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代编舞家黄翊:一场与机器人的共舞 
给机器人编舞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在黄翊眼中,名叫“库卡”的机器人有呼吸、有温度,和一只小狗,一头小象,或是一个孩子没什么分别。这个台湾新生代编舞家三年前专门去学习了机器人的“语言”,编写程序,教库卡如何“跳舞”。最终,他与库卡的20分钟“双人舞”,在台湾数位艺术表演奖抱走了百万大奖。之后,原本要和库卡说再见的黄翊获得广艺基金会的资助,这才有了升级的60分钟版《黄翊与库卡》。升级版今年初在纽约首演,第二站便抵达北京,于上周末在“两岸小剧场艺术节”上演。舞台上,等人身高的库卡,如同被赋予了生命一般,不仅可以模仿黄翊的动作,甚至在双人舞中给他支撑,成为可靠的“舞伴”。不过,这个死脑筋的“舞伴”动作精准得吓人,再厉害的真人舞者到“他”面前都要乖乖“认错”。   
“驯服”机器人绝非易事   
●写程序消磨耐心:10小时才能编1分钟   
●和库卡跳舞有“危险”:留出空间确保安全   
自儿时起,学舞的黄翊就幻想着与机器人共舞。在他的想象中,机器人不是冰冷的机械体,而是像小叮当一般陪伴人类的宠物或朋友,“这是我对机器人的想象,很忠心,不会背叛,也不太有情绪”。然而“驯服”一个机器人绝非易事,舞者胡鑑就有亲身经历。两三年前,黄翊让他去学习操控库卡,“我上了三天的课,我的库卡是个疯子,完全不受控制”。   
对于依靠自学精通电脑,15岁就接活给人设计网页的黄翊来说,好像就没那么难了。上完一星期库卡的培训课,他就通过了考核,把机器人借回到排练场。真正上手给库卡写程序却是一件消磨耐心的事,10小时才能编1分钟,新版的部分段落每1分钟甚至需要20个小时。黄翊坚持自己写程序也是没办法的事,“工程师在工厂里写一段程序就能赚很多钱,所以他们不太可能跟我耗那么长时间,投资回报率很低”。   
与库卡相处的半年,黄翊将“他”想象成自己的倒影,观众也会在作品中看到黄翊和库卡做出相近的舞蹈动作。实际上和库卡跳舞有一定的危险性,台湾的工业机器人法规规定,机器人作业时,人类不可进入其动作范围。黄翊找到方法避免违规,在设计程序时留出空间确保安全。“至今没有人受过伤,只有我在库卡不动的时候,不小心踢到‘他’,脚淤青了”,黄翊说。   
库卡在北京的首秀,上海的库卡公司也组团来围观。有人看到视频就问,这个工程师也是跳舞的吗?台湾工作人员回答,就是黄翊本人。对方大为震惊,说“这一定要上春晚”。   
两张标签:舞蹈家+极客   
●差点成为偶像男团Energy成员   
●辗转于舞蹈、摄影、录像、装置等多个领域   
作为台湾地区最活跃的科技表演艺术家之一,两届数位艺术表演奖得主,跨界对黄翊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辗转于舞蹈、摄影、录像、装置等多个领域,舞蹈家与极客(geek)始终是他身上相安无事的两张标签。不过,跨界最远的一次还是在他大一那年。当时在舞蹈教室学街舞的黄翊被星探相中,力邀其加盟组建中的台湾偶像男团Energy。经过短暂的犹疑,黄翊拒绝了。   
从小在家中开设的舞蹈教室看母亲教探戈,也跟着从事广告设计的父亲习画,成长过程中与电脑结为亲密伙伴,这一切都为黄翊日后进入科技表演艺术领域打下了基础。在台北艺术大学舞蹈系上学期间,黄翊被他的老师罗曼菲(知名舞者,云门2创团艺术总监)推荐给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罗曼菲病逝后的2006年,黄翊在“罗曼菲舞蹈奖助金”的帮助下,开启了他将舞蹈与科技结合的实验——舞蹈影像作品《转》,灵感源于乘车时窗外不断倒退的动态景象。舞台上是一个末端安装了摄影机的手动机械臂,摄影机围绕舞者转圈,拍摄出流动不间断的画面。   
