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史家胡同声音博物馆:再现老北京的声音
2015年04月20日
史家胡同声音博物馆:再现老北京的声音
史家胡同声音博物馆:再现老北京的声音

去史家胡同博物馆听老北京叫卖声   

2013年10月18日上午,史家胡同博物馆正式迎客。据介绍,这是北京市的首家胡同博物馆,市民可以免费参观。   

四合院内展示“年代秀”   

史家胡同博物馆位于东城区史家胡同24号,是一个千余平米的四合院。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哲介绍,该院曾经是民国时期的文人才女凌叔华的故居,其女儿将院子转让给街道办事处,希望能够做公益事业。因为史家胡同人文底蕴深厚,历史永久,而该胡同最大的特点就是保留了清末民国时期的原貌,因此,街道产生了建设博物馆的想法,以展示胡同之美、文化之美。   

一进博物馆院门,原木门框,青瓦砖,以及墙面背阴处的青苔,都增加了深宅大院的复古和幽静。馆内设有八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分别展示了史家胡同的历史变迁、院落旧日主人的生平和作品。   博物馆内还特意设计了两个“房间”,一间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风格,放着人力缝纫机、半导体收音机等“大件”;另一间屋子则“穿越”到了七八十年代,摆着组合家具沙发床、黑白电视、单缸洗衣机。胡同老街坊家里的老物件也能在这里看到,比如老户口本、瓷热水壶、铝饭盒等。李哲介绍,博物馆一共征集了近300件老物件,每个展示物件都署名了捐赠人及单位。   

胡同老砖铺设地面   

“博物馆筹备三年,两年间都用来翻修恢复四合院原貌。”李哲介绍,“修旧如旧”是对这间胡同博物馆的修缮原则。   

修缮前,该四合院的瓦其实也被换过,是造价便宜的红瓦。修博物馆初期,大家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将红瓦揭下,收集了胡同的老瓦一块块砌了上去。其实,这些砖瓦全来自翻修四合院的“建筑垃圾”。   

“比如翻修胡同弃掉的老砖,处理掉太可惜了,我们就收过来。”李哲说,博物馆的地面一共铺设了8000多块老砖。其中,一号展示厅的一部分地面也是用凌叔华故居的地面砖铺就的,那是几十年前从国外进口的瓷砖。   

此外,老四合院的砖雕石构件也陈列在了博物馆里。“我们希望通过展示老工艺,让大家由衷地愿意保护胡同。”   

该博物馆的资金从哪里来?李哲介绍,一部分来自政府拨款,另一部分由公益基金会投资翻修大院,该博物馆会一直为市民免费开放,将来维护费用也主要由政府拨款。李哲表示,胡同博物馆其实只是一个索引,真正的内涵在胡同深处。来参观的人可以先通过陈列的故居模型、沙盘以及文字介绍了解胡同,再走入胡同感受胡同的气息与韵味。   

亮点:老北京胡同声音这里能听到   

八个展厅,最有特点的就是一处如同录音棚的隔间,这里展示的是“北京胡同声音”。据介绍,凌叔华后人秦思源是策展人,他希望以声音的形式展示上世纪50年代前、50至80年代、80年代后不同的胡同声音。这些声音都是录制的,有的是找叫卖艺人,有的是找爱好者模仿,尽力还原北京胡同的声音。   

这里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声音,比如春天有鸟声、夏天知了声,还能听到秋冬季节萧瑟的风声。在触屏上点击关键字“50年代前、晴、白天”,闭上眼睛,环绕着你的仿佛是50年前的胡同景象,静谧,偶尔有鸟语蝉鸣。偶然间一阵清脆的“脚玲”声,那是人力黄包车来了,然后,一声叫卖,打破宁静。   

“‘唤头’有吗?它的声音是‘嗒啷、嗒啷’。”昨天,曾经从史家胡同50号搬出来的老街坊索先生特意来寻找这久违的声音。他边比画边说,那是两条特制的铁棍,叫卖的人左右手拿着一划,产生特殊的嗡嗡声,就告诉大家我剃头匠来了,“这就叫‘八不语’,他不说话,但是靠声音你就知道他是干吗的。很有意思,很亲切。”   

但是,在“声音目录”里有磨刀的、修脚的、黄包车,但并没找到“唤头”。工作人员告诉他,声音博物馆会根据他的要求,接下来丰富这一声音。

(以上来源:新京报 内容略有删减)

首家胡同博物馆再现“旧京老声音”

