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第三届文明古国论坛,助力文明交流互鉴
2019年12月25日
第三届文明古国论坛,助力文明交流互鉴
第三届文明古国论坛,助力文明交流互鉴

【热点回顾】

第三届文明古国论坛部长级会议通过《北京宣言》

11月27日至30日在京举行的第三届文明古国论坛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了《北京宣言》。宣言强调,所有的文明构成了人类共同的遗产,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要相互尊重,应共同努力推动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可持续发展。

宣言重申,继续努力建设有共同目标的文明古国共同体, 通过合作创新发展机遇;推进“共商、共建、共享”,促进文化间的对话、平等和包容,促进文化交流,支持和保护文化权利,增进民心相通。

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本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秘鲁、埃及、希腊、伊朗、亚美尼亚、伊拉克、意大利等国部长级官员齐聚一堂,就保护文化遗产、深化文化合作等展开深入对话与交流。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做主旨发言时表示,文明古国论坛自2017年成立以来,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国际社会自信地发出了古国声音,奏响了文明对话新乐章。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在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唯有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文明古国才能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为本国乃至全球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据悉,下届部长级会议将于2020年在秘鲁举办。

(以上来源:国际在线,2019-11-30,记者:周玮)

希腊文化部长:今天需要文明对话,未来更需要

在习近平主席访问希腊并发表题为《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的署名文章19天之后,希腊文化和体育部长莉娜•门佐妮女士在北京参加了第三届文明古国论坛部长级会议并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的专访。

中国和希腊分别是东西方古老文明的代表,也同为文明古国论坛的发起国。作为一名考古学学者,门佐妮对于文明间对话的意义,有着充满智慧的表述。

学习每个文明的智慧,会使我们变得更好

门佐妮部长说,今天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需要文明对话,需要人民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而中国和希腊都非常重视这一点。通过文明间的对话,各国人民可以认识、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习俗。学习每一个文明所蕴涵的智慧,会使我们都变得更好。文明间的对话,也让我们更明白,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因为,人类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这是我们需要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

习主席对希腊文化有着深刻理解

提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不久前对希腊的访问,门佐妮说,习主席对希腊的访问非常成功,也很好地印证了中国和希腊两国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两国人民的友谊。习主席对希腊文化有着深刻理解,这让她记忆犹深。

2021年和2022年是两个重要年份

门佐妮部长提到,2021年和2022年对于中希两国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年份,尤其是在文化和体育领域。2021年是中希文化旅游年,还是希腊独立200周年,而同时,中国也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而2022年举办的北京冬奥会,则是诞生于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再次彰显。藉由这些活动,作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和希腊的关系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作为“文明古国论坛”的重要会议之一,第三届文明古国论坛部长级会议29日在北京举行。“文明古国论坛”由中国和希腊共同倡议发起。论坛旨在通过对话与交流,使历史文明和传统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焕发活力,为促进不同文明、不同种族、不同宗教间的相互了解和包容发挥积极作用。

(以上来源:国际在线,2019-12-01,记者王乐、谷君义、刘冰、郑文泽)

文明古国的共同“烦恼”

全球文明古国正面临着一些共同的课题:如何让遗址远离战争与偷盗、如何让破碎的文物重现荣光、如何让博物馆更受民众欢迎……

来自全球的21个文明古国的文化遗产领域代表汇集故宫,就这些问题展开探讨。在这个文明古国对话与合作的平台上,他们分享着共同的荣耀和“烦恼”。

10月28日至29日,第三届“文明古国论坛部长级会议学者论坛”在故宫博物院举办。来自中国、玻利维亚、埃及、希腊、伊朗、伊拉克、意大利、秘鲁、亚美尼亚九个成员国、多个观察员国及国际组织文化遗产领域的重要学者与会。

单霁翔回顾阿富汗文物中国巡展故事

文物因战争等社会原因遭到毁坏,在一些文明古国仍在发生。“因为政治和社会事件,我们看到,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其实都处于危险当中。”亚美尼亚国家美术馆雕塑部主任玛丽亚姆•达维良说,这对文化遗产保存提出了很大难题。

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曾为战乱中阿富汗文物的处境担忧。近些年来,中国不断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各国的合作,与埃及、印度、希腊、意大利、伊朗、墨西哥、柬埔寨、巴基斯坦、秘鲁等多国签署了合作协议,都在顺利执行之中。但与阿富汗的合作,让他揪心。

2006年,中国与阿富汗签署了战略协议,十年以后单霁翔才有机会踏上阿富汗的土地,但是当天就撤离了,没有机会看到文物古迹和博物馆。“阿富汗的同仁们跟我们讲那些世界遗产被炸毁、博物馆被掠夺的种种遭遇,我们应该说是悲痛万分的。”

战火中,阿富汗的博物馆人还是奋力保护了200多件文物,阿富汗驻华大使访问故宫博物院时说,希望能来中国展出,宣传阿富汗的文明。2017年,“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展花落故宫,如今这批文物仍在中国巡展。

“这是遗产领域相互的支援。阿富汗同仁说,只要文物活着,国家就活着。我们非常感动,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单霁翔说。

亚美尼亚也曾有重要遗址被破坏,达维良举的一个案例中,在残存的建筑上能看到9世纪留下来的一万片石片。2006年之后,亚美尼亚对这一遗址进行了大规模抢救性修复。她介绍,亚美尼亚紧密地与非常有经验的外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合作,保护亚美尼亚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互相更具包容性、合作性,虽然有不同的艺术形态和价值观。”

敦煌戈壁变半草原,气候变化如何影响遗址?