此后,黄翊在2010年开始发展的实验《第二层皮肤》,运用了“感温变色”技术,结合舞蹈、装置,探索人际交往中触觉性的关系。同年的《机械提琴 交响乐计划之一》,一改“音乐引领舞蹈”的惯性思维,让舞者以舞姿牵引机械提琴自动演奏,反向创造出音乐。最新作品《黄翊与库卡》去年受邀在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节上演出。   
“可怕的孩子”长大了   
●他在编舞上“知道如何提炼精华”   
●自认在科技与艺术跨界领域贡献更多,“因为纯肢体编舞家有太多了”   
除了“高科技之舞”,黄翊对纯肢体的舞蹈也从未放弃。作为当时云门2最年轻的编舞家,三年前他曾随舞团首度来大陆巡演,编创的两个纯肢体作品《流鱼》《下回见》备受好评。旅美舞评家、教育家王晓蓝指出,黄翊的两支舞是整晚演出中“思路最清晰的作品”,“他很聪明,知道如何提炼精华,编舞上有种精巧,有份魅力”。   
2013年,黄翊获亚洲文化协会奖学金赴纽约进修半年,次年与纽约Sozo艺术家经纪公司签约,这也意味着未来更多创作、巡演计划将在国际范围展开。   
而在更早以前,他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带着两位云门2出身的舞者胡鑑、林柔雯走上“单飞”之路。身边工作人员感慨,从纽约回来以后,这个林怀民口中“可怕的孩子”长大了,开始更有规划地主导自己的未来。眼下,科技与艺术的跨界实验还将继续,黄翊清楚地意识到这是他的机会,是未来在更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得以安身立命之本,“我在这个领域的贡献会比在纯舞蹈多,因为纯肢体编舞家有太多了”。
忆起在纽约的感觉,黄翊难掩兴奋。在每晚都有上百场演出的纽约,口味挑剔的观众见多识广,不够独特只能甘心泯然众人矣。“我想要记下那种竞争的感觉,我会比较有动力,每一次都要拼命,这让我在做决定的时候更加准确”。
(以上来源:新京报,内容略有删减)
科技向左,艺术向右
或许在普通人的脑海中很难想象一位舞者用柔美的舞步和机械化的机器人演绎的一场冰与火交织的表演。北京4月15日的下午弥漫了一场有史以来的最大的沙尘暴。2015年黄翊与他的机器人朋友库卡,于4月17日和18日登陆北京77剧院,带来三场令人惊叹的精准完美演出。在和谐交织的舞蹈艺术和机械工程科学之间,黄翊与机器人库卡诗意般的美学舞步,完美地将机器人融入现代舞蹈和视觉艺术的境界当中。
法国人常常把才华横溢的天才艺术家称之为“Les Defant Terrible”,云门舞集的创始人林怀民先生就曾经引用这句话,称黄翊为"可怕的孩子"。黄翊,这个在台湾长大的年轻舞者,伴着任天堂一起长大,却有着对古典音乐独特的鉴赏。黄翊擅长结合层次丰富的影像,用细腻的肢体语言展现出来,在影像和舞蹈的穿梭中展现出深不可测的底蕴和舞蹈潜力。自2008年开始,获云门舞集艺术总监林怀民的邀请,于云门舞集2团编舞,曾携作品《流鱼》在2012年国家大剧院演出。成立于2010年的黄翊工作室,先后推出了《交响乐计划》《黄翊与库卡》等融合了电子科技的创意舞蹈。他也被美国《舞蹈(Dance)》杂志评选为“全球最受瞩目的25位舞蹈工作者”之一。
库卡,是德国的一家工业机器人制造商。而黄翊所拥有的这位库卡朋友,是一只真人大小的机械手臂,有数个能够360度旋转的关节和一个能装上不同工具的多功能接头,这位黄翊的舞蹈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发挥空间。黄翊接了一把抓手在库卡的身上,让他(大家更喜欢用“他”来称呼库卡)能在一些片段里拿起手电筒或者镭射笔,甚至是投影仪。机器人的程序码可以让库卡像智能动物一样模仿人类舞蹈的动作。
机器人库卡 
《黄翊与库卡》是黄翊与亲自编写程序的工业机器人“库卡”的共舞,结合舞蹈艺术和机械科学,演绎出人与机器的对话。2013年在奥地利林兹科技艺术节这个国际顶级电子科技艺术节的开幕夜上压轴演出,并且一度获得高度好评,被誉为“深具前瞻性和影响力”,也曾荣获台北数位艺术节数位表演首奖肯定。