北京市首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昨天正式建成开放。130个院落微缩复原,“震惊闺”“虎撑子”等70多种胡同声音再现,让这处民国传奇女子凌叔华住过的史家胡同24号院,成为展示四合院文化、深藏老胡同记忆的院落。

走进博物馆大门,凹凸不平的地面就让人感到此处与其他博物馆的不同。明明是新翻修的建筑,地面铺的砖却并不是平整的新砖,而是一块一块的旧砖。

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哲介绍,在2010年规划修缮24号院时,施工方就四处搜集整修四合院剩下的老砖。铺设地面的砖,全都是从居民要处理掉的建筑垃圾中“捡”回来的宝贝,有的砖上至今还留有洋灰,总量超8000块,名副其实的“修旧如旧”。

像这样修旧如旧的设计,博物馆内还有很多。整个博物馆1000多平方米,设有8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各式各样的展品原样重现了当时的胡同生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聘文复印件、旧时家庭用的笸箩、淡出市民生活不久的公交票证,还有两间房屋,专门依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的北京家庭布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房间里,一床一桌,两椅两箱,木质家具十分简单,半导体收音机是摆放在房间的“大件儿”;七八十年代的家庭布置则逐渐时尚,室内有了组合家具,应了当时“组合家具沙发床、黑白电视放中央”的流行语。这些物品大多是从居民手中征集到的,它们就像历史的见证者一样,记录了史家胡同的变迁。

院落原主人是民国才女历史展厅里,正中间是一个七八米长,两三米宽的史家胡同沙盘。灰墙灰瓦,130个院落鳞次栉比。这些院落里,历史上居住过不少名人,演绎了许多故事。

十多位在史家胡同居住过的名人中,博物馆所在院落的原主人凌叔华是其中一位。作为民国三大才女之一,她常在自己居住的院内举办当时画家名流的聚会,被称为“小姐家的大书房”。在那个社交公开蔚然成风的年代,凌叔华在这里招待了齐白石等当时绘画大家,泰戈尔也成了她的座上宾。 除了名人,如今有史家小学的史家胡同,在历史上也曾作为赴美留学生的考试地点。

不仅如此,史家胡同内更是孕育北京人艺的摇篮。从1950年华北人民文工团扩编更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老人艺)起,史家胡同20号院就变成了中国话剧的摇篮。1952年6月12日,“老人艺”话剧团正式在20号院成立了北京人艺,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等老一辈话剧艺术家都是从这个院里走出来的。

70多种声音串起老北京回忆

胡同博物馆里,还能听到胡同的“老声音”。在时代记忆展厅内,一个特殊的房间吸引了很多观众。这间像录音棚一样的小工作间,布置了专业的音响设备,只要点击触摸屏,就能够听到不同的“胡同声音”。

这些声音分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三个时间段,分春夏秋冬共70多种声音。“警哨”“脚铃”等声响需要听音才能对上号,“震惊闺”“虎撑子”等甚至闻所未闻。不仅如此,这里还收录了不同天气的胡同声音,让人仿佛一下就穿越回当时的情景。

工作人员介绍,“震惊闺”“虎撑子”都是老北京商贩招揽生意时用的响器。据了解,“震惊闺”由铁片组成,“哗”一声响,就是招呼大家来磨剪子抢菜刀;“虎撑子”则是郎中手里的串铃,一般是铜或铁制,通过晃动,声音能传出很远。

老北京的声音还在增加,工作人员说,前天他们特意邀请了80多岁的老北京叫卖大王崔燕民,录了三十多种老北京叫卖声,将充实到“胡同声音”中。朝阳门街道的“党员会客厅”还组织居民自发成立了“叫卖班”学习,活动地点就在博物馆里。

(以上来源:北京日报 内容略有删减)

北京第一家声音博物馆 用声音记录北京的历史

闭上眼睛,听:胡同里,知了在低鸣,树叶沙沙地响,“叮铃”,清脆的,是人力黄包车的脚铃……再听,盘旋在头顶的鸽哨,院门口的叫卖声……仿佛时光穿梭,置身于老北京的胡同中。这儿,就是位于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史家胡同博物馆里的“馆中馆”:北京声音博物馆。   

作为北京第一家声音博物馆,创始人秦思源希望可以用声音记录北京的历史,“声音是文化的一部分,里面有这座城市的历史和记忆,但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我们要记录下这种独特的历史。”目前,馆中已有老北京声音200余种,五年内将超过千种声音,还将开设专门的“网上声音博物馆”,记录北京的昨天和今天。

