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后汪国真时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2015年05月06日
后汪国真时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后汪国真时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汪国真去世 其书法竞拍价曾达两万到二十多万不等

距新诗精选集《青春在路上——汪国真新诗精选》出版不足一个月,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4月26日凌晨因患肝癌在北京302医院去世,享年59岁。据悉,汪国真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4月30日早晨8点在北京市八宝山东大厅举行。   

汪国真去世的消息最早由诗人潘婷发出。之后包括“诗人大卫”在内的众多微博加以转发。很快,汪国真工作室予以证实,并发表以下文字作为悼念:“我们无法相信更不可能接受/历历往事/就在眼前/我们无法遗忘/根本就不会忘却/音容笑貌/谆谆教诲/岁月如此无情/何来妙手回春/天妒英才/只怨我辈无能/长叹人生百十岁/我恨人生六十载。”汪国真官方网站负责人侯军婉拒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的采访,但证实汪国真确系因肝癌去世。记者拨打汪国真生前所用手机号码,早前曾被汪国真妹妹接起的号码,如今已转全球呼业务,无人接听。   

APEC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引用了汪国真的诗   

汪国真1956年6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福建厦门。1978年考取暨南大学中文系。1979年4月12日,正读大一的他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处女作。此后,他“把作品像撒网一样撒向全国各地的报刊”。不过,90%是退稿。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1988年,他的这首《热爱生命》被当年第10期《读者》收为卷首作品,倾倒无数读者。他开始收到读者来信,询问哪里有他的书?1990年,学苑出版社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稿酬、最好的装帧”为承诺,在23天内,出版了汪国真首部诗集《年轻的潮》,印了15万册,接下来《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年轻的潇洒》都获得不错的销售业绩。这一年称为出版界的“汪国真年”,他因此走红。有人统计,在1990-1991年,他的诗集总印数超过200万册,盗版印数据估计可能上千万册。汪国真自己曾经表示:“我的诗集加上盗版,总印数大概有一两千万。”积极、昂扬的诗歌主题,让汪国真在年轻读者中拥有很高的阅读率,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在2013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引用了汪国真的诗句:“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汪国真曾对此做出过回应:“那天晚上我从外地坐飞机回北京,刚落地,打开手机,短信像潮水般涌来,吓了我一跳。……老实说,习主席能背下我的诗词,我觉得挺欣慰的,说明我的读者遍布各个阶层、各个文化层、各个年龄层都有。”   

书法作品竞拍价两万到二十多万不等   

汪国真曾说,“我的字差到连毕业论文都是找人誊写,编辑要看我的字会非常费劲。” 成名后,应酬众多,不仅是签名,还常被人索要题字。为此,1993年,汪国真开始练习书法。汪国真介绍自己的习字法时曾说,“先从欧阳询的楷书开始练,然后是王羲之的行书,再然后是怀素、张旭的草书。我喜欢读帖,一个字几种写法,我挑出最好看的那种,反复练,取其所长,然后再有所发挥。因为我参照了毛泽东同志草书的篇章布局,所以很多人说我写的是‘毛体’。其实如果把我的整幅作品拆解成单个字来看,与‘毛体’是有很大差别的。”据汪国真官网介绍,其书法作品已被镌刻在张家界、黄山等几十处名胜风景区,最近两年的保利、瀚海等拍卖会上,其书法作品的竞拍价从两万到二十多万不等。另外,他还擅长画中国画,以花卉和墨竹见长。   

曾为400首古诗词谱曲   

书法之后,汪国真又开始涉足音乐领域,学习过程堪称神奇。他曾表示,自己2001年想尝试作曲,于是买了一些音乐方面的书,一边看书,一边试着把旋律记录下来。大概一个礼拜左右,开始谱曲。“其实作曲跟写文章差不多,脑子里想好了文辞句子,敲到电脑里,连缀成篇。作曲也是这样,脑子有了旋律,知道怎么去记录下来,曲子就完成了。”几年之间,他就从业余玩票发展成了专业选手。2003年出版首张音乐(舞曲)专辑后,2008年他为400首古诗词谱曲,其中囊括了现行小学语文课本的全部古诗词,共计80首;2009年在北京音乐厅举办《唱响古诗词·汪国真作品音乐会》……此外,他还出版了数盘音乐专辑。   