《黄翊与库卡》的续篇加入另两位年轻舞者林柔雯与胡鉴(两位都是云门舞集2团的舞者),诠释关于人的孤独与灵魂等哲学议题。黄翊参考两名舞者的个性和身体特质来创作。因为是跟机器人合作,整个续篇的构思和编排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短短的70多分钟的表演前前后后耗费了黄翊两年的时间。而此次《黄翊与库卡》在北京的演出是加了续篇版本的最后一次演出。上一次也是唯一 一次完整的演出还是在纽约的3LD艺术与科技中心(3-Legged Dog Art & Technology Center),这是一座在原911遗址上改建而来的艺术创作中心。
在采访的开始黄翊就笑称与库卡的合作是一场“违章”的表演。因为按照台湾的规定,人类需要在机器人30厘米之外作业。在工业机器人工作期间不能近距离靠近。黄翊不光是靠近了库卡,而且在表演之间还与库卡亲密接触。在谈到库卡的角色时,黄翊就是他的伙伴,他可以近距离地触摸到库卡。黄翊说:“跟库卡工作就像面对着一只鲨鱼。当它开始咬你的时候,它不会停,所以你不能够太接近它,因为机器人它没有知觉,它没有办法判断,它会直接继续进行它应该要做的工作。”库卡是作为工厂流水线上的机器人,只要给它输入一个程序,它就会按照一个固定的程序工作,仅此而已。当初黄翊努力地说服库卡在台湾的公司老板,希望能够借用库卡完成表演。老板一开始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后来看到黄翊的坚持和诚意,他最后答应在库卡的非工作时间里借给黄翊用来舞蹈创作。而且,老板说要让黄翊自己去学怎么写程序。作为一个舞者,写程序应该是程序员的工作。但那时黄翊坚持了半年,终于写完了20分钟的程序。而且,在整个写程序的过程中,黄翊惊奇地发现,原来机器人的程序设定是有上限的。这件事连库卡公司的人都不知道,因为工业流水线上的机器人只需要几个简单的程序,而黄翊整个编舞需要无数个程序的编写。
像很多电影里一样,孤独的小孩总会召唤出隐形的朋友。小时候,与机器人共舞就一直是黄翊的梦想。在成为一个专业舞者之后,《黄翊与库卡》的创作实现了黄翊的梦想。这场表演结合了机械的精准性和多媒体元素,将舞蹈动作编排进电脑程序中,由此来编排机器人库卡的动作。
一个创作者的执拗就是对他作品的负责。黄翊就是这样一个对每一个舞步都要精益求精的极客。因为库卡每一个动作都是由程序固定的。所以,黄翊在编舞的时候还要给库卡编程。10个小时才能够写一分钟的舞蹈程序,后来随着舞步的逐渐复杂,黄翊需要接近20个小时才能写一分钟的程序。黄翊称写程序就像写文章一样,机器人如同一张白纸,写文章需要不断的修改,编程序的过程也总会经历修改的过程,甚至会有编写好的程序需要重新来过的时候。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最磨人的是学会怎样跟没有思维的机器人沟通。编写程序的同时还要借助摄像头边排练舞步。有些时候在排练当中,一天下来,可能是一直在重复一个动作,而这个动作重复了不下50次。
在编排《黄翊与库卡》的半年中,黄翊都是在库卡工作的工厂附近完成的。作为他的工作伙伴,黄翊对库卡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完成台湾数位艺术表演奖首奖演出之后,在沐浴着获奖喜悦的同时,黄翊却不得不落寞地跟库卡道别。因为库卡是从工厂借来的,在这场演出过后,他需要回到原来的位置上,本分地做一个工业机器人。
作为黄翊工作室的支持单位的广艺基金会执行长杨忠衡先生此后表示,很多数字表演艺术的作品,运用了很多光鲜亮丽的、很前卫的设计,或者是刻意去表现技术上的先进,而黄翊的表演,有很多出乎意料的部分,整个表演单纯而古典,正如舞台上他身着黑色套装、灯光就是那两盏,但他在这个作品里,真的让我们感受到是一个完整的表演、一个灌注了人性的表演,在这个人性里面又充分地展示着现代的、数字化精神。给人的感动犹如一种奇货可居的感觉。此番感慨之后,杨执行长决定重金买下库卡。他认为这样的表演形式值得推广。