缘起——外国音乐家:北京声音最丰富

秦思源和史家胡同博物馆,颇有渊源。博物馆所在的史家胡同24号院,其旧时主人就是秦思源的外祖母—凌叔华。后凌叔华的女儿陈小滢女士将这所宅院的产权转让给街道,用于公益,建立了这座胡同博物馆。

建馆之初,街道办事处的负责人找到秦思源,希望作为知名策展人的他提出建议,秦思源问道:愿不愿意开辟专区,展示老北京的声音。

“其实这个想法,我在10年前就有了。”在胡同博物馆,秦思源对记者说。 10年前,他策划了一个叫作《都市发声》的展览,请来了国际顶尖的音乐家、声音艺术家到北京来,体验北京的声音。

这群艺术家在电台做节目,向听众们征集他们最喜欢的北京声音,“很多听众说,他们喜欢那些老的叫卖声,老的响器,还有鸟叫、鸽哨,但我们发现这些声音,已经消失了、或者正在消失。”

在北京的这段时间,这些知名音乐家、声音艺术家曾几次激动地对秦思源说:转遍了全世界,北京的声音最丰富!

“我意识到,正在逐渐消失的老北京声音,在外国人眼中依旧是最丰富的。而北京声音,就是北京的历史。如果现在不记录下来,那么这种历史在今后就将更难复原。”

机遇——建胡同博物馆,辟声音专区,胡同博物馆的创办,为秦思源提供了一次契机。

“2012年,朝阳门街道办事处找到我,说利用我外祖母的院子兴建胡同博物馆,问问我有没有好的建议,我就想到了,开办一个声音专区。”秦思源说。 当时秦思源提出的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了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哲的赞同,“眼前一亮,这种方式我们过去没有想到。”

一拍即合,在博物馆的兴建过程中,街道特意拿出了院子中的一个小房间,装修成了一个特别的多媒体室。

在这间仅有几平方米的小房间里,装修时特意加装了隔音的设施,站在房间里,几乎与外界声音完全“绝缘”。里面播放出来的声音,可以实现环绕立体声的音质。还有一台触摸屏幕的电脑,游客可以在这里点播不同声音。这些设备,都是由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出资置办的。

“我们最开始的设想,就是一个展室,通过录音、后期制作的方式,重现上世纪30年代左右的一些老北京声音。”秦思源说。

较真——为准确记录,鸽哨录了小半年

专业的设备、专业的空间,这些都是硬件条件,但是声音,才是展现的核心内容。老北京声音,来之不易。

秦思源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录制好的200余个声音,每一个都是历尽辛苦,“每个声音都不能糊弄,要让聆听者听到真正的北京声音。” 老北京声音中,有一种有特色的声音—鸽哨。但为了录制最地道的鸽哨声,秦思源和他的团队前后录制了小半年的时间。

“不好录,”他说,“比如鸽哨分不同材质,有竹子的、有葫芦的。鸽哨悬挂的位置不一样,声音也有区别。而且一群鸽子在空中盘旋,和几只鸽子的鸽哨,也不一样。老北京声音,讲究。”

越讲究,越不好制作。为了录好鸽哨声,他的团队找了很多饲养鸽子的人,“但是现在养的多是信鸽,不是赏鸽,不同的鸽子,翅膀扇动的频率不一样,鸽哨的声音也不一样。”他说。

在找到合适的鸽子后,他又开始找录制声音的地方。“好的声音要纯粹,不能正录着鸽哨,旁边又响起汽车声。”秦思源说,最后,他们找到了远郊区县一块空旷的地方,把鸽子运了过去。

“选用了最专业的录音麦克风,仅有耳朵眼大小。”秦思源说,在历经半年的时间后,鸽哨这个项目才算完成。

“行家一听,就能听出区别。我们再经过后期的加工,还原出上世纪30年代鸽哨的声音。”

听众——回到童年,原汁原味的北京

每一段录音都精心制作,每一个声音都较真儿到底,经过了一年多的录制,200余个老北京声音,随着史家胡同博物馆的开馆,在2013年正式与游客见面了。

走进古香古色的博物馆,穿过一号展厅,在8号展厅的西侧,就是老北京声音展室。

“几乎每个来这里的游客都要进去听一听,”博物馆的管理员刘平太对记者说,“这么算下来,人数都过万了。”

家住丰台区的刘哲伦说,“听说有这个博物馆,特意过来看看。”已经退休的他曾经就住在东四,“我看到这个声音小屋,就进来听了听,这些声音挺地道,就像回到童年,这才是原汁原味的北京。”