生活之中,汪国真可谓待友热情、做人低调。他的朋友、记者宗德宏提到,汪国真从来没有架子,跟他约稿第二天就能交稿,约他见面只要在北京也会及时赶来。“跟他打交道,你会感觉他的生活态度很淡然,吃上没有要求,喝酒也不多,完全没有其他诗人身上的激情和豪放。”

2014年春,新华出版社准备为汪国真出一本新书,全书十万余字,诗歌有六七十首,此外还收录了汪国真的散文、绘画、书法,书名最后定为《青春在路上——汪国真新诗精选》。本月中旬,新书出版,但那时,汪国真已经因肝癌晚期转到了重症监护室,他没有看到新书。《青春在路上》成了他的遗作,青春,也成为诗人汪国真的最后一个注脚。

(以上来源:北京青年报,节选)

他们这样回忆汪国真   

王小川(诗人):诗人群终于讨论诗歌了,好像还打起来了,选摘如下:无论如何看待汪的诗歌,他确实影响了一个时代,尤其是文艺青年。这是不争的事实。你们口口声声说他不是诗人,写的东西不是诗,那么直白,有的甚至是顺口溜。那就请你用文本说话,去影响一代人,一个时代……   

朱寅年(新阅读研究所研究员):诗人汪国真写下了生命句号。汪的诗歌于八十年代在大中学生青年人中风行许久,多少句子被当作格言抄在我们的小本子上。在那个昂然向上的时代,青年人需要那样歌颂青春与人生的诗歌。虽有学者批评其诗歌塑料文本之浅,虽充满励志的心灵鸡汤之味,但汪诗的底料是充满真诚的。   

于丹(文化学者):我们遇见他,在恰好的年龄上,恰好信任诗,恰好信爱情。所以,汪国真是我们青春里的烙印,像一段轻摇滚的旋律,像一次成绩的挂科,像一点擦肩而过的遗憾,还有那些不着边际的莫名感伤。今天重读他的诗,恰好,骨子里的诗与信任还在。   

朱大可(作家):汪国真肝癌去世,本来是想说一说健康问题的,不料满屏都是“大师”。实在熬不住,只好幽幽地说一声:大家不懂诗的话,还是默哀的好……   

周濂(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汪国真和庞中华,或许还要加上席慕蓉、三毛,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南方小镇文艺青年目光所及最远的风景,在没有机会品尝哈根达斯和可口可乐的年代,能吃上一口红豆冰棍也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虽然薄情的人们很快就抛弃了他们。   

杨早(话题系列主编):本该是反思匮乏与蒙昧的时机,就变成了伪青春的记忆狂欢,这也算是坏事变好事?汪国真隐形走红其实在时间之前,但他全面登陆市场与媒体却是时间之后的真空。他谈不上抚慰创痛,却为那个时代美白。一首首鸡汤诗后面,就是一代人被压抑的失语的青春。   

李思磐(新媒体女性网络负责人):安替总结说:70后男中学生早恋的模式就是:用庞中华的字体抄一份汪国真的诗在贺卡上,托同学发给心爱的女生,约她一起唱小虎队的歌。

(以上来源:摘自朋友圈或微博)

这个时代,我们依然需要汪式情怀

缅怀、思念、忏悔,这是对逝者最好的祭奠。上世纪80年代,汪国真火得一塌糊涂,尤其是1985年之后的数年间,他的井喷式创作几乎引领了新诗界。清新自然的文字、直抵人心的哲思、催人奋进的短句,他的诗歌既镌刻于日记、贺卡、情书等最隐秘地带,也昭示于日历、黑板报、宣传窗等开放空间。

对于不少60后、70后来说,青春期遇上汪国真,真是人生的一场幸运。迷茫与躁动的时代,焦虑与渴望的年龄,汪国真的诗句,适时地宽慰了人心,恰到好处地明示志向,给人以力量。但随着社会发展高速狂奔,人们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他略带小清新的笔调、充盈正能量辞藻、平和自然的文风,渐渐在90年代的文学市场中失宠。