黄翊透露自己是一个古典音乐迷,所以在背景音乐的挑选上非常挑剔。如此极客而又新潮的编舞的背景音乐却使用了非常古典的音乐元素。整个舞蹈编排的背景音乐中收录了著名小提琴大师海因兹的巴赫(Bach)跟佩尔特(Arvo Pärt)的音乐。古典音乐也把整支舞的戏码推向了感伤之路。在《黄翊与库卡》的续篇选择音乐上,黄翊有意识地选择东方音乐家的作品。在这次选音乐的过程中运用了他非常喜欢的华裔大提琴家王健的作品。很巧合的是,选曲之后黄翊才发现广艺基金会的杨忠衡执行长也是王健的粉丝。黄翊在选取配乐的时候还喜欢找一些另类的音乐,就比如续篇当中还运用了David luang对《魔笛》的改编曲。非常前卫的音乐拆解,使得很多古典音乐迷都没有听出来。
谈话之间可以看出黄翊是一个非常懂得感恩的人,在他的感谢列表中,一直表达着对他工作支持的朋友和单位感激之情。这些鼓励和帮助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压力的考验,他希望在这些压力之下能够做出更富有创意的作品。而黄翊也透露他的下一部作品创意也已经早已在酝酿当中。在谈及如何协调创作和演出之间的安排上,黄翊对于舞蹈的执着和冷静也令人敬佩。“我理想的创作与巡演比例大约是2:1,希望1年中有8个月的时间专心创作,其他4个月进行巡演。”黄翊说。目前为止的努力成果,让他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创作,但他不以此自满,希望可以向法国阳光舞团看齐,花5年时间做出无可挑剔的好作品。
2014年9月,黄翊加入了纽约Sozo经纪公司,开始新形态的创作与巡演事业。“我观察发现他们不是把我当作商品贩卖,而是认真地看待我的艺术作品,替团队寻求最理想的制作环境与机会。”黄翊在慎重考虑之后如是说,“我想多学有关经纪的事务,未来也可以提供台湾其他单位与年轻舞者参考。”
(以上来源:界面,内容略有删减)
【数据分析】
2015年两岸小剧场艺术节举行了三场科技表演示范演出。台湾舞蹈家黄翊带来了一部演员与机器人共舞的作品《黄翊与库卡》,该作品被定义为“科技表演艺术示范演出”。
演出伊始,空间内烟雾弥漫,黄翊在一束白色筒灯的照射下自舞台上慢慢起身。在他的旁边,机器人也在另一个光束下显露出样貌。黄翊穿着比他的尺寸稍稍大一些的黑色西装,他的机器人是橘色的。黄翊抬一下手臂,库卡也转动一下前端的触角;黄翊匍匐在地上,库卡便吱吱扭扭地也俯下身来——他们保持着一致的律动和姿态,仿佛机器人也有情感,表达着音乐中的情绪,而音乐与机器的转动也形成了奇特的“交响”。
整场表演过程中,不难猜出机器人所有的动作应该都是事先写好的程序,给了它一套行动的编码,然后在演出中,变成它来掌控局面。从某种程度上说,《黄翊与库卡》制造了一套新的表演规则:开关启动后便没有回头路,没有即兴也不允许意外,必须严丝合缝地把演出完成。排练的过程于是变成一种科学的排序和试炼,而非简单的感性上的碰撞。他们创造的不仅仅是一支舞蹈一个故事,而是一个语言体系吧。
库卡整场演出每一个转动、伸缩、进退的动作,都不似一般机器人那样僵硬、固化,反而充满了呼吸一样的灵动,这一点超越了人类对机械的刻板认识,甚至会反照出人的无知与自负。但演出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还未有更加紧张的冲突出现,人机关系大多处在安全的默契关系中,美感有余,戏剧感不足。目前的表演足以让人对机器人充满好奇、爱甚至敬畏,却无法提供更多的思考与联想。对舞台的利用也还不够充分,灯光的运用洗练干净却不够富于想象力,音乐是合适的,但视觉可以更有画面感。
这部艺术与科技跨界的舞蹈作品,得到业内人士极高的评价。很多人认为,它将给国内戏剧舞蹈创作带来一种拓宽眼界的启迪。当然,我们也期待黄翊可以和自己的伙伴们,带库卡去更多的地方,做一些更冒险的事情。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