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疫情倒逼文旅产业深层次“反刍”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文旅产业成为受波及最大的“重灾区”之一。1月中旬开始,各地景区景点停业、大型文娱活动取消、公共交通停摆、酒店机票退订,旅行社、酒店、在线旅游平台等相继按政策退单,本应是黄金期的春节,成了少见的“寒冬”,全行业损失巨大。据测算,仅春节假期,文旅产业损失就超过5000亿元。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相关司局发布了《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指南》,旅游景区的恢复开放,应当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不宜搞“一刀切”。连日来,一些地方也先后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比如浙江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旅游景区疫情防控和有序开放,安徽推出多项举措指导支持文旅产业复工复产,山西出台若干措施帮助企业解决难题,等等。这些举措不仅激发旅游企业复工复产的积极性,也增强了行业共渡难关的信心。
当然,文旅产业“回温”应是渐进式的,遵循分类恢复的原则。室外的、自然性的景区可先恢复,馆内的、人文的、演艺的晚一些;自驾车旅游可先恢复,团队旅游慢一点;近距离旅游可先恢复,长线、中长线的旅游缓一些,出境游的恢复时间则更长一点。
事实上,文旅产业是一个空间流动性和人员聚集性相结合的产业。没有空间的流动和人员的聚集,产业就不可能有收益。参照非典后的产业复苏情况,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人群聚集性产业仍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文旅产业自不例外。
也因为此,政府有必要针对文旅产业推出减税降费、减免租金、降低用电成本等“暖企”政策,采取降低贷款利率等金融手段,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税费负担,减轻企业压力。
在获得政策性助力的同时,文旅企业还需调整好状态,积极自救、主动作为,一方面“开源节流”,认真盘梳企业的成本结构,最大化地降低现金消耗,严格控制用工等支出,另一方面在产品、业态、渠道上进行转型升级,更加适应当前市场消费趋势,提升应对疫情的复苏能力,努力闯出一条转型升级的路子来。
来势汹汹的疫情,搅乱了公众的正常生活,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威胁和伤害,认识到健康与生命的价值,消费模式也会随之转变。文旅企业可以瞄准大众的变化趋势,针对客户需求变化,深挖市场潜力,激发创新活力,推出养生旅游、健康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等特色产品,推广绿色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增加附加值,提升服务品质,实现文旅消费模式升级,以培育更广阔的市场。
疫情是一堂鲜活的市场经济补课,倒逼文旅产业深层次“反刍”,转变发展方式。文旅企业可考虑借助疫情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机遇,拥抱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利用“旅游+”业务等自选动作,规避线下风险。比如充分利用数字智能科技为自身赋能,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AR等新技术,推动企业智能化运营、借助技术力量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开发线上博物馆、AR沉浸式体验等“非接触式”产品服务解决方案。此外,文旅企业还应加强网络营销力度,利用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地传播。
应该看到,疫情给文旅产业带来的冲击是暂时性的,文旅产业的良好发展趋势不会改变,人们的文化旅游需求不会消失。倘若企业能在这段时间内积蓄能量,将为疫情过后迎来转机奠下坚实基础。
(以上来源:红网,2020-03-02,孔德淇)
景区开园,游人别“扎堆”
近日,南京玄武湖景区重新开园,附近居民闻讯而来,有序入园,保持安全距离在湖边漫步,游客也没有“扎堆”或集体跳广场舞。当天,不少市民按要求在门口测量体温,并佩戴口罩后,进入公园休闲散步。
与南京玄武湖景区一样,近日不少地方取消了交通卡口,景区、公园也向游客重新打开了大门。景区开园、广场开放,是建立在民生需要和防控形势好转基础上的。恢复社会正常秩序,陆续开放公共场所、公园景区的大门很有必要性。不过,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此时并非“无忧无虑”的时候,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完全过去,该做好防范的还得做好防范。景区开园了,市民和游客也需要迈开文明的脚步。
首先,要保持安全距离。广场、景区等是人群密集的地方,也是最容易传播疾病的地方。鉴于新冠病毒具有较强传染性,保持安全距离,对于确保自身安全十分必要。因此,游客进入景区排队、游玩时不能“扎堆”。
其次,要养成卫生习惯。在公共场所游玩,人流量密集,尤其春天是花粉过敏的高发期,更容易出现打喷嚏等现象。在公共场所游玩,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比如,打喷嚏时要使用纸巾、废弃物要丢进垃圾桶、不能随地吐痰等。
此外,虽然公园、公共场所等陆续开放了,但时下仍是防疫关键时期,市民应谨慎参与各类聚集性活动。有媒体报道,一些大爷大妈“耐不住寂寞”,近日在广场上跳起广场舞,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合时宜。这个时候就“任性扎堆”,甚至“摘下口罩”,不利于疫情的持续防控。