只顾着大步往前的人们,哪里舍得停下脚步,来读一读那份平和与淡然?即便是曾经被汪国真深刻影响过的人们,也在焦头烂额的市场洪流中,渐渐忘却了汪式风雅与情怀。至于更年轻的80后90后,他们的眼里,恐怕更多的是电子音乐和卡通动漫。

时代在加速,社会在转型,人们越来越不喜欢读诗,既恐诗歌不紧不慢的节奏,会拖慢自己紧跟时代的步伐,又怕诗句不够紧贴现实,读来不会有立竿见影之效。即便要读,也倾向于激烈、尖锐、对抗、狂躁的主题,而不是汪国真笔下的纯朴生活、快乐明天、理想远方,甚至有人给汪国真的诗句套上“心灵鸡汤”的名冠,大有嘲弄讽刺之意。

哲思也好,鸡汤也罢,回过头看,汪国真的诗句一直在那里,不管你读或者不读。社会高速运转了20多年后,疲惫不堪的人们猛然发现,汪国真的小清新能给人以新的宽慰,而80后90后也突然意识到,自己QQ签名上的文字,竟然是一个年届50的诗人,写于父母跟自己一样大的年代。

时间跨越近30年,不变的是理想与对远方的渴望。

汪国真说过,时间会证明一切。今时今日,人们在电子快速文本的困顿中,呼吁回归慢条斯理的纸质文本,在商业无孔不入的消费主义时代,渴求内心充盈和情怀满身,在不断上演的道德下限秀中,重唤温暖的正能量。

这个时代,我们依然需要汪式情怀;任何时代,我们都会怀念汪式诗歌。因为我们坚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以上来源:广州日报,内容略有删减)

对汪国真最好的纪念,就是建设书香社会,让更多人读他的诗

很多人都回忆上世纪80年代,那真是一个读书的年代,也是一个盛产诗人的年代,那个年代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直至今天依然值得反复吟味的诗歌。虽然有人一直以不够深沉来质疑汪国真,而汪国真本人也没有怎么辩护,但即使以最苛刻的目光打量,也不能否认汪国真是那个年代“最走心”的诗人之一,也不能否认他曾经影响了一代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如果生活不够慷慨,我们也不必回报吝啬”……汪国真的诗,一直伴随着我们。

好的诗歌,具有穿透人心和穿越岁月的力量。真正的诗人,就是那些即使人走了,依然有诗被吟诵的人,汪国真无疑是这样的诗人。应该感谢汪国真们,和他们带给我们的诗歌。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青春才少了许多的迷茫。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汪国真们成全了那个时代,还是那个时代成全了他们?应该讲,每一个诗人的成长都有偶然性,但上升到一个整体,能够群星涌现,却有着必然性,有着超越自身的时代力量。

读者和作者,从来都不是单向度的关系,而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对于一个读者来说,生在一个没有好诗人没有好诗歌的时代,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对于一个诗人来说,生在一个没有读者,写出诗歌无人欣赏无人问津的时代,何尝不是一种最大的悲剧?汪国真们最热的年代,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只要写好优秀作品从来就不缺少读者。那个时代的读者碰到一批才华横溢的诗人是一种幸运,那个时代的诗人碰到一批热爱诗歌的读者,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这也为我们观察书香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大的框架上讲,书香社会是由读者和作者构成的,把其对接起来的是作品。一个真正的书香社会,不仅需要有一批热爱读书的人,而且需要有一批能够提供优秀作品的人,这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有着一批优秀的诗人,产生一批优秀的诗歌,人们才会爱上诗歌;有着一批爱诗的人,诗人能够找到知音,自然会激发更大的创作热情,涌现更多的优秀作品,产生这样的良性循环,书香社会也就真正建设成了。也就是说,建设书香社会需要更多汪国真,建设书香社会也必然成就更多的汪国真。

诗是诗人最好的纪念碑。虽然汪国真离开了我们,但因为有诗在,他永远都不会离开我们。从这一意义上讲,对汪国真最好的纪念,就是认真读他的诗,并且建设书香社会,让更多人读他的诗。而且,既然选择了书香社会,便只顾风雨兼程,怕什么山高水长。正如汪国真诗中所说,“我们走向并珍爱每一处风光,我们不停地走着,不停地走着的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

