一起出现的博物馆都关门了。他希望依靠“制度”让自己的博物馆能够长久地发展下去。
虽然博物馆不是企业,属于具有公益性质的非营利单位,但是经济账也不得不好好算一算。而基金会管理制度,正是近年来很多发达国家博物馆纷纷推广的制度。
二战以后的日本,曾经将包括博物馆在内的文化产业作为实现经济复兴的支柱产业,几次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都有大量新建博物馆出现,然而,当经济陷入停止、经济泡沫破裂之后,仅有1/3的博物馆存活下来。
上世纪90年代起,那些幸存下来的博物馆开始变得理性,独立法人制度得到推广,并尝试交由基金会或专业公司打理。
在美国,博物馆一直在想方设法令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除了政府专项资金,还有基金会、慈善机构捐款,公司、企业财团赞助以及私人投资等。
在运营中,除了门票收入,很多博物馆还靠出售相关纪念品、吸收会员入会缴纳会费、品牌专利转让以及展览接待等方式增加收入。
“如果每年可以定期获得国家财政补贴,就必然会缺少改变的动力。”一位熟悉大陆展览活动情况的文化公司人士说。据他了解,大陆博物馆在管理上问题重重,很多官方博物馆因为可以稳定获得政府“输血”,所以管理理念十分落后,数年甚至数十年没有进步。
该人士认为,一旦“拐棍”被拿走,一大批博物馆必死无疑,但是也只有甩开“拐棍”,真正面对市场竞争,才可能将现代管理制度、经营理念普及推广,最终优胜劣汰出一批经营出色的博物馆。
把博物馆交给专业的基金会或者公司打理,政府和出资人都撤出来,是众多业内人士给大陆博物馆发展开出的“药方”。毕竟,建起一座博物馆容易,如何让它存活下来,才更考验智慧。
(以上来源:《凤凰周刊》,内容略有删减)
【数据分析】
近年来博物馆业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民营博物馆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支持,在短时期内数量猛增。截至2013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已经达到4165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811家,占比19.5%。由于缺乏法律制度的规范,加上利益驱动,博物馆发展中产生诸多问题,比如以博物馆名义违法买卖土地、集资诈骗、非法交易文物等等,这些乱象亟待法律规范。其次,制定《博物馆条例》是我国居民文化消费不断提高的需要。文化消费是居民在教育学习、享受艺术、休闲娱乐等活动中为获得知识、艺术熏陶、精神享受与满足而实施的消费行为,作为文化产业链上的终端环节,文化消费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动力,也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满足物质消费之后,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显著增长。博物馆既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也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居民文化消费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在2008年1月23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根据通知,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
之后,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范围逐年扩大,截至2012年,全国纳入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已经达到2417个。博物馆免费开放后,观众数量剧增,尤其是开始阶段和节假日,许多博物馆都出现了“爆棚”“井喷”的现象。与此同时,博物馆在法律性质、财政待遇、经营模式、管理水平等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立法予以规范和解决。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画家卢禹舜在两会上指出:“(非国有博物馆)部分机构的常设陈列不够丰富、有些陈列长期得不到更新,或未充分面向观众开放,内容单调、贫乏;临时展览相对数量少,尤其是基层机构,较少举办临时展览或有机会引进交流展览;展览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不能激发不同层面观众的参观兴趣;教育活动较少,范围较窄,教育服务功能仍有待进一步强化”。
非国有博物馆在运营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缺乏专业指导、政策支持和运营资金等问题,我国的法律法规对于非国有博物馆的准入和保障机制尚有待健全和完善。这确实是非国有博物馆的现状,上海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教授吕建昌甚至称非国有博物馆现状“混乱无序、野蛮生长”。所谓“混乱无序、野蛮生长”的隐患是管理非正规,在吸纳藏品方面还有可能触碰那些接近法律禁区的灰色地带。《博物馆条例》的出台为非国有博物馆的规范运行建立了章法。
非国有博物馆如何走入正轨,一是要看非国有博物馆的自律程度;二是要看《博物馆条例》的执行层面,尤其是财税扶持政策;另外还要看民众的监督。无论是《博物馆条例》的出台,还是民众的监督,都是希望非国有博物馆能够更加规范,更好地为大众服务,提高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加有效地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