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声音中如老北京叫卖等,“这些叫卖,在我们小时候,胡同里经常可以听到,之后游商没有了,声音也就没了。再后来,就成了一些艺人的表演。如果这些声音失传,就太可惜了。”

而对于年轻一代,以及很多外地、外国游客来说,这些声音为他们打开了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一扇大门。

未来——首座声音博物馆,录千条声音

对于北京声音的追寻,秦思源从未放慢脚步。

“我们一直在不断地增加声音内容,”他告诉记者,“计划是在五年之内,数据库中的声音达到上千个。”

“以这个音频小房间为基础,成立首座声音博物馆,并通过与院校的合作,让声音博物馆更加学术、更加有影响力。”他说。

“我们除了在录制和后期制作的环节将更加严谨,还将通过定期的北京声音论坛的举办,召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声音进行鉴定,”秦思源说,“在学术上更加严谨,这样我们的成果将不仅是为游客的展示,更加成为北京历史、文化的科学记录。”

而目前仅有一个展室的展示空间,在未来也将进一步改善。“计划未来会做成网站的形式,用户不用亲身到博物馆来,只需通过网站点击就可以欣赏这些北京声音。”秦思源说。

同时,秦思源和他的团队还将加大对“今天的北京声音”的记录。

“其实现在有些北京声音也很有代表性,我们正在记录。”秦思源说。近期,他们将分门别类地记录北京的鸟鸣。“北京人爱养鸟,但每个时代养的鸟也有不同,场所也不同,我们这次计划除了录制不同品种的鸟,也将记录比如小区里的鸟叫是什么样的,环路边的鸟叫是什么样的,成为今天北京的声音。” 每个声音都有指向性,每个声音都在记录一个时间、一个地域的特征,北京声音博物馆在创新和尝试的进程中,用声音记录北京历史和今天,用声音传播北京的文化。

(以上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祁梦竹 内容略有删减)

【数据分析】

2013年11月18日北京市首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正式成立,不同于其他博物馆的地方在于,这一博物馆还有一个馆中馆:声音博物馆,就在一个月之前,这一博物馆成为中外媒体关注的焦点,英国威廉王子造访了史家胡同博物馆,并在这家博物馆,听到了半个世纪前老北京的声音。在这个博物馆里有一间录音棚一样的小工作间,将胡同的原貌用声音记录了下来。房间里布置了专业的音响设备,只要点击触摸屏,就能够听到不同的胡同声音。这些声音分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三个时间段,分春夏秋冬、风雨雪晴共70多种声音。以春天的胡同为例,燕子、风吹柳、猫咪一起出现在背景声音里,生动地展现了老北京风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声像技术进入博物馆陈列范畴,并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分析其原因,就是声像技术的展示形式和内容不受空间大小的限制,不但能配合展品真实地再现陈列内容的历史背景。而且能根据展品的内在含义,展示出其板面无法呈现出的展示面,很直观地让观众接收丰富的观感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陈列展览中某些无法展示的馆中的应用较为广泛的。

我国博物馆数量众多,博物馆分为历史类、艺术类、专题类、遗址类、科技类、名人类等,每一类博物馆因藏品不同、陈列角度不同,各有个性。科技在博物馆陈列中的应用也应该因地制宜,各有所长,切忌千篇一律。博物馆的大部分陈列中,展板、展柜是静止的,展品也是静止的,在参观中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大量的历史镜头已经消逝,文物不会与观众进行对话。这就要求我们发挥科技展示的特点,在展览中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与观众展开互动,使得展览的内涵得到延伸,满足观众对展览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的人们越来越要求个性化的服务。对于博物馆展览,除了要满足观众获取知识和信息要求的同时,更要体现互动性,给观众自我享受的机会,鼓励观众积极参与,让观众亲身体验。参与互动是现今观众对博物馆提出的最个性化的服务,为此特别要为观众安排一系列的参与互动设计,运用各种方式为其提供一个生动活泼、参与性强的学习环境。声音博物馆的成立不仅使观众产生对博物馆亲切感,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对知识的获取更加直接方便。在体验自然、人文、传统技艺、科学以及传统生活状态等各方面的同时,激发其想象和创作的潜力。

博物馆是为公众服务的场所,既要发挥固有的优势,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科学技术的运用已经成为博物馆教育的一个有力工具,给博物馆及观众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不仅很好地满足了观众对知识渴求的愿望,又有利于展品的文化内涵得以全面的展示。史家胡同声音博物馆的例子说明了通过正确地应用音响技术,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也有助于博物馆展览水平的提高。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