(以上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内容略有删减)

【数据分析】

汪国真故去,在网络上引发许多人的真诚悼念。59岁对于当代人,应该可以说是英年早逝。这位诗人似乎早就已淡出公众的视野,他的诗也不再具有当年的影响力。但他的故去让人们有机会重新发现他的意义和价值,也重新认识他所处时代的意义和价值。

在汪国真去世当天的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中,针对汪国真的诗歌价值和文化影响,产生了截然对立的观点。拥护者认为,汪国真曾让一代年轻人感动,他曾经叩响过他们的心弦,让他们从他那里获得一种对自我和生活的感悟与发现。他的时代和他都已经远去,但它们都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幕。反对者则认为汪诗像是麻醉剂,不仅没有文学价值,甚至是一场语言的灾难,公众对鸡汤式诗歌的热捧反映出文化贫瘠的现实。

与诗歌圈的热议相比,普通网友则用点击量和跟帖表达意见,凤凰网的数据显示,凤凰网文化频道推出的汪国真去世专题,实时流量比两周前去世的诺奖作家格拉斯足足高出200倍,可见汪国真在大众层面的影响力。继余秀华诗歌热潮之后,汪国真去世事件不仅映照出知识界对于诗歌价值的认知差异,更再度显示出大众与精英在诗歌审美上的巨大分野。

汪国真其实和那些后来在文学史上留下里程碑式记忆的“朦胧诗”或“新诗潮”诗人们是同代人,但汪国真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并不被人熟知。直到90年代初,商品经济大潮也波及文化出版业。作为对七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政治化”色彩和“宏大叙事”功能的一种反拨,汪国真以其“轻诗歌”风格,迎合了当时轻松化的阅读潮流和阅读趣味,其走红有一定的必然性。他与琼瑶、三毛、小虎队等共同构筑了彼时的流行文化,也构筑了一代人的文化记忆。

汪国真让那个时代的青年在青春的感伤中流连,发现那些具体的悲欢,感受生命的丰富和日常生活的微妙。他让年轻人回到个体的感受之中去体味生命。他的诗没有80年代朦胧诗的现代主义维度,但他把大叙述层面上的关切,化为细小真切的浅吟低唱、成为让普通青年理解的小感悟,从而让人们的人生变丰富。这让80年代凌空蹈虚的宏大“主体”,化为真实具体的“个体”,赋予了当时的年轻人发现自己具体生活的能力。因此,他的诗变成了警句格言,流传在青年中就是极容易理解的事情了。

汪国真的诗让中国当时的青年获得了一些小感悟、小启迪,这些其实都对他们的人生有益,对他们应对急剧变化的世界有益,也让他们能够平稳地适应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型。当然汪国真的时代很快就过去了。到了90年代后期,年轻人有了更多的大众文化,不再把他的诗作为自己的“生活必需品”,汪国真又受到纯文学界的轻视。他似乎进入了两面都找不到位置的境地。因此,在我们对“汪国真热”做出文化评析的时候,应带有一份对历史“了解之同情”的眼光,肯定其推动中国大众文化之功。

如果以这样的角度进入,我们对于“汪国真热”的评价或许能找到一个恰当的尺度。毋庸讳言,人类的文化是分层的,从大的方面说,可区分为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如果说,精英文化构筑了文化的高原和高峰,那么,通俗文化则是人类文化的基石。郑振铎先生在1938年出版的《中国俗文学史》中说:“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汪国真的诗歌,可以说是一种“通俗诗歌”。有批评者斥其“非诗”“还没入诗歌的门”,欲将其逐出诗界,这种傲慢的态度背后所隐藏的话语权,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通俗不是低俗”,应该被视为通俗文学的底线。优秀的大众文学,应该通俗易懂,应该传达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真善美”的价值观,为普通大众所喜闻乐见。以这样的标准来观照汪国真的诗歌,或许能相对公允。汪国真的诗歌固然难称诗歌艺术的高原和高峰,但它充满着青春朝气,充满着理想和对未来的渴望,堪称比较优秀的大众文学。“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等脍炙人口、流传甚广的诗句,相信在汪国真去世后仍能流传下去,大众文学也自有其不息的生命力。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