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加速文化遗产的衰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敦煌的降水量逐步增多。通过近年环境数据监测,敦煌降雨量明显在增加。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说,以前敦煌周围都是戈壁滩,今年已经发绿了,变成一个半草原。

苏伯民说,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特别是西北干旱地区造成的影响,首先引发的可能是自然灾害,对遗址造成影响。他同样担心的是,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城墙、壁画、彩塑及其他类型的“土文物”“土建筑”,也可能会产生缓慢影响。

苏伯民希望能够发起一个项目,研究气候变化对遗址造成的影响。

博物馆收藏也需关注民间用具

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很多国际文博界人士也在思考,文化遗产和当代应该产生什么样的关联?

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认为,通过传承与融合让文化遗产实现新生,是最重要的工作。文物不能仅仅作为观赏对象立在那儿,应该“活起来”,与当代人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途径有很多,他着重提出了文创产品的开发和互联网文化传播。

让古代文明融入现代生活,才能真正做到在保护中继承。各国代表认为,在这其中,博物馆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

当代需要怎样的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首席专家陈浩说,在全球化的背景中看,博物馆需要个性化发展,研究对博物馆非常重要。比如中国地域宽广,西北地区和长三角文化相差很大,哪怕是同一行政区里,文化差异也非常明显。

藏品的收集也需要打开思路。陈浩提出,博物馆过去更加重视达官贵人的收藏,未来应该关注到普通民众,从珍贵文物向普通用具转化。

在博物馆的创新发展方面,文化资源丰富的意大利作了有益的探索。意大利拥有超过五千家博物馆,包括国家运营、公立和私立,其中358个归国家运营。意大利的博物馆每年带来2.7亿欧元的收入,并创造大量就业,意大利人对此非常骄傲。

意大利文化部国际部主任罗萨娜•碧娜琪说,意大利的博物馆正在实现数字化,去年发布了博物馆数字化三年计划,为意大利博物馆数字化提供框架,指导博物馆使用这种数字化的解决方案。碧娜琪认为,数字化可以帮助博物馆提高公众服务水平,包括向学者、专家、游客、学生等不同人群提供的服务。

另外,意大利还希望进一步改善博物馆的治理能力,改善文物保护的有效性和效率,提高博物馆在展览、服务、营销等方面的能力,使博物馆变成更开放的空间,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和沟通。

专家:博物馆的文化观已开始形成 应进行战略调整

国际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安来顺说,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具有当代特征的博物馆的文化观已经开始形成,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博物馆不仅仅是保存过去的痕迹,也是为了保留对当代社会、对国家、社会有意义的文化灵魂;博物馆是受托于世世代代的,受托于我们的祖先、受托于当代,也受托于我们的子孙和后代;博物馆特有的身份,通过它的功能的实现,成为一个国家、民族、良知的代表者。

因此,顺应社会变革,博物馆要进行必要的战略调整,他认为要抓住四个方面:博物馆必须承担起文化记忆库的功能,也是博物馆最核心的功能;必须让历史文化被今天的人所理解;必须反映社会关注的问题,成为呼吁社会进步而采取行动的一个渠道;必须是社区公共文化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以上来源:新京报,2019-10-31,记者倪伟、浦峰)

【数据分析】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古代史上,中国人民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文化成就,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同国家、地域、种族的人们,都创造了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文化形态,共同构成了人类多元绚烂的文明大厦。文化的互鉴与包容,是建立国际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和平的基础,也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丰富多彩的重要途径。

2019年11月27日至30日,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第三届文明古国论坛部长级会议在京举办。来自秘鲁、埃及、希腊、伊朗、亚美尼亚、伊拉克、意大利等国家的代表参与了这次会议,论坛的成员国、多个观察员国及国际组织文化遗产领域重要学者与会参加,就古代文明形态、古代文明、丝绸之路等方面的议题进行了讨论,探讨人类文明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有效途径。

文明古国论坛于2017年成立,近年来其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也不断在国际社会发出文明古国的声音,不断推进文明古国之间的沟通交流。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与举办文明古国论坛的宗旨也与此相契合。在当今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大势所趋。在这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文化交流与合作必将发挥独特作用。而文明古国论坛则提供了这样一个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