疫情防控容不得松懈。除了游客自身提升文明素质之外,针对当前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人流量有所上升等苗头,各地管理部门必须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做好防范,严格管理,特别是必须落实好体温监测、场地消杀、控制园区人流密度等措施,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以上来源:经济日报,2020-02-27,郭元鹏)
旅游行业越“冬”迎春:预售潮开启
作为《延禧攻略》的拍摄地,位于东阳的横店影视城在携程悄然推出150元/人、随时退的5折预售门票,有效期截至6月30日,支持“端午”假期使用。
惊蛰起,春寒消。深受新冠疫情冲击的旅游企业,近期先后开启卖“夏天”迎春天的复苏模式。昨晚,携程旅行网发布消息称,平台已联合品牌酒店、航空公司、300多家景区,计划于3月上线“预约未来旅行”预售产品矩阵,以4-8折不等的价格与随时退订政策,预售夏天的旺季产品。有业内人士预测,旅游行业的预售潮,现在才刚开始。
景区门票、酒店客房预售
促销力度不亚于双11
一度以“网红”主题乐园著称的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在各大在线平台上都推出了折扣门票,有效期为3月15日-7月31日,覆盖“五一”和“端午”两大假期;平日鲜有折扣的上海东方明珠,此次也放出了半价、97元/人的门票折扣,有效期截至6月30日。
值得关注的是,上述两家景点门票,不仅在有效期内可以随时退订、退款,就算是过了有效期,系统也能自动退款。这种随时可退的景区预售票,仅在携程上,就已上线了300家。
相比景区,预售对于酒店而言,本来是常规的销售模式,但在疫情下,预售的目的和性质却有所不同,预售力度似乎更猛烈一些。
在动辄600元/晚的西湖沿线,酒店单价普遍较高,但近期该板块酒店推出的预售产品,折扣力度不亚于双11。位于杭州西湖凤山路维也纳国际酒店,推出了488元/2晚(含双早)高级大床房的预售券,有效期同样截至6月30日;而位于莫干山路的西湖铂祝香园Parkzoo酒店,预售价为499元/晚的大床房,有效期则截至12月31日。
“生态游有序恢复,已显而易见,酒店业复苏相对会慢一些,可能要到五六月份才能呈现回暖的态势。”负责携程酒店预售项目的工作人员表示,杭州参与预售活动的酒店,有效期限普遍比较长,均配置了随时退订、退款政策。3月25日以后,香格里拉等星级品牌酒店,还将开启新一轮预售。
旅游恢复或分三步走
预售产品标配“随时退”
疫情尚未过去,市民踏青、赏花、看海的心愿指数,却在节节攀升。随着预售大促的开启,旅游企业纷纷选择了卖“夏天”迎春天的复苏模式。
杭州市旅行社行业协会会长许敏也表示,预售将是后期旅游产品销售的主要模式之一,但只有随时可退订、全额退款的产品,才是消费者所需要的。尽管近期旅游目的地的搜索量、点击量都在增长,但要等到新冠疫情真正进入拐点,旅游才能逐渐地、分步骤地恢复,国内游尤其是生态游,有望较快恢复。
查询各大在线旅游平台可以发现,5月下旬以后的国内游预售产品,已经集中上线。以海南三亚跟团游预售产品为例,5、6月的价格在3000-5000元之间,虽然价格与去年同期相近,但酒店升级了,还增加了“随时退订”政策。云南的预售产品也已上线,以昆明、大理、丽江、玉龙雪山的行程为例,价格在3000元左右,若用户临时退订,只需要在出行前3天提交申请即可全额退款。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我们并不鼓励用户立即出游。”携程首席营销官孙波表示,此次推出的预售产品矩阵强调有价格优势和服务保障两大标准,建议在疫后预约使用,过期还可以免费退款。同时,也能帮助旅游企业回笼资金。
昨晚,携程在上线“预约未来旅行”预售产品矩阵的同时,也发布了“旅游复兴V计划”,“V”代表触底反弹。“V计划”自3月启动,分为回暖期、复苏期、反弹期三个阶段,而“10亿元复苏基金”项目也同步发布。
(以上来源:杭州日报,2020-03-06,责任编辑)
【数据分析】
随着国内疫情的逐步好转,近期,全国各大景区景点陆续有序开放,景区游人扎堆的现象频上热搜。但从短期来看,大规模的放开旅游业尚无可能,游客出行、景点全面开放仍将受疫情限制,如何在“限流”的夹缝中求生存,是目前国内旅游产业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难题。
创新销售、消费方式,激发游客付费欲望。在疫情影响下,相比于提供衣、食、住、行“刚需”的电商行业,国内旅游行业发展捉襟见肘,现金流的减少对旅游业是致命的打击。面对危机,旅游业可以充分学习电商行业每到各大节日推出的预售抢购活动的运作模式,采用预售、会员制销售方法,提前预售后疫情时期的行程,并给予一定的优惠;同时鼓励用户成为会员,享受折上折优惠。如此优惠的销售力度,不仅能留住老客户,还能吸引更多新客户,激发他们预订的欲望,有助于资金回笼,缓解疫情期间导致的巨大损失。
开发新的旅游路线与产品,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除了“云旅游”等线上旅游方式,应对疫情,旅游产业还可以一是通过发展“省内游”,发掘省内更有趣的旅游路线,打造特色品牌,恢复地方活力。二是推出养生旅游、健康旅游等定制化的旅游主题服务,主题旅行一方面有助于培养用户黏性,形成稳定的旅游生态圈,另一方面可以让游客获得更好的、更加标准化的旅游服务体验。三是打造国际主题景点,比如建设环球主题公园、引入环球主题乐园等项目,让游客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即可观赏全球著名景点、体验国际化游乐项目。
适当推出旅游综合险,让客户出行更放心。打消游客出行的顾虑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比如,近日,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与大型保险公司合作推出的“海南游、疫安心”旅游综合保险产品,保险范围囊括了因感染新冠肺炎、登革热等流行传染病及自然灾害(台风、暴雨、洪水、雷击等)等不可抗力原因导致人身伤亡或产生医疗费用,对每位入岛游客适用并免费发放,保单有效期一年,这不仅加强了人们出行的信心,也提升了海南作为旅游城市的健康形象。在后疫情时代,旅游产业应为客户量身定制出行险,让游客玩得更